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幻狸貓

    二戰以前,美,英,日都是有航母的,不過因為大西洋風高浪大,不適合航母作戰,所以英國主要發展的是戰列艦。而太平洋正好相反,風平浪靜,地域廣闊,島嶼眾多,非常適合航母作戰,不過航母作為剛出現的新武器,美日都是有所保守,航母戰列艦都發展,直到後來的珍珠港打醒了美國,然後開掛大大小小的航母造了一百多艘追著日本打,,,

  • 2 # 史話戲說

    樣樣有、樣樣強當然是最理想的,然而得有錢、有資源才行啊。人人都想有全能的海軍,在航母的概念已經出現、戰列艦的作用尚且存在的時代,要是海軍能打戰列艦對決、能用航母作戰、還有夠好夠多的潛艇,那不是美滋滋嗎?

    所以有條件既追求航母發展又追求戰列艦發展的國家,基本上都去這麼做了。其他國家在海軍發展上各有偏重,說到底還是無奈之舉。舉例的話,納粹德國是個陸權國家,海軍的權重本來就沒那麼大,又沒有無限的資源,還要在對手環伺的情況下維持大陸軍。在可以投入的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們選擇了謹慎發展水面艦艇,把重心放在已經成效顯著的潛艇上。

    另外,我們現代人當然知道歷史發展的趨勢是航母得到發展、戰列艦級別的水面艦船被逐步淘汰,但是二戰之前的人並不知道啊。當時的人又不能預知未來,航母到底會怎麼樣,他們也說不清楚,但是從一戰當中留下了大量關於裝甲艦船的寶貴經驗,他們絕對不會捨棄。

    還要考慮一點,二戰之前航母相關的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大家對於航母的運用也沒有充足的經驗,如果真的有哪國海軍在技術上這麼冒進,以至於過早拋棄了更新戰列艦而全力投入航母的發展,在戰爭中也會陷入戰列艦過時、航母又沒法獨當一面這種青黃不接的困境。光有先進的理念可不能當飯吃,還要有足夠的技術力來支援理念的先進啊。

    航母這個東西並不是一出生就是肌肉猛男的,從其概念被提出、最早的航母被生產,到後來成為大國海軍的核心力量,走了很長的一段路,我們也不能期待它一出生就挑起所有海軍要挑的擔子。戰列艦是一步一步退休的,航母也是一步一步崛起的。在兩者都有作用的時代,有條件的國家選擇同時保持兩者的力量,也是非常自然的事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前雖然各國都在研究發展航母,不過都是處於起步階段,各國對航母的定位不是很明確,都只是將一些貨船改裝成平直甲板的航母,回到戰前各國都擁有大型的艦隊航母還得感謝華盛頓條約,不然航母的發展也不會那麼快。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了各國發展主力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但是卻沒有明文規定不允許建造航母,於是各國就將那些修建到一半的軍艦改裝成航母。赤城號航母就是用戰列巡洋艦的艦體改造過來的,其實長門的噸位比赤城更大,但是赤城的艦體明顯比長門大

    而這些主力戰艦的噸位都比較大,也就形成了各國的第一代大型航母,主要代表為美國的列剋星敦級和日本的赤城加賀級,都是用4萬噸級的艦體改裝的。所以在海軍假日期間,各國的主力戰艦雖然被限制製造,但是航母卻不在規定之內,各國都在發展航空,至於到了後期美國華盛頓級和南達科他級和日本的大和級都是在退出條約之後建造的。

    所以具體來說並不它們並不是同時發展。到1940年之前,戰列艦在海軍的地位上仍然是絕對的,大西洋海戰的主角仍然是戰列艦。而航母能快速發展的第二個契機就在於珍珠港事件。美國的主力戰列艦都被打趴在港內,航母成為太平洋初期美軍唯一可以用的戰的主力戰艦,而廣袤的太平洋也給了航母艦載機發揮的巨大空間。所以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華人用著用著發現航母比戰列艦還好用,所以才大力發展航母的。電影《珍珠港》劇照,日軍航母編隊,你們有發現有什麼問題嗎?

