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大林深
-
2 # 恆大9
不要講偉大,對於發明.經濟商業,農業,交往是好的,但你忘記八國聯軍侵華,印度殖民,殘殺非洲人民,搶澳洲資源等。
-
3 # 小警心在左岸
無法比較。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和人員之大之多是哥倫布無法比擬的,但鄭和的目的是宣揚大明王朝的國威軍威,順帶查訪建文帝的下落。哥倫布是歐洲新生資產階級的代表,遠洋航行的目的是尋找領土和財富,表現出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和對財富的貪婪追求!
-
4 # 且看今朝風雲
個人認為,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來說,哥倫布的貢獻更大一些。畢竟打開了新世界的序章,將美洲拉入了世界的大門,哥倫布敲開了美洲大門,但也帶來了疾病、驅趕原住民和未來的奴隸貿易。鄭和也是開啟中國和世界聯絡的重要人物,但畢竟懷揣著宣揚大國風範的目的,經濟文化傳播幾乎沒有,自然是無法支援太久,相比哥倫布來說影響小一些。所以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5 # 歷史白話君
我認為鄭和與哥倫布相比,哥倫布更強一些,理由有以下兩點:
1.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鄭和走的路線都是已知的。
哥倫布是滿世界航海,尋找黃金,而且發現了新大陸,就這點來看,哥倫布的貢獻更大一些,能力也更強一些,鄭和走的路線都是已知的,危險性比哥倫布要小。
2.哥倫布是為了擴張殖民地,侵略性更強。
哥倫布航海是為了掠奪,為了擴張殖民地,攻擊性和侵略性要比鄭和強很多。
-
6 # 眾裡尋TA千百度
《1421年華人發現了世界-他說:
-還歷史一個公道
-還華人一個公道》
中國的鄭和領先西班牙的哥倫布70年,於1421年間發現了美洲。Gavin Menzies 一位英國前海軍潛艇軍官用30年傾盡資產,在全球考證並多次仿航鄭和的海圖航線與他的天文測航法,半生不懈,嘔心溺血寫成這書:
《1421年 華人發現了世界》,他說:
-還歷史一個公道
-還華人一個公道
他窮半生努力 蒐羅引證 有關海圖 並到達過鄭和曾登陸之地,找尋仍遺存在當地民間的華人血源,風俗,動植物的移殖,明朝制的實物等等證據,全部在世界重要學會公佈 並獲相關的辨證。曾被我們的祖先,幾全部自行消毀的要航達實地才可手繪出的陸海圖,他勇敢指證,曾為西班牙人盜繪並需兩代人的仿航才抵達,為投機取巧的哥倫布偽稱是他發現了新大陸...。
歐洲國家將重寫他們有關的歷史教科書 是早晚的事。
謹向這位英華人Gavin Menzies致以旡上敬意
附照片-
加文孟席斯著1421的中譯本創建於2018.11.16編輯
-
7 # 糾結5182
當然是哥倫布強。鄭和的影響主要是對東方,而哥倫布的影響是擴大到世界的,並且鄭和是在資金裝置完全充足的條件下進行的航行,而哥倫布的條件則要匱乏很對,不管從哪一方面考慮都是哥倫布強
-
8 # 歷史軍魂
感謝邀請!得看怎麼比!如果是比規模,當然是鄭和強。鄭和曾經先後七次下西洋,代表的是當時最強大的大明王朝。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貿易而是宣揚明朝的國威以及尋找建文帝。鄭和的船隊大約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鄭和的船被稱之為“寶船”,這些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與鄭和的寶船相比,哥倫布的木帆船則要小得多。哥倫布遠洋的三艘小船是西班牙國王支援的,這三艘小木帆船排水量120噸,船長23.66米,船寬7.84米,吃水1.98米。
從歷史的影響看,哥倫布則要強過鄭和。鄭和下西洋時船上有明朝皇帝賞賜給西洋各國的禮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國進貢明朝皇帝的貢品、珍品,還有鄭和船隊在海外透過貿易交換得來的物品。鄭和乾的是虧本的買賣,只要服從大明帝國,明朝就會賞賜大量金銀珠寶。所進行的貿易也只是所謂的“朝貢貿易”,這些小國家拿點自己的土特產就能得到大明皇帝許多的價值連城的東西,明朝往往是厚往薄來,幹著虧本的買賣。哥倫布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去尋找黃金以及傳播基督教。功夫不負有心人,哥倫布一行人發現了新大陸,是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偉大成就,雖然給亞非拉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但是卻使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序。
-
9 # 血山飛蟲
提這個問題的很無知,鄭和是沒有辦法和哥倫布比的,提這個問題的說明你對航海很無知,都沒有入門,鄭和連航海日記都沒有,太業餘了,你連航海日記都不寫,當時歐洲屬於犯罪吧!哈哈,一定級別的船員必須寫航海日記,你如果是遊客可以不寫,哈哈!鄭公公出去幹什麼的,旅遊?旅遊玩高興了,也得留下幾筆吧!哈哈!
