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樸國學

    你獎勵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昨天,一位最近一直一起和我學習《管子》的朋友,跟我聊起了他的企業的情況。

    就是因為最近幾年,公司的發展陷入了停滯,一開始大家還都很有激情,想盡各種辦法進行了諸多的嘗試,但是效果都不太好。

    現在整個團隊計程車氣非常的低迷,怠惰的情緒非常普遍。

    他也嘗試了很多的方法來試圖激勵團隊,但是好像也沒有起到多大的效果。

    其實,這位朋友碰到的問題,現在來說,對於很多傳統企業而言,可以說是非常的普遍。一個是普遍性的低迷,企業家本身也看不到方向,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調整,有些鬥志的人想衝一下,但是衝了幾次以後發現總是無功而返,也就逐漸怠惰下去了。

    對於這位朋友的企業和相關的一些情況,我還算是比較瞭解,前幾年,企業一度非常的困難,到了破產的邊緣,為了救急,這位朋友做過很多承諾,後來,企業的情況雖然好轉了,但是財務情況還是非常的危險,左右權衡之下,他當時的很多承諾,都沒有兌現,而具體的做法是一直往後推,讓很多員工對他的信任大打折扣,後續的激勵效果自然也就收效甚微了。

    前邊的文章我們也談過不少關於獎懲的問題,今天就來系統的聊一聊關於獎懲的話題吧。

    第一、讓獎懲發揮應有效用的基本保障

    我一直說,管理就是利益分配的藝術,而獎懲就是具體的落實和實現這種藝術的具體工具和過程。很多企業經常會碰到我上邊說的這位朋友的情況,簡單的說,就是重賞之下沒有有勇夫,重罰之下也沒人害怕,這種情況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其實就是大家對企業失去了信任造成的。

    贏得別人的信任,更要珍視別人對自己的信任,信任的積累就會產生信用,而信用的積累,透過口碑傳播就會成為信義,而信義也就成為了品牌效應,讓陌生人更容易對你產生信任。

    所以,獎懲要起到應有的效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建立起大家對於獎懲的信任,如果這一點做不好,大家對於獎懲本身已經失去了信任,再大的獎勵,再嚴厲的懲罰也都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為領導,建立信任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開必得之門,明必死之路,也就是,信乎慶賞(《管子》)。簡單的說,就是讓大家對獎懲沒有迷惑。只有這樣,獎勵和懲罰才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如果是因為像上邊這位朋友的的情況,應該怎麼處理呢?首先是作為領導,要勇於承認錯誤,給下屬鄭重的道歉,然後從小事上重建信任,讓企業慢慢回到正軌。

    我想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不用我講,大家應該都知道,徙木立信獎勵的不是搬木頭的能力,而是讓所有人確信,再普通的事,能夠做好,就能得到應有的獎勵。如果從單次激勵來講,這樣的激勵,成本太高了,但是對於激發起大家對於獎勵的信心,這個成本可以說,實在是太划算了。

    獎懲能夠發揮有效作用的底層原理就是人性趨利避害的心理,《管子》的六秉,也就是“殺、生、貴、賤、貧、富,此六秉也,這裡既包括了安吉之利,也包括了財貨之利,既有物質的獎勵,也有地位、榮譽的獎勵,利益分配的工具,其實也就是所有的管理工具,基本都是這六大因素的不同方式的組合。

    第二,讓獎懲持續有效的保障的三大原則

    第一個原則就是上邊說的要公平,要一視同仁,如果賞罰的標準因為和老闆關係的遠近親疏而有所不同,看似你在照顧自己的親信,培養親信的忠誠,其實是對規則最大的破壞,其破壞力遠超想象,只是在平常情況下看不出來,一旦企業面臨重大危機的時候則會集中爆發。

    第二個原則,賞罰要有及時性,這個很容易忽略,很多人說發獎金晚發幾天又不是不發,沒啥關係,但是在此之間,員工的心理會出現很大的波動,會對你賞罰必信產生懷疑,這種波動會嚴重的影響獎勵的效用;

    第三個原則,賞罰之數,必先明之(管子),這個很多人也很容易忽略或者說故意含糊,為自己留出彈性空間,我們做專案之前就必須對獎懲的具體措施作出說明,而且要讓每一個參與者都必須清晰、明確,如果不這樣,你後來再發多少的獎勵都幾乎沒有效用,而是成本,因為獎勵的作用沒起到。

    這裡其實有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有些企業設定了具體的獎懲規則,但是到了最後,發現數額太大,有些老闆就開始捨不得了,想盡各種辦法減少或者想辦法逼迫員工辭職不兌現。這樣省下來的那點錢,相對比損失而言,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員工不是透過非法或者故意侵佔等方式,是規則範圍內實現的,就一定要兌現,而且還要超額兌現,因為這樣激發出來的動力和能動性,將會遠超你的想象。

    這裡我們講一個《韓非子》裡的故事:

    越王向大夫文種詢問道:“我想攻打吳國,行嗎?”文種回答說:“行。我們的賞賜優厚而守信,懲罰嚴厲而堅決。您想了解清楚,為什麼不用焚燒宮室來做個試驗?”於是就縱火燒了宮室,沒有人去救它。越王就下令說:“為救火而死的,和戰場犧牲同賞;救了火而沒死的,和戰勝敵人同賞;不救火的人,和投降敗北同罪。”人們泥土塗身、蒙上溼衣而奔赴火場的,左面三幹人,右面三千人。由此知道伐吳已成必勝之勢。

    這裡可以看到,勾踐在前期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而這種威信的建立,其實就是一個個具體的賞罰必信,也就是管子所說的明必死之路,開必得之門,只有這樣,賞和罰才能真正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第三,獎懲的主體到底應該是什麼?

    很多人會說,這還用問嗎,肯定是具體的員工啊。

    這很可能是個誤區,具體的動作執行與最終的獎勵,雖然都是要落實到具體的人身上,但是,獎勵的主體,應該是那些符合企業目標的行為。

    這裡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是功勞和苦勞的問題,說到底,功勞是你做出的貢獻,而苦勞,只能說明你做的工作效率很低,道理都懂,但是具體執行的時候,很多人會天然的選擇獎勵苦勞,而輕視了功勞。很多人覺得獎勵苦勞是培養員工的忠誠,其實,這是在培養員工思維的懶惰,如果偏重於獎勵苦勞,那些裝作加班、把一件普通的工作刻意拖拖拉拉,甚至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苦勞,有事沒事就向老闆訴苦的人是得利的,這其實就破壞了獎懲應有的作用。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經常說按勞分配,但是到底是按勞動量分配,還是按勞動成果分配,其實並沒有講清楚。真正應該做的是按勞動成果分配,也就是結果導向,而不僅僅是對流程負責,而是要對結果負責。

    第四,獎懲不能只落實到個人

    我們現在不管是銷售型的企業,還是生產型的企業,一說到獎懲,基本都是直接落實到個人。這是導致很多企業內部矛盾,甚至是企業裡出現逆淘汰的情況,也就是人才反而都流失了,而剩下的都是一些沒有創造力的人,這種情況是怎麼出現的呢?獎懲到個人是重要的原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觀察,在我們很多企業裡,如果一個員工被特別獎勵,很可能會被孤立,甚至是所有的重擔都會推給他,原因就是你”優秀“,而一旦出了問題,明確一個人承擔責任以後,很多其他的問題也都會推到這個人身上。

    如果當事人,能夠有足夠的承受心理,或者能夠儘快做出更大的成果,這一關可能還會過去,但是,絕大多數人在獲得榮譽之後的一兩年之內,可能就會離開了,原因就在這裡。

    這些東西是屬於人性中比較幽暗的部分,如果沒有對這些人性的洞察,簡單的把功過都歸結到某一個人身上,其實是管理者自身思考的懶惰。

    同樣,想要必要出現這樣的情況,在企業中進行企業文化建設的時候,必須做針對性的安排,而不是忽視或者說視而不見。

    獎懲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在於共同承擔責任,發揮互相監督的作用,共同分享獎賞,發揮互相協作的作用。也就是這裡說的:凡上賢不過等,使能不兼官,罰有罪不獨及,賞有功不專與(《管子》)。我們現在的企業,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業務發展情況,需要不斷的調整我們的組織架構以適應發展的需要。倒是是使用傳統的科層制結構還是使用矩陣化的彈性業務結構,還是更為複雜的混合結構,還是現在很多企業在嘗試的阿米巴經營的小團隊化結構。我想,不管使用哪種組織架構,以及組織架構如何調整。主要的思想不能變,也就是企業的管理哲學。同樣,這和企業的管理能力、業務特點、發展狀況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管理哲學可以一致。管理的目的是發揮組織最大的效能,讓大家在統一的規則、體制內,發揮自身最大的能力,互相協作、互相配合,讓業務和流程在每個人、每個小的團隊和部門之間,可以潤滑順暢的執行,降低阻力,增強合力。但是,我們實際的情況經常是,條塊分割、山頭主義,這和管理的目標和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管理的目標不是控制,而是激發和成長。上邊提到的管子的管理辦法,我們需要借鑑的就是,你的工作不止和你自己有關,是和團隊的總體目標有關,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劃分主要責任、主要貢獻來進行合理的獎懲,這樣做的目的是用被管理者的切身利益引導他們進行團隊協作,更多的是用己之長,補團隊之短。

    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獎懲不能使用絕對的平均主義,而是需要分清責任,同樣,為了管理目標的實現,有些時候還要獎中有罰,罰中有獎,分別對待。