  • 4 # 香茗史館

    這種現象是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的,航母作為新式武器,一戰後出現的它們是無法迅速取代已經成熟的戰列艦的,再加上當時的飛機技術、作戰思維、資金問題都嚴重製約著航母的發展。這種情況下,要維持海軍的基本戰鬥力,推倒重來顯然不是個明智的選擇,循序漸進才是正道。

    飛機技術原因,海軍航空兵在戰爭中作用極為有限

    雖然航空兵在一戰期間就已經參加海上作戰,但事實上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海軍航空兵的作戰能力仍然十分有限,戰機普遍存在體型小、易受損、航程短等問題,且當時通訊技術還相對較為落後,飛機與戰艦和海岸基地的通訊能力較弱,這使得當時的飛機在海戰中,只能起到有限的輔助作用,例如偵查敵方動態、阻止對方偵查等。

    再加上當時的航彈投送精度較差,俯衝轟炸尚未誕生,導航裝置相對簡陋等原因,這一時期的海軍航空兵根本無法威脅到水面艦隊的安全。事實上,早期航母的出現,只是等於將水上飛機搬到了甲板上而已,最初的設計並非是要讓它們直接參戰。

    例如,作為早期空軍戰略家和空軍倡導者的威廉·米切爾曾經做過試驗,他試圖透過空軍擊沉一艘靜止無人、毫無防控火力的戰列艦,證明空軍可以在戰爭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但事實上擊沉戰列艦卻足足花去了空軍數個小時時間,這還是在戰列艦不移動、不反抗的情況下。好不容易擊沉之後,換來的卻是海軍一句“那又如何?”可見,此時的航空兵並不成熟。

    可以說,海航戰機的效能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都沒有多麼大的提升,直到三十年代末,隨著魚雷技術和俯衝轟炸技術的成熟,海軍航空兵的戰鬥力才有了顯著提升,這時候的海航才對艦艇構成了足夠威脅,但時間已經來到了二戰前夕。

    航母起步較晚,作戰思維轉變較慢

    航母的研發可以說是從上世紀二十年代才真正開始,這其中有1922年各海軍強國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原因,條約規定各國必須嚴格控制戰列艦的建造,但卻對航母沒有過多的限制,甚至允許利用2艘戰列艦改建為排水量3.3萬噸的航空母艦。

    但從航母出現到其研發日漸成熟,再到形成一定戰鬥力,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尤其是在作戰思維層面,如何才能讓海軍的指揮官們接受這種新式武器,並使其與已經日漸成熟的其他艦艇緊密配合,這同樣極為困難。

    當時,對於航母能否成為艦隊進攻核心的問題,根本沒有人知道。第一艘航母雖然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便已經下水,但當時仍然只起到偵查、校射的輔助作用,隨著戰機效能的日漸成熟,這才開始擔負起為己方艦隊奪取制空權的任務。

    可以說,在航母的發展過程中,它的作用是逐漸加強的,正如1937年英國防務委員會在報告中所說的那樣,他們對於為何不選擇航母而停造戰列艦是這樣解釋的,“在放棄主力艦的問題上,我們要承受的風險遠比其他海軍大,除非我們對此確信無疑。沒有戰爭的驗證,我們無法相信這一點。以我們目前掌握的資訊來看,主力艦在現在和不久的將來都不會消失。如果我們認定這是對的,並停止建造主力艦,將要面對致命的風險。”

    事實上,直到1940年,在英國“光榮號”航母和兩艘驅逐艦在遭遇德國兩艘戰列巡洋艦,且導致“光榮”號航空母艦和“阿卡斯塔”號驅逐艦被擊沉之後,各國海軍仍然一度對航母發展的必要性產生懷疑,並且開始大力發展戰列巡洋艦。

    資金過於緊張,航母發展嚴重受限

    即使是現代,航母的研製、建造、維護費用仍然是個天文數字,更何況是航母出現的初期。我們知道,從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開始,全球各國都遭遇到了嚴重的經濟大蕭條,這使得各國經濟遭到重創,一戰後短暫的繁榮期迅速衰落,這給航母的發展同樣造成了嚴重影響。

    就算是用其他艦船改裝,同樣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大量的資金,例如日本用信濃號改裝航母,足足用去了兩年時間,直到1944年底才匆匆完工。而一艘航母從製造到下水,再到組成航母編隊形成戰鬥力,這個過程無疑要更長,這對當時經濟形勢極為嚴峻的各國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負擔。

    對於曾經的艦隊主力戰列艦來說,無論是建造技術還是使用技術都已經極為成熟,而他們所要做的,無非就是使其排水量更大、火力更猛、射程更遠而已,這顯然要比研發航母要來的更為實際一些。

    因此,哪怕是海軍航空兵對艦隊的威脅越來越嚴重,各國仍然沒有選擇大力發展航母,而是選擇了增加戰列艦的防空能力,這也是二戰開始後,各國戰艦不斷加大防空武器口徑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二戰之前航母不過剛剛進入研發和使用階段,鑑於各方面的不成熟,各國為了維持較強的海軍戰力,是根本不可能立即用航母取代戰列艦的,只有在看到了實際效果後,航母才會逐漸取代戰列艦的主力位置。

