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舞鷹翎

    這與三毛一生的經歷有關。

    三毛是個不安分的人,她的一生都在行走。從出生重慶到移居臺灣,從西班牙留學到遊學德國美國,從定居撒哈拉到荷西離世後回臺。可以說,在那個年代,三毛就是獨立女性的代表。離家的人容易想家。尤其是華人,鄉土觀念濃厚,更是離不了家鄉這個“根”。三毛作為華人,尤其是作為一個女文人,常年旅居國外,思鄉的情結一直糾結在她的人生中。三毛的感情坎坷。三毛先是未婚夫離世,再是丈夫意外身亡。在她與荷西定居撒哈拉的時候,當地政局不穩定。見多了苦難的三毛,情感上極其脆弱。人在無助的時候,想到的就是故鄉。在她的作品中這種鄉愁時常流露,表達著作者內心的苦楚的真實情感。從三毛的作品來看,三毛的性格是直接直白,又不失智慧幽默。我們看她的作品,總有或濃或淡的悲情在裡面。純真的人容易禁錮在自己情感的小天地中,三毛看似行走世界,磊落大方,其實她的內心極其脆弱。這種無根的脆弱,敏感的心理,在作品中表達出來就是“愁”,包括“鄉愁”。

    三毛是一位優秀的女作家,旅行家。這麼多年過去,我們依然熱愛她的作品,恰恰是因為她表達的睿智和細膩,以及那一絲淡淡的鄉愁。

  • 2 # 沙慄

    三毛在書裡反覆講自己的鄉愁其實跟她自己本身的經歷有關係。

    三毛祖籍浙江舟山,出生在重慶,5歲遷居臺灣。1967年19歲的三毛去西班牙留學,後來生活在德國、美國等國家。1973年與西班牙人荷西結婚,定居撒哈拉沙漠。荷西意外去世後三毛於1981年回到臺灣。1991年在臺灣去世。

    從她一生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從小輾轉多地,長大後遊歷於多年國家,即使後來回到臺灣也僅僅只有10年的時間便離開了這個世界。 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她是個沒有“故鄉”的人,甚至也可以說是處處有“故鄉”的人。

    這句話是不是有點矛盾哈。請您繼續往下看:

    如果你讀過三毛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寫童年時期的故事很一部分是幼年時期重慶的生活經歷。出生地重慶是其故鄉。

    接著跟隨父母到了臺灣,那是她少年成長時期,一直生活到19歲,因此臺灣也不折不扣的是三毛的故鄉。

    然後再接下來你會發現,她在國外的生活經歷也差不多,走了多個國家,定居最長時間的是西屬撒哈拉。

    跟荷西結婚,撒哈拉沙漠成為了三毛的家,荷西離去後,對於回臺的三毛來說,撒哈拉同樣是故鄉,是她和愛人共同的故鄉。

    實際上三毛的一生都是在不停的“漂泊”的。

    這樣就已經很能夠理解為什麼她的心裡總是充滿鄉愁,故鄉是她的作品裡永恆的主題啊。比如《鬧學記》、《夢裡花落知多少》、《溫柔的夜》……

    那首《橄欖樹》正是三毛一生漂泊流浪的最好體現: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從出生到現在,童年到17歲在老家,之後離家求學,然後工作至今,除了老家之外,我長時間(五年以上)生活過的省份至少有三個。

    對於我來說,那些生活過好幾年的城市,在我離開之後,它們一樣成為了故鄉之一。

    因為那些城市裡有我有過的路,有我成長的印記,承載過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我的青春和夢想……

    想來,三毛也是一樣的吧!

    所以我是特別能夠理解三毛為什麼那麼濃的鄉愁!

  • 3 # 河洛繡郎

    水是故鄉甜,愁是外鄉切,不離故土,不知思鄉何感覺,不離親人,不知思念幾多怨。三毛老師的思鄉,和她的生活情況有著莫大的關聯。

    首先,三毛作為一個詩人,必定有著多愁善感的心結。而她的作品,無疑也是她生活和個人經歷的寫照。她的感悟,多來之於她故土,求學,流浪,結婚的生活感嘆。而她的作品,多出之本心的寄託,所以從她的經歷便可知她的作品。而她的作品,也是她生活感覺最好的解釋。

    三毛於1943年3月生於重慶市南岸區,從小就喜歡讀書。也是受家庭影響,還在年齡未大時候,就幾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同時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也打下一定的基礎。同時還並跟隨顧福生、韓湘寧、彭萬墀三位畫家習畫。從她小學初中的學習生活來看,就註定她以後不會平凡。

    1964年,到文化大學哲學系當旁聽生,並且成績優異。1967年再次休學,隻身遠赴西班牙。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德國等地,並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這些西方大學的求學經歷,給她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

