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一些故事中,紀曉嵐與和珅之間有很深的恩怨,但是事實上不是這樣的,紀昀與和珅的關係就像是忘年交,兩人既有政見不同帶來的爭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年輕的和珅處世外向潑辣,年老的、處世逐漸內斂圓滑的紀昀會時時善意地提醒和珅。他倆是清朝最重要的兩個支柱,乾隆最仰仗的兩個大臣。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唯劉墉、紀昀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大臣始終不曾依附。
13
回覆列表
  • 1 # 小貝愛唱歌

    一提到紀曉嵐,是不是大家眼前浮現的是張國立老師拿著個大煙袋嬉笑怒罵的場景呢?畢竟紀曉嵐系列一演就是四部,非常深入人心。但是影視作品追究是影視作品,是把歷史人物給藝術化了。那麼真實的紀曉嵐到底什麼樣呢?說實話他生活的時期,正好是清朝文字獄的鼎盛時期,他一個文臣能一直屹立不倒,真是算得上是一個奇蹟了。他生活在乾隆和嘉慶年間,這個時候的文臣寫錯或者是說錯了一個字可能腦袋就搬家了,真是每天活得都提心吊膽的。紀曉嵐能一直安穩的當官,沒有出什麼差池,其實和他做人極其的圓滑有著特別直接的關係。其實紀曉嵐深知官場的奧妙,並且也知道自己身為文臣的尷尬處境,所以他一直以來都給人一種不爭不搶,不上進的感覺。其實不爭才是保全自己最好的辦法啊!和珅倒是一直為自己爭奪權利和地位,他什麼下場各位也都非常瞭解。所以紀曉嵐這一生就特別的知足常樂,並沒有什麼大的追求,在朝廷裡當一個文官,他很開心,每天修修《四庫全書》,過得安逸又自由,雖然他並不受重用,但是他活得安全啊!不過這個官場的不倒翁也被貶過一次,就是他偷偷的給自己的親家通風報信。除了這個以外,他這一生都很平安!其實無論是乾隆還是和他同朝為官的那些人對他打心眼裡是看不起的,覺得他碌碌無為,沒什麼出息,但是實際上他才是有大智慧呢,懂得裝傻,懂得保全自己。

  • 2 # 歷史聽聞

    紀曉嵐時期名臣輩出,但是紀曉嵐有才華,用在了文史上,基本不牽扯政治,也不貪財,關鍵好色,哪個皇帝和大臣去為難一個不貪財且好色的史官呢。既沒有搶別人財路,又沒有給皇帝帶來麻煩,還有本事,這種人怎麼會倒下呢?

  • 3 # 奔向小幸福

    不倒翁大家都知道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兒童玩具,而大才子紀曉嵐被稱為官場上的“不倒翁”。

    大家基本上都是透過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才瞭解這位大才子的。紀曉嵐是一介文人,進入官場後憑藉他的圓滑和敏捷的才思,一直在官場平平安安。那時候文人專心的研究學術,為國家為朝廷做貢獻,但是又有文字獄,稍不注意就會被牽連。

    紀曉嵐能夠為百姓著想,給乾隆皇帝提供一些好的建議,但是又不深入的參與政事。與其他官員的關係也很好,甚至和和珅的關係也不錯。為人處事能夠左右逢源,而且能說會到,不得罪人。用迂迴戰術達到自己的目的,又不得罪人。

  • 4 # 涼拌古今

    在官場上真實的大才子紀曉嵐和世人所熟知的形象大不一樣!可能顛覆你的想象。

    大才子紀曉嵐能成為官場上的“不倒翁”,我覺得主要原因有:

    (一)謹言慎行,甚至為保護自己也製造文字獄,挺過了乾隆朝那段風聲鶴唳般的文字獄時期;

    (二)深諳從政之道,戰戰兢兢,堅守“守口如瓶”的座右銘;

    (三)才華橫溢:總纂《四庫全書》,文化貢獻巨大,也是乾隆皇帝標榜自己的政績之一;

