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尚善若水394

    因為他在普魯士各階層還沉迷於鬥嘴,清晰明確地告訴了他們,要在列強環繞的中歐統一德意志各邦,只有靠槍桿子和人民的犧牲,光動嘴皮子是沒有用的。

    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他嚴格地控制了武力的使用,始終將力量聚焦於德國真正的敵人。

    在德國統一之後,他正確地制定了聯俄製法的外交戰略,從而使德國暫時避免了歐洲反德同盟的出現。

    總而言之,俾斯麥是一個有堅定意志的人,他有清晰的戰略目標,善於使用武力卻又不濫用武力,懂得見好就收,能夠將力量聚焦於真正的危險敵人。他是一個高傲不屈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對世事有透切認知的人,在德華人民為他的輝煌功績而歡呼時,他的回答是‘對不起在德國統一過程中產生的15萬軍人遺孀’。

  • 2 # 歷史從心說

    俾斯麥的“鐵血宰相”稱號來源於他演說中的那一句“當代的所有重大問題不是靠投票和多數表決能解決的,而是靠鐵和血”,但是必需瞭解的是這句話是對普魯士議會中的自由主義者說的。作為宰相的俾斯麥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敵視民主制度的人,因此俾斯麥給德國設定的政治體制幾乎算是為他量身定做的——普魯士國王兼任皇帝,普魯士宰相兼任帝國宰相,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幾乎能架空了普選的帝國議會,同時帝國宰相幾乎成為了“副皇帝”,在年邁的威廉一世皇帝治下,奧托一世“皇帝”實際上是德國真正的統治者。

    從1862年成為宰相到1890年被傻瓜威廉一腳踢開,在俾斯麥心目中他是一個普魯士的宰相,而不是德意志帝國的宰相。以至於俾斯麥在1866到1871年的所作所為有些不同。1866年俾斯麥解散了奧地利主導的德意志邦聯,吞併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漢諾威,黑森-卡塞爾,黑森-達姆施塔特和法蘭克福,建立了普魯士主導的北德意志邦聯。但是俾斯麥為了不刺激法國,拒絕了在法德邊界的巴登公國加入北德意志邦聯的請求,在擊敗法國後耐心的和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的君主談判使這兩個國家在保留極大的自治權的情況下加入德意志帝國。例如在德意志帝國沒有統一的陸軍,而是有各邦自己的陸軍,在一戰中,元首就是加入了太子魯普雷希特的巴伐利亞陸軍。除了阿爾薩斯-洛林帝國省,德意志帝國內部都有者兩個政府,比如柏林的普魯士政府,德累斯頓的薩克森政府,慕尼黑的巴伐利亞政府。

    諷刺的是,俾斯麥希望建立的是大普魯士,是繼承了歷代普魯士國王的遺願的人,但是o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後俾斯麥卻成了普魯士的“糊裱匠”。俾斯麥出身的普魯士統治者是容克貴族或者說是容克地主,容克貴族依附於土地生存,他們帶有者濃厚的保守主義色彩——反自由貿易,反民主,軍國主義路德教教權主義。普選的帝國國會產生了新的且很不普魯士的政黨——中央黨(主要代表天主教徒)和社會民主黨(主要代表工人)。可以說俾斯麥時代都在和這兩個勢力鬥爭(晚期開始和中央黨和解)最典型的是1873年到1878年和教宗庇護九世的“文化鬥爭”和1879年的反社會主義臨時法。 正如普魯士逐漸溶解於德意志一樣,俾斯麥政策也開始逐漸不靈了 。在1880年代,由於老皇帝威廉一世年事已高(威廉一世生於1896年),有自由主義思想且娶了英國公主的太子腓特烈隨時可能即位,為了防止太子即位極有可能產生的“格萊斯頓政府”(自由主義政府),俾斯麥曾在1886年滋磁過德國的殖民主義以在英德之間造成摩擦。德國也因此擁有了幾個殖民地。但是不久後,太子被確診為喉癌,“格萊斯頓政府”的陰影瞬間消散,他便放棄了殖民主義路線,此時一個殖民主義者找過俾斯麥宣揚此人的殖民非洲的野心時,俾斯麥拿出了一幅歐洲地圖,說:“這是我的非洲地圖,俄國在這,奧匈在這,法國在這”。俾斯麥企圖透過在福利上立法的讓步來反對社會民主黨卻收效甚微,最後在1890年,俾斯麥企圖使反社會主義法永久化而與德皇威廉二世產生衝突中被罷免。