    因此,二戰前航母和戰列艦同時發展的策略不能說是正確或失敗的,只能說是一種比較保守但又穩妥,是一種較為合理的策略。

  • 5 # 前沿陣地

    因為當時雖然飛機以及航母已經崛起,但是畢竟沒有經歷過實戰的檢驗,各國還是在理論測試以及試驗中看到了航母的價值,但是究竟有多大的價值,還是一個問題,因此都採取的是航母和戰列艦同時發展的策略,而且戰列艦依然是毋庸置疑的絕對主角,航母只是一個跟班。

    一戰之後的飛機技術還比較落後,速度慢載重小缺乏防護,雖然美華人做過測試用飛機擊沉了戰列艦靶船,但是高層還是認為這不過是理想情況下的測試罷了,沒有現實價值,依然致力於重點發展戰列艦。即使是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戰前,美國海軍的造船計劃中戰列艦都是核心,計劃建造的航母在數量和噸位上都不如戰列艦。

    而像日本、英國等也是如此。日本也很早建立有航空兵,但是在日本海軍高層中鉅艦大炮派還是核心,連山本五十六本人都是鉅艦大炮派,即使是到了30年代末日本也在大力建造戰列艦,搞出了大和級這樣的巨無霸。在中途島之戰中,航母是衝到前線的,而戰列艦躲在大後方,就是因為日本海軍認為戰列艦才是日美決戰的核心兵器,航母只是配角。

    當然,在戰爭中各國逐漸意識到了艦載機的強大,認識到了航母的重要性,美國建造了高達百艘的護航航母輕型航母,而日本意識到時已經為時已晚,根本就無力建造多少新航母了。

  • 6 # 桌面戰爭兵棋

    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

    戰列艦以及航空母艦都是海上的巨無霸,雖然都可以成為艦隊的主力,但是它們卻分別代表了兩個不同的時代。現在看來,航空母艦的出現無疑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結束,但實際上這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從戰列艦到航空母艦的過渡期,在這期間,航空母艦和戰列艦一起同臺競技,只不過一個奏響了終章,一個走向了輝煌。·從結果來看,誰先發展了航空母艦,誰就取得了時代的先機,但是在二戰之前來看,做出這樣的選擇又是不是那麼容易呢?

    美國科羅拉多級戰列艦

    要說在二戰之前,各國採取航母和戰列艦同時發展的策略是否正確,就我的觀點來說,採用這樣的策略是正確的。其實這個問題中說的各國並不指很多國家,在二戰之前著重發展航母的國家就三個——美國、英國以及日本,這三國的海軍也不出意料地成為了二戰期間最強大的海軍,對海軍發展趨勢的敏銳感知使這三個國家能夠在海上力量建設中處於優勢地位。但即便是這三個國家,在最開始也並沒有將航空母艦位列於戰列艦之上。從《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署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各國更加忌憚的還是戰列艦的存在,條約中還允許締約國將戰列艦改造為航空母艦。這直接催生了美國的“列剋星敦”級航母以及日本的“赤城”級航母的誕生,同時英國也受此影響,決定使用大型巡洋艦來改裝成“勇敢”號以及“光榮”號航母。

    美國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

    那麼為什麼說我認為當時各國採用同時發展航空母艦以及戰列艦的策略是正確的呢?首先,就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說,戰列艦可以說是如日中天,從上面說的各國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主要還是限制戰列艦就可以看出了,當時都普遍認為戰列艦是最強大的海軍戰艦。而相較之下,航空母艦完全就是新興事物,雖然說英國、美國以及日本都認識到了航空母艦的作戰前景,但充其量也只是比較模糊的認識,畢竟航空母艦沒能趕上一戰,在二戰之前也沒有什麼大的海上衝突,所以各國對其的把握肯定遠不如經歷過無數次戰火考驗的戰列艦來的實在。一個是久經沙場知根知底的老將,一個是看上去有潛力卻摸不透的新星,要在其中做抉擇就顯得有些不明智,兩個一起發展則不失為穩健的選擇。

    日本長門級戰列艦

    第二,在二戰之前,航空母艦無論是使用操作還是戰術體系都還不完善,擁有航母不代表就能夠發揮航母的戰鬥力,小到航母上戰機的排程,各單位的配合,大到航母編隊的編成,戰術使用,都需要透過實踐來積累經驗。雖然看上去航母就是個海上的移動機場,但要真正發揮其全部的實力,無疑是需要時間的,而這正是在一戰二戰之間發展起來的航空母艦所欠缺的,沒有真正經歷實戰,誰也不敢給航母的表現打保票。既然航母的使用以及戰術發展都需要時間,那自然不能在其還未成熟之時就將手中最強大最熟悉的戰列艦捨棄了,要是航母還沒用好,戰列艦又沒了,戰爭一旦來臨可是會吃不消的,所以在二戰之前有意發展航母的國家都不敢對戰列艦的發展有所怠慢 。

