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渭視農家四季欄目

    生態農業發展是建立在國家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即滿足人們從吃飽到吃好,從被動消費到體驗消費,從小到規模集約,從數量到質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大的方面變化,主動適應,順應時代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

  • 2 # 立偉說家鄉

    生態農業是未來發展的主導,沒有農藥殘留,可以對土壤水汙染起到關鍵的作用,生態農業也對食品的安全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也對家鄉的綠水青山起到了關鍵作用,要做到真正的生態和農業,對於農藥使用化肥使用有極高的要求,對於水源的保護,需要我們很多人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做到真正的生態農業。個人觀點。

  • 3 # 水擊三千我心飛揚

    生態農業與生態經濟是在農業與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環境危機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雖然中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範、推廣普及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不能否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以下對生態農業發展前景分析。

    2017-2022年中國生態農業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提出了發展生態農業的總體思路並付諸行動,取得了迅速的發展,試點示範遍佈全國,成效顯著.在實踐中,生態農業不僅發展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而且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形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生產環境友好型清潔產品的科學模式.在汲取現代生態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從市場需求定位、適度經營規模、生態品牌建立、發展綠色科技、培育生態文化和人力資源資本形成等六個方面,對中國生態農業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設重點內容。

    (1)生態食品的國內外份額逐步擴大

    目前,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食品保健,生態食品的市場需求將會越來越大。無公害蔬菜、無汙染水果、綠色食品已初步顯示它潛在的市場,生態農業的經濟價值將大幅度提高。

    (2)現代高新技術將更加廣泛地滲透於生態農業之中

    生態農業所追求的目標是高效益和無汙染,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更多地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才能實現。除地膜覆蓋、溫室培養、無土栽培、營養配合飼料、網箱養魚等常規技術外,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等微觀工程技術,將與大規模生產的農業宏觀生態工程技術相結合而成為生態農業技術的一大特色。隨著環保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一些環保新技術如汙水處理、生物活性肥料等環保生態工程技術也將廣泛應用於生態農業,這些現代高新技術的應用必將會更大地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3)在投入上向高效和諧方向發展

    長期以來人們有各種誤解,以為生態農業就是不施農藥、化肥、甚至不用機械電力以為只有這樣才是符合生態學原理的。實際上這只是單純地倒退到傳統農業階段,而不是真正的生態農業。這種傾向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尤為明顯。合理的投入對於生態農業來說包括兩方面:適當的投入物。適度的投入量,就是要保證使生態農業的生產過程要有相應的足夠的物質迴圈強度和能量流動通量,這是由於生態農業的開放度大及要求高效生產所決定的。適當的投入物質是指有選擇地進行投入,避免那些重汙染、難以降解的、易於透過食物鏈富集的物質進入到農業生態系統中。那些降低農產品品質的導致農業生產不合諧的因素,都應摒除在農業生態系統之外。

    (4)生態農業的最佳化設計與農業生態工程的規範化將成為促使生態農業加快發展的推動力

    這些年來的生態農業研究和實踐推動了理論的發展,而且主要是歸納總結群眾自發形成的、好的生態農業模式為主,顯然理論遠遠落後需求。要想使生態農業進行規模生產、提高生產力,必須按照生態工程原理進行生態農業設計,使生態農業按計劃地發揮強大的現實作用。

    (5)生態農業與鄉鎮企業將成為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兩大支柱

    中國農村經濟由單一傳統的農業向工業化過渡,鄉鎮企業起了重要作用。它的崛起加劇了農村工業化程序,然而又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農村環境問題。而生態農業在一定程度上正好起著保護環境、廢棄物資源化和防止汙染的作用,使“三廢”物質迴圈利用再生,而鄉鎮企業發展就有了一定的資金來促進生態農業的技術發展。

    (6)生態農業將帶動區域性景觀生態的建設,改善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

    在過去一個時期內,許多地區的水土流失、土地裸化、生態環境自我調控能力退化造成各種農業災害,如果只在小範圍的耕地內進行持續農業生產顯然是不協調的,而且難以達到目標,必須以強大的景觀生態建設與改善為依託。隨著生態縣的建設,對縣區內的景觀生態進行長遠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最佳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資訊的輸入組織生產,透過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迴圈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 4 # 龍問天592

    生態農業發展的背景是怎樣的?

