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願月神與你同在

    咱先說曾國藩,曾國藩是鎮壓了太平天國建的功勞 其實這功勞有很大的水份,早年間曾國藩和羅澤南等人就在武昌和太平軍交過手開局小勝贏了石達開的哥哥奪回了武昌,後來石達開到,打的曾國藩連戰連敗,有次甚至殺到中軍帥船差點活捉曾國藩,曾國藩投水逃走,曾國藩幾次大敗甚至要投河自殺,最後被人勸說並在給朝廷的表彰裡做文字遊戲:屢敗屢戰。後來太平天國天京之亂楊秀清韋昌輝身死石達開帥部出走,實力大不如前,朝廷又能組織綠營建立江南江北大營。像曾國藩那樣的地主武裝也很多隻是他最大出力也最多,最後攻破天京的也是湘軍。破太平軍是多力合力之功包括打下奇恥大辱的八里橋一戰的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他有監視漢人的作用)。曾國藩是個漢人,滿清歷來是用漢人防漢人打壓漢人,特別是軍事上本來不會允許漢人有地主武裝的只是形勢所迫,封曾滌生侯爺也只是應付一下罷了。當然如果僧格林沁早早的死了,滿清失去最後的依靠,那時恐怕曾國藩的功勞就不是一個侯爺能打發的。

    再說汾陽王郭子儀唐肅宗曾說:雖吾之國,實由卿再造,功勞巨大。安史之亂時玄宗皇帝連家都沒了還要出逃,馬嵬驛玄宗被逼退位,肅宗李亨繼位手下就2千人馬,後來好不容易收攏來的人馬還被宰相房珀敗掉了,最後只能倚仗碩放節度使郭子儀的碩放軍隊為自己的根本。郭子儀保著李亨履立大功可以說差不多是給李亨復了國加上郭子儀為人處世老道圓滑讓人放心,封王也是正常的,而且因為後面不安頓用郭子儀的地方很多。

    簡單來說,曾國藩那是平叛,郭子儀那是復國。

  • 2 # windysky111

    當時的歷史背景和那個時代皇帝的態度都有太多的關係,類似於我們當年的授銜,不光看你的功勞,還要平衡利益的,你懂的,個人認為,兩者稱號不同,但是實質上的待遇其實差不多

  • 3 # 海天玄宇

    一、郭子儀功勞大

    我們來看看郭子儀的功勞:平定安史之亂、克復兩京、抵禦吐蕃入侵、說服回紇叛亂等等。每件事都做得完美,即使是山窮水盡,極端劣勢的情況下,也能扭轉乾坤。

    而曾國藩再辛苦地平定了太平天國後,繼而在平定捻軍之亂的時候力不從心。並沒有全功。

    二、郭子儀高大漂亮有才,雖然兩個人的情商都高。

    現在是個顏值的年代,其他年代又何嘗不是?郭子儀是能文能武且高大漂亮。這樣的人更容易獲得喜愛和稱頌。而曾國藩文可能勝過郭子儀,但是其他容貌和健康上講究差郭子儀很多。吃虧在顏值了。

    三、郭子儀的權力遠遠大於曾國藩。

    郭子儀的權力大,輔佐多為皇帝,執掌軍隊大權。曾國藩所掌握的湘軍卻只是一隻地方武裝,另有綠營、八旗、淮軍等等兵力的制約。

    四、郭子儀忠誠,而且表現在時間的長河裡。

    郭子儀幾起幾落,但忠心不改,曾有公主被郭子儀的駙馬兒子罵回家,因為說:皇帝有什麼了不起,我父親不高興一樣換。 皇帝也沒有生氣而對公主說他說的是實情,郭子儀帶兒子請罪。這點曾國藩就不具備機會。

    五、郭子儀對上忠誠,對下愛護。

    郭子儀對上忠誠,對下愛護,自己不自私。贏得了廣泛的支援和愛戴。曾國藩因為上有猜忌,下有各種利益需要平衡,乃至於解散湘勇。吃了啞巴虧。

    六、郭子儀與皇室有姻親關係

    皇帝把公主許配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這點曾國藩也比不上。

    七、郭子儀出身好

    郭子儀出身好,曾國藩是漢人,在滿清政權裡受到歧視。

    八、郭子儀長壽

    郭子儀長壽85歲,因而能得到更多的褒獎。曾國藩沒有郭子儀那麼健康長壽,也吃虧了。

    還有很多因素,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唐是個開放的朝代,人能盡其才,滿清是個極端禁錮的朝代,所有臣子都是奴才。這個是不能比擬的。曾國藩是當代難得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個半人的聖者。我們沒有必要在爵位上參詳高低。一切都是因緣聚合罷了。

  • 4 # 如是史社

    不管封王還是封侯,都是當家人手裡給出的恩賜,最大的關鍵,當然是當家者的考量。

    二人軍功:

    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和洛陽。出鎮絳州平定叛亂。嚇退吐蕃,解長安之困。僕固懷恩反叛,引外族入長安,郭子儀又單騎退回紇。郭子儀戎馬一生,硬生生保住了安史之亂和外族虎視眈眈下的李唐江山,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曾國藩:最重要的戰功是建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的叛亂。招賢納才,為朝廷提拔不少有用之士,硬生生讓大清王朝多苟延殘喘了幾十年,實現和平退位。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封官許願

    郭子儀:其實李唐一直不吝嗇封賞。從李淵起兵到稱王,不過一年多一點,跟他一路打,一路給支援他的隴西貴族們加官進爵有莫大的關係。但到郭子儀受封王位,不是一帆風順。他手裡的兵權,一直是打一段勝戰,被朝廷剝奪一次。李唐是被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們整出的安史之亂搞怕了。不過郭子儀本人為人為政的智慧,終於取信皇帝,也讓朝廷上的所有人服氣。最難搞的魚朝恩之流的宦官,都不為難他,而且皇帝也需要郭子儀這樣的大將幫他去安內攘外。一是功勳足夠,二是內外都沒有什麼阻礙,郭子儀封王是順理成章的事。

    曾國藩:咸豐曾許過:誰鎮壓太平天國給誰封王。奈何滿清八期經過這一兩百年的養尊處優,跟還是“建州女真”時,戰鬥力根本不是一回事。最後讓漢人出身的曾國藩“撿了便宜”。但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時,咸豐已死,大清的繼任當權者們,就裝傻充愣,人為的把“封王”這事忽略了。

    為什麼忽略?清朝曾封過五個漢人王,孔有德、耿仲明、吳三桂、尚可喜、孫可望,沒有一個不反的。要再封個漢人王,手握重兵,再“謀反”可怎麼辦?誰去平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啊。再說,“中興名臣”有四位,總不能只給一個封王,其他人心裡難道沒想法?乾脆裝傻充愣,王爵還是根據老祖宗的規矩,除了滿人和蒙古人,漢人不封王。而曾國藩在重兵在握時,連“稱帝”的心思都能克服放下,封王還是封侯了,自然容易接受。

    死後哀榮:

    郭子儀:八十五歲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德宗廢朝五日,命群臣弔唁,又親臨安福門送葬,並違反禮制,將他的墳墓加高一丈。

    曾國藩:六十一歲過世,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從諡號“文正”可以看得出來,曾國藩文治武功都非常突出。他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中國近現代化的開拓者。

    在曾國藩的倡導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所以,總體來說,二人死後一文一武的諡號,跟他們一生都匹配。但他們在世時的功勞不要以誰大誰小來分。如果說封王,二人功勞都是足夠。但政治從來不是一刀切,論功行賞是一個網路,牽一髮而動全身。重賞或者輕封,都是當局者以皇家利益為出發點,經過全盤考量才做出的決定,而不是簡單的給或不給。我是熱愛古代歷史的現代創業人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 5 # 使用者92333019696

    首先,郭子儀是唐朝的名將,曾國藩是清朝的大臣,都不是一個朝代的,不是一個民族的帝國,不同時間,不同的人,不同的地點,當然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當然他們兩個在歷史上都是同樣非常偉大的。

    郭子儀為什麼可以封王?首先,唐朝比較早,應該也是受了以往的分地封王的一個影響,所以郭子儀可以封王,後來曾國藩時期已經沒有封王這種概念了,基本到了清朝末期,馬上就要民國了。

    郭子儀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朝任中書令24載,權勢滔天,大有功高蓋主的意思,不過其高大威武又英俊,權傾朝野不假,但對朝廷也是衷心一片,皇帝對他也是非常依賴與喜愛。

    郭子儀非常有智慧,慧眼識人,該彰顯的時候彰顯,該低調的時候低調,怎麼可能不被封王呢!三次被罷免軍權,從不氣餒,反而從容面對,積極參與軍事活動。一次是宦官魚朝恩把唐軍因狂風呼嘯導致戰敗的責任都推給郭子儀,說盡郭子儀壞話,郭子儀被罷免軍權,第二次是宦官穆元振嫉妒郭子儀,在皇帝面前挑撥離間,罷免他副元帥的職務,當肅宗山陵使。第三次在便之山與敵軍交戰失利,叛軍想攻入陝州,唐代宗想任命郭子儀前去平定叛亂,可惜被穆元振給阻撓。在郭子儀被壓制的時候,不忘安慰唐代宗。在第二次罷免兵權時,把領兵以來唐肅宗所賜詔書,手敕1000多件彙編為20卷給代宗,唐代宗看完非常感動,叫郭子儀不用擔憂,一定讓愛卿得以重用。

    郭子儀一身正氣,為人隨和也比較寬容。被這些宦官打壓和迫害,從來沒有想過報復,而是以德服人,後來魚朝恩邀請他去寺裡遊玩,朋友和數百名將士不讓他去,怕他被宦官加害。郭子儀生氣的說我是國家大臣,誰敢加害?並把一些流言蜚語講給魚朝恩聽,魚朝恩感覺非常慚愧,流淚痛哭,兩人冰釋前嫌。