    日本赤城號航空母艦

    最後,就是在當時的環境下,大口徑艦炮這種硬核打擊手段尚有生存的空間。航母雖好,能夠利用艦載機發動攻擊,所以使得雙方艦隊交戰的距離從艦炮射程的幾十公里以下躍升至艦載機航程的幾百公里。但是航母本身卻是沒有什麼武裝的,充其量就是幾門防空炮,試想當時大家的海軍都有戰列艦,要是不小心被對方的戰列艦突入到了炮擊射程內,航空母艦可就危險了。有人可能會說可以採用重型巡洋艦來為航母提供保護,但是面對戰列艦,別說重型巡洋艦了,就算是戰列巡洋艦都有些不夠看,所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戰列艦還是要有的。而且戰列艦的大口徑艦炮用來進行對岸打擊,效果也是相當不錯的,畢竟二戰之前還沒有導彈,不像現在,各種反艦導彈、巡航導彈琳琅滿目,所以在當時大口徑的艦炮還是有它存在的價值的,戰列艦也不是所有功能都能被航母取代,所以選擇同時發展航母和戰列艦不失為正確之選。

    英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綜上所述,雖然最終時代淘汰了戰列艦選擇了航空母艦,但是在航母發展之初,受限於各種原因,各國選擇了同時發展戰列艦和航空母艦,而在當時條件的限定之下,這樣的選擇可以說是正確的。

    英國勇敢號航空母艦

  • 7 # 旅行168880558

    不是的,戰列艦首先出來的,航空母艦是後續出現的,二戰時期的海戰,以戰列艦為主,航空母艦還是次,直到二戰後期和二戰結束後,戰列艦的海上戰略地位徹底被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核潛艇所取代,不再是艦隊中的主力,其智慧稱呼也就失去了意義。

  • 8 # 清爽辰星k

    發展航母的國家都是具有戰略前瞻牲的國家/當諸多列強還熱衷於龐大的戰列艦時/明智的國家已意識到制空權對海洋戰略的重要性/著力於航母的崛起!

    二戰時期/曰寇擁有二十五艘航母/數量遠超美國!

    倭寇可惡/但倭寇對於海洋於國家的經濟發展/軍事拓展/其重要性極具前膽性/很值得華人反思!

  • 9 # 海盜旗wyn

    總的來說沒錯,裝備的更新換代還需要一定的過渡期,不是今天發明了汽車,明天就可以把馬車劈了燒柴的,更何況是海軍主力從戰列艦轉型為航母。

    二戰前的各個海軍強國發展航母其實是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逼得,造戰列艦的額度不夠所以把造半截的新船改成航母,與其說戰列艦和航母同時發展不如說各大國戰列艦發展停滯,原本用於戰列艦的資源一部分分給了航母,讓航母的發展追了上來。至於說為啥籤那個華盛頓海軍條約,不還是窮麼,新戰列艦辣麼貴,慘兮兮的本子造新船都得靠小學生捐款了,再搞一次軍備競賽大家都得破產。

    而戰列艦和航母一同發展則是基於現實的考量,首先是大家確實都承認航母和航空兵的潛力,諸如美國列克星頓級和日本赤城加賀這種體量的航母在當時都算是超級航母了,絕不是僅僅單純一個廢物利用戰列艦船體就可以立項建造的。其次是大家雖然都知道這種作戰方式有潛力,但潛力具體有多大並不明確,是接替戰列艦挑大樑,還是代替戰巡負責壓制偵查艦隊、擴大戰果,亦或是替代巡洋艦執行偵查任務。更何況在一戰之後還是雙翼機打天下的時代,各國海軍雖然不乏激進的航空派人士,但面對這些跟玩具似的飛機,拋棄戰列艦全面轉向航母是很不現實的。

    於是乎,戰列艦處於經濟和政治方面制約發展陷入停滯,而航母這條線又不可能投入太多精力,所以形成了看上去戰列艦和航母同時發展,實則是航母飛速發展追戰列艦的局面。到二戰爆發,美國航母透過之前多次的艦隊演習確立了海軍次等主力的地位,並從戰列艦隊手裡接過了相當多的作戰與後勤任務,也正因為戰前頻繁的輸送任務,使得太平洋上的三艘美國航母都躲開了日軍的偷襲,在戰列艦隊幾乎全損的情況下挑起了太平洋戰場的大梁。而日本航母則是在試錯中逐步參與到日後所謂的“九段作戰”任務中,充當起可消耗型艦隊主力,無論是偷襲珍珠港,還是珊瑚海、中途島兩場海戰和瓜島戰役期間煉獄般的消耗戰,日本航母確實在履行著自己可消耗版艦隊主力的職責,為日本海軍打下了戰爭初期的優勢,後來那一批航母消耗殆盡,日本海軍水面艦隊基本也就和戰爭說再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釣魚最忌諱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