    (四)政治情商高,深得皇帝的喜歡,他的奏章和與這皇帝的唱和的文字又是那麼的美輪美奐。

    (紀曉嵐)

    大才子紀曉嵐是時人和後人家喻戶曉的“大網紅”,在清朝正史和野史中都是很風光的人物。

    “戲說”紀曉嵐,從清朝就開始了,比如張培元的《妙香室叢話》、梁章矩的《歸田瑣記》、陳康祺的《郎潛紀聞》等等,都很誇張的描寫了有關他的奇聞軼事。而當代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更是使他家喻戶曉。世人眼中的紀曉嵐:才氣高、幽默風趣、敢跟皇帝開玩笑、拍馬高手、在與和珅的鬥智鬥勇中幸福著他那開掛的人生。

    其實,真實的紀曉嵐能成為官場上的“不倒翁”,他大半輩子也是在戰戰兢兢中度過的。在他主持編撰《四庫全書》的時期,正是清朝文字獄最盛行的時候,整個朝野風聲鶴唳,經常的莫名其妙腦袋就沒有,文化專制殘酷至極。

    在編撰《四庫全書》期間,發生了50多起文字獄案,大多是從修書得到線索,和紀曉嵐一起擔任總纂、總校的大員因校書訛誤,或被嚇死、或被罰光了家產,除紀曉嵐外,幾乎無一人得以善終。

    更有學者查閱歷史檔案資料時發現,紀曉嵐給乾隆上過的一份奏章,大體是:某日他下班回家路上,有人攔轎獻書,匆忙翻閱,發現書中有多處悖逆字句,已經將獻書者送官等等。紀曉嵐用這種“製造文字獄”方式保護了自己,在當時那個黑暗的時期,也不可厚非。儘管小心翼翼,在編纂《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還是有幾次被牽連進文字獄,被乾隆嚴厲訓斥,記過三次,後出資賠寫才度過難關。

    (乾隆皇帝)

    《四庫全書》,這部耗資巨大、內容囊括最全的大型叢書,歷時十三年終於大功告成,總纂官紀曉嵐給乾隆上了《欽定四庫全書告成恭進表》(膜拜一下!)

    竊惟神霄九野,太清耀東壁之星。懸圃三成,上帝擴西昆之府。文章有象,翠媯遂吐其天苞。繪畫成形,白阜肇圖其地絡。書傳蒼頡,初征雨粟之祥。籙授黃神,始貯靈蘭之典。洞庭秘簡,稽大禹所深藏。柱下叢編,付老聃以世守。秦操金策,聖籍雖焚。漢理珠囊,遺經故在。……

    欽惟皇帝陛下,瑞席蘿圖,神凝松棟。播威稜於十曲,響震靈夔。洽文德於四溟,兆開神鷟。帝媯歌詠巳題九萬瓊箋,臣向編摩更緝三千寶牘,博收竹素,仍沿天祿之名。……

    曰淵、曰源、曰津、曰溯,長流萬古之江河。紀世、紀運、紀會、紀元,恆耀九霄之日月。並五經以垂訓,道通乎丹書綠字之先。合六幕以同文,治超於元律蒼牙之上。臣等無任瞻天仰聖,踴躍歡忭之至,謹奉表恭進以聞。

    全文辭藻瑰麗、文采飛揚,恣肆汪洋中透著耿耿忠心,乾隆批閱後讚不絕口。這麼個才氣逼人、幫助自己完成一項偉大政績、忠心耿耿又把皇帝頌揚得心花怒放的臣子,哪個皇帝不喜歡呢。文化人乾隆喜歡跟他一起和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紀曉嵐在歷史上的貢獻並不只是文化方面,在政治上,他關注民間疾苦。如在乾隆五十七年夏天,北京附近遭受水災,饑民擁入京師就食,紀曉嵐急忙向皇帝上疏陳情,奏請截留南漕官糧萬石,到災區設粥救賑,京師饑民不驅自退,社會秩序安定下來。這樣既維護了朝廷統治,又幫助災民度過了饑荒。

