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熙為人人

    一、紀律完勝。

    很多勢力在與蒙古軍隊交戰前,一直以為他們只不過是一群草原上的遊牧部落,一群烏合之眾,之所以能屢屢取勝,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優勢。

    實際上,成吉思汗的總兵力都沒有超過24萬。

    他們只用了不到10萬人便征服這六股勢力,即便是征服俄羅斯、整個東歐以及中歐地區的總兵力也沒超過15萬。

    蒙古騎兵的紀律嚴明和服從指揮的程度,在當時所有中外勢力中聞所未聞!他們是當時全世界唯一的的一支能稱為鐵軍的部隊!單憑這一點,也是那六股勢力所不能比擬的!

    這些都是鐵木真的功勞!由於他出色的軍事才能和個人魅力,把許多遊牧在草原各處的弱小部族,凝聚成了一個無堅而不摧的軍事集團!

    蒙古軍隊取勝的秘訣絕對不在人多,而是蒙古軍隊擁有一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組織嚴密、智勇兼備的旋風部隊。

    一支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有3萬人,相當於3個現代騎兵師。這其中又包括3個騎兵縱隊,每個縱隊1萬人,每個縱隊有1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連有10個班,每班10人。即便馬匹戰死或累倒,士兵依然在騎兵部隊的掩護下繼續向前進攻!

    二、人完勝

    蒙古人從三、四歲就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而蒙古騎兵又是從訓練得最好的學員中優中選優,因此他們的單兵素質世界無敵!

    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時,準確射殺後面的敵人。

    他們比他們的馬更能吃苦,更耐嚴寒酷暑!

    他們不貪圖享樂,不貪圖美味。

    他們體格強壯,很少生病,即便沒有醫生,也能適應戰爭的需要。

    隨時服從命令,人人嚴陣以待,這在當時所有軍隊中,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這更是那六股勢力所不能比擬的!

    有人可以會問,騎兵再厲害,攻城池就不行了吧?

    成吉思汗想到這個問題了,他在實戰中發現單純依賴騎兵無法攻城略地,所以他設法學會了製造攻城機械、射石機等。

    他簡單就是戰神啊!

    二、馬完勝。

    【馬能跑】

    蒙古騎兵邊作戰邊行軍,每天能前進80公里;而那六股勢力即便不打仗,只是全力行軍每天也走不了40公里。 兵法言“兵貴神速”,就憑這一點,蒙古軍隊又勝一籌!

    【馬抗造】

    蒙古軍隊的快速機動性緣於皮實的蒙古戰馬。蒙古馬雖然不算高大,但皮厚毛粗,(人皮厚了遭人嫌,馬皮厚了卻惹人愛!)還皮實,抗造程度遠超普桑!

    據說能忍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這還是馬嗎?)所以蒙古軍隊有膽量在冬季發起挑戰。

    【馬不用喂,還能喂人。】

    蒙古馬能在雪地裡自己找食吃,不用喂;士兵渴了餓了直接擠馬奶喝,連飯都省了!

    【馬多】

    每個蒙古騎兵能有四五匹備用馬!

    綜合考評:六股勢力無論是馬匹素質,還是數量,都是完敗! 試想:蒙古軍隊若在冰天雪地裡發起進攻,人家的馬抗寒抗造,和平時一樣能跑;而那六股勢力的馬匹卻追也追不上,逃又逃不掉,人家蒙古騎兵還一人有五匹抗造匹實的馬,六股勢力能不敗嗎?

    三、武器裝備完勝

    【弓箭好】

    蒙古騎兵使用的弓箭是複合反曲弓,弓背是複合材料,由木材、牛角和肌腱複合製成,拉力最少166磅,有效射程320米。

    而那六股勢力用的弓是木質的,拉力和射程分別才80磅和230米。

    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南宋有用弩的,威力很大!裝箭時間太長,基本上不等裝上第二支箭,就被蒙古騎兵射成刺蝟了!

