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滅六國之後各國王室及貴族有很多都生活的很好,以至於後來成為了反抗秦朝的主力軍。項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家族就是楚國顯貴。
4
回覆列表
  • 1 # 七棵松2

    中國古片代隋朝以前的社會制度是門閥制度,國家的統治階層,都是豪強、大戶,王族(諸候國)就更不用說了。一個朝代的更替,或者是亡了國的王族與大戶等貴族階層,都能夠受到征服者比較好的照顧和封地。如歐陽氏,得姓之前姓姒,古越國四十六代越王姒無疆,起兵伐楚,反被楚威王所敗,國亡,其子孫未受其累,反而得到封賜,其長子姒玉封於閩(後閩越王),次子姒蹄封於東越歐餘山之南,為歐陽亭候(後東越王,後其子孫以爵位為姓),充分說明了,古代亡國了的王室成員,貴族還是能夠受到征服者的優厚待遇的。

  • 2 # 香茗史館

    從後世的角度來講,六國貴族的確在秦末天下動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站在秦始皇的角度考慮,他不可能料到十多年後發生的事情,而且站在當時秦始皇和秦國的立場上思考這個問題,屠戮六國貴族完全是弊大於利的一種行為。

    要說秦始皇為何沒有對六國貴族斬草除根,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屠戮過重將會阻礙統一大業

    殺戮雖然一定程度會使敵人感到畏懼,但更有可能激起敵人的誓死抵抗之心,如果秦始皇每滅一國就對該國王室和貴族大肆殺戮,那麼必然會導致其他國家面對秦國的進攻誓死抵抗,這或許不會阻礙秦國的統一步伐,但肯定會使秦國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付出更大的傷亡代價和國力損耗,這對於秦始皇來說完全是得不償失的。

    戰國末期,雖然秦國國力已經遠超六國,但幾個諸侯國聯合起來的實力仍然不可小覷,這也是為何秦始皇在發動統一戰爭之前,還要選擇收買六國寵臣、組織六國聯合的原因所在。如果秦國殺戮過重,在生死存亡之際,六國極有可能摒棄前嫌聯合起來抵禦秦國,這將給志在天下的秦國造成極大的麻煩。

    秦國有大量外來人口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就不斷有六國移民遷入秦國,更有大量六國士子在秦國為官,而諸如商鞅、甘茂、張儀、範睢、呂不韋等人更是為秦國的強大做出了極大貢獻。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天下的長期分裂,各國百姓、士子的鄉土觀念極重,這在《史記》當中也有體現,《史記》中在提到春秋戰國時期著名人物時,經常採用“國名+人名”的方式予以介紹,例如魏人張儀、楚人李斯等等,這種稱呼方式直到漢武帝之後、郡縣制深入人心後才開始改變。

    這種情況下,如果秦始皇大量屠殺六國王室和貴族,恐會激起秦國境內六國百姓、士子的反對,從而導致國內生亂。

    殺之不盡,反受其害

    六國王室和貴族經過數百年的傳承,人口已經基數已經極為龐大,想要全部斬殺難度實在太大,可以說是根本無法做到斬草除根的,而一旦有漏網之魚,身負血海深仇的他們對秦國的仇恨將極重,這將會給秦國的穩定帶來極大的危害。反之,如果僅滅其國,而不殺其宗室,則會降低這種仇恨。

    對穩固統治不利

    這個問題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1、會激怒天下人。正如前文所說,六國宗室和貴族人口極為龐大,如果將之全部處死,那麼必然會招致他們的親戚、朋友、師生,甚至是僕役、門客等人對秦國乃至秦始皇的仇恨,而且這些人的數量極為龐大,這將會給秦國的統治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2、會造成統治混亂。當時六國還沒有全面推行郡縣制,很多地方仍然交由宗室和貴族治理。即使在秦國統一天下,全面推行郡縣制後,中央派往地方的仍然只是郡守、郡尉、縣令、縣尉等高階官員,底層官員和基層管理仍然是由宗室和貴族負責的。如果這些中層力量一夜之間被消滅乾淨,必然導致帝國的統治瞬間陷入癱瘓。

