回覆列表
  • 1 # 阜陽剛哥

    下面我談一下對電影《相愛相親》的看法和感觸?

    這部電影沒有刻意的去催淚,但是卻很容易被裡面的情緒感染。有幾個感情的爆發點確實讓人看了心裡一酸。一個老人為了貞節守了一輩子,另一個愛了一輩子卻沒能和老伴葬在一起。你說在一起吧不一定是愛著,不在一起吧也不一定是不愛,守著等著也不見得是愛。所以情感的複雜性讓這個電影給感情賦予了很哲學的意義。它很複雜,很糾結,很感性,但是也很辯證。表演的也都很真摯。太棒了,我覺得算是今年看過的最佳電影。

    絕對良心之作,直指人心。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恰到好處,尤其田壯壯導演,所以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才這麼高。

  • 2 # 風之子影視城

    電影《相親相愛》,這部電影豆瓣就有8.4分,這也是近年來評分非常高的劇情片了,這部電影由張艾嘉自導自演。這部電影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恰到好處的舒服。導演張艾嘉就像是一個內家拳高手,不顯山不露水,卻能夠以柔克剛。俗話說,相親相愛,老一輩人都是先成親人再做愛人。但是張艾嘉說:相愛相親,先學會去愛,才會更親。這部電影《相愛相親》跟之前的電影風格相似,電影敘述的還是女人在愛情中的那些事兒,只是這一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平靜與從容。

    這部電影把普通的家庭故事,以及最樸素的敘事線索,和已經生活化的三代女人,敘述得非常精彩。想要擺脫家庭束縛的女兒,生活中絮絮叨叨的母親,以及獨守空房一輩子、只能捍衛丈夫墳地的姥姥。在這三代女人的敘事線索中,相互聯結的衝突與對話中,讓《相愛相親》這部電影更加有了生活的氣息。觀看的舒服,是觀影過程的最大體驗。在所有人明明知道拍的是家庭矛盾,但是觀眾觀看時卻笑了,其實那就是種重新審視自身的會心一笑,電影中母女倆吵架還真是沒什麼理由,在電影中那個執著的老太太,這一點看來還有點可愛。在電影中這樣的一種舒服,其實是從從戲裡延展到戲外。

    這部電影《相愛相親》充滿了最真實的生活質感,就像有種水一般的感覺。張艾嘉把《相愛相親》中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臺詞,每一個人物的設計,都是那樣合適,那樣舒服。電影沒有複雜的敘事手段,也沒有設計突出的情感爆發點,導演張艾嘉就是安靜地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故事,卻能引動了觀眾們強烈共鳴。這部電影在上映時,很多觀眾都看完《相愛相親》哭了,但我知道,我的落淚可不是被“煽”出來的。俗話說,一部電影能夠催淚,並不意味著這部電影多麼出色,廉價的煽情只會輕率地透支觀眾的情感。

    《相愛相親》這部電影,卻是一點點地去感動觀眾。它透過細節,透過人物,還有透過影片整體的節奏,去讓觀眾自己找到某種感覺,在那種感覺中開始聯想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生活,從而感到溫暖或者感到憂傷。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

  • 3 # 興餘高畫質剪輯

    這是一部放大版的《20 30 40》,劇中的女兒、母親、姥姥三代人分別代表了20、50、80。在劇中我們能看到,透過歷史,每代人對什麼是愛情,什麼是親情有不同的理解和堅守。

    劇中母親由張艾嘉飾演,她是一名教師,面臨即將退休、與女兒因觀念不和而爭吵、吃老公飛醋等一系列家庭矛盾,故事中最初的衝突也是由她帶來的,是故事的核心人物。

    等了大半輩子的姥姥終於等來了歸人,雖然歸人已入黃土,但她卻始終相信他們是相愛的。直到嶽子福在城裡“二房”的女兒找上門來,想要要回父親的屍骨與母親合葬,一段關於愛情與親情的被封層已久的往事才浮現出來。