    蒙古騎兵使用的箭至少有三種,一種箭頭狹窄但重,用於遠射,能射穿鎖子甲;一種箭頭大且寬,用於近射,專門射馬;第三種箭是訊號箭或者用來放火。

    大家看到了吧!那六股勢力基本上還沒看清蒙古騎兵,遠遠的就被射的斃命一部分;再近些直接射馬,沒有了馬,基本上就在等死了!

    【刀好】

    蒙古騎兵的近戰武器主要是彎刀和長矛,彎刀刀背厚,刀身窄長,曲度更符合力學理論。彎刀砍入敵人身體可造成的傷口創面大,砍進去能輕鬆拔出來,砍到鎧甲上也不會被震飛,可以連續劈砍。據說用直劍的阿拉伯地區,因受蒙古影響也演變為彎刀了!

    【有“獨門暗器”】

    蒙古騎兵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這是令正規軍隊防不勝防的獨門暗器。

    綜上,蒙古騎兵有位戰神領導,士兵服從指揮,敢打硬仗,單兵素質一流,武器精良,馬匹抗造,就是強悍的歐洲騎士也都甘拜下風!據記載,在賽約河戰役中,6萬蒙古騎兵把10萬歐洲騎士都能打的潰不成軍。那六股勢力更是小菜一碟!

  • 2 # 二月風227

    首先,鐵木真著手遊牧民族國家體制建設。將全體遊民編成九十五個千戶,有功臣和勳戚等為千戶長,分而治之。對於爭霸期間與之為敵的克烈、塔塔爾、乃蠻、蔑兒乞等部落,基本上不保留其部落整體,避免了敵對勢力的留存。這樣,使整個草原組織力量空前強大,整個民族空前團結,真正做到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效果。

    其次,蒙古不斷吸納周邊國家和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豐富的資訊和人才。尤其佔據天山南北的畏兀爾王國的歸附,對蒙古產生極大的影響。

    第三,建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機動部隊——騎兵。擁有十幾萬戰鬥力超強的騎兵,在當時的歐亞大陸是絕無僅有的,歷史上也未曾有過。蒙古的做大,幾乎是命中註定的。

    最後,就是鐵木真傑出的軍事天才。他具有傾聽他人意見的氣量、豐富的政治敏銳感和洞察形勢的能力,還有堅強的毅力和果敢的實施能力等。

  • 3 # 國際小學者

    閒話不多說。

    分析。

    蒙古的征服,小學者個人總結為3個時期節點。

    蒙古各個部落統一時期——大遼解體分東西,東遼被金,蒙古瓜分割槽域,金朝鼎盛與宋爭端,西夏與宋戰略期,大理與宋戰略期,吐蕃與宋戰略期。(初始地緣戰略格局)

    蒙古戰略或者多選擇時期——金與宋至金與南宋,東遼被滅劃歸蒙古版圖,金北部與蒙古對峙。

    以上歸納,朋友看看就好。

    小學者先從第一時期,開始分析。

    首先,蒙古原先只是唐朝時期,在外蒙古與今北黑龍江流域生活的多個遊牧民族與今內蒙古,外蒙古各個遊牧民族統一後的稱呼。

    說個題外話,在那時候,蒙古各個部族與唐的爭端並不是沒有,只不過都是散兵遊勇,所以唐朝都以朝貢封汗,以馬匹交易朝貢的方式維持北邊安定。儘管有個梗是,唐朝鼎盛時期,一個節度使都能打贏北部各個部族,但是,這其實這是有依據的。

    當時的蒙古地區都是大遼的一部分,而大遼恰恰使得整個大遼境內遊牧民族對於征伐,對於劫掠,對於國家的整體意識形態奠定了後來蒙古的國家意識形態。

    這反而更加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所以蒙古未成形的初期周圍環境都比較好。而那個時候——

