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葉145541151
-
2 # KTDT
這首詞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 ,辛棄疾當時已有六十六歲。當時韓侂冑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閒置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佳作。
這首詞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 ,辛棄疾當時已有六十六歲。當時韓侂冑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閒置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佳作。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比較成熟的豪放詞代表作之一。上片寫眼前之景,鏡頭由“大江東去”展開,轉換到“故壘西邊,三國周郎赤壁”;其後“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三句,極盡傳神,既寫出作者眼中所見景物飛動的姿態,又能令人感受到字裡行間流露的磅礴與激情;最後兩句的過渡很是自然,既總結了上面江山的“如畫”,又引起對下文“多少豪傑”的感嘆。下片回想三國舊事,極力表現周瑜的春風得意,而後又以“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迴歸現實,與自身被貶形成對比;最後以融情於景作結,既寫出了對時光飛逝的感傷,又有對眼前境遇的無奈,還包含與江月相伴、樂在其中的複雜情感,整首詞突破了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藩籬,在描寫與抒情之間自由轉換,情景結合和諧、自然,恰到好處。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南宋時期的一首作品。作者身在北固亭放眼遠望,所見是“千古江山”“舞榭歌臺”,但投射在心中的卻是“仲謀”“寄奴”的蹤跡。下片用劉宋文帝典故、“佛狸祠”等景象,繼續渲染物是人非;最後仍舊用典言志,借與廉頗的共鳴抒發懷才不遇的情感。整首詞從大處入手,開篇二句均是交待事物後直接抒情;“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是實寫,“烽火揚州路”是虛寫,下文“佛狸祠下”“神鴉社鼓”並非近在眼前,卻也相去非遠,筆觸在虛虛實實之間自由轉換;並且將抒情全部融於描寫當中,雖不免用典過多之弊,卻顯出作者詞作功力的精煉與純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