    紀曉嵐一生平步青雲,晚年更是身居高位, 總體上仕途極為順利,唯一的困蹶是中年時曾因罪謫戍烏魯木齊兩年多時間。

    儘管生活上的紀曉嵐幽默風趣,嬉笑人生,但官場上的紀曉嵐大半輩子卻是謹言慎行、戰戰兢兢。他時刻銘記著他老師汪由敦的教誨:張廷玉掌管朝堂二十四年,凡是軍政大事,皇帝都要與其商談。有時候張廷玉覲見議事,一議就是大半天。但是他究竟議出了什麼好見解,有哪些大政方針是出自他手,很難有人能夠舉出例子來。原因是他沒有留下一個字的記錄,這就是張廷玉的為臣之術“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所以,在聰明絕頂和生性多疑的皇帝面前,他一直堅守自己“守口如瓶”的座右銘,遵守為臣之道。

    這位才華橫溢的《四庫全書》總纂官,晚年寫了一部不登大雅之堂的《微閱草堂筆記》,類似於《聊齋志異》的志怪小說。他本人就非常喜歡這部七扯八扯的隨筆,官場上長期的如履薄冰般的謹慎壓抑,這大概才是他內心的真情流露吧。

  • 5 # 海納百川233699882

    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與電視劇《鐵嘴銅牙紀曉嵐》反差太大。

    紀曉嵐是清雍正二年出生,進士出身。被稱為不倒翁是因為紀曉嵐從踏入官場開始一直到他人生的盡頭,他從來沒有離開過官場,受到貶罰,他絕不是《鐵嘴銅牙紀曉嵐》裡那位與和珅鬥嘴,戲弄和珅於鼓掌之上,他和和珅的關係非常融洽,說話辦事比和珅更圓滑一點。歷史上紀曉嵐一共經歷了乾隆和嘉慶兩個朝代,他活到八十七歲,對一個官員來說這個年紀算是長壽了。

    在清朝的乾隆嘉慶年間,文人的地位相對來說比較特殊,他們專心致志的研究學術,為社會後文學做貢獻,但是他們又要面對黑暗的“文字獄”,稍稍不留神腦袋就搬家了。這那個時期進入官場的,很少有完美落幕,靠老還鄉。但是紀曉嵐就是憑藉他是圓滑還有他的才思敏捷,一直在官場呆到了最後,在嘉慶4年的時候,和珅就被查封了,全部家產都沒收,和珅也落了獄。但是紀曉嵐一直平平安安的活到了壽終正寢。

    其實說紀曉嵐是圓滑頭頂,不如說他就是在政治上毫無作為,他明知官場並不好混,所以說給他一個定位,他只是朝中的一個文職,並沒有過多的去參與其他的政務,就只給皇帝寫寫詩寫寫文章,掌握一條只誇不貶,一味奉承皇帝就行。雖然並不怎麼受重用,但卻也不會出現腦袋搬家的事情,在憑藉著他才思敏捷,也還是經常受到皇帝的獎賞。

    紀曉嵐也有過一次勸阻乾隆南巡(微服私訪)是勞民傷財,乾隆不但不聽,還破口大罵,史書裡這樣記載:汝一書生耳,何敢妄談國事!朕以汝文學尚優,故使汝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耳,汝何敢妄談國事!這句話的大意就是你一個文人就像我養了一個戲子罷了,你怎麼敢妄談國家大事!乾隆的話對他觸動很大至此,紀曉嵐再不勸諫了。

    紀曉嵐在朝廷裡的主要工作就是編簒《四庫全書》,和珅是編簒四庫全書的總管。紀曉嵐和和珅是忘年交,工作關係處的不錯,只要和珅不找紀曉嵐的差,他在工作室就活到很滋潤,沒有人找他的麻煩。