    因為一句承諾,姥姥一個人守了一輩子,等了一輩子。就像影片開始不久出現的那個貞節牌坊,埋葬了多少女性的青春,姥姥只能靠一封封家書來寄託思念,與“天人永隔”相比更可悲的莫過於“相親卻不相愛”。

    這部家庭影片讓我們看到,在歷史的長河中,真的曾經有那麼一群女性,奉守承諾,無私奉獻一生。放在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很多人可能會說她們傻,為她們不值,可不也正是因為那群人,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愛與友善,承諾與相守的一面。

    感謝影片,提醒了我們,感動了我們。

  • 4 # 小朵愛看劇

    相愛相親這部電影,讓感動與戳心同在,淚水與笑聲齊飛。

    這部電影雖然有著一個溫馨平和的片名,但卻以一場死亡作為開篇。外婆逝世,媽媽執意把外公的墳遷到城裡,與外婆合葬在一起。

    外公去世多年,埋在老家鄉下。他的墳被一個農村老太太守著,老太太(阿祖)是外公的原配,外公生前她在家守著,外公死後她還守著。老太太不同意遷墳。由此引發了一段關於堅守與自由、代溝與理解的故事。

    用一個家庭事件作為導火索,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揭開家庭成員間的內心隱秘,進而探尋三代人的情感世界,在平淡生活的表層之下,觸控內裡的冰與火。不得不說,這樣的文藝片是我的菜。相對於高逼格、神神叨叨、不知所云的“大師”片,我更偏愛像本片這種既有一個好故事,又是導演透過鏡頭講述把故事講出來的電影。

    作為導演的張艾嘉,其鏡頭焦點一直對準了女性。本片中的三位女性阿祖、媽媽嶽慧英、女兒薇薇可以說是三代女性的代表。

    阿祖這一代女性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堅守。她贏得了全村人的尊重,卻無法得到一個男人的心。她像那座矗立在村口的貞潔牌坊,既是過去時代的榮光,卻也是當下被人們消費的話題。

    與阿祖相反,嶽慧英體現出了女性的獨立和權威,她一心撲在工作上,到了退休的年齡卻依然不鬆懈。這一點,她與阿祖很相似——她們有著相同的執拗。

    表面上看他是一個女強人,裡裡外外一把手,但她終究是女人,所以,丈夫與王太太表現親暱讓她吃醋;女兒的對抗讓她生氣;在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下,她會夢到一個少年;在鬧劇結束後,她會感動於丈夫笨拙卻真摯的告白。

    正因同為女人,阿祖在看到外公外婆的合影時,嶽慧英會完全理解阿祖。看到對方,試著理解,這讓兩個固執的女人最終都選擇了退步。

    女兒薇薇像所有當代年輕人一樣,對老一輩的恩恩怨怨並不感興趣,吸引她的是鄉村風景、傳說中的貞節牌坊和她無法理解的嶽曾氏。

    影片結尾是關於錯過的。一場雨把阿達ps合成的阿祖與外公的合影給淋溼模糊了,老天爺似乎並不希望他們在一起,即使是在照片上。阿祖讓村民把外公遺骨挖出遷墳,媽媽則抱著外婆的骨灰盒去鄉村。

    結局並不圓滿,但真實自有其力量。正如電影中的人們,我們大多數時間都在與身邊的人“相愛相殺”,但底色終究是“相愛相親”。

  • 5 # 娛樂木有圈

    看完張艾嘉導演的《相愛相親》,我挺感動。

    不只是因為這個故事,也是因為張艾嘉的堅持。

    在如此浮躁的社會,尤其是電影市場中,張艾嘉始終堅持著拍自己想拍的故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真是難能可貴。

    《相愛相親》好在哪裡呢?