    最後在提一下俾斯麥的外交活動,俾斯麥的“現實政治”源於普魯士的實用主義,因此,為了使普魯士分裂的領土連成一片,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大肆擴張;為了普魯士不被溶解,俾斯麥耐心的同南德的君主談判使他們保留巨大的自治權;為了維護普魯士的擴張成果,俾斯麥宣稱“(pu)德(lu)國(shi)已經飽了”,在國際上做的也只是一個“‘誠實’的經紀人”而不是宣稱“我們也要Sunny下的地盤”。

  • 3 # 超然視野

    脾斯麥之所以被稱為鐵血宰相是因為他在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的崛起和發展過程中所奉行的那句名言“當代所有重大事件都不是透過投票和多數表決解決的,而是要透過鐵和血才可以解決”,實際上他也是這麼做的,他充分的利用了當時歐洲各國的格局!

    先是聯合匈牙利驅逐了丹麥對北德意志地區的影響,並在這一過程中設法讓法國中立,並給予法國一定的利益交換!隨後是繼續中立法國,聯合義大利發動了對匈牙利的戰爭,從此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地區之外,隨後聯合沙俄,開始了對法國的戰爭,透過這三次戰爭最終確定了現代德國的基本框架,也讓德意志地區成為一個新崛起的帝國!

    在對外戰爭和對內邦國的合併中,脾斯麥秉承的都是透過強有力的軍事行動為優先選擇,並透過靈活多變的外交手腕,將列強的影響扭轉到對自己的行動有利的方向!因其強硬而又多以軍事說話,故被稱為“鐵血宰相”!

  • 4 # 風逍逍兮易水寒

    德國是當今世界有數的強國之一,也是歐洲的領導者之一。德國在經濟、軍事和文化上都非常發達,人民生活富裕,福利體系完善,現在歐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德國和法國這兩駕馬車在拉動,德國對歐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雖然德國在各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德國的政治影響力始終是制約它發揮世界影響力的最大短板。跟日本一樣,二戰以後,法西斯國家被剝奪了政治權力,為他們在二戰中犯下的暴行贖罪。德國可以說是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出了歐洲,德國幾乎沒有能發揮政治影響力的地方。

    但是在二戰結束之前,德國的國際影響力可不比當今的五常差。德國統一後,成為了歐洲大陸最強的國家之一,統一後的德國有進行了一系列對外戰爭,打出了列強地位,打出了帝國版圖,也打出了國際影響力,而其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就是“鐵血宰相”俾斯麥。

    大家都知道,德國的前身是普魯士王國,當時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內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邦國,普魯士和奧地利是最強大的兩個邦國。俾斯麥出任普魯士王國的首相後,先後發動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戰勝了周邊強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之外的德意志帝國,保證了新生德意志帝國的安全。

    為什麼俾斯麥被稱為鐵血宰相呢?