    乾隆皇帝說他沒有用,朝中的大臣也看不起他,但是紀曉嵐心裡清楚,能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這才是混官場的重要手段。

    當他的那些上司同僚被貶到苦寒之地的時候,而紀曉嵐卻在朝廷上面安靜的享樂,和珅被抄家的時候,紀曉嵐官高顯赫,除了沒有什麼實權之外,紀曉嵐可以說是贏得了一切,這才是他能夠成為不倒翁的關鍵。

  • 6 # 孤獨的心56035063816

    紀曉嵐最大的成功是用一生時間編校了《四庫全書》這一文學鉅著,它不僅完成了自己的願望同時從另一個方面避過了當時官場的風風雨雨。

  • 7 # 豫西老楊

    因為別人怕吸二手菸,怕得肺癌!見到他能躲就躲,凡事不和他計較!再加上他學識淵博,巧言善辯,能說會道,深諳官場之道!自然而然就是不倒翁了。

  • 8 # 塵子渝

    因為紀曉嵐不過是一個御用文人罷了,在官場上就是一個打醬油的而已。

    皇上眼前的紅人也是有區別的,紀曉嵐就屬於專門編纂書籍的御用文人罷了,和同時代的和珅、劉墉等人相比是完全不夠看的。

    真實的紀曉嵐在政治上幾乎毫無作為,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就是編書

    為什麼說紀曉嵐在政治上毫無作為呢?我們遍查紀曉嵐的資歷,終其一生在任何大大小小的政治事件中紀曉嵐都是無足輕重的人物,紀曉嵐自己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雖然紀曉嵐也是乾隆皇帝面前的“紅人”,但是紀曉嵐幾乎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一門心思的做好自己的“御用文人”的角色。

    其一生參與《永樂大典》的修補提要,《四庫全書》總編,《熱河志》、《歷代官職表》、《契丹國志》、《河源記略》等等文學作品都是紀曉嵐為主編的,這才是紀曉嵐的主要事業和功績,而在官場之上,紀曉嵐和和珅、劉墉等人的關係是非常好的,根本不存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和珅鬥智鬥勇的橋段。

    這樣一個深的帝心又不多管閒事的紀曉嵐,當然成為官場上的“不倒翁”了,因為實際上紀曉嵐不過是一個陪皇帝開心的,又能彰顯才華的文人罷了。

    其在官場上唯一有所作為的還是為烈女報不平罷了,其經歷乾隆再到嘉靖雖然也曾位高權重但實際上並不屬於干政治的官員。

    乾隆和嘉靖都從未重用過紀曉嵐,紀曉嵐是徹頭徹尾的御用文人罷了

    紀曉嵐是否有匡扶濟世的想法,從其在賑濟災民的策略上看,其是有一些抱負的,但是很顯然紀曉嵐並不是那種身懷屠龍術,貨與帝王家的謀士臣子。而是一個有熱心抱負而無實際從政謀略和經驗的學者罷了。

    這也是紀曉嵐不依附和珅,卻和和珅交好的緣故所在。官場上的人脈紀曉嵐是深厚的,能在乾隆朝文字獄頂峰作為全面主持和參與編撰工作的第一人,紀曉嵐能一直相安無事並且得到善終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著名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被乾隆抄家滅族,認為是暗諷滿清沒文化,作為當時文學造詣最高的紀曉嵐來說,伴君如伴虎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時時刻刻。這樣的經歷也讓紀曉嵐沒有精力也沒有想法去參與政治活動。

    但是也正因為如此,紀曉嵐成為清朝最為著名的文人,其主持編撰的《四庫全書》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 9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電視劇與真實的歷史,確實差得很遠、很遠。咱先從小處入手,張國立主演的那部劇,片尾曲有“鐵齒銅牙兩片嘴吃的是下鍋的米”的歌詞,但實際上,真實的紀曉嵐,就愛吃肉,而且專吃豬肉,幾乎不吃米飯。史料有云,紀曉嵐“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平生不穀食。面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而且,紀曉嵐也是拍馬屁的高手,譬如1760年,乾隆帝五十壽辰,紀曉嵐便獻上對聯:“四萬裡皇圖,伊古以來,從無一朝一統四萬裡;五十年聖壽,自前茲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哄得乾隆一高興,將紀曉嵐擢為京察一等。

