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史可以知興衰
-
2 # 痴語呢喃1988
拓拔一族最開始是一群生活在今黑龍江流域的遊牧部落;血統上屬於鮮卑一支。
這麼一個只有幾萬人口的小部落時如何統一整個北方的?早期的遷移原本北方的草原霸主是匈奴,可是匈奴在兩漢時期被端了好幾次,打散的匈奴要麼往東歐跑,要麼往東邊跑往鮮卑族裡面融合;到了公元91年,耿夔大敗北匈奴於金微山,匈奴人在北方徹底失去了統治力。鮮卑人逐漸接手了匈奴的地盤,拓拔一族也得以在這個時候往西邊遷移,進入了漠北地區;到了東漢末年,中原地區群雄並起,打的不可開交,放鬆了警惕,拓拔族再次往南遷移,來到了先今內蒙古國托克托附近。
從部落聯盟走向奴隸制社會
公元315年,拓拔族因為幫助西晉抵制匈奴和羯族二族入侵,拓拔族首領被封西晉為代王,有了正統的名號。緊接著就是西晉滅亡,五胡亂華時期,拓拔族迅速發展時期,並於公元338年拓跋族首領建立代國,建都先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地區,至此拓拔族結束了部落聯盟時期,建國進入了君主時代。
可是一代還沒有傳下去,代國就被苻堅滅國了,代國成了前秦版圖的一部分;拓拔族的繼任首領只得率著拓拔一族跟著苻堅混。淝水之戰,苻堅被打誇,統一的前秦瞬間土崩瓦解,拓拔一族復國,並改國號為魏。
逐漸統一北方
重新建國的拓拔族開始遊離周旋於各方勢力之中,因為周圍比他強大的國家比比皆是,魏國不得不依附與多個勢力獲得庇護,逐漸在戰爭中獲利來壯大自己。
最先擊敗比自己弱小的高車族,然後歷時三年擊敗了老對手後燕;公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稱帝。之後其子拓跋燾先是擊敗了殘餘的前秦勢力,更是主動出擊南朝北伐的軍隊,將其軍隊趕到了黃河以南。至此,拓拔族勢力已經從內蒙地區染指到黃河流域了。
時間推移,拓跋燾將周圍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諸葛消滅,滅掉匈奴族的胡夏,復仇柔然,攻克漢人政權北燕,公元437年,另一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北涼主動投降拓跋燾。從改國號那一年起,魏國花了五十一年再次統一北方,進入了南北對峙時期。
後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俸祿制,漢化政策,極大推進了漢族和少數民族融合,社會經濟也空前發展。
-
3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過分了哈,什麼叫“小企業”,你這個就有點瞧不起人家拓跋家族了,南北朝是一個歷史很亂的時期,這個北魏拓跋的發家史梳理起來也還挺費勁。不過今天我就發揚一下這個迎難而上的優良作風,好好來梳理一下拓跋家族的發家史。
北魏開國前的那些事北魏的開國皇帝是拓跋珪,他運氣有點不好,出生沒有幾年就遇到前秦苻堅崛起,這個東晉十六國時期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男人,在王猛的輔佐下滅前燕、前涼和割據在北方的大大小小政權,其中就包括這個代國。
這個拓跋家族是鮮卑族,三國到西晉這段時間,拓跋珪的先祖拓跋力微統一了鮮卑各部,成為了鮮卑人的頭領,拓跋力微在位期間正是曹魏時期,他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對內征服了各個鮮卑部落,對外採取友好的態度。
始祖乃告諸大人曰:“我歷觀前世匈奴、蹋頓之徒,苟貪財利,抄掠邊民,雖有所得,而其死傷不足相補,更招寇讎,百姓塗炭,非長計也。”於是與魏和親——《魏書·卷一》拓跋力微去世以後,這人是古代罕見的長壽老人,活了104歲。他的兒子拓跋祿官成為大頭領,但是把部落分為中、東、西三部,自己統領東部,不過後來被自己的侄子拓跋猗盧統一各部,接著被晉懷帝司馬熾加封為代王。
這就是代國的前身了,大家都知道遊牧民族的發展史很落後的,基本上還停留在部落制。直到拓跋什翼犍出現,這個深受漢文化影響的鮮卑人開始在鮮卑內部設立官署和百官,國號建國,這時候正是西晉末期,五胡十六國時代。
代國就算這麼建立起來了,不過這個代國只存在了39年,就被崛起的前秦苻堅滅亡,拓跋什翼犍兵敗被殺。而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和拓跋什翼犍是什麼關係呢?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嫡孫,雖然說人家出生的時候家道已經中落,但是人家代國的家底還是在的。
北魏開國的經過和發展作為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後代,拓跋珪本來是要苻堅帶到長安去囚禁起來的,但是代國舊臣燕鳳力勸苻堅,希望讓拓跋珪留下,這樣等將來拓跋珪成為部落首領以後,一定會感激他的恩德。苻堅一想這個提議不錯,就沒有帶走拓跋珪。
鳳以太祖幼弱,固請於苻堅曰:‘代主初崩,臣子亡叛,遺孫衝幼,莫相輔立。其別部大人劉庫仁勇而有智,鐵弗衛辰狡猾多變,皆不可獨任。宜分諸部為二,令此兩人統之。兩人素有深仇,其勢莫敢先發。此御邊之良策。待其孫長,乃存而立之,是陛下施大惠於亡國也。”堅從之——《魏書·卷二》當時拓跋珪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原來代國的領地也被苻堅交給劉庫仁(鮮卑人)和劉衛辰(匈奴和鮮卑的後代鐵弗人)這個人掌管,一個分管黃河以西,一個分管黃河以東。拓跋珪一家人當時就屬於被劉庫仁管轄,他原來是代國官員。