    宋與遼的接二連三交鋒。

    騎兵,投石器械更多新型冷兵器的出現與流入。

    為後來蒙古統一反吞東遼,與金瓜分西遼區域奠定了軍事基礎與大環境。

    即,遼與宋的戰爭,實際上使得金與蒙古先後在遼境內發起戰爭,在相對較短的時間使得遼滅亡。

    簡單的說就是,兩個大的部落分別趁機把遼分了,背後捅刀子。(而後,實際上蒙古依舊是桶刀子的方式,吃掉上京,今北京。)

    而這個時候,金的目標是南下。(實際上,金的實力從北宋哪怕是到南宋,蒙古都是從不是對手到剛剛是對手而已。)

    在兩宋時期,中原與江南形成了以長江分割的兩個商貿,農業發達地區。而金的出現,打掉北宋進逼至長江,往後的時間裡,金的實力反而是增強的。

    那麼,到了蒙古統一各個部落時期,出現了什麼情況呢?

    一個是鐵木真的出現以及蒙古四大猛將。(請自行度娘)

    一個是金對宋的戰爭。

    宋進入到內外交困時期,重文輕武。(國內改革與恢復祖制,文武官內訌。)

    西夏夾在吐蕃,蒙古,金的三路包夾。

    吐蕃並無擴張意圖。

    這時候,戰略環境,我們在金視角,就是這樣的————金唇齒也就北韓地區,南邊南宋不時找機會打上來。西夏安穩,不敢動,因為他一動,周圍三國都可以有機會打過來,吐蕃看戲又看戲。就這蒙古,越來越強。

    說白了,威脅在南北,前後夾擊。

    所以金要麼一次性打蒙古,要麼一次性打南宋。

    可是戰略上,他們認為,南宋是主要目標,所以,這為後來南宋多次的反攻,並且大勝,金後背蒙古突然吃掉整個黃河以北奠定基礎。

    通俗的看,南宋不斷的伺機北伐,雖然金能贏,但是耗不起財力,所以選擇攻南宋,恰恰天時地利表面上都站在金這邊。(南北宋一直存在重文輕武,文武官員內訌,甚至將領之間也存在,腐敗嚴重。)

    遊牧民族最大的弱點就是,比起控制區域和守城,他們更強的是攻城和騎兵快速掠奪。守城的實力在進入中原時,無論是理論基礎還是軍事器械裝備都不夠。

    而那時候,攻城方面的軍事器械技術,也是後來南宋時代才應用自如。而宋時代就出現的初步火器開始廣泛使用。

    這是金的角度。

    而蒙古呢?

    除了右邊金,南邊就是一個西夏,西邊兒遙遠的中亞,以及脆弱還處在小規模戰爭,百年戰爭前夕的歐洲。(當時亞洲火藥並沒有傳到歐洲,歐洲的攻城還處在圍困,破城門等階段,同一時期,投石機的大規模應用在亞洲,除日本,南亞,東南亞。別問我投石機有啥用,毀城牆佳作,而後來的南宋將火藥投擲器械與大型弓弩器械與金的較量中廣泛應用,最後被蒙古用到投石機。你可以想想,第一個榴彈炮原理雛形誕生在蒙古,爆炸破片的雛形出現在蒙古。當時的整個歐洲,中東,南亞的城牆能扛得住日日夜夜的不斷轟炸。)

    蒙古要是打西夏,金有可能就吃掉南宋。真正對比軍事,蒙古當時的軍事,與金比較差不多2比3。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鐵木真,後來打金的時候,我們可以從蒙古打金,打西夏,打歐洲,打中東看出。

    分明就是全制定好的世界征服戰爭。

    金一打南宋,蒙古就開始集結軍隊。幾乎打金,打西夏,時間相隔都是幾年。

    而隨之而來的就是,鐵木真逝去,指定察哈臺為下一任汗之後,戰爭繼續。

    後來在失去上京的情況下,在南宋與蒙古之間的金,居然與蒙古僵持了相當長的時間。

    接下來就是蒙古戰略選擇或者多選擇時期。

    為什麼小學者說是戰略選擇或者多選擇時期?