    而從為官一任的實績來看,紀曉嵐三十一歲考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隨後外放福建學政一年,沒幹啥事就升遷侍讀、侍講,一路升官做到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其實也就是太子讀書。隨後又派任貴州都勻知府,沒上任呢?就以四品服留任,升官做了侍讀學士,依舊是陪皇帝讀書。

    甚至,紀曉嵐還幹過給貪官通風報信的事,譬如就在當侍讀學士這一年,他得知自己的親家、兩淮鹽運使盧見曾虧空國庫,馬上要治罪。他立刻派人給親家送去訊息,及早準備——你想想,親家貪汙,他給通風報信,你說他是反貪清廉,可信麼?

    當然,這事後來就東窗事發了,紀曉嵐被髮配到烏魯木齊辦軍務——沒多久又回來了,還是做侍讀學士,為啥皇帝對他這麼客氣呢?因為要編撰《四庫全書》,需要一個總纂官,皇帝認為非他莫屬。

    也就是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一路飛黃騰達,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兵部侍郎,接著升為左都御史。 《四庫全書》修成當年,升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八十大壽那年,皇帝還派員祝賀,並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

    但是,用他是一方面,瞧不起他也是真實的一方面,乾隆帝曾這樣講:“紀昀,就是個沒啥用的酸腐秀才,讓他辦事,要麼不懂,要麼就目光短淺,所以,一點用都沒有。”

    當然,完全說沒用也是不對的,乾隆帝最需要紀曉嵐的地方,其實就是因為好大喜功的他,需要紀曉嵐這樣的文人幫他整理《四庫全書》這樣的馬屁工程。至於鐵齒銅牙、反貪倡廉這些,那純粹就是個故事,需要紀曉嵐這樣的名人出來應個景罷了。

  • 10 # 環球自由人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辛棄疾的這句詞道出的是傳統心底的英雄夢:幫助君王一統天下,留下美名世代傳揚。到了清代中期,情況出現了變化——乾隆皇帝要一統天下思想文化,於是疆場廝殺轉為文化清理,風雲際,紀曉嵐肩負起歷史的重任,成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下簡稱“《四庫全書》”)的總纂官。此前,這位大名鼎鼎的學者曾點評過許多學術典籍與名家詩歌,也撰寫過家喻戶曉的《閱微草堂筆記》,然而這些都無法與《四庫全書》相媲美。《四庫全書》成為紀曉嵐一生最大的榮光。這榮光的背後,是一個學者型官員載浮載沉的人生道路。

    網路配圖

      1724年,紀曉嵐誕生於河間府獻縣(今河北滄縣)崔莊。他的出生被附會了種種神奇之說:祖父紀天申夢見一道火光閃入樓中,隨後紀曉嵐出生;還有人說紀曉嵐是火精轉世:獻縣自五代時期就有驅趕火精的習俗,相傳火精為女性,赤身出現在火光中。紀曉嵐出生前一天,當地又發現了火精,人們敲打銅器來驅趕,火精閃入紀家,這時紀曉嵐出生,耳垂有穿痕,腳白而尖,狀若纏足,像極了火精;除了火精轉世外,還有蟒精、猴精投胎的傳說:紀家附近有大蟒,紀曉嵐出生之後,大蟒消失;紀曉嵐從小喜歡吃榛慄梨棗,一吃就停不住口,性子又喜動,無事也不能安坐片刻。這種附會還聯絡上了紀曉嵐的名字,他名“紀昀”,字“曉嵐”,“昀”意為日光,以它為名就是和光怪有關。