不過這個劉庫仁對拓跋家族還是很忠心的,拓跋珪到來後,他依然侍奉拓跋家族,後來成為北魏開國功臣之一。
庫仁盡忠奉事,不以興廢易節,撫納離散,恩信甚彰——《魏書·卷二》而這時候前秦苻堅的實力正日益強盛,他統一北方後,成為和東晉隔江相望的一個強大國家,當時西域各國都遣使和前秦通好,而北韓半島秉承著誰強大跟著誰的原則,當時的三個割據政權高句麗、百濟、新羅都接受了前秦的冊封。
苻堅的野心進一步膨脹,決心南下消滅東晉,統一中國,這就有了我們熟知的歷史情節“淝水之戰”,苻堅出動號稱80萬大軍進攻東晉,這時候東晉國內主持朝政的正是謝安家族。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在謝安的運籌帷幄之下,苻堅大敗,還催生了“風聲鶴唳和草木皆兵”的歷史典故,正猶如西晉大亂導致北方異族崛起,前秦被東晉擊敗後,那些曾經被前秦征服的異族也紛紛復國。
北方再度四分五裂,而這時候的拓跋珪也乘此機會召集鮮卑各部,宣佈代國復國,拓跋珪自此也成為新的代王。
登國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會於牛川……夏四月,改稱魏王《魏書·卷二》魏國於是就這麼建立起來了,但是為了區分曹魏,一般我們都稱其為北魏,拓跋魏或元魏(拓跋後來改姓元),不過當時的南朝劉宋對北魏還是充滿歧視的,由於鮮卑人有辮髮的習慣,所以被南朝戲稱為索虜,所以南朝人都叫他們魏虜。
北魏建立後,在拓跋珪的帶領下,先後消滅後燕、大夏、北涼、西秦、北燕和柔然,成為繼前秦之後第二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與劉宋隔江對峙,南北朝進入晚期。
北魏享國148年,然而同樣是統一北方的前秦卻僅僅存在44年就宣告滅亡,實際上其本質原因就在於前秦在內部統治尚還沒有穩定的情況下就貿然發動對東晉的戰爭,結果淝水之戰的失敗讓前秦失去了對其他民族的節制力,從而導致北方再度陷入混亂。
而北魏統一北方後,維持了和劉宋隔江對峙的局面,加強對內統治和漢化政策,使得北魏的壽命大大長於前秦。北魏統治期間,有力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程序,為了加速自己的漢化程序,北魏孝文帝在遷都洛陽後規定“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也就是說在朝堂之上一律只准說漢語,不準說鮮卑語,許多年後,馬克思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
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恆的規律。確實,審望世界歷史,不管是蒙古人,還是匈奴人,這些民族在征服一個國家後立馬就會被已經孕育出較高文化的文明所同化,不管是蒙古人還是滿人,也都被漢文化同化。鮮卑人入主中原後,不僅大力推行漢文化,任用漢人官員,還主動融入到漢文化圈中。
譬如說漢語,穿漢服,改姓氏(改為元姓,這就是為什麼有時稱它為元魏),北魏統治北方期間,佛教也逐漸開始興盛,也在南方佛教也異常興盛,唐代詩人杜牧不就有一句著名的詩歌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形容的就是當時南朝的佛教興盛的景象,但是在北朝北魏統治下,佛教也異常興盛,譬如敦煌壁畫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而和南方大量建造佛寺不同,北方地區多是開鑿石窟,雕琢佛像或描摹佛像壁畫。而北魏國內其巔峰時期全國足有僧侶兩百萬之巨,不過這其中很多都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信徒,因為僧侶當時具有被豁免稅賦的特權。
因此許多人都假意投入空門來躲稅和避稅,這也就有了後來的北魏太武帝滅佛事件。
自此在經歷了極為混亂的五胡十六國以後,中國短暫進入了一個較為穩定的時期,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社會各方面都得到了恢復和繁榮。直到北魏內部統治日趨腐敗和混亂,北魏因此分裂成為了西魏和東魏。
高歡和宇文泰都分別扶持拓跋家族的後裔成為傀儡皇帝,但這種狀態並沒有持續多久,高歡的後代高洋取代東魏皇帝,建立了北齊,就是歷史上那個荒淫無度的北齊。而宇文泰則取代西魏建立起北周政權。
後來楊堅代北周建立隋朝,中國歷史就進入了隋唐時代。
-
4 # 北原321
北魏的統治者屬於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在今黑龍江、嫩江流域的大興安嶺附近,過著遊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部落首領拓跋詰汾的率領下,逐步向西遷移,進入漠北地區。該部到拓跋力微時期,逐漸強大起來,拓跋力微取得了部落聯盟世襲大酋長的地位。
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始置百官,後又建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邁入奴隸主佔有制的階級社會,逐漸強大起來。三十八年後,前秦昭宣帝苻堅攻代,拓跋什翼犍戰死,代滅亡。
公元386年,拓跋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糾合舊部,在牛川(今內蒙古錫拉木河)召開部落大會即代王位。即位不久,因牛川偏遠,便遷都盛樂。同年四月,改國號為大魏,史稱“北魏”。
