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方向5353
-
2 #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袁崇煥現在名氣這麼大,碧血劍功不可沒,袁崇煥這個人怎麼說呢,首先他肯定沒有叛國,後金鳥不拉屎的地方,沒有人走私給他們糧食,後金餓也餓死了,所以後金多次屠殺無谷之人,就是為了省糧食,防止餓急了的人造反。
袁崇煥只不過做了他前輩們都做過的事情,養寇自重,只不過玩脫了,另一方對崇禎誇下海口說是五年平遼,崇禎這輩子為數不多的信任幾乎全給了袁崇煥,對袁崇煥的要求幾乎全都答應,咬緊牙關供應遼東,要知道明朝的財政一直不好,結果袁崇煥給出的答案是後金繞過他的防區打倒首都城下了,京城周圍被後金禍害的不輕。
所以北京百姓對袁崇煥是恨之入骨,最後還吃了他的血肉。當然袁崇煥之死還不光因為這個,還有袁崇煥下獄之後,遼東軍居然自己跑了了,這是什麼概念,都不聽朝廷命令了,這就是軍閥呀,這下誰敢把袁崇煥放回去,放回去遼東軍說不定真的就反了。
總之,袁崇煥之死算是咎由自取,但是死法確實太慘烈了。
-
3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袁崇煥是一悲雄,然亦為死,至於明言,他是一個不職之功,尤為最後之望,袁崇煥死,明之願亦不矣。一、難論是非。
政治人物君難從政而論非,如東條英機於中國、為世、屠,而於當時之日本言之為雄。崇煥亦然,於時以為明之罪人,崇禎殺之時,凌遲,民以銀買其肉在口中嚼,大罵他是漢奸。於明言,袁崇煥是無成與命之罪。其事亦然,為之愈多,過之則愈,督師袁崇煥執柄,枉殺毛文龍往敵所忌,又防失致大兵入關,雖非其處)擾中原之民,又有人告之皇太極和外交諸侯交結,於是信不達之世,袁崇煥為然罪。言輒比情逸!
二、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然至末,歷史家之抽絲剝繭稍復,世人乃知,崇煥乃明之功。不但累破之以滿清鐵障在山海關外,未成者傷努爾哈赤令不治。於時瘡痍,民變起,力凋零,崇禎初即位上下不安動也,強之滿清,袁崇煥已為之不可居矣。小功不毀,袁崇煥為明之功矣,明非殺袁崇煥,亦即自毀長城在無力迴天。
三、忠於皇帝。
若曰夷英雄此言,倒是未必,若是抗日本鬼子,八國聯軍持中國夷用事此者可說話。袁崇煥忠之為明帝非華夷,然古之儒,非夷大義。且今日之滿洲已是中華之一部分夷,夷大同,過不提也。
金陵少年評曰:史流湯湯,袁崇煥改不來大局面,只為被時輪拶之蟻。悲而無奈。
-
4 # 坐看雨收雲散
金庸先生在《碧血劍》中把袁祟煥寫成了忠義英雄,而歷史中的袁祟煥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物呢?首先袁祟煥所處的時代是明朝未年特殊的歷史時期,天災,人禍,把大明鬧得焦頭爛額。祟禎帝也不是個昏君,但是無力迴天難挽敗局。袁崇煥像救星一樣出現在崇禎的視野中,把袁當作力挽狂潮的人物。但是大勢所趨豈一人之力所能變的。崛起的後金受生存壓力所迫,侵襲大明疆域掠奪財富是必然的。袁雖然看清了這樣的事實奈武力不濟,只能與滿清暗通款曲,互通有無飲鴆止渴。還把對滿清有威脅的皮島總兵殺死,使得到懂得火器製造的將領投降滿清,使得大明對清火器優勢蕩然無存,總的來說滿清對袁背信棄義,一邊與袁眉來眼去,一邊偷襲北京城,徹底惹怒了祟禎才有袁崇煥的末白來臨。並非冤案而是君臣的套路不在一個頻道上,也沒有對錯只有事實!假設的東西曆史上是不存在的!
