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瞭半卷書
-
2 # 龍捲風的氣息
根據史冊記載,其實包拯原來臉並不黑,頭上也沒有月牙的形狀,關於月牙的由來,民間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包拯小時候失足掉進水井,磕破了腦袋,他隨手抓起一把泥土放在傷口上,痊癒後就留下了月牙疤痕;也有人說是被馬蹄踢到了腦袋留下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包拯是神仙轉世,月牙是他的另一隻眼睛,可以看破陰陽,斷案如明。
當然我認為是傳說。
-
3 # 破乞
第一:
圖:故宮藏宋人所繪包拯像,頭上沒有疤痕,也並非黑臉
中文戲曲、影視中,經常能看到各種“包公”。
他們扮相不同,但有著相同的特點:不畏權貴、清廉自守、鐵面無私,以及最重要的斷案如神。
拋開演義,真實的包拯,究竟如何?
第二:有學者統計,各種正史、筆記裡,與包拯有關的軼事共44則。其中,包拯參與審理的案件共計9個。
在這些案件中,包拯既有智慧和剛直的一面,也有圓滑和嚴酷的另一面。
比如,宋人筆記《邵氏聞見錄》中,記有一件包拯徇私的事。說是北宋名臣章惇年輕時,和一個族中長輩的小妾私通,被人發覺後,他趕緊往牆上爬,下來時不慎踩中牆外的一個老婦。老婦把章惇告上開封府,要求賠償。時任開封知府的包拯,探明案情後,決定“不復深究,贖銅而已”,即不再細問緣由,讓章惇賠錢了事。
按照宋代法律,與未出“五服”的長輩家小妾通姦,要判刑三年;即使不在“五服”,和他人小妾通姦,也要獲刑兩年。
包拯在審理時“不復深究”,將判決侷限在“老婦告章惇案”上,不將章惇所犯通姦罪牽扯進來,顯然是一種相當圓滑的做法——既保全了士大夫家族的面子,又給了受傷老婦公道,也沒有給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圖:《宋刑統》中有關通姦的部分規定
這種圓滑,在對待普通民眾的時候,是沒有的。
《獨醒雜誌》記載,某次,開封街道失火,包拯帶人前去滅火。有一群“無賴子”趁機起鬨戲弄包拯,問他“是到甜水巷取水,還是到苦水巷取水?”包拯聽到後,命人立刻斬殺了這些無賴,“由是人益畏服”,從此開封民眾更加畏懼服從包拯。
僅僅因為“取水於甜水巷耶,於苦水巷耶?”這樣一句玩笑話,包拯就可以毫不猶豫地殺人,顯然逾越了法律——即便“無賴子”們的這幾句話真的干擾到了救火,也罪不至死。
第三:包拯還是一個“講政治勝過講法律”的典型官僚。
據《默記》記載,宋仁宗皇佑二年,民間有一個叫做冷清的人,自稱皇子,說自己的母親王氏“母王氏本宮人,因禁中火,出外,已嘗得幸有娠”,後嫁給一名叫冷緒之人,生下冷清。冷清跑到開封府,說自己是皇子,還拿出皇帝“與其母繡抱肚為驗”。
此案真相如今已不可知。當時,宋仁宗命趙槩與包拯處理此案。宋人張田所編《包拯集》中,收錄有包拯給宋仁宗的兩封奏章。奏章裡,包拯極力勸說宋仁宗,不可“引用常法,遷延不斷”,而應“早行顯戮”,即希望皇帝不要再細細查證,趕快下旨將冷清殺死。理由是,“若不速行誅戮,以戒未來,則啟奸邪之心,為國生事”,“免奸邪之類別起釁端,浸成大患”。
這種做法,是典型的講政治不講是非。
第四:在宋人眼裡,包拯審案也並非總是明察秋毫。
沈括《夢溪筆談》中記有一個故事,說有個犯人賄賂了開封府的小吏。小吏對犯人說:“一會兒知府審案,肯定會讓我寫具結書,那時你就大聲為自己辯解。你要挨杖責,我有辦法替你分擔杖責。”包拯升堂後,果然命小吏寫具結書。犯人按照之前的約定,大聲鳴冤,辯解不停。這時小吏假裝生氣,斥責犯人:“你挨完打,趕緊滾出去,用不著這麼多廢話!”包拯聽後勃然大怒,認為小吏在堂上發號施令,乃是越權之舉。
結果,正如小吏所料,包拯為了壓制府中胥吏的勢力,下令對小吏杖責十七下,同時減輕對犯人的懲罰。包拯在不知不覺間,就上了小吏的當。
