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藥店不賣藥
-
2 # 味哎兒
兵須訓,訓成木頭人,這就是聽號令,且達赴死不避的完成。
只不過說講上是訓其殺敵本領而己。
劇戲舞臺上,古裝戰爭場面,將背上插者幾面小三角旗,實戰上是將帥頒的用兵駛軍的令旗,無旗調不動軍兵的。
帥若臨戰場,架起高嘹望臺,手執各某色旗,旗指向哪裡,相關色的兵隊赴向哪裡,再用鼓聲示進軍,用鐘聲示側擊,用羅聲示退軍。
將在軍隊後觀帥令旗及擊鼓羅。
這就是古代人之間刀搏殺的指揮方法。
漢朝及漢朝前,還有虎符,無虎符帶不成軍。且除虎符外還須兵部長官持牌,讓軍械庫發放軍械,無牌不發軍械的,且糧草馬車等各有令牌為憑才發放的。
旗是漢朝後棉布產量巨以後,才通行的。
訓兵水滸傳有述,只不過限於京城衛護軍的禁軍兵訓練練兵的教頭上了。軍隊都有教頭訓兵的。
戰敗退逃不亂隊形,是真軍隊,否則烏合之眾了。
小說才述幾十萬幾百萬作戰部隊的,古代全華人口都沒過上千萬,哪有那麼多青壯男子參戰呢。清滿人總人口才40來萬,老幼婦去除,再減點軍後勤及軍械制辦人員,可上戰場的除守衛後,能直接戰場拼殺的僅幾萬人而已,再分前後左右中五軍,直對殺的幾千人罷了。
大軍後方保護,比進軍重要,兩側安全也比擊殺面重要,由此算真拼殺的二三千人而已。
敵對雙方接觸面,不會超過三百米的,多兵僅前赴後繼,面線上百多人罷了。此為對陣處介面。
現代戰用人更少了,排班的十幾人可阻進犯敵的。對打介面越來越小了。
中國現軍戰願弄的穿插,都是排級人數多點,連僅是真穿插排的後勤。
實體作戰單位是營,具體作戰是連,真接觸戰線的是排,實打的是班。
團以上是調配。也就是運兵軍到哪裡的調集部隊。
-
3 # 使用者聽松閒人
最早認識的就是褒姒戲諸候。原本烽火臺就是調令諸候軍事力量傳信快速指揮的措施手段,可這裡只是為滿足褒姒取悅而荒唐的鬧劇。
古代疆域遼闊,中央為保證安全,於是會屯兵各處邊疆,而古時進犯最多的是匈奴突厥,於是在沿途會設定許多快繹,兒時聽書就有八百里加急的說法也就是兵站的聯絡點。一旦發生戰爭,京城與邊境的聯絡用的是快馬傳遞指令。而繹站常年會養著備用的俊馬以時換駕,這是一種通訊手段。
古時戰埸的指揮、調兵則就用訊號旗作為旗語來調動運兵。還有童時聽書,在故事情節中常常出現鳴鑼收兵的用詞和擊鼓出陣的句子,可見這類工具在古代戰爭中也起到傳令的訊號作用,而擊鼓還起到激勵士氣的功效。
旗語,直到現代尚還適用於海軍領域。
-
4 # 棒槌襖襖
中國古代冷兵器戰爭時期,聰明勇敢的華人創造出了一套自己的軍令傳達系統。從通訊工具的角度簡單來講,人員調動使用符牌印信;戰場指揮使用角炮金鼓旗幡。
符是較早用於軍隊調遣的信物之一。戰國時期就有“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典故。兵符用金、玉、銅、竹、木等材料製成,大都從中分為嚴絲合縫的兩半,使用時雙方各執一半,拼合在一起以驗真假。如果“符合”,就執行所傳達的軍令。《史記 魏公子列傳》記載:“公子遂行,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就是講兵符的事。
牌是用作憑證的小木板或金屬板,上面刻有文字,也可以作為調兵的信物。唐宋時期多采用金、銀牌,元明清則普遍採用木質的火漆腰牌。明朝洪武年間,朝廷向五軍都督府頒行調發走馬符牌,限以日期。若將官在限定日期內不率領或調兵違犯律令者,給以懲處。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明成祖朱棣考慮到邊境調兵遣將只憑聖旨為信,恐怕會有詐偽。於是就以“勇敢鋒銳神奇精壯強毅克勝英雄威犯”十六個字刻成腰牌,有需要徵發軍隊的時候,就用腰牌和聖旨同時作為憑證,才能徵調部隊。