    四個字:

    恰到好處。

    張艾嘉就像是一個內家拳高手,不顯山不露水,卻能夠以柔克剛。

    六十四歲的張艾嘉,也是一位老導演了。很多時候我竟然總覺得她很年輕,也許是因為看多了臺灣新浪潮時期的電影,在楊德昌、柯一正等人的鏡頭下,她還是那個羅大佑口中的“小妹”,美得不可方物。

    張艾嘉一直都是極具才華的。提到她,很多人喜歡說“女性視角”,但很多女導演都有女性視角,並不是張艾嘉的專利。

    我倒覺得她的異於常人之處,正在於她的廣博。

    整個華語影壇最輝煌的時代,她都經歷過。

    她合作過的導演,有胡金銓、楊德昌、李安、杜琪峰這樣的港臺大師,也有賈樟柯、李玉這樣的內地名導。或多或少的,她從這些人身上都汲取到了一些養分到自己的電影中去。

    尤其是楊德昌的電影,對張艾嘉的影響是肉眼可見的。

    整部《相愛相親》,都充滿了最真實的生活質感,那種水一般的感覺,是楊德昌最喜歡營造的。在張艾嘉這裡,楊德昌的東西似乎得到了傳承。《相愛相親》中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臺詞,每一個人物的設計,都是那樣合適,那樣舒服。

    這也是功力的體現。拍了這麼多年,廣採眾家之長的張艾嘉,哪怕算不得是大師,也是最頂尖的高手了。《相愛相親》沒有繁複花巧的敘事手段,也沒有精心設計的情感爆發點,張艾嘉安靜地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故事,卻引動了觀眾們強烈的感情。

    很多人看完《相愛相親》都哭了,包括我。

    但我知道,我的落淚不是被“煽”出來的。

    我很不喜歡那些想盡辦法要讓觀眾去哭的電影。目的性太強,不夠真誠。看那樣的電影我也會哭,但眼淚流過之後,什麼都剩不下。

    《相愛相親》這樣的電影,則是一點點地去觸動觀眾,透過細節,透過人物,更是透過影片整體的氣質,去讓觀影者找到某種感覺,在那種感覺中開始聯想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生活,從而或是感到溫暖,或是感到憂傷。

    真正被影片擊中後,流下來的淚水其實是蠻珍貴的,因為這種情況並不常有。

    哭過之後,影片的內容也還是會留在心裡,催生出很多的思考。

    本片的片名蠻容易記錯的。我們平時喜歡說“相親相愛”,卻很少說“相愛相親”。

    這很有意思。

    在中國傳統的封建婚姻體系中,愛情常常會成為婚姻的贈品。

    包辦婚姻裡,一對新人在結婚前素未謀面的事情並不少見。這種情況下,有些夫妻日久生情,也就有了愛情,有些夫妻則實在是沒什麼感覺,那便靠時間醞釀出的親情來維繫家庭關係。

    我們的父輩和祖輩中,很多人的婚姻都是這種模式。

    即使是現在,這種“先結婚後培養感情”的模式也依然存在。

    所以我們喜歡講“相親相愛”,而不是“相愛相親”。

    何況,在華人的思維中,“親”要比“愛”靠譜的多。

    但把“親”的位置放在“愛”前頭了,難免就有人一輩子也不懂“愛”為何物。

    或者說,有的人會把“親”當成“愛”,有的人則把“愛”當成了“親”。

    有點兒拗口,不過你仔細想想,也還就是這麼一回事兒。

    張艾嘉講的這個故事,就是一家人在生活中理解“愛”的過程。

    所以她把英文片名取做“Love Education”。

    在電影中,幾個重要的角色在經歷一系列變故後,都得到了關於“愛”的感悟,得到了成長。

    這是個簡單的故事,卻在張艾嘉導演的處理下變得極有味道。

    這其中的關鍵,就是細節。

    我最喜歡的影片中的細節,有兩處。

    一處是阿達躺在棺材裡哭泣。

    那一刻,幾代人之間沒有了代溝,突然,我們意識到情感其實是相通的。

    另一處是嶽慧英哭著在車裡對丈夫說:“不許再讓王太太上你的車!”丈夫笑著哼著年輕時唱過的歌。

    這畫面甜蜜極了,對於愛情的刻畫,六十四歲的張艾嘉,找到了最精準的方式。

    影片中的一些意象也很值得玩味。比如那塊貞節牌坊,它象徵什麼呢?我不覺得女導演張艾嘉是想去批判些什麼,那太淺了。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時代的思想,也有不同時代的生活。就像我不覺得阿祖的人生是一個悲劇一樣,她那一段故事的感人之處,恰恰在於常人的不理解。

