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蜀國後期後主賢明,政治清明,是否有機會統一三國呢?
8
回覆列表
  • 1 # 沙漠孤狼2017

    是必然的。在公元前三世紀,在中華大地上的魏、蜀、吳展開了激烈爭戰,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較量。在歷來的史學家眼中, 蜀國佔據天府之國的地胖,是三國中治理最好和最成功的國家, 因而也該是最有可能去完成統一大業的。但是魏國( 即後來的晉) 終於在血與火、刀與劍的搏鬥中,先滅蜀次吞吳,一統華夏!那麼,擺在我們眼前的問題來了,為什麼蜀國會滅亡呢?

    關於蜀國為什麼會走向滅亡,歷代研究成果很多,找出了種種原因,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第一,蜀國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蜀國太小,力量有限;第二,諸葛亮去世的早,劉禪昏庸,親小人遠賢臣;第三,蜀中無人;第四,宦官黃皓專權。這些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管苟同,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軍事戰略上的失誤,勞民傷財

    蜀漢政權的軍事戰略主要主要是以攻為守,從而為完成統一大業做準備,具體路線表現為北伐,從結果來看,幾次北伐都是半途而廢,並沒有達到軍事目標。鑑於此,有人言“作為政治家的諸葛亮,他的才能是一流的;作為軍事家的諸葛亮,他的才能僅僅是二流或者三流的水平”。勞而無功的北伐,是蜀華人民的沉重負擔,引起他們普遍不滿,從而動搖了統治基礎,搞垮了蜀國有限的經濟力量,反過來又加劇了政治危機的演化過程。

    外交上的失敗

    三國時期三國鼎立的局面,必須要用到戰略時的“合縱連橫”的策略。儘管當時蜀國和吳國都認識到了“吳不可無蜀,蜀不可無吳”,但是他們都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並未轉化為具體的時間,沒有把這種外交思想具體化、行動華,沒有落到實處。這樣就為魏國各個擊破創造了絕好的機會和條件,長達數十年的三足鼎立局面,終被打破了。

    敗也地理位置,成也地理位置

    第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封閉的地理環境使蜀漢地區人民安居樂業, 同時也形成了安於現狀, 厭煩戰爭的思想, 這也是後來蜀漢滅亡的心理禍根。第二,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蜀漢地區居民普遍比其他地區特別是北方地區居民在身高和體重上存在一定劣勢, 這一點在冷兵器時代的三國時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蜀漢軍隊的戰鬥力。第三,封閉的地形、特殊的傳統思想和習俗使蜀漢人民很少有習武的習慣, 中國歷史普遍重文輕武的傳統在四川尤為盛行, 致使蜀漢地區土生土長軍事人才缺乏, 這也是蜀漢政權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 2 # 大飛熊騎士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國家之間,弱肉強食,三國終就歸於一統,蜀漢因為各種原因,滅亡是必然的。

    蜀漢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時機,就是在襄樊之戰前,劉備擁有荊州一部分地區,益州地區,漢中和上庸之地。特別是荊州之地,雖然讓曹孫分去一大部分,但是劉備佔據的地區位處長江上游,威壓孫吳的下游之地,北伐如果拿下襄陽之地,可以威脅魏國的腹地,許昌變得無險可守,這也是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意圖。可惜,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沒有準備好,孫吳當年沒有安撫,還因為糧草責罵糜芳等,也沒有和上庸軍隊進行配合,最終不但拿不下襄樊,反而失去荊州,劉備隨後發動復仇的“夷陵之戰”,讓蜀漢徹底退出統一天下的行列。

    夷陵之戰後,三國鼎立格局成熟,逃過一劫的魏國國勢越來越強,這是大勢所驅了。三國中,曹魏無論是人口,還是軍事實力,最為強大。孫吳自從夷陵之戰後,也開始走下坡路,特別是孫權晚年的昏聵,東吳嚴重內耗。所以,孫吳和蜀漢進行長達幾十年的戰略合作,一方出兵北伐,必然通知另外一方合作進軍。兩國政權如果發生交替,也必然要互相通知對方,即使是庸才之屬的孫綝則是如此。是什麼讓東吳和蜀漢在夷陵之戰後,依然保持如此親密?很簡單,實力不逮也!