    1970年回國,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後未婚夫猝逝,再到西班牙。1973年,與荷西公證結婚。1981年,三毛結束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國內定居。

    從以上一些簡單的經歷來看,她在外生活學習工作的時間,已然超過她在國內的生活工作。最美的年華,卻在外漂流生活。長期的國外生活,沒有家人的陪伴,若說沒有思鄉之情,誰能相信。

    而一個人在外的生活,也並沒有那麼幸福和一帆風順,兩段感情,中間都經歷了很多挫折。獨自在外,憂愁無人可訴,艱難無人可依,這樣的生活,用文字表達內心的鄉愁,也許也是她最好的寄託和傾訴。

    而她在寫撒哈拉的經歷時,本以為是個開心的記錄旅程的故事,裡面不止有遊記、生活,還寫到了戰爭和奴隸,也許是真的,也許也有一些虛寫,但不管怎麼說,肯定不會是隻有快樂的旅行生活。一個荒涼的地方,一份簡單的生活,內心卻又有著難以言說的痛。

    作為一個局外人,我們無法切身體會到她當時的生活情況,但從她的書裡,我們多少可以感覺到有那麼一絲絲苦澀。再堅強的女人,遭遇如此坎坷的人生,第一個想起的,都會是家鄉和親人。所以她的作品中。很多都有鄉愁也就不難解釋了。

  • 4 # 富春江翁

    作為一個三毛愛好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鄉愁是每個少小離家的作家都會涉及的題材。鄉愁這個主題,不僅僅是三毛有。你看唐代的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就是鄉愁。魯迅的《故鄉》是鄉愁。余光中的詩歌《鄉愁》大家更是耳熟能詳。費翔的歌曲《故鄉的雲》更是濃重的鄉愁。

    其次,三毛的個人經歷更容易引發鄉愁。這個生於浙江定海的東方小姑娘,少年跟隨父母到臺灣,她揣著一顆流浪的情懷,走遍了54個國家。西班牙,德國撒哈拉,南美,新疆……世界各地留下她的足跡。他的一生就是一個漂泊的浪子。所以作品裡邊兒的鄉愁就是他潛意識渴望的穩定的根。

    再次,三毛也公開表示過他對故鄉的懷念和渴望。1985年,在臺灣內地作家見面會上,三毛對姚雪垠含淚哽咽:“中國大陸也是我的祖國,是我的父母之邦,至今我卻沒有能夠回去看看!”

    1989年4月20日,在她離世前2年,他終於到達了夢寐以求的故鄉浙江定海。在祖父墳頭恭恭敬敬的磕了九個響頭。臨走前,在祖父墳前帶走了一包土。並且在她爺爺50年前挖的一口井裡吊了一桶水,嚐嚐味道。回到旅館後,他還不放心,把土和水混合喝了,告訴自己“從此不會生病了,走到哪裡都不再水土不服。”

    三毛的作品,又是三毛內心情感的表達。所以說三毛的作品裡邊兒,我們能讀到一股濃濃的鄉愁。結合三毛的個人經歷,我們明白了這個鄉愁的情結在哪。

  • 5 # 二氹

    對於三毛的鄉愁,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那一首《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一個弱女子,在未婚夫早逝後,遠走他鄉,在撒哈拉沙漠尋覓慰藉,語言的隔闔,飲食的差異,文化的碰撞,確實讓人不得不想起那故鄉熟悉的人和事,也許千年以前的王昭君,身處大漠之時,其鄉愁莫過於此。

    三毛的鄉愁,不僅僅是在撒哈拉,也在於家鄉的漂泊。1985年,三毛與中國內地一個知名的作家一同參加新加坡一個文學獎頒獎大會,一個星期,大會即將結束,三毛卻在與這個作家分別的時候忍不住痛哭起來,她懇求這個年長的作家親親她,並緊緊地將他抱住,哽咽著說:“中國大陸也是我的祖國,是我的父母之邦,至今我卻沒有能夠回去看看。”可見她那一份遊子之心、遊子之情。

    後來,三毛還是實現了她願望,1989年4月,三毛以到浙江舟山給爺爺掃墓的名義首次踏上大陸之旅。

  • 6 # Cape Roca

    三毛原名為陳懋平,出生於重慶,後隨父母遷往臺灣。二十四歲留學西班牙,後生活於德國、美國等地。三十歲定居於撒哈拉與河西結婚。可是七年之後,河西猝逝,三毛便回到了臺灣。在臺灣也僅生活了十年,便病逝於醫院。