拓跋珪要復興拓跋氏,首先必須與匈奴族的劉庫仁、劉衛辰兩個部落爭奪部落聯盟的領導權。劉庫仁投靠拓跋珪,劉衛辰則反抗拓跋珪。最後衛辰失敗被殺,他的兒子赫連勃勃率殘部南逃依附後秦姚興。自河以南,諸部皆平,虜獲畜產名馬三十餘萬匹,牛羊四百餘萬頭。之後,開始向南北發展。
這時期,在拓跋氏北面的是文化上更為落後的高車族和柔然族,在南面的是鮮卑慕容垂所建立的後燕。拓跋珪擊敗了高車族。高車是遊牧部落,是善戰的騎兵。對高車族的征服,增強了拓跋氏的戰鬥能力。不久又攻滅匈奴獨孤部,又滅掉後燕。
398年(天興元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稱帝,史稱道武帝。拓跋珪擊敗後燕進入中原後,為了鞏固皇權,穩定軍事力量,實行“頒賜群臣將士各有差”的新政策。新政策規定:根據從徵將士戰功大小分享虜獲品。鮮卑諸部將士從戰爭中得到的戰利品,比遊牧所得高很多,因此他們不再留戀以往的遊牧生活,形成好戰的軍隊。從389年到451年,北魏俘虜人口百餘萬。俘虜被分配給鮮卑諸部各級將士,為他們織綾錦、蓋房屋、種蔬菜、牧牛羊,成為奴隸。北魏在鮮卑族內部和故地上實行奴隸制度。
北魏佔據中原以後,拓跋珪沒有采取武力高壓政策強迫漢族退回到奴隸社會,而是讓中原封建制度繼續存在,凡漢族士大夫“諸軍門者,無少長,皆引入賜見”,廣聽意見,儘量採用。他任用漢族文人作官,建立封建的政治機構。平城四郊種田人大多來自中原,拓跋珪採取“計口授田”的封建生產方式。
這樣,在北魏國內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一個封建制度,一個奴隸制度。到了北魏孝文帝時期,封建制度的優越性逐漸展現出來,孝文帝不得不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北魏逐漸成為一個強盛、統一的封建國家。
改革主要內容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佈了與之相聯絡的三長制和租調製。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製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整頓吏治。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在這項改革措施中,以“治績”的好壞為標準。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治。
第三,遷都洛陽。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495 年正式遷都洛陽。
第四,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複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改革措施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於曹魏時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晉時已經變成了從世家大族中選拔官吏的局面,並演化出了士族與庶族兩大社會階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名言,便出於此。
由於鮮卑族自身並未得高深的文化素養,沒有獨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導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漢族政權政策,也就繼承了這一已經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的門閥制度。《魏書‧官氏志》記載:“有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為族。”使門閥制度由魏晉進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時期,直到隋朝建立科舉制度時方才廢止。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當時胡人大都已能講漢語,且穿漢服,只是少數人還能說胡語、還穿胡服,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習俗改易的過程。
尋覓古人痕跡
回覆列表
司馬懿犯了周天子同樣的錯誤,以為用自己的親人封王,可以替他永久守天下。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親人關係越來越淡,利益之爭卻越來越尖銳。晉後期爆發八王之亂,直白點,就是他封王的八個親人的後人,相互以戰爭武力來爭奪各自的利益。八個王,分別代表當時最強實力,在血戰中越變越弱,而社會官吏也愈發昏庸,腐朽。在對待前往相對富裕四川的流民時,地方官吏不但沒有組織流民耕種,以擴大人口,增強實力,反而準備兵殺流民。流民被迫起義,奪取了四川,建立王國。這使本就衰弱的晉國,爆發遍地起義。北方分裂成16個王國。其中拓跋珪重用漢人人才,發展生產,改革吏治,逐漸成為北方最強的王國,統一了淮水以北,東到大海,西到西域的強大北魏,與龜縮長江以南的南晉王朝分庭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