    從來不奢侈,不擺闊氣,出門坐車從來不驚擾小巷裡的商販和老百姓。家裡來了客人和手下,也不用叩拜,郭子儀的妻女不用迴避,還給客人斟茶倒水,遞擦臉毛巾,謙和的和僕人一樣。

    幾乎沒有人再詆譭郭子儀,因為他實在是有大智慧的,他能看懂一個人,不去得罪他,所以大家都非常尊重他,不管是宦官還是同僚。他的故事講也講不完,所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書瞭解。

  • 6 # 南柯多萌

    郭子儀,生於公元697年,卒於公元781年,唐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後世史書對郭子儀的讚譽很高,曰:“功高蓋主主不疑,權傾朝野臣不忌”。

    郭子儀在四十歲時,就任朔方節度使,手握重兵十萬。安史之亂之後,任副宰相兼兵部尚書,收復長安後,加司徒官銜,封代國公。要說郭子儀為什麼封王而曾國藩僅被封為侯爵,這就要說郭子儀是碰到了一個好的皇帝,而曾國藩就不一樣了,清朝的統治者是對漢人處處提防的,雖然有很多的漢人為清廷賣命,但是清朝的統治者還是處處留意的。

    郭子儀有再造大唐之功,同樣晚清的中興名臣曾國藩對清政府來說無疑也是有“再造大清”之功的,曾國藩作為一個漢臣,手握朝廷重兵,自己一手組建起來的廂軍更是對清朝有力挽狂瀾的功勞,要不是曾國藩的這支軍隊,滿清估計就又回到關外了。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之後,被封為汾陽郡王,而曾國藩平定太平軍之後,僅僅得到了一個一等侯爵的職位,慈禧為什麼沒有封曾國藩一個王爵呢?這就要從大局出發,要是給曾國藩一個王爵,那麼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怎麼辦呢?所以慈禧的意思就明面上斷送了這些人邀功進爵的想法。

    總之,不論是郭子儀還是曾國藩,都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人,也許是自己的碰到的帝王不同,也許是其他種種原因,他們沒有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褒獎,但是他們都是流芳千古的奇人,總比弒君奪位的那些人為人所詬病,他們都值得我們的後人尊敬和愛戴。

  • 7 # 大飛熊騎士

    個人認為,主要是郭子儀建功立業的方式和對唐朝的局勢的影響力和曾國藩是有很大區別的。郭子儀的再造大唐,是多次的。因此,郭子儀“封王”還不是鼎峰,鼎峰是“尚父”,縱觀歷史,有幾人得過此稱號?而且又是善終的。曾國藩在清朝力挽狂瀾,卻主要在太平天國起義時期,後來雖然身居高位,但再也沒有類似大功,自然止步封侯。

    另外,唐朝的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帶兵平叛,克復兩京等等,都在朝廷的軍事體系之下完成的,當中也帶領過回紇援兵。因此,郭子儀不但在本朝的軍事體系內有很高的威望,而且在回紇,吐蕃軍內,也擁有極高的口碑。這些資本,是曾國藩不曾擁有的。為何?太平天國時期,滿洲八旗早就不堪了,綠營兵的戰鬥力很有限。於是,半私人武裝,各地團練開始崛起,湘軍就是如此。這些軍隊說到底都是忠於個人,軍餉也屬於自籌,半遊離於朝廷之外的組織。曾國藩正是依靠這樣的武裝發跡起來。因此,他在朝廷的影響力自然不如郭子儀這樣依靠朝廷制度成長起來的元勳。

    也正是因為如此,郭子儀的威望和功勞,不止一次的克復長安,挽救大唐。當郭子儀和眾官軍收復兩京時,已經功封“司徒,代國公”了。等洛陽再被史思明攻打而失守,唐肅宗再度啟用郭子儀,此時郭子儀已經封“汾陽郡王”。“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並非度過“危險期”,因為唐朝的混亂已經暴露在了“外族”的眼中了。由於“平叛功臣”樸固懷恩勾結回紇和吐蕃反叛,長安再度被攻破,當時的唐代宗出逃,皇都落入吐蕃手裡。還是郭子儀,由於被朝廷猜忌,只帶30騎趕來長安周邊,憑藉個人威望,勸退回紇兵,集合周邊的軍隊,收復長安。郭子儀因功被授予“鐵卷”,入凌煙閣。隨後,郭子儀又主要對付吐蕃的入侵,並多次打敗吐蕃。唐德宗繼位後,郭子儀進封太尉,賜號“尚父”,也就是皇帝“乾爹”。

    這還不是鼎峰,以郭子儀的功勞,皇帝甚至要“違制”來獎賞他。比如,郭子儀曾經被任命“尚書令”,尚書令一職在有唐一代,只有李世民擔任過,因此後世要“避諱”,而且這裡也有抑制權力過大的“尚書省”的意味。郭子儀深知這點,因此堅持辭去“尚書令”一職。郭子儀去世後,皇帝違反禮制,將他的墳墓加高一丈。所以說,郭子儀封王一點也不稀奇,封建王朝以來,郭子儀本身就是功高震主,又能在“身前身後”,全身而退的代表,也是封建時代裡,人臣的一座豐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事之間互相尊重的句子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