      在野史傳說中,名人的誕生常伴有異象發生,可是像紀曉嵐那樣出生之後還總是有神奇表現的就很少見了:兩三歲時,幾個身穿綵衣、佩戴金釧的泥娃娃和他一起玩耍,親切地叫他弟弟;四五歲時,紀曉嵐兩目如炬,在黑暗的地方看東西沒有絲毫障礙,七八歲後,視力才慢慢變得像普通人一樣;31歲考進士前問卦,測了一個“墨”字:“黑”部拆開是二甲第四名,下面四點是“庶”字腳,士為“吉”字頭,預示進翰林院作庶吉士,後來果然如此;不惑之年任福建學政時,試院裡唐柏的樹梢上夜現兩位紅衣人,向他拱手作揖,漸漸消失——這諸多奇景,並非坊間傳聞,乃是紀曉嵐自己說的,都可以在他撰寫的《閱微草堂筆記》裡找到。不光紀曉嵐如此,據他講,他的一些親友也多有離奇經歷,如果把《閱微草堂筆記》裡面紀曉嵐及其家人朋友的種種離奇遭遇彙集起來,大概可以編作一部清人奇遇記。

      讀者一定很想知道,有著各種傳奇經歷的紀曉嵐到底是什麼樣子。根據清代人的描述,他“貌寢”、“短視”,也就是說,不光容貌醜陋,還是個近視眼,個子好像也不高。不過,紀曉嵐生性機敏,喜歡嘲謔,小時候一起讀書的同學,長大後同朝的官員,都沒少受他的戲弄。他的惡搞往往和文字有關,出人意表卻又在情理之中。有一次,年幼的紀曉嵐和鄰家幾個小孩踢藤球,剛好踢中路過的知府轎子。知府拾起藤球,孩子們派紀曉嵐前去要。知府見其出眾,就出了一副對聯給他:“童子六七人,獨汝狡。”紀曉嵐說:“太守二千石,唯公……要是你把球還我,就是‘唯公廉’;要不還便是‘唯公貪’了。”知府嘆其聰敏,於是把球還給他。

      長大後的紀曉嵐,對文字更是機敏。一年夏天,宮中新添了不少扇子,乾隆皇帝命紀曉嵐為自己最喜歡的一把扇子題字,選的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七絕詩《涼州詞》。這首詩的原文是:“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在題寫中,紀曉嵐卻不慎把“黃河遠上白雲間”的“間”字漏掉了。乾隆皇帝看完後,很不高興地把扇子丟回給紀曉嵐,說他有欺君之罪!紀曉嵐一看才知道漏寫了一個字,他不慌不忙,緩緩地說:“啟稟聖上,這不是詩,而是一首詞,讓微臣吟誦給聖上聽: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經紀曉嵐這麼一斷句,一首《涼州詞》果然由詩變成了詞。乾隆皇帝哈哈大笑,連連誇讚紀曉嵐機敏過人。

    網路配圖

      紀曉嵐還是一個真性情的人,易喜易怒,喜歡道聽途說,到處講述自己的離奇經歷,甚至屢屢對好奇者脫下鞋襪,展示自己那宛若裹足的尖腳。他的日常生活也迥異於常人:不吃米麵,飲食以肉為主,一頓兩三斤;雖喜食肉,卻絕不吃鴨肉,總覺得鴨肉腥穢,難以下嚥,一次不慎誤食,立刻大吐;善吸菸,用一支很大的煙鍋,人稱“紀大鍋”。

      紀曉嵐確實是一個有趣的人,關於他的奇聞異事從乾隆時期就開始廣為傳播。人們欣賞和喜愛他的機智,又在流傳中添油加醋地加以演繹,甚至無中生有,把不相關的事,如與和珅的水火不容也附會在他身上。實際上,歷史上的紀曉嵐從來沒有戲弄過和珅,反而在好友曹錫寶上折彈劾和珅時從旁勸阻。紀曉嵐之所以被塑造成影視劇中不懼權威的理想人物,只是凝聚了民間對其幽默、正直、機智和才學的想象。作為傳奇人物,紀曉嵐的幽默機智遮掩了他的真性情;作為官員,他的飛黃騰達掩蓋了他的坎坷與心酸。