印信包括印、關防、鈐記等憑證。關防印信平時由兵部職方司掌管,戰時由皇帝命令兵部頒發給領兵大將。領兵大將在下達作戰部署、徵發戰地軍需品時,必須在文書上鈐押關防印信。戰事結束後,統兵將領歸還印信,屬下部隊各回駐所。
軍隊調遣部署完畢,就要在戰場上和敵人進行戰鬥。戰場指揮就成為戰爭勝利與否的關鍵環節。
部隊集解之後,通常在某一地區分成若干營寨駐紮。統兵大將設立中軍營寨,營寨四周建立樓櫓望臺,分派負責瞭望計程車卒觀察敵軍動向。當敵軍靠近己方營寨時,瞭望士卒吹角示警,各營聽到角聲,立即整裝戒備。范仲淹的“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就是表現的這個場景。
敵軍逼近,我方勢必起兵對陣。此時中軍營寨放空炮為號,炮響三聲,全寨畢起,排列陣勢,防禦敵軍衝突。兩軍士兵接仗以後,戰場指揮員用金鼓指揮部隊。若我方形勢有利,則擂鼓進軍,鼓響三通,士卒必須衝入敵陣廝殺,落後者由中軍督戰官立斬以徇;若我方形勢不利,則鳴金退兵,金聲三響,士卒必須退回己方陣營,聞金不退,雖勝必斬。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指揮士兵朝哪個方向進攻敵人,就要用到旗幡。戰爭中的旗幡按方位大致分為四類: 東向青龍旗,西向白虎旗,南向朱雀旗,北向玄武旗。統兵將領命令中軍旗牌官揮動青龍旗,士兵就向敵軍東側迂迴包抄;揮動白虎旗,士兵就朝西面攻擊。各個營隊都有自己專門的認軍旗,統兵將領揮動哪面認軍旗,相應的營隊就要立即領會指揮官的意圖,完成戰鬥任務。
中國古代戰爭頻仍,在戰爭的磨練下,各朝各代都建立了高效便捷的軍隊指揮系統。據軍史記載,中國早在宋代,就發明了軍事情報密碼編制方法。這一成果至今仍在世界各國的軍隊中廣泛應用。通過了解這些歷史知識,我們不得不對古人的聰明才智感到由衷讚歎。
-
5 # 楊柳青青春之聲
古代的戰爭其部隊的調動從上一層面來看大都是用兵符,用兵符這一信物來明確部隊的指揮權與部隊的調令。最直接的記載有“竊符救趙”這樣的故事。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有明確的記載了魏公子無忌在公元前257年為了救援趙國(他的姐姐就嫁給了趙國公子平原君趙勝)他聽從大梁看門人侯贏的計謀,從接近魏國國王妻妾如姬身上找到突破口,果然如姬盜出了魏國大將晉鄙的兵符,魏公子無忌拿到兵符直接就到了晉鄙所統帥的部隊,擊殺晉鄙,統領部隊開拔前線與趙國軍隊合力攻擊秦軍。這就是古代兵符的作用,兵符直接為君命,兵者往往信兵符而不信下屬將領。君王以此來完成自己軍隊的使命。家天下的漢家天子更多的是用虎符來完成軍隊的調動與使用。
君王以下層面人們看到的軍隊調動大都使用的號令有傳令兵的功能;有八百里加急;有烽火烽燧的邊關告急的資訊傳遞。歷史上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就是利用烽火的傳令來完成他的緊急情況下的勤王號令。在以後的歲月裡朝廷用八百里加急用的更是得心應手,很是便捷靈便,多馬匹配,狂奔不歇,或戰馬輪換,或驛站備用,無不用其極。沒有電子技術的古代自有他的國家生存理念,生存意識,他有他的智慧,有他的生存的合理區間,有人的智慧,人的能動性,什麼人間難事都不在話下,古代人類的大腦就是今天的電子新標。