    俾斯麥被稱為鐵血宰相最初是因為他說的一句話,俾斯麥就任首相的第一週,就在議會的首次演說上說道: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時機,這樣的時機我們已經錯過了很多次。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透過演說和多數人的決議就能解決的,必須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正是因為俾斯麥說的這番話,所以他被後人稱為“鐵血宰相”。從這番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俾斯麥的性格特點,他體格強壯魁梧,個性粗野,有毅力,為了追求目標會不折手斷。俾斯麥正是靠著這種暴力統一了德國。

    俾斯麥出生於普魯士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親的莊園裡度過的。上大學的時候,俾斯麥跟同學進行了27次決鬥。從小俾斯麥就是一個強硬、鐵血的人,他曾經宣稱:我支援德意志的統一,但是統一的德意志必須由普魯士來領導。

    俾斯麥在議會的那番驚世駭俗的話雖然成就了他“鐵血宰相”的名頭,但是也找來了輿論猛烈的抨擊,除了陸軍大臣羅恩,內閣沒有一個人支援他,甚至起用他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都在考慮要不要把他換掉。但是俾斯麥毫不退讓,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最後他憑藉自己堅定地態度打消了威廉一世的疑慮。

    得到了威廉一世的支援,俾斯麥開始放開手去管理國家。俾斯麥實行的一系列政策又稱為“鐵血政策”,是推動德國成為強國的利器。當時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有很多的邦國,類似於中國的諸侯爭霸時期。

    歐洲大陸的資本主義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為了德意志全民族的共同利益,德國迫切的需要實現統一。實現統一有兩條路,第一條是自下而上由底層無產階級人民透過革命推翻各邦國,實現統一。另一條是自上而下由普魯士領導,透過戰爭實現統一。

    俾斯麥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第二條路,憑藉戰爭暴力來實現統一大業是俾斯麥的綱領和信條。議會不贊同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多數派否決了政策撥款,俾斯麥根本不理議會的決議,獨斷專行,擅自支付經費進行軍事改革。

    俾斯麥透過三次王朝戰爭順利的實現了德國統一的目標。

    第一次是挑起與丹麥的“普丹戰爭”。丹麥是德國的近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俾斯麥一上臺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丹麥。丹麥國王先發制人想要接管普丹邊境的兩個地區,俾斯麥以此為藉口製造爭端。

    如果普魯士和丹麥開戰,俾斯麥首先要確保的是其他國家不會插手,於是俾斯麥與奧地利結盟,聯手攻打丹麥。最後丹麥戰敗,放棄了對普丹邊境兩個地區的主權,這兩個地區一個歸普魯士,一個歸奧地利。奧地利所得的石勒蘇益格不但面積狹小,而且是被普魯士包圍,這也為普奧戰爭埋下了隱患。

    俾斯麥為了德國能順利統一,決定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聯邦。俾斯麥東奔西走,安撫了其他列強,確保了俄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等主要列強至少保持中立。1866年,奧地利國王不滿普丹戰爭中自己得到的戰果,要求普魯士用最富庶的西里西亞工業區來補償奧地利。普魯士以此為藉口,指責奧地利毀約,並對奧地利宣戰,不久後,義大利也對奧地利宣戰,要求奧地利歸還威尼斯。

    最後普魯士以優勢兵力與奧軍展開薩多瓦會戰,最後奧軍戰敗。此時俾斯麥卻沒有乘勝追擊,他的目的並不是要消滅奧地利,而且奧地利這種等級的邦國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所以俾斯麥跟奧地利正式講和,還給了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之後也跟奧地利保持了良好的關係。

    第三次戰爭就是普法戰爭了。普法戰爭大家都很熟悉了,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最後一課”,講得就是普法戰爭中法國失敗,普魯士在佔領區推行德語,禁止法語的教學。俾斯麥統一了北部德國,南部德國的各個邦國仍被法國在幕後操縱,普魯士與法國的霸主之爭也愈演愈烈。

    1870年,普法因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的問題發生了糾紛,普魯士做出了讓步,但是拿破崙三世不滿意,讓俾斯麥對電報內容做出修改後再發布。之後普魯士在電報內容中加上了侮辱法國的口吻,法國憤怒後對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發。

    普魯士擊敗了法國的入侵後,反客為主進攻法國。在色當戰役中,法國慘敗,拿破崙三世投降,隨後普魯士進軍巴黎,扶植了新政府,消滅了巴黎公社,威廉一世的大本營遷到了凡爾賽,反而是是法國國王的主要居住地和政府辦公所在地。