    工業革命後,中國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工業 文明在促進社會生產發展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 危機。

        追求農業的 可持續發展和食品的安全、無汙染是人類共同的心聲。因此, 倡導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當今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

        然而,人類半個世紀的實踐發現, 化學殺蟲劑在使害蟲暫時得到控制的向時又給人類帶來了嚴峻 的不良後果:人類的棲息環境遭嚴重破壞。大量 的化學肥料輸向土地,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的生產能力萎 縮和水土流失,最終造成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為了解決常規農業帶來的種種問題,開始嘗試“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 並開始組織生產無汙染、無公害食品。

        

      國外生態農業模式研究比較典型的有 美國低投入和可持續農業研究模式,德國的農場內部物質迴圈 和有機農作模式,日本的自然農業和立體農業模式以及印度生 態農民協會組織下的生態農業模式等。  從研究內容上看,國外 生態農業模式建設側重於輪作,擴大豆科作物種植,施用有機 肥,生物防治,減少或少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等,這些 模式對於改善生態環境,培養土壤肥力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模 式中的農業替代思想也出現了一些片面遏制化學物質投入的極 端做法。

      中國生態農業是從20世紀80年代在總結農業發展歷程中 各型別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形式,在內涵和外延上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論與技術體系,雖然 與國外生態農業名稱相同,但措施相差甚遠。

        中國生態農業是 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培育 和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它以協調人與自然 的關係、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整 體、協調、迴圈、再生”為基本原則,以兼顧傳統農業技術精 華和現代農業科技手段為技術特點,強調農林牧副漁大系統的 結構最佳化,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與農戶微觀經營、農 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從而建立一個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和不 同產業部門之間全面協作的綜合管理體系,實現農業高產、優 質、高效、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達到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良 性迴圈和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

        中國生態農業理論及 典型的推廣實踐僅有20多年的歷史。20世紀70年代以馬世 駿為代表的科學家提倡與廣大農民相結合的、根據生態工程原 理和方法、融會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經驗和現代先進技術的生態 農業建設,以此提出的“整體、協調、迴圈、再生”原則和方 針至今仍對中國生態農業模式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1994年開 始的中國生態農業縣建設專案大大推動了中國生態農業建設。 各種豐富多彩的生態農業模式不斷出現,至今中國已有370多 種生態農業模式,這些模式的推廣為中國生態農業發展起了 重要作用。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透過大批科技人員和廣大 群眾對生態農業理論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並經歷了生態戶… 生態村一生態鄉一生態縣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已經形成了 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  到2000年中國已建設不同 型別、不同規模的生態農業試點2000多個,其中縣級規模 的達160多個,地(市)級規模的10多個,生態農業示範 面積超過6。

      生態 農業戶、生態農業村、生態農業縣遍佈全國31個省(市、 區),生態農業建設成績斐然。  

  • 5 # 峰行記

    工業革命後,許多國家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工業 文明在促進社會生產發展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 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率先實現了農業 的集約化、機械化和產業化,在糧食豐產的同時,由於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與除草劑,嚴重汙染了人類的棲息環 境,並透過受汙食品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

    追求農業的 可持續發展和食品的安全、無汙染是人類共同的心聲。因此, 倡導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當今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20世紀30年代瑞士科學家Muller發現了 DDT的神奇治 蟲功效後,人類對害蟲的治理進入了新階段,Muller因此而 獲得1948年的諾貝爾獎。