-
10 # 路上讀書APP
可以說,兩人航海的目的是不同的,出行規模也是不同的,兩者帶來的回報側重不同。
梁啟超先生曾感慨說,“鄭和之後,再無鄭和”,嘆息中國錯過了發現世界、開拓殖民地的大航海時代。其實,梁啟超先生這話不完全對。為什麼呢?因為明代的航海活動,並非因鄭和去世而徹底終結。在鄭和去世後的第三年,鄭和的副手王景弘就再次出使西洋,算得上是第八次下西洋。因此,說鄭和之後就沒有人再航海了,這是有失偏頗的。
但是,明朝國家層面的航海精神確實是消失了。鄭和以後,明朝官方艦隊再也沒有出現在印度洋,而前面說的王景弘也只是在東南亞轉了一圈,便草草地打道回府。至於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更是沒了華人的身影。更不可思議的是,成化年間,有人嚮明憲宗提議再組織艦隊下西洋,結果大臣們拼命勸阻,據說還把鄭和留下的航海圖給燒了,徹底斷了明朝船隊再下西洋的可能。
為什麼大臣強烈反對下西洋呢?難道他們都是愚昧無知之人嗎?這您就錯怪明朝的大臣們了。其實,早在鄭和出發的永樂年間,就有人極力反對鄭和下西洋,原因很簡單:太費錢。
我們經常看到一種說法,說鄭和船隊規模龐大,而哥倫布船隊就三條小船,所以哥倫布跟鄭和沒法比。這句話毫無疑問是錯的,因為雙方根本就不能放在一起做比較。哥倫布等歐洲Nautilus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發現新大陸,是尋找財富,說白了就是一個探險隊。所以他們的船隻就不用太大,人也不用太多,越省錢越好。
但鄭和下西洋就不一樣了,他不是去做生意的,也不是去探險的,更不是去擄掠財富的,相反,他更像一個到處撒錢的人。結果呢,歐洲殖民者空著船到達美洲,滿載黃金白銀而歸;鄭和卻是滿載金銀瓷器、綾羅綢緞出航,帶著長頸鹿回來。透過鉅額的開銷,鄭和籠絡了一大批國家,成就了明朝的東亞霸主地位,也成全了朱棣的虛榮心。但國家財政可就吃不消了,就算鄭和某種程度上帶動了海外貿易,可當時又沒有WTO,海關稅收也不健全,明朝政府根本撈不到什麼好處。
所以,鄭和七下西洋,既讓華人開拓了視野,也讓國家和百姓承受了很大的負擔,自然會遭到大臣們的反對。這也揭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下西洋之所以不能堅持下去,因為歸根結底,它只是一場耗資巨大、還沒有回報的政治工程,既不可能轉變成歐洲大航海的發展模式,也必然會隨著明朝國力的衰弱而走向終結。
但不管如何,鄭和下西洋還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華麗絢爛的一章,也值得我們每一個華人為之驕傲。
編輯|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
回覆列表
首先,兩人航海的目的不同:哥倫布航海是生存需要,當時東方和西方的商路被奧斯曼土耳其阻斷,義大利半島商業衰落,商業開始從傳統陸路轉向以英倫三島為中心的北大西洋沿岸,生存的需要和地緣的優勢,使得西班牙的冒險家開始大航海,以尋找新的更大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去東方這個充滿黃金和財富的土地上賺取利潤、去殖民;而鄭和航海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接受周邊及航海沿線國家的朝貢,建立大明帝國的藩屬體系,也有說法認為是為了找建文帝。因為目的不同,在航海中發現的新大陸上所採取的商業貿易、軍事鬥爭、政治建設、人員往來等方面都不同,於是,西方開始殖民並建立了新的衍生的國家,中國和藩屬國仍保持國與國的關係,並隨著中國的衰落,藩屬國開始漸漸脫離中央朝貢體系,甚至與中央上朝抗衡。其次,影響不同:正因為哥倫布們開啟了航海殖民的新時代,促進了新舊大陸上人員、商業、文化、軍政等方面的聯絡、鬥爭、融合,使世界各處不再有矇昧,並客觀上推動了各地的發展,儘管也付出了血的代價、使用了殘忍的手段;而鄭和航海既沒有與沿岸國家建立深層次的聯絡,進行商業、軍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鬥爭、融合,而航海本身也隨著鄭和及背後皇帝支援的離去而沒有沿續下去,明朝錯失了與世界其它國家進一步聯絡、融合,進而使中華文化沒了影響更大區域的機會。其實,還是東西方的觀念內在地導致了這兩種不一樣的結果,中國物產豐富、人民安土重遷,對外並沒有太多需求,而西方人善於冒險、經受啟蒙而進取心更盛,尤其生存需求大。綜合以上,如果說誰更偉大,不好一概而論,但至少有一點是對的,安穩的人肯定是不如能進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