    秦始皇的自信

    這應該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原因,一方面當時秦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遠超六國,同時擁有足夠的管理經驗和治國經驗,秦國經過幾百年的統治,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統治模式可以借鑑。另一方面,則是源於秦始皇對自身能力的自信,他自信能夠應付即將面對的各種困難。

    當然,秦始皇也並非沒有采取應對措施,在統一六國後,他為了防止六國宗族、貴族“死灰復燃”,“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將六國宗室和貴族強迫他們遷徒到咸陽,要他們看護皇陵,或者將其遷徙於西南邊遠地區。

    綜上所述,在無法預知後世之事的情況下,在秦國與他國沒有深仇大恨的前提下,大肆屠戮六國貴族可以說完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秦始皇自然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 3 # 大腳汽車

    重爾不是不繼承都被追殺的額餓昏倒,吃介子推的肉,國王偷看洗澡,每個王國每天都有幾個逃亡王子路過,殺的完嗎?不是呂不韋,子楚能從20個兒子中中脫穎而出,兵器都沒有了,造反不多餘,韓信有寶劍照樣餓的頭發頭昏,懷疑他就是秦始皇的舅舅,趙國姬的弟弟,反正美女入後宮,男的沒有必要殺,有權勢貴族都沒收家畜家財逃亡了,窮光蛋自食其力做小民

  • 4 # 黑貓laile

    自商周以來一般一個國家吞併另一個國家後都不會對其王室和貴族趕盡殺絕,比如武王伐紂後分封紂王的的兒子,勾踐滅吳後也沒有殺夫差,夫差是羞憤自殺。而戰國七雄國同處於一個文化圈內,秦國也沒有屠戮他國王室和舊貴族的傳統。

    在秦朝統一前後,歸化了很多山東六國士人。這些歸化人中,有些是剛剛入秦的新貴,有些已經入秦三四代以上了,如蒙氏家族。相比於朝堂上漸漸稀少的老秦人士族,可以說秦國裡的六華人士遍佈於各個角落,而當時人們的意識中還殘留著強烈的六國地域意識,這時候大肆殺戮會引政權的不穩。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六國皇室和貴族勢力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再加上自戰國以來由於巨大的生存危機,各國都會多或少地進行變法,傳統的宗法社會趨於解體,貴族的地位一落千丈,再加上秦始皇統一之後實行郡縣制,貴族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人口和土地。由此可見當時的六國王室和貴族已經不可能從根本上威脅秦朝的統治了。即便如此秦始皇還是採取遷徙流放六國貴族的措施,讓他們遠離本土本宗,處於秦國的監視之下,進一步削弱六國貴族的勢力。

    當然這些人我們要稱他們為六國遺族,他們是願意接受秦國的統治的。秦始皇對於那些負隅頑抗和有能力繼續反抗的人也會趕盡殺絕。比如秦派大軍攻滅趙國,虜獲趙王遷之後,將其和大批舊趙貴族前往秦都咸陽居住。而對於逃往代北自立為王繼續反抗秦軍的趙王庶兄公子嘉,秦軍則是繼續追擊,進行毀滅性打擊。

    雖然秦國種種打擊六國王室和貴族,最大限度地削弱他們的威脅,但是由於六國地域意識的存在,他們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當秦末陳設吳廣起義,天下蜂擁而起、雲集響應之後。六國王室和貴族們雖然還是依靠六國地域意識的幫助重新走上舞臺,只是實力大大削弱的他們最終敗落於代表平民的劉邦手裡。

  • 5 # 這就只是個名字

    這個問題或許好多人該嗤之以鼻了,秦始皇這麼殘暴的人怎麼可能不追殺六國王室和貴族?