    然而,人類半個世紀的實踐發現, 化學殺蟲劑在使害蟲暫時得到控制的向時又給人類帶來了嚴峻 的不良後果:人類的棲息環境遭嚴重破壞。“二戰”後,西方 發達國家以及日本先後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並將大量 的化學肥料輸向土地,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的生產能力萎 縮和水土流失,最終造成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為了解決常規農 業帶來的種種問題,1972年,有機農業運動國際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Movement, IF- OAM)在德國成立,開始嘗試“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 並開始組織生產無汙染、無公害食品。

    發達國家對生態農業的 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程,1970年美國土壤學家W。 Albreche首 次提出“生態農業”的概念,而後國外對生態農業模式和技術 的研究也隨之開展起來。

    國外生態農業模式研究比較典型的有 美國低投入和可持續農業研究模式,德國的農場內部物質迴圈 和有機農作模式,日本的自然農業和立體農業模式以及印度生 態農民協會組織下的生態農業模式等。 從研究內容上看,國外 生態農業模式建設側重於輪作,擴大豆科作物種植,施用有機 肥,生物防治,減少或少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等,這些 模式對於改善生態環境,培養土壤肥力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模 式中的農業替代思想也出現了一些片面遏制化學物質投入的極 端做法。

    中國生態農業是從20世紀80年代在總結農業發展歷程中 各型別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形式,在內涵和外延上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論與技術體系,雖然 與國外生態農業名稱相同,但措施相差甚遠。

    中國生態農業是 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培育 和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它以協調人與自然 的關係、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整 體、協調、迴圈、再生”為基本原則,以兼顧傳統農業技術精 華和現代農業科技手段為技術特點,強調農林牧副漁大系統的 結構最佳化,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與農戶微觀經營、農 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從而建立一個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和不 同產業部門之間全面協作的綜合管理體系,實現農業高產、優 質、高效、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達到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良 性迴圈和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

    中國生態農業理論及 典型的推廣實踐僅有20多年的歷史。20世紀70年代以馬世 駿為代表的科學家提倡與廣大農民相結合的、根據生態工程原 理和方法、融會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經驗和現代先進技術的生態 農業建設,以此提出的“整體、協調、迴圈、再生”原則和方 針至今仍對中國生態農業模式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1994年開 始的中國生態農業縣建設專案大大推動了中國生態農業建設。 各種豐富多彩的生態農業模式不斷出現,至今中國已有370多 種生態農業模式,這些模式的推廣為中國生態農業發展起了 重要作用。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透過大批科技人員和廣大 群眾對生態農業理論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並經歷了生態戶… 生態村一生態鄉一生態縣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已經形成了 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 到2000年中國已建設不同 型別、不同規模的生態農業試點2000多個,其中縣級規模 的達160多個,地(市)級規模的10多個,生態農業示範 面積超過6。

    67X106hm2,佔全國耕地面積的7%左右,生態 農業戶、生態農業村、生態農業縣遍佈全國31個省(市、 區),生態農業建設成績斐然。 。

  • 6 # 煙雨江南75793651

    生態農業的定義在這裡我不願贅述,我想簡單說一下我對生態農業背景的理解:

    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了不得不追求更高的農作物產量來解決溫飽問題,農藥和化肥作為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不容選擇的強行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全新的農耕時代,短短几十年,全球越來越多的地區因為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擺脫了饑荒。如今,農藥和化肥的作用不僅僅只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在全球廣大的種植領域已經變成了保證和增加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最佳途徑。人們欲忍不就,欲罷不能!

    當我們填飽肚子的當口,歡欣的背後,農藥殘留及化學肥料殘留汙染帶來的潛移默化的災難悄悄降臨!

    農藥和化肥殘留災難性的副作用日益逼近,由此帶給人們致命的疾患—癌症以及其他不治之症變換著不同的面目無情的侵害著每一個人!

    觸目驚心之餘,我們能做的難道就只能坐以待斃嗎?眼睜睜看著我們的親人因為受到農藥和化肥殘留的毒害過早的離我們而去?

    不!堅決不!

    拒絕農藥!拒絕化肥!還我天然!還我健康!

    在此背景下,生態農業應運而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美國偷偷印發美元投放市場,透過哪些現象會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