    (九品中正制)

    而且,東漢末年,之所以出現軍閥林立的情況,跟當時的土地兼併,地主豪強對資源,政局的壟斷有很大的關係。由於魏國的強大,曹丕時代,陳群開創了“九品中正制”來解決人才被豪強壟斷的問題,雖然這種解決方式是短暫的,到了晉朝就嚴重變味了。不過,前期的“九品中正制”還是讓魏國的政治體制上,遠遠領先其他兩國,這也是為什麼蜀漢和東吳必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滅蜀之戰)

    舉個例子,司馬昭時代的伐蜀之戰,偷渡陰平小路,突然出現在綿竹,成都一線,導致蜀國投降的鄧艾,就是出身寒門。寒門出身計程車子,為了改變命運,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冒更大的風險,這是人之常情。而此刻貴族出身的鐘會,還被姜維擋在劍閣之外呢。

    總結,蜀漢的滅亡,在於早期戰略失誤,導致無法統一天下。再加上時代的車輪不斷前進,魏國內部產生改變,這時候統一天下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成熟。

  • 3 # 歷史系旅法師

    在失去荊州之後是必然的,在這之前還有機會。

    漢時,長江以南地區還沒有開發完畢,東北一片荒蕪,入川之路險峻,只有中原有人有糧有宗祠,得中原得天下。

    蜀漢失去荊州不僅僅是失去了一個戰略要地,還失去了劉關張三個蜀國最核心最開始的創立者,對蜀國的聲勢打擊巨大。

    蜀地偏安一隅,能自給自足但很難定天下,東漢的公孫述,前蜀王健,後蜀孟知祥,明末張獻忠,都是據蜀地而自立,然而都沒有成功,等到中原王朝崛起,蜀地還是要被征服。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北方入川難,孔明出川更難,軍糧運輸困難,軍隊到了戰場糧食維持不了多久,每次都因為糧少無功而返。孔明再強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北方的曹魏是一個實力不停增長的新生帝國,其崛起是很難被打斷的。

    蜀國初期由漢中和荊州兩拳發力北上的策略很對,但是關羽在荊州的戰略性大敗導致劉備冒進,最後失去了蜀漢的主力部隊以及荊州,蜀國失去了一半的人口和七成以上征戰多年的老兵,基本是一蹶不振,徹底失去了漢朝復興的最後機會。

    倘若荊州未失,或者夷陵之戰打贏了,劉備都有可能統一天下,假如劉備真的統一了天下,那劉氏的江山就幾乎成了鐵桶一般---知道唐宋時,官府仍然防範有人用劉氏之名造反稱帝,卯金刀之讖依然是每個王朝的忌諱。

  • 4 # 舊事依然笑春風

    那就假設一次,蜀國主動出擊魏國,如果勝了自然好說,可惜都是無功而返,付出計程車兵糧草基本都是消耗國力。蜀國出擊魏國,後勤難以保障,交通不便,但也有另一個好處,對手也難以打進來,形成天然的屏障。假使蜀國以求自保,說不定魏國不會那麼快打進來,三國鼎立的時間或許更長遠些。但魏國會給蜀國多少發展空間呢?這個似乎難以定論,部分評論認為魏國全力發展後,蜀國防守也不一定能扛住,魏國勝算應該更大

  • 5 # 超然視野

    三國裡邊蜀漢被第一個滅掉是必然的,原因有多方面的:

    第一,蜀漢之地在那個時候還不是天府之國,人煙稀少且環境惡掠,更是遠離中原主文化區域的邊緣地帶,劉備等從中原帶