-
5 # 古海遊
袁崇煥,廣東東莞人,是明清戰爭史上的一大悲劇人物。作為一位對國家赤膽忠心且戰功赫赫的疆場統帥,他卻被明思宗崇禎皇帝以“通虜謀叛”之罪名殘忍磔殺,釀成明末一大歷史冤案。(通虜是怎麼通的?謀叛是怎麼謀的?那時候明朝在後金高層並沒有高階間諜。私通建虜,陰謀背叛這些驚天“機密”疑係後金故意釋放的楊太監竊聽而來,上報崇禎,崇禎多疑猜忌,由此中計。)
然而,在當時人看來,袁崇煥之死並非冤
案。在他死後很長一段時間,大多數明人“無不
訾其賣國者”,極力批判、詈罵袁崇煥的言論充
斥於明末清初的私史稗乘。雖然南明永曆年間袁崇煥案得到南明官方正式的平反昭雪,但由於戰亂、訊息不通及南明影響較小,知道袁崇煥案為冤案的人士不多。這種情況直到清修明史時才發生根本性改變。清代史家趙翼指出,袁崇煥案一度沉冤莫白,直至清朝修《明史》時,
“參校《太宗實錄》,始知此事(指袁崇煥之
死)乃我朝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
楊姓者知之,陰縱使去;楊監奔還大內,告於
帝;帝深信不疑,遂磔崇煥於市。於是崇煥傳內
有所據依,直書其事,而崇煥之冤始白”。即
是說,由於《明史·袁崇煥傳》採納《清太宗實
錄》所載眾所周知的反間計,將袁崇煥之死歸因
于思宗中計誤殺,袁崇煥的“賣國”之冤才得以洗
白,其歷史評價也得到徹底反正。
至乾隆、嘉慶年間,清廷更專門表彰袁崇煥。乾隆四十七年(178)十二月,清高宗傳諭軍
機大臣等:“昨披《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
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
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袁崇煥系
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否出仕,著傳諭尚
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
廣東巡撫尚安遵旨尋訪袁崇煥後裔,在廣西平南找到袁的祧繼五世嗣
孫袁炳,蔭官江西峽江縣丞,以表彰其祖忠悃。
嘉慶元年(1795)十月,東莞人翰林院檢討梁朝錫
等呈文請將袁崇煥從祀鄉賢祠。時任廣東巡撫陳大
文會同廣東學政恭泰疏請讓袁崇煥“入祀鄉賢,以
勵風化”。嘉慶三年(1798)九月,禮部查案具題
候命,得旨“依議”。
至此,袁崇煥正式入祀鄉
賢祠,受後人膜拜紀念。清廷對袁崇煥的官方表彰
活動有宣揚清太宗軍事才能和弘揚袁崇煥忠貞報國
思想,以加強統治的政治目的。
清末時期,出於反清復明和救亡圖存的需要,袁崇煥的形象更為高大化。梁啟超《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督師傳》出版後,袁崇煥的形象升格為民族英雄。以後袁世凱稱帝,以袁氏先人中袁崇煥名氣最大、名聲最正,尊奉袁崇煥為“肇祖始皇帝”。
-
6 # 我們的領地
金庸先生是武俠大家,不是歷史學家,而且他還有個立場的問題。《碧血劍》小說本身並不是很精彩,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質量也不算上成,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出後面的《袁崇煥評傳》,“評傳”裡面基本上都是引用清修明史的內容,基本上是一派胡言。篇幅關係,在下就袁的問題發表以下看法
袁在關鍵的時候犯下關鍵的錯誤:
1:妄殺毛文龍。這一點就夠判處他死罪的了,毛就算有什麼問題,甚至通敵,殺毛也不是袁許可權,自此開官員將領自行其是,破壞國家法制之先河、造成了皇帝和大臣們之間彼此的不信任、造成了官員與官員之間,將領與將領之間,將領與官員之間,以及底層武將士兵和上層官員之間的不信任、不惜人才,賞罰不明、開了濫殺官員將領的風氣;
2:賣大批糧食給和後金勾結的蒙古部落。在崇禎皇帝嚴令斥責後,還以各種藉口支吾搪塞,這一點又夠的上死罪;
3:後金繞道薊門入關,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調動,他在事前竟然一無所知,完全如同瞎子一般,直到別人在關內打了起來,才連忙回救,也不知道他這個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究竟是怎麼當的?在情報間諜工作方面,幾乎全部是空白!如果毛文龍在的話,絕對不至於如此。這一點又足夠以瀆職罪判處他死刑了。
但就在崇禎抓了袁崇煥之後,確實也曾經有把他再放出來,讓他戴罪立功,將功贖罪的想法。他就曾經在一份給袁崇煥辯護的奏疏上批覆說“袁崇煥詢問明白,即著前去邊塞立功,另議擢用”。但事實上,這個時候決定袁崇煥生死,已經並非崇禎皇帝個人意志所能作用,無論民間輿論還是朝廷內部文官的輿論,都已經到了不處死袁崇煥則不足以服眾的地步!這也是為什麼袁崇煥在崇禎二年十二月一日被抓,卻一直到了崇禎三年的八月,才最終有了一個處理結果。可以說,袁案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程式合法、還有幾個月的冷靜期,何冤之有?