    然而這只是我們對暴秦的偏見,自古傳下來的暴秦觀念讓我們覺得秦始皇是個很殘暴的國君,而我們對他的誇獎只存在於第一次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其實細心一點你會發現秦始皇並沒有殺害過一個開國功臣!比起這點他比後世皇帝就仁慈不少。

    第一 秦始皇覺得這些人已經沒什麼能量了,不足以反抗。

    第二 秦始皇不想對這些人趕盡殺絕是為了不激起民憤。畢竟這些人在六國還是有威望的,並且他們在百姓心中還是有地位的。

    第三 秦始皇需要他們當中一些人來治理國家。

    第四 春秋戰國時期並沒有趕盡殺絕的習慣,只是我要把你打得服服帖帖,我要稱霸。秦始皇統一的思想在當時已經很先進了。

    第五 秦始皇並不是個很殘暴的人。歷史對他的評價就是暴政,因為秦國在商鞅變法後走的是法制,六國走的還是人治,觀念不同。另外他徭役重,驪山阿房宮,秦皇陵,長城。前兩個是他富有天下後需要彰顯個人功績,這是歷史的侷限性,那個帝王不做這些?而修長城是為了長治久安。

  • 6 # 史學達人

    六國被秦滅掉之後,秦國還是把能殺掉的六國的國君給殺了,畢竟留著他們在,始終是個禍害,容易死灰復燃。

    可是,六國中皇室及貴族就很難清理了,因為要是殺起這些人來,那可不是一個小工程,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目的是想實現國家的大一統。

    這時候若是大肆的坑殺皇族及貴族派是容易引起暴動的,還是用和平的手段來解決比較好。

    在一個就是即使你想殺這些六國的貴族,也並非那麼容易,因為這些人都是當地的世族,他們有的是錢,有的是威望,他們可以一呼百應,給你不斷的製造麻煩。

    等你帶著大軍來剿滅他們的時候,他們就逃的無影無蹤了。連人都找不到,何來把他們滅了之說呢?

    就像南韓的貴族之後張良,他一直是一個不安的分子,很想殺了秦始皇,為南韓報仇。但是,張良滑的很,他一直隱匿在山林之中,你根本找不到他的藏身之地。

    項梁和項羽又何嘗不是,項梁還是個殺人狂,經常犯法。項梁就是逃到了當時的吳縣,才活了下來。這也就是所謂的天高皇帝遠,項梁的項家軍就是在這裡生長壯大的。

    魏國王室的公子糾,魏豹、齊國的田儋、田榮、田橫兄弟三人,無論那一個都不是善輩,他們都想等待機會恢復故國。

    可是,這些不安分子,在後來所造成的轟動秦始皇當時是難以想象的。

    秦始皇以為自己把六國滅了,以後國家就一直會大一統下去,他還想把大秦帝國,從他這一代開始傳到萬萬代呢?

    可是,他不知道人們對一個施暴的國家是有容忍度的,所謂牆倒眾人推。等大家都不支援你的時候,你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大修土木,什麼阿房宮,秦始皇陵和萬里長城,這些都是需要人來乾的。徵得人數多了,人們對大秦也就漸漸的寒了心,這時候他們就更加的思念起故國來了。

    失去了人心,大秦帝國就如同在火上烤一般,並不是你多再全國巡遊幾次就能解決的問題。

    等到秦始皇一死,秦帝國的大廈在第二年就開始崩塌了。

    說來也奇怪,第一個跳起來反抗秦王朝的竟然是一個農民,他也就是陳勝。陳勝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

    結果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天下人都起來反秦了。這是秦始皇生前沒有料到的 ,也是天下人沒有想到的。

    秦始皇要是知道有一天會發生這種事情,恐怕他會殺光六國所有人吧。

  • 7 # 凌崖的江湖

    秦始皇雖然霸道,但絕不愚蠢!