    因為這個時候,蒙古可以繼續打金和南宋,西夏。

    又可以將重心放在歐洲和中東。

    從中東打到南亞。

    這段歷史,涉及到南宋,知道南宋的朋友,或許氣憤。

    當時的南宋依舊在內訌中,錯過了蒙古國內十多年為了汗位爭奪的寶貴時間,國內武將並非沒有想過打金,因為這時候的金,被蒙古打得筋疲力竭。

    這麼說吧。

    按照現在的調侃,當時的南宋,科技樹,在軍事方面比周圍國家全高一級,經濟僅僅靠江南,整個國力就硬撐到金滅亡,蒙古數次的入侵。

    南宋當時還打過不少單場勝利,可是,四川的幾次抵抗,使得能打贏蒙古的精銳消耗殆盡。

    (有個小插曲,當時有個2萬人規模的民兵本想要加入,沒想到,當時北伐的將領,都在為爭奪蒙古退去的城池而爭論不休,民兵最後自行解散。)

    而後,也就是蒙哥在四川死去,使得忽必烈登上歷史舞臺。

    所以南宋的滅亡,這是必然的,腐敗是真正的原因。

    在打南宋未果,蒙哥尚未死去之時,蒙古從金獲得的軍事器械,以及宋金的軍事武器技術,應用到歐洲,中東戰場……

    基本上,中東戰場,歐洲戰場,都是一路橫掃……

    打回城內,那就晝夜不停的投擲直到整個城牆破碎,直到城內一片火海。

    搞笑的是,如果蒙哥沒死,恐怕歐洲,中東,已經完了。

    當時歐洲發起幾次十字軍戰爭,都不是蒙古的對手。

    記住,佔領莫斯科並且打得莫斯科大公國不敢還手,割地賠款,也就蒙古一個國家。

    正是蒙哥死了,蒙古再次陷入國內權力爭奪。

    忽必烈正是這個時期,打下南宋,成立“元”(在蒙哥未死,蒙古的一個繞後,從西夏,吐蕃,到大理已經併入蒙古版圖)

    然後蒙古分裂——征戰歐洲的部隊,打了一個小戰爭(陷入沼澤),撤回。馬廟盧克崛起收回沙特以北,蒙古中東戰敗。(伊斯蘭世界最後的牌面……)。

    總結。

    這些國家被終結,是以火炮剛剛出現,騎兵極盛的時代。

    對於那個剛剛處在冷冰器開始走向沒落,熱兵器開始上升器的時代,誰最先掌握熱兵器,誰就在軍事上實現現在的代差概念。

    最後說個題外話題,在元時期,火器才開始列裝,進入歐洲的軍隊,南宋時期海軍就已經開始列裝火器。而其後時代的大明與歐洲不約而同的出現與火銃相似的武器。(誰是先,誰是後,誰更強還是有爭論的。但是從西方認為日本的火銃最為標準化和近代化,而日本的火銃雛形就是引進的大明的火銃……)

    只不過大清自廢武功,將明時代的單兵熱武器都銷燬,只剩下大炮……

    所以說,我們華夏民族,在大清之前從來都沒在軍事科技上落後西方,甚至在15世紀這個關鍵時代,明朝的大航海時代做出的選擇與西方恰恰相反。

    大明多次下西洋,然而並沒有走到歐洲,到了今天的中東,西印度洋就撤回,隨後就是不再繼續——

    而同一時期,西班牙,葡萄牙開始探索新大陸。

    而圍繞探索新大陸,眾多的航海科技,伴隨著文藝復興,數學,天體,物理,化學等等紛紛萌芽……

    因為要遠航而造船技術在當時還未出現像明那樣的大型綜合艦船,狹小的空間,使得船員的生存成為問題,而為何蘋果就能解決?因為維生素C……

    而為了不迷路,除了指南針,數學,地圖繪製就開始,而為了觀察天氣,天文,望遠鏡出現,而望遠鏡出現,微觀生物出現……

    基本上這一系列反應,都是在這15世紀中西方的差異,逐漸變化……

    說了很多題外話,就這樣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灣戰爭,蘇聯為何不救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