大部分網友認為袁案是冤案,主要是袁打贏了韃子,甚至轟死了賊蝤,自袁死後再無禦敵之將。個人認為這是兩回事,殺袁確實是明廷的損失,但袁有該死之由也是事實。
至於反間計之說,完全是《三國演義》裡的橋段,也許韃子實施過,但袁的死與此無關,試想一個公司進了賊了,總經理難道不能追究保安和門衛的責任嗎?追究了就是中了賊的反間計嗎?
個人認為,袁是個英雄,在國家危難之際他能挺身而出,就不愧於英雄的稱號,但也僅此而已,他那子虛烏有的冤案和光環,是滿清御用文人用來鞭打大明特別是崇禎的鞭子,韃子皇帝為袁平反,既可以安撫那些“貳臣”,又可以證明韃子朝代的合法性和正義性。
-
7 # 今古大觀
電視劇《碧血劍》主要寫的是明末薊遼都師袁崇煥被千刀萬剮後,其子袁承志被其部下僥倖救出,送往華山學藝,學得一身絕世武功,加上因緣獲得已古故金蛇郎君武功秘籍和至寶金蛇劍,更是天下無敵!袁承志不但武功獨步武林,還有情有義承其父未竟事業,他憂國憂民,被袁崇煥部下擁為少主,被七省武林大會推舉為武林盟主,創立金蛇營,輔助闖王李自成加入到義軍隊伍。自古美女愛英雄,袁承志被金庸前輩塑造成一個非常完美的少年英雄,自然在完成已故金蛇郎君遺願時,獲得金蛇郎君女兒夏青青芳心。
上圖袁承志和夏青青
崇禎女兒自小長在武林,藝名九兒。也對袁承志暗生情愫。
上圖九兒也就是長平公主
五毒教教主在關鍵時刻幫助袁承志,幫助朝廷擊敗桂王謀反,被五毒教所不容,多虧袁承志心細識破,救下年輕美麗的教主何鐵手。
上圖袁承志和何鐵手
英雄人人愛,可惜就一人,何鐵手為了留在袁承志身邊,拜袁承志為師父。 英雄身邊從不缺少美人……
袁承志沒有沉浸在溫柔鄉,以國家命運為重,準備先去刺殺式大的後金皇帝皇太極……
袁承志雖是虛構的人物,被金庸前輩塑造的重情重義,和歷史大背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是一部不可錯過電視劇!朋友你看過嗎?
《碧血劍》是把有爭議的袁崇煥當民族英雄來塑造的,這個非常成功無可爭議!
崇禎自毀長城,有點昏庸,到死都沒有給袁崇煥平反。崇禎到死都在喊臣下誤我,個個該殺!難道自己就沒有錯誤?
劇中也穿插了,李闖王起義軍兵臨北京城下,派投降太監去和崇禎講和!明擺著講和可以使大明延續,崇禎也心動了,讓大臣們拿意見,大臣們誰也不敢表態!其實是各懷鬼胎,城破之時,看誰溜得快!崇禎是九五之尊的皇帝就不能自己擔起這個責任?最後只能等著大明被義軍滅亡! 《碧血劍》明寫袁承志,實寫袁崇煥!