沈括在這個故事的開頭,說包拯“號為明察”,在結尾則說“小人為奸,固難防也”,意思是說:包拯雖然以明辨是非聞名,但是小人的奸詐,還是讓他防不勝防。其實,這個故事也可以有另一種解讀:相比嚴格按照律法判決犯人,包拯更看重官員那不可褻瀆的權威。
第五:升任三司使後,包拯也曾包庇過手下的吏員。
嘉佑四年,三司吏員扣押應撥給涇州士兵的錢糧85天之久,險些導致士兵譁變。負責監察三司工作的胡宿,要求逮捕與此事有關的三司吏員。包拯拒絕交人,胡宿只好上書宋仁宗,彈劾包拯。
據《宋史.胡宿傳》記載,胡宿在奏章中說,“涇州士兵陰謀作亂,罪無可赦,而此次事件的起因,是三司吏員扣押錢糧,那三司難道沒有責任嗎?現在包拯非但不知自省,竟還公然抗命,讓朝廷法紀有如虛設。”遭到彈劾後,包拯才交出涉事吏員。
-
4 # 星夜史話
一提起包拯,人們就會想到狸貓換太子、龍頭鍘、黑臉等關鍵詞以及面色黝黑,並且他的頭上有一個月牙形的疤痕,長著黑而濃密的鬍子,不怒自威。
關於包拯頭上的月牙有很多的說法,有的說包拯頭上的月牙形疤痕說是被馬蹄踩出來的,也有人說是被古代算命時用的月牙形木卦印在頭上而所成,更有人說這是在包拯出生的時候就有的。
無論如何,包拯在我們心中的固定形象就是一個黑臉、多胡、額頭上有月牙形疤痕的威武不屈、剛正不阿的清官形象。
但實際上在流傳下來的包拯畫像中,包拯是一位面目白皙、略帶幾分慈祥的白鬚男子。那麼包拯的由白臉變黑臉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在這裡面也有好幾個說法。
一、戲劇臉譜說
在京劇之中,不同顏色的臉譜代表著不同的人物性格:例如說白臉的曹操為陰險狡詐,紅臉的關羽為忠誠英武,而包拯的黑色臉譜則代表著鐵面無私,剛正不阿。
從包拯臉譜的演變來說:最早的包拯臉譜並沒有月牙,而是僅有著兩道高挑的白眉以及黑臉。
隨後包拯的臉譜演變為了兩條白眉,黑臉以及頭頂懸著一個陰陽魚的圖譜的樣子了,這個時候就帶有我們上面所說的民間傳說之中的“陰陽判官”包公的形象了。
再到後來,人們把包拯臉譜上面的陰陽魚換成了月牙,就成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包公臉譜的形式了。
二、鐵面無私說
包拯在他的一生之中,貫徹了鐵面無私、剛正不阿這幾個詞。
民間傳說,包拯“白天斷人,晚上斷鬼”。黑色面龐代表包拯的威嚴以及他的剛正不阿,而頭頂的月牙是一個通行證,是從陽間到陰間的通行證。
透過這個通行證,包拯可以在陰陽之間穿梭,白天審問貪官汙吏,晚上懲治野鬼惡魂。而在這之中為了震懾孤魂野鬼,就必須需要一副威嚴的面孔去形成相當的震懾力了。有詩稱讚包拯:
詩句藏謎誰解明,包公一斷鬼神驚。寄聲暗室虧心者,莫道天公鑑不清。
而在當時的宋朝,曾流傳著一句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這意思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你打不通關節的地方只有閻王爺和包拯這兩個地方。
而“鐵面”給人印象就是“黑臉”。至於後面的月牙,是“明鏡高懸”的意思,是說包拯的廉潔奉公。
另外,在百姓們的印象之中,包拯是一個敢於與邪惡勢力、不法大臣、昏君作鬥爭的鬥士形象。
而人們認為,一個白面書生,手無縛雞之力,是絕對不可能勝任這份鬥爭任務的。因此百姓們建構出了包拯“黑臉包公”的形象,作為清官的代表,為百姓爭奪利益。
黑臉包公,頭懸月牙的形象,雖然不符合歷史。但是已經形成了百姓們對於包公的固有印象。千年以來,包拯雖然變了,但對於清官的嚮往永遠不會變。
-
5 # 一花惹塵埃
我們在很多經典戲劇看到包拯的形象,都是黑臉,嚴肅。額頭上的月牙更是將其鐵面無私,一身正氣的磅礴氣勢展現出來。而且在民間傳說包拯,白天審人,夜間判鬼。死後更是成為十殿閻王中的閻羅王。那麼現實中的包拯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真實的包拯長什麼樣?