    張艾嘉也絕不會想要刻意地去給觀眾說教。她講故事的時候很剋制,剋制到哪怕自己的情感已經到了頂點,也不輕易地用鏡頭宣洩出來。這就讓影片的氣質很恰到好處,有種自然之感。

    當然,這種自然也離不開演員們的出色表演。

    張艾嘉自己來演女主角嶽慧英,塑造得極為出色。她的表演,基本上就給影片定下了調子。拿過兩屆金馬影后的她,這次又拿到了提名,也是實至名歸。

    但她還真不是片中演得最好的。

    田壯壯演的丈夫,和吳彥姝奶奶演的阿祖,絕了。

    很有意思,第五代幾位著名的大導演,演戲都很不錯。張藝謀拿過東京影帝,陳凱歌偶爾客串,也常驚豔。這次田壯壯演戲,則格外返璞歸真。到他這個境界,拿不拿影帝已經不重要了。

    吳彥姝奶奶之前在《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中有過出演,就已經堪稱該片的最大亮點。這次出演阿祖這個角色,更是舉重若輕地演出了人物性格的層次感。觀影中我幾度哽咽,都是被她所打動。

    幾個配角,也都是大腕兒。李雪健、王志文,以及稍微年輕一點的耿樂,都非常出色。

    年輕一代的朗月婷和宋寧峰演得也不錯,但比起前幾位,就差了一點。這也是很多人說年輕一代這條線不如另外兩條線那麼動人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在看完這部電影后的第二天晚上,我聽歌,突然隨機迴圈到張艾嘉的《愛的代價》,一句歌詞突然衝進了我心裡,又把電影裡的那些故事勾起來了。

    “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 6 # 靖靖阿

    這是一部商業氣息並不重的影片。因採用現實主義敘事手法,導致前半部分節奏看上去似乎是慢吞吞的,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片中花大部分時間敘述的事情,好像就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質感平淡中泛著微微地波瀾。

    如果是以爆米花影片的預期來看這部電影,很容易讓有這種預期的觀眾們在影片高潮真正來臨之前,誤以為這是一部無聊的片子。事實恰好相反,這部片字讓我想到同樣是現實主義味道的奧斯卡獲獎影

  • 7 # 小魚影視雜談

    電影自上映以來被大家稱之為是2017年最好哭的電影。這部電影裡面相當多的感人的鏡頭,所以說這部電影。其實是一部非常催淚的電影,這部電影是由張艾嘉導演,並且自己主演的一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女兒,媽媽和外婆地。三位不同。年齡段的人表達的自己不同的感情,不同年齡段女人的愛情故事,在家庭生活和愛情的多重抉擇中三位相依的女性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情感。並且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彼此互相理解。

    這部電影還獲得了第五十四屆金馬影展金馬獎最佳導演第七項提名。這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是08:03高於百分之九十一的愛情片。這很多人知道這部電影之後都是特別特別的期待。

    很多人問你這部電影豆瓣評分這麼高觀眾看完之後的好評這麼多為什麼不叫做。這部電影的票房確實是不怎麼理想。但是我們會發現看過的人都覺得很好,是因為什麼呢,第一個就是這種題材可能不怎麼吸引,現在的年輕觀眾還有第二個就是這裡面滴情感。是很多相片年輕化的孩子們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說就。從最開始影片定檔在人群範圍呢就比較偏狹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月5日亞歐乒乓球全明星對抗賽,賽程如何安排?亞洲隊要奪冠,需要怎樣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