-
6 # 南宮外史
在古代戰爭中,軍隊調動,部隊行軍,戰爭列陣,戰場進退,士兵突擊,緊急救援,情報傳遞等等,都需要上傳下達,互相聯絡,用兵如一,這就需要解決通訊聯絡的問題。儘管古代沒有電子通訊裝置,但聰明的古人依然想出了很多辦法來解決資訊傳遞問題:
一、虎符、密信
戰國時期,國君掌控國家軍隊,預先製造一些青銅虎符,也稱兵符,上刻相關文字。虎符中分為二,由國君保管。任命將帥時,由國君發給將率半隻虎符為憑信,將率完成任務後,要把軍隊還給國君,同時把虎符也交給國君。如果國君中途有變化,如另有任命或另有調動、差遣,那麼,國君就要把自己保管的那半隻虎符拿給將率,由將率合二為一,進行查驗,查驗無誤後,再服從國君命令。
信陵君魏無忌盜虎符、殺將率晉鄙,統領其軍,以救趙國,就是有名的例子。
密信就相當於現代的字謎、密碼,傳令兵藏好密信,把它傳遞出去,即使傳令兵被敵方截獲,也不知道內容。
二、驛站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驛站也稱為郵驛、備有快馬、車輛。一般三十里設一個驛站。根據事情緩急,有八百里加急,即日行八百里;六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三百里傳送等等。
在宋朝時,驛傳有步、馬、急遞三等,急遞日行四百里。熙寧年間又有金字牌,以朱漆木牌鑲金字,日行五百里。岳飛一日之內在前線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即是朱漆金字牌。
三、烽火臺
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訊息的高臺,烽火臺大多設在邊關地帶,如有敵國侵略入境,就點燃烽火,白天看煙,夜晚看火。據說狼糞能產生大量煙霧,故又稱狼煙。
四、金鼓、旌旗
軍中設六纛、五麾、金鼓等。
根據《司馬法》,一般指揮部隊的鼓點,有命令旗幟開合的;有命令兵車馳驅的;有命令戰馬賓士的;有命令步兵前進的;有命令交兵接刃的;有命整齊隊形的;有命令起坐行動的,計有七種鼓點。
還有兩軍列陣開戰時,如鳴金(鑼或鐸)收兵,擂鼓進攻等等。旌旗同樣可以指示進攻方向、變化隊形等。
五、號炮、鳴鏑
軍中用來傳達資訊的火炮。
鳴鏑也叫響箭,古時一種射出去帶響的箭,多用於發號令。
-
7 # 傅邑
”風林火山“是古代戰爭的真實寫照,它《孫子兵法》中對於軍隊的要求,其中原話為“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意思是動作神速,有如飈風之疾。舒緩行進,其行列齊肅則如林木之森然有序。侵襲掠擾,有如烈火之猛,不可遏止。屯兵固守,則如山嶽之固,不可動搖。
古代交通通訊都及其落後,但是在數萬人戰爭中,將帥如何指揮一般都是透過以下幾點:
傳令兵
這個職業不僅出現在古代,直到抗日戰爭中,由於我軍的通訊落後,往往也存在這個兵種,他們在戰場,及時傳遞作戰命令,串聯各個部隊。
帥旗
在古代的軍隊中,將有將旗,帥有帥旗,它不僅是一個標誌,更大的是透過旗語傳遞資訊
戰鼓銅鑼
聞鼓而進,聞金而止,鳴金收兵就是對古代戰爭的寫照。
雖然古代的通訊很落後,但是人民的創造能力很強,透過各種工具傳遞他們想要傳遞的資訊。
-
8 # 歷史評說
都說古代通訊基本靠吼,那麼在古代戰場上,到處都是人吟馬嘶,環境如此之嘈雜,怎麼傳遞軍令呢,總不見得還得靠吼吧?