很明顯現實中的包拯與戲劇中的形象完全不一樣,不僅沒有額頭上的月牙,而且也不是面如黑炭。根據故宮收藏的《歷代聖賢名人像冊》中的包拯形象來看,真實的包拯是個白臉,蓄長鬚的白面書生,當然額頭上也是沒有月牙的,是非常標準的古代文官形象。
而且在正史中並沒有對包拯黑臉月牙的形象有過任何記載,據1973年合肥肥東大興集發現的包拯墓中,專家們分析包拯個子只有1.65米左右。
原來包拯是個官二代
歷史上的包拯出身在官宦之家,其父包令儀曾擔任過刑部侍郎。根據《宋史》記載,包拯進士出身,以斷案聞名,性格正直,厭惡官吏刻薄,和別人不苟且同流,不偽裝言辭臉色來取悅他人。包拯流傳的斷案故事有很多,如大家熟悉的“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等等,不過正史記載的只有“牛舌案”。
包拯的形象臉譜化
雖然包拯本身並不黑,但是其本人確實是剛正不阿,鐵面無私。這裡對於包拯的形象包裝出現了兩個重大的變化。
1、 包拯被“黑化”
根據古代陰陽觀念,司法斷案公正廉明對應的是五行之德的水德,而水德的色彩是黑色。所以元代出現臉譜後,臉譜顏色對於角色的定位有很大作用。黑臉代表忠臣,白臉代表奸臣。而包拯作為人民心中的大忠臣,其本身的白色肯定是不合適的,所以包公的形象開始逐漸臉譜化。
2、 包拯額頭被“月牙化”
包拯的形象被黑色臉譜化後,最初依然是沒有月牙的,只是有兩道白眉及黑臉。後來給包拯額頭上加上月牙,一是因為坊間傳說,包拯跨陰陽兩界,白天審人,夜間判鬼。為了符合期陰陽判官的形象,在其額頭上增加了月牙的形象,作為陰間的通行證。這樣肉身代表陽間,月牙代表陰間。包拯可憑月牙自由出入陰陽二界。
另外就是人們對包拯的印象是鐵面無私,鐵面意味著肅穆,嚴謹,也就是包拯的黑色臉譜。而“月牙”通常代表明鏡高懸,廉潔奉公。二者結合,就成了我們看到的包拯形象了。
-
6 # 青果樹下扯閒篇
包公額頭上的“月牙兒”
“老皇太捨得一隻手,我老包就捨得一個黑虎呀—頭”,包拯把黑臉一沉,額頭上的“月牙兒”熠熠生輝,抓起一支令箭往堂下一扔:“開—斬—”!陳世美人頭落地,皇太后趕緊縮手……
民間傳說和現代戲劇影視相互融合的場景,這就是包公在老百姓心目中清正廉潔,明察秋毫、鐵面無私、不畏權貴、正氣凜然,敢於為民做主,替百姓伸冤的清官形象。關於“包青天”的故事在老百姓中可謂耳熟能詳,包公鍘陳世美、包公斬包勉、包公陳州放糧等故事至今任為人津津樂道。
那麼,真實的包公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是清官還是貪官?是否和戲劇影視中的形象一樣,額頭上有個“月牙兒”呢?讓我們來看看正史上是如何描述的。
宋史《包拯傳》: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徙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從以上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真實的包公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斷案中的明察秋毫,清正廉潔不以權謀私,三是不畏權貴大義凌然和深得百姓的愛戴,四是要求後世子孫為官者要清正廉潔。
包拯額頭上的“月牙兒”傳說有很多。有說是小時候被驢蹄踢的;有說是小時候自己畫的(畫一太陽,內中有一月亮);有說是生來就有的;有說包拯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斷陽、夜斷陰”;有的說是小時侯不小心掉到井裡,磕到井壁上,出血了,他就抓一把泥土箍在上面了,等好了後就成為月牙狀了;有的說是包公的二嫂子為了不讓包公爭奪財產,想害死包公,讓年紀很小的包公去井裡幫她撈首飾,正好撞在石頭上弄出來的一個月牙形狀……
其實,不論哪種說法,都是民間的傳說,當不得真。因為在包拯的老家,安徽合肥的包公祠中,就有包拯老年時的寫真像。從寫真像看,包拯的額頭根本就沒有任何東西,當然也不可能有“月牙兒”了。宋史中包拯的龍圖學士像,更證實了包拯額頭有“月牙兒”只是一種傳說。民間之所以說包拯頭上有“月牙兒”,那只是一種美好的寓意,寓意清正廉潔,明察秋毫。是老百姓對清官好官的無限崇敬乃至頂禮膜拜!
回覆列表
在電影電視中,包拯的頭上都有月牙,但這沒有歷史記載依據,是人們在歌頌包青天時杜撰的。在安徽合肥包公祠中的一幅包拯老年時的寫真像裡,額頭上並無太陽和月亮。“宋龍圖學士”像,證實了種種傳說的虛構。
包拯對父母“孝”,對國家“忠”,對百姓“明”。
早年至孝:包拯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 ,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父母年邁,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履職有績: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
鐵面無私:包拯不畏權貴,不懼皇權,在任職開封府時,多次為民主持正義,比較知名的有《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烏盆案》、《鍘包勉》、《鍘判官》等,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包公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