    可以說三毛一生生活於“不穩定”之中。雖然這種“不穩定”構成她整個美好的非同一般的生活。就如她自己所說:我覺得最好的作品,就是我打造的自己生活。

    可是,即使她的生活再如何豐富。“家”與“故鄉”都是她常年所離開的地方。越是內心深處缺少的,可能越會多次提及吧。

    在她離開河西,離開撒哈拉沙漠的時候,選擇回到自己兒時生活了多年的地方——臺灣。也是一種迴歸吧。回到所來之處。

  • 7 # 從不穿靴子的貓

    三毛是個有故事的女人,同時也是個有鄉愁情結的女人。容易勾起三毛鄉愁的地方,多是那種極度陌生的、空曠的、荒涼的所在。

    撒哈拉是一種鄉愁。三毛是在無意中看了一期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正好在介紹撒哈拉,她只看了一眼,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的,好無保留的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安地斯高原的印第安村落是一種鄉愁,三毛認為自己的前世是一個印第安女人,為此她還杜撰了一篇短篇小說《心湖》,在裡面她就化身成了印第安村落藥師的孫女;

    三毛隨團到大陸旅遊,當車子到了嘉峪關的城關口時,三毛下了車,向那寸草不生的荒原奔去。三毛感覺有一種靈魂甦醒的滋味,“呀—”的長嘯了一下,便喜極而泣起來。這也是一種鄉愁。

    三毛回大陸老家祭祖,在祖父的墳前高喚:“阿—丫—,阿—丫—,魂兮歸來—”然後放懷痛哭,這還是一種鄉愁。

    不得不說三毛是有著嚴重鄉愁情結的女人。

  • 8 # 元元的天下

    流浪人兒在天涯,沒有一個家,三毛鄉愁牽腸掛肚的"鄉愁”說的是:

    一個人至少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

    三毛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故鄉。1943年生於重慶,五年後隨父母赴臺。24歲到西班牙留學,之後又去了德國美國。1973年和荷西婚後,在西屬撒哈拉沙漠呆了6年,因荷西潛水而亡,兩年後回臺,又去了南美等地旅行…

    她像一隻無腳鳥,停不下腳步,所謂鄉愁不過是特立獨行外衣下,情無所依心的流浪。每一次流浪,都是為了療傷。

    三毛生愛過許多人,從恐婚的初戀,到死在懷裡的德國未婚夫,千迴百轉終於等到大鬍子荷西。只要彼此相愛,荒涼的沙漠也似天堂。

    只是自古情深留不住,紅塵自有劫無數。荷西的死,帶走了她的活力靈魂,縱然再走過萬水千山,那個陪著浪跡天涯,一起欣賞駱駝骨架,一起尋寶探臉,一起瘋狂不受世俗羈絆的神仙眷侶,卻再也沒有出現。

    夜深了/…不再出去看滿天的繁星了:/因為我知道,/在任何一個星座上,/都找不到我心裡呼喚的名字。《告別》

    在談到五百塊錢賣掉的《欖欖樹》時,三毛說她並不會唱這首歌,她說:我要宣告一下,"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遼闊的草原”不是我寫的,如果流浪是為了看小鳥草原,我就不必去流浪也罷了。

    千古情人獨爾痴,只因在荷西故鄉橄欖樹最出名,一首吟唱鄉愁的名曲,其實一首情詩而已。

    人道心安之處即故鄉。奈何滾滾紅塵裡,三毛流浪的心無處安放。

    然而因為有了她,人世間有了不一樣的煙火。

  • 9 # 五千年看山西

    他們那一代從大陸遷居臺灣的人,對“家鄉”這個詞都或多或少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愫。

    1.三毛原名叫原名陳懋平,祖籍浙江定海舟山市定海區。1943年出生於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臺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1991年1月4日,三毛在醫院自殺身亡。曾兩次去烏魯木齊找自己的忘年交王洛賓。

    2.三毛的名字取自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小說中的三毛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一直在漂泊,一路在追尋。而三毛這個藝術形象給現實中的三毛留下深刻印象,一定程度上她在書中也發現了自己的影子,所以才給自己取名三毛的吧。

    3.七八十年代,尤其是兩岸恢復探親交流以後,余光中等臺灣作家,掀起了鄉愁文化的高潮。尤其是一首《鄉愁》,讓聽者無不動容。這種文化薰陶,也對三毛的文風影響巨大。

  • 10 # 俠女畫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

    三毛在《橄欖樹》裡把這種鄉愁透過別樣的形式傳遞給了所有人,實際上她內心深處的鄉愁,源自於她對於這個世界的探索充滿著天真與無畏。當她身處臺北時,卻對沙漠充滿眷戀與鄉愁,可以想象內心該是怎樣的孤寂?所以,三毛的人生雖然充滿傳奇色彩,但仍然充斥著一些揮之不去的傷痛。她筆下的鄉愁,說穿了仍然是有諸多的放不下。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都是如此。

    心疼三毛,願你下一世可以平安喜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國舅真名叫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