歷史上的袁崇煥是有爭議的人物。他和岳飛的遭遇有點相似。“慨當初,依飛何重,後來何酷!”皇權之下,曾被皇帝老兒依重的大臣,大多都落個身死功沒的殘酷下場!
崇禎千刀萬剮袁崇煥,自然有其理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私通後金,是袁崇煥早就和崇禎達成的協議,領兵大帥,權宜之計在所難免!崇禎依賴袁崇煥時什麼都點頭了。妄殺毛帥,崇禎是典型的秋後算賬!如果治罪,當時袁崇煥就該殺,崇禎卻預設殺毛文龍殺得對。
個人覺得崇禎殺袁崇煥的真正理由莫須有,我是皇帝,我討厭你了,你就得死!
袁崇煥雖然愛國,也有很多缺點,驕傲自滿,和有的同僚的關係處理不好,朝中數敵不少,自然壞他事的多,可惜狡兔未死狗先烹……
回覆列表
袁崇煥的事蹟、評論幾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時期歷史記載十分混亂,即使是與其耳目相關的人,其恩怨糾葛也尤其複雜。其中,主要爭議的集中點是袁崇煥殺死毛文龍之過及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袁崇煥因為行事作風的問題,曾經讓器重他的孫承宗大為震怒,擒殺毛文龍也是袁崇煥擅自主張。他的同事王在晉認為袁崇煥雖然死於國法,但是他的功勞不可淹沒,但同時,他也認為袁崇煥的死是自取滅亡。而唐甄、談遷等人則視之為明之良將。 朱舜水參加過“反清復明”的活動,他於《朱舜水集》中將袁崇煥稱為“賣國賊”。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也對袁崇煥進行猛烈抨擊,但其敘述與史實多有出入,評價亦失之偏頗。 明末將領徐石麒認為,袁崇煥表面上主戰,而實際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計六奇在《明季北略》裡認為袁崇煥雖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條罪狀殺毛文龍,如同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殺岳飛一樣。 清人在撰寫《明史》時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妄殺”,而崇禎殺袁崇煥則是“誤殺”。而清乾隆皇帝亦認為袁崇煥的死值得憐憫。 民國初年,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對袁崇煥大加讚賞,認為他是能影響國家安危、民族興亡的人。1952年,北京市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城市建設時,葉恭綽等聯名上毛澤東,請求保護袁墓,毛澤東在回覆中稱袁崇煥為“明末愛國領袖”。 《劍橋中國明代史》稱:“他(崇禎皇帝)相信了謠言,於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殺了他最有才能的將領袁崇煥。” 袁崇煥被崇禎皇帝處死的時候,給袁崇煥定了九條罪名,分別是“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這九條罪名當中,有些是真的,有些事政敵強加的,有些是敵軍挑撥離間而來的。 “託付不效”這一條罪名主要是講袁崇煥本身為兵部尚書以及薊遼督師,他所負責的地區就是北京城以及東北遼東等地區的安全,抵禦清軍的進犯。但是袁崇煥卻將自己的將士分配到了其他的地方,導致本應管轄的地區受到了威脅。 “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這四條罪名則是指袁崇煥在皇太極入關之時沒有進行阻攔,並且也沒有上報到朝堂之中,居心為何,不得而知。再加上袁崇煥為人過於仁義,以為將糧食給了後金,後金就會感激袁崇煥以德報怨,從此不再進攻明朝邊界,從而換取和平。但是,正是因為如此,袁崇煥才落下了通敵的話柄。 “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最後這四條罪名則是在清軍將領滿桂率兵攻打京城的時候,袁崇煥沒有及時來救援,反而還在為了議和而與眾人爭辯,甚至還殺了反對議和的毛文龍。崇禎皇帝就是因為袁崇煥殺將而極度憤怒,相信袁崇煥是真的叛國,判處袁崇煥死刑,並且令明朝百姓分食其肉,以洩民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