其實古人有古人的辦法,這一套方法運行了幾千年,直到被現代科技的無線電等取代。
說起古代軍事情報的傳遞,我們就會想到烽火和狼煙這是最早最簡單的一種傳遞軍情的方式,大家都熟悉的烽火戲諸侯。在這個故事中,烽火狼煙就已經出現了,周幽王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很快,周圍的諸侯國兵馬,就屁顛屁顛的趕了過來,準備勤王。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一套烽火狼煙的制度已經相當的完善,周天子和附近幾大諸侯國之間的,已經形成了良好的默契。
所謂的狼煙烽火就是古代邊境計程車兵,發現了敵人,為了第一時間傳遞軍情,在烽火臺上點燃一種特製的燃料。燃燒這種燃料所產生的煙霧直衝霄漢,在環境沒有受到大規模汙染的古代,這樣一道煙氣非常引人注目,很快就會被下一個烽火臺所發現。
然後一站一站地接力下去。這是一種高效的傳遞軍情的手段。當然。所謂的狼煙和夫妻肺片一樣,人家夫妻肺片裡沒有夫妻,這裡的狼煙裡面也沒有狼。有人曾經測試過,這些狼煙的成分里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狼糞。
第二就是令旗話說我們熟讀中國古代小說的朋友們都會覺得令旗這個東西我是中國古代豆腐渣工程的傑出代表,他的出場就是負責被風吹斷。確實在我們古代戰爭小說中令旗的使用很少被描寫,古代的作者們通常用折斷令旗這種另類的方式來暗示大家此戰必然不利。
然而,在古代真正的戰場上,令旗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是最有效的現場排程的工具。令旗會根據主帥做出的指示,第一時間做出規定的動作,引導部隊進行調動變化,進行戰場實時指揮。可以說,令旗是主帥戰場意志的體現。所以這個令旗兵還真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
第三戰鼓古代打仗對陣型,對於一場戰爭的勝利是取到決定性作用的。陣型嚴整整齊劃一的部隊,不僅能夠在心理上對敵人造成強烈的威懾,而且還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戰鬥力。
可是如何能夠使得那麼多士兵做到步調一致,從爾保證整個陣型的有條不紊向前推進呢?
在這個問題上,戰鼓就要起到很大的作用,這就像我們軍訓時教官喊的121口令一樣,我們透過教官的口令,調整腳步,做到整個佇列整齊劃一。戰鼓也是如此,大家根據這個鼓點來調整自己的步伐,控制好自己的速度,形成一個整齊的排面,向敵人發動最強的攻擊。
總結所以說大家千萬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雖然在古代,由於科技水平的限制,沒有那種特別高效的點對點的傳輸裝置,但是古人依然用自己的方法為我們演繹了一場又一場的精彩戰例。
古代戰爭中沒有現代電子通訊裝置,動輒幾萬,乃至幾十萬上百萬的人員指揮排程是如何操作的,如何保證將令及時傳達到最作戰單位到個人,怎麼避免群體性慌亂事件的發生,比如潰散,踩踏?
回覆列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
1、八百里加急
相信在不少影視電影中都看過這方面的內容。在古代,最快的資訊傳輸應該就是這個了。一般每個傳令官都會帶兩匹到三匹的馬,以最快的速度賓士,跑死一匹,就換另一匹,到了驛站以後,立即換三匹馬繼續賓士。這種傳遞,一般用於軍事預警,戰鬥動員等軍事行動。
2、烽火狼煙
顧名思義,作為歷代王朝最高階的預警措施,每個烽火臺都會駐守30-50人,備有大量的乾草料與狼糞。白天少狼糞,晚上燒乾草。用來傳達軍事危險資訊,吸引就近駐地的守軍前來援助。 史上著名的"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博
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臺,附近的諸侯王不到幾天就到了首都,可見烽火傳遞資訊的速度。
3、飛鴿傳書
屬於非正式傳輸手段,一般都是密探之間聯絡,方便朝廷打探訊息,但是容易被人攔截,非常不安全。
4、欽差任命
一般是由中央下達地方資訊的一種官方手段。一般用於官員調動,將領任命,昭告天下,對外交涉等。傳輸方式比較慢,經過地方欽差都要逗留數日,接受款待,收受賄賂。所以一般半個月的路程都需要三到五個月才能下達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