    憑藉著普法戰爭中普魯士的鐵血表現,德國南部的邦國也紛紛尋求統一,各自派出了代表來到凡爾賽。次年的1月份,在炮轟巴黎外圍的戰火聲中,德皇登基的日子就此到來。德國在這一天宣佈統一,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

    俾斯麥的鐵血政策讓普魯士快速統一了北部德國,又透過一系列戰爭,鞏固了普魯士的統治,為統一德意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俾斯麥成為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奠基人和開路者。他也因為鐵血政策和一系列鐵血行動被稱為鐵血宰相。

    但是別看鐵血宰相的名號這麼威風霸氣,但是俾斯麥在德國甚至在西方並不受歡迎。雖然他奠定了現代德國的基礎,但是俾斯麥實際上是一個非常保守的守舊派。他是傳統的容克貴族,對民主平等相當不感冒,它使用火車等新科技產品也是為了捍衛舊傳統。所以普魯士甚至是德華人都相當不喜歡他。

  • 5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裡,德意志像一盤散沙,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處於嚴重的分裂狀態,境內分為許多小邦,各自為政,互不相屬。其中比較強大,有能力實現德國統一的是普魯士和奧地利。一貫自以為是德意志正統代表的奧地利希望維持現狀,對統一之事並不積極;而俾斯麥認為,德意志的分裂是一種病,必須用火與刀來醫治,統一是無法阻止的,而這一重任應該由普魯士來承擔。俾斯麥主張激發民族意識,減少內部糾紛,共同對外,以武力和強權統一德意志。

    1862年,俾斯麥初任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上任後不久,他就在次議會預算委員會上公開宣佈其政治主張。他說:“德意志的未來不在於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在於強權,當前的種種重大問題的解決不是演說詞和多數決議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錯誤一一要解決它,只有用鐵和血!”後來,“鐵和血”被用作戰爭政策的同義語,俾斯麥也因之獲“鐵血宰相”之名。 在德國的統一事業上,充分顯示了俾斯麥的政治家眼光和戰略家才幹。他先是利用當時歐洲各國的矛盾,以對外發動戰爭的手段孤立對手,各個擊破。奧地利是當時普魯士統一德國的一大障礙,為此,伸斯麥先積極聯合奧地利,準備對丹麥的戰爭。

    1864年,普奧結成同盟,共同向丹麥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丹麥國王放棄合併什列士維格的計劃,遭到丹麥的拒絕;於是普奧聯軍出動,在兩週內佔領了什列土維格,丹麥軍隊全面崩潰。隨後,普奧雙方達成“加施泰因協定”。根據該協定,什列士維格歸普魯士管轄,霍爾斯坦歸奧地利管轄;普魯士有權在霍爾斯坦開鑿運河、修築鐵路和敷設電纜。而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俾斯麥就藉口奧地利對霍爾斯坦管理不善,對奧地利橫加指責,由此激怒了奧地利,普奧雙方於1866年爆發戰爭,最終普軍在薩多瓦決戰中大獲全勝。 在俾斯麥的努力下,兩國在布拉格簽訂和約:奧地利放棄對霍爾斯坦的統治權,同意普魯士吞併漢諾威、黑森、拿騷和法蘭克福;尤為重要的是,奧地利被迫同意解散德意志邦聯,退出德意志事務,美因河以北諸邦在普魯士領導下成立北德意志聯邦。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戰爭的程序和結局完全符合俾斯麥的設計,普魯士軍隊屢戰屢勝。1871年,在色當俘虜了拿破崙三世逼法國臨時政府投降,進而將德意志南部四邦納入北德意志聯邦(奧地利除外)版圖,成立“德意志帝國”。 至此,德國最終實現了統俾斯麥在德國統一過程中扮演了主角。不管其主觀動機如何,他為促進統一而推行的政策,在客觀上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一個統一的工業化強國由此誕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鴻蒙系統過幾年會不會和安卓,ios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