      紀曉嵐和其他人一樣,是透過科考進入仕途的。相比於屢試不第的蒲松齡,紀曉嵐幸運得多:17歲應童子試,成為秀才;24歲參加鄉試,名列第一;31歲高中進士,廷試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文學侍臣生涯。紀曉嵐在翰林院期間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扈從伴駕,寫作詞章。乾隆皇帝也是一位詩人,創作了大量詩歌,所以紀曉嵐寫作了不少恭維、唱和的詩作。這類詩歌往往四平八穩,以歌功頌德為主,現在看來無甚意味,但在當時對於紀曉嵐來說卻非同一般。它們為紀曉嵐贏得了乾隆皇帝的歡心,得到“天語嘉獎”,而乾隆皇帝的賞識,對紀曉嵐的一生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從1756年進入翰林院,到1768年晉升為侍讀學士,紀曉嵐度過了一段順利平靜的時光。因為乾隆皇帝的賞識,他得以步步高昇:1763年官任福建學政,升侍讀;1768年,按常規本來應該外出任職,準備補授貴州都勻府知府,但乾隆皇帝因為他學問素優,認為出任地方官員不能盡其所長,特命加四品銜,留任左春坊左庶子,提拔為翰林院侍讀學士。這種破例提拔在當時社會是很榮耀的。然而,就在紀曉嵐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這一年,人生出現戲劇性的逆轉,獲罪落馬,昔日朝中寵臣,今日階下罪囚,被髮配到烏魯木齊。

    網路配圖

      導致紀曉嵐人生出現重大轉折的是盧見曾案。1768年,剛剛上任的兩淮鹽政尤拔世向鹽商索賄不成,上奏摺揭發上一任鹽政普福,說他在任職期間營私舞弊、挪用公款,由此引發乾隆皇帝的震怒,下令徹查。因歷任鹽政均有營私侵蝕行為,已退休很久的兩淮鹽運史盧見曾也被捕入獄,乾隆皇帝下令“即行嚴密查封,無使少有隱匿寄頓”。然而查抄盧家時卻發現他家中沒有什麼值錢之物,乾隆皇帝很生氣,認為是有人通風報信,使得盧家轉移了財產。隨後,查明通風報信的人就是紀曉嵐。紀曉嵐和盧見曾是什麼關係呢?紀曉嵐有3子3女,長女嫁給了舉人盧蔭文,而盧蔭文的祖父就是盧見曾。當時紀曉嵐已晉升為侍讀學士,得以出入宮廷,聽到一絲風聲後就告訴女婿盧蔭文,朝廷正在查辦兩淮鹽務。盧蔭文隨後又見到了過從甚密的郎中王昶,王昶告訴他是歷年鹽引的積弊被揭發了,於是他趕緊送信回家。結果自然是悲慘的,紀曉嵐和王昶因洩密獲罪,主犯盧見曾則死在獄中。

      紀曉嵐的這段經歷在史書上找不到什麼痕跡,民間的版本卻是生動有趣:紀曉嵐既擔心姻親,又顧慮惹禍,於是用空白信封密封了鹽和茶葉,命人連夜送往盧家。盧見曾最初不解,再三揣摩,悟出了其中的秘密:鹽案查(茶)封,於是馬上轉移資產。民間還流傳著紀曉嵐應對乾隆皇帝訊問的精彩回答:“皇上嚴於執法,合乎天理之大公;臣惓惓私情,猶蹈人倫之陋習。”乾隆皇帝聞言,為之一笑。戲說雖然精彩,但是紀曉嵐的人生確實因此發生重大轉變。他被貶戍烏魯木齊約兩年半的時間,因其文采出眾,在戍所主要做文案工作,行動也比較自由,並未因此受多少苦,反而因為西域的風土人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聞。1770年,紀曉嵐47歲時,受乾隆皇帝恩命賜還,於次年6月長途跋涉回到北京,再入翰林。