    1、秦始皇按照現在的觀念來看,說其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那是絲毫不過分的,政治家考慮的是什麼?是大局,是各個勢力的交錯與平衡,是怎樣以更小的代價來換取更多的實際利益,更是怎樣既壓制住又不徹底惹毛你,這才是世事鬥爭的真相!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蠻幹的政治,只能是自取滅亡,即便是強橫如秦始皇,在面對天下局勢的時候,必要時也要進行妥協。

    2、雖然秦統一六國後,名義上是為“統一”,但實際情況大家都心知肚明,各地暗流湧動,各國暗地裡想要復國甚至滅秦的人著實不少。單就秦始皇本人的經歷來說至少就有兩次,一次是公元前218年,在博浪沙被張子房的大錘子意圖刺殺過一次;而在此後兩年的公元前216年,在咸陽藍池,他又被一隊神秘刺客刺殺過一次,這些都還只是建立秦朝後的,更不要說建立秦朝前還有兩次(荊軻和高漸離)。精明如秦始皇,怎麼會不瞭解這些刺客來自何處,作何想法?背後更大的原因和動機是什麼呢?

    3、他太瞭解了!六國存續的時間每個國家至少都數百年了,這樣漫長的時間對比剛剛建立的秦朝,“秦朝”二字,在天下人心中的正統地位那是相當不穩固的,所以國家被滅掉後,這些六國遺民中之勇悍者必然會採用刺殺的方式。秦始皇所經歷的“被刺殺”據史書記載的確就那麼四次,但在發生前就被扼殺掉的有多少?誰也不知道。何況這幾次大多還只是懷著“公恨”即“國仇”來的,而戰國死士相對於國家榮譽一般更看重什麼?“士為知己者死”啊!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一下,若是秦始皇當時把六國貴族全部殺掉了,那麼很可能他們手下所豢養的那些門客與死士,就會像潮水一樣,一浪接一浪的向秦始皇撲來!更為可怕的是,這些人不但技藝高超而且都是被惹急眼的亡命之徒,這還不算,他們都還是在暗中行動,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他們會以何種方式動手,誰也不知道!

    精明如秦始皇,怎麼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4、即使殺了六國貴族,也不會更有利於自己的統治。原因很簡單,因為可能越是貴族,越是會愛惜自己的羽毛,珍惜自己的地位與權勢。與其殺掉他們惹急那些不要命的死士,不如稍微給與其點恩惠,暫時保住他們的財富與地位,這樣他們就會俯首帖耳地聽從,至少是在表面上。

    而這在建立秦朝的初期,也就足夠了。

    所以,留著他們,反而更有利於維護六國的人心與天下安定。

    5、總得來說,我們不能把秦始皇及其行事簡單當成一個完全殘暴而無頭腦的人來看待,更不能把他的思維和處境與一個突然掌握了絕對權勢的中二青年來等同。

  • 8 # 陸棄

    原因有三:

    第一、秦始皇是採取遠交近攻的連橫手段破壞六國的合縱之術的,期間除了戰爭,還有說客們的分化瓦解之功。如果六國齊心協力,秦國一國豈是六國對手?六國的失敗,主要是心不齊,各懷鬼胎,所以被秦國各個擊破,慘遭亡國之恨。秦始皇如果追殺六國王室和貴族斬草除根,效果上可能會適得其反,使六國王室和貴族感到共同的危險眾志成城,這不符合秦國統一天下的國策。故秦始皇不納這種計謀。

    第二、秦國統一天下的另一個措施,是吸納六華人才。而不是專用秦國的人才。後來形成這樣的一種局面,六國的人才不在本國效勞,反而紛紛跑到秦國賣力,最終滅亡了自己的國家。比如商鞅、李斯、甘茂、張儀、範睢、呂不韋等優秀人才,都不是秦華人。如果秦始皇對六國王室及貴族採取斬草除根的殺戮手段,會阻礙六華人才向秦國流動。這與秦始皇的萬世大計不符合的。

    第三、秦始皇如果對六國王室和貴族採取斬草除根的手段,會激起天下人的仇恨與報復。春秋戰國時期信奉士為知己者死,王室和貴族們都豢養大量門客。其中很多門客就是武藝高強的死士。這樣秦始皇就會不斷地被刺客謀殺報復。這顯然是秦始皇不願見到的局面。秦始皇想取得天下人的認同,而不是天下人的反對。

    所以綜合考慮,秦始皇採取了攻心為上,戰爭輔之的手段,分化瓦解六國,最終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千秋大計,遭遇了二世而亡。胡亥成了他秦家的敗家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西遊記》中的女妖會喜歡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