    第五,什麼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不知道大家現在一提到以人為本,會想到什麼?我問過很多朋友,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高福利、彈性工作制、自由的工作環境。如果舉出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來,很多人都會想到的是谷歌那樣的寬鬆的辦公環境,以及豐富的食物、休閒設施等等,覺得那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我們很多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也有樣學樣,甚至在招聘的時候就主打穀歌式的管理,或者說是谷歌式的辦公環境。

    可以說,絕大多數這種有樣學樣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連谷歌的皮毛都沒有學到。如果你真正的深入研究過谷歌的管理模式,你可能才會真正的理解什麼是以人為本的精髓。那什麼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我們放在最後再來解答,當然,我說的是管理意義上的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最早出現在《管子》中,我一直說《管子》是中國2700年來第一人性寶典,因為整部《管子》中無不體現著管子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我們就先來看看《管子》中第一次出現以人為本的段落:

    《管子·霸言》: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故上明則下敬,政平則人安,士教和則兵勝敵,使能則百事理,親仁則上不危,任賢則諸侯服。

    簡單的翻譯一下:

    霸王之業的開始,也是以人民為本。本治則國家鞏固,本亂則國家危亡。所以,上面英明則下面敬服,政事平易則人心安定,戰士訓練好則戰爭取勝,使用能臣則百事皆治,親近仁人則君主不危,任用賢相諸侯就信服了。

    很多人說,這段原文語境裡的以人為本,是以人數為本,這樣理解雖然不是那麼準確,但是也大致沒有多大的錯。很多同學在《管子》課程的交流中也專門就這個問題和我探討過。

    但是,如果以此來理解管子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可以說也太小看管子他老人家了。如果一個人只知道搶人搶地盤的層面,是很難實現春秋首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偉業的。

    我經常和朋友講,我們所謂的現代管理,基本上都來自於流水線,這種管理方式的優點是降低勞動者進入的門檻,因為你只需要負責一到幾個工序,學習成本比較低,同樣熟練度也會大幅度的提升,從而帶來分工協作與整體效率的大幅度提升,這是非常有意義,也非常有價值的。但是,我們可以反思一下,這種管理模式的本質在於把人作為工具的屬性發揮到極致,而不是把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創造力發揮到極致。所以,有些人把管理理解為控制,這是根本錯誤的。管理的目的應該是成長和激發,讓員工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時,實現自我的成長,也同時促進組織的成長,而樞紐就在於如何激發大家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管理,說到底,就是利益分配的藝術,透過利益分配的調整,來實現因勢利導,來實現成長和激發,促進員工的成長,組織的成長,激發出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第六、只有獎懲行不行?

    獎懲說到底屬於法的範疇。

    就像我們上邊說到的商鞅,很多歷史上典型的法家,在開始的時候都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因為規則簡單、有效,每個人都能理解,但是到了最後,很容易崩潰,為什麼?因為,只有利益,最終會激發人性的惡,所以只有獎懲,只有法還不行,需要有一整套的機制做配合。

    如果只有法,到了一定階段很可能會出現其他的弊端,所以管子在《幼官》篇裡提出:成功之事,必順於理義,要做到“通之以道,畜之以惠、親之以仁、養之以義,報之以德,結之以信,接之以禮,和之以樂,期之以事,攻之以官,發之以力,威之以誠。一舉而上下得終,再舉而民無不從,三舉而地闢散成,四舉而農佚粟十,五舉而務輕金九,六舉而絜知事變,七舉而外內為用,八舉而勝行威立,九舉而帝事成形 。”

    這些其實就是說,既要有賞罰分明的政令系統,又要有健全的組織文化建設才能從根本上提升組織、企業的戰鬥力,並永葆基業長青。

    其實,簡單的說,獎懲的目的到底應該是什麼?或者說獎懲真正的有效的特徵應該是什麼?

    就是我經常說的,讓好人先富起來,因為很多人特別容易誤解,所以,我要反覆申明,這裡的好人,不天然等同於道德意義上的好人,而是你的企業文化中如何定義的”好人“,是那些真正的能夠給你的企業帶來貢獻的人。

    你的企業裡,”好人“的定義,涵蓋了企業的願景、使命、規則、制度、價值觀等等這些很大的東西,但是具體落實下來,就是你的企業如何定義”好人“。

    上邊說到,管理的目的不是控制,而是激發和成長。

    需要激發的是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而核心就是用利益分配的調整來實現,但是,這裡的利益既包括物質利益,還有精神上的榮譽感與血性。

    人的血性是需要點燃和喚醒的。

    如何點燃和喚醒員工的血性是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物質利益是外在的吸引力,或者說拉力,而精神的力量是內驅力,在一些需要咬牙挺過去的時候,精神的力量遠勝過物質利益的誘惑。

    如何定義你企業的”好人“,我想,比想一些高大上的口號,要重要的多。

    讓”好人“先富起來,你獎勵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覺得27歲的女孩,該將就嫁給個沒有經濟能力,只對自己好的男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