      初入翰林,為新科進士;再入翰林,為赦罪犯人。當年揮斥方遒的青年,此時已深刻體會了世事無常和人生艱難,不復當年心態。“人生快意果有失,一蹶萬里隨戎旃”,這是對以前快意人生的後悔;“少年意氣已蕭索,傷禽寧望高飛翻”,這是對前途莫測的恐懼;“毋乃怪我趨營猛,諷我宴坐娛林泉。拈花微旨雖默契,拂衣未忍猶留連”,這是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友朋知己尚必報,況乃聖主恩如天”,這是彷徨之後決意仕進的選擇——這些詩句都出自紀曉嵐剛從烏魯木齊返京後寫作的《幽篁獨坐圖》,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態。

      雖然遭受挫折,紀曉嵐還是義無反顧地再次投身仕途。返京的當年10月,紀曉嵐迎鑾密雲,正值土爾扈特部歸順,龍顏大悅,紀曉嵐作了文章進獻,得乾隆皇帝嘉獎,復授翰林院編修。1773年,朝廷開四庫全書館,紀曉嵐得大學士劉統勳的推薦,被乾隆皇帝任命為四庫全書館總纂修,這一年紀曉嵐剛好50歲。對他而言,總纂《四庫全書》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前後花費10年之功。因整理《四庫全書》、纂修總目有功,紀曉嵐此後平步青雲:被提拔為內閣學士;授兵部侍郎、御史、禮部尚書;又調任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1805年2月,紀曉嵐離開人世,當時他已升任為協辦大學士18天。

      晚年的紀曉嵐,雖官高名顯,但在乾隆皇帝眼中始終是文學侍臣,形同俳優。1785年,員外郎海升毆死髮妻,身為左都御史的紀曉嵐參與審案,被乾隆皇帝斥為“無用腐儒”;1786年,御史曹錫寶彈劾和珅家奴劉全仗勢招搖,此事與紀曉嵐無關,而乾隆皇帝在上諭中明確懷疑紀曉嵐,揣度他對和珅心懷不滿而暗中唆使,此事後來雖未牽扯到紀曉嵐,但紀曉嵐內心之恐慌可想而知,因此言行也愈發隱忍順從,閒居之時也只是獨坐焚香著述而已。至於乾隆皇帝駕崩之後,嘉慶皇帝即位,更是將紀曉嵐當做元老對待,有客氣而無實質上的任用,否則也不會到他行將就木才予其大學士之銜。

      但是不管怎樣,紀曉嵐做官做到死,在學術盛興的乾嘉時期,這種選擇也是耐人尋味的。同時期的大詩人、思想家袁枚,年長紀曉嵐8歲,少年成名,高中進士並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但卻沒有留下來,而是外放知縣,仕途輾轉十幾年後歸隱隨園,寄情山水;同年進士錢大昕,和紀曉嵐齊名,人稱“南錢北紀”,亦在盛年辭官,致力於學術;同一時期在史學上有很高成就的章學誠,考中進士、外放官員之後選擇不去……對比這些學者,作為學者的紀曉嵐是世俗的,作為官員的紀曉嵐則是孤寂的、無奈的。紀曉嵐集官員、學者、作家等多種身份於一身。若從價值角度論,他首先是一位學者,留下了《四庫全書》,在學術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這是紀曉嵐自作的輓聯,也是對他一生經歷的真實寫照。

  • 11 # 使用者7683點哥

    1 忠君,這是最主要的;

    2 才華橫溢,乾隆老佛爺喜歡;

    3 正直不貪且忌惡如仇,乾隆讓其制衡和珅;

    4 為乾隆關鍵時能挺身而出。

    所以為乾隆重用和包容理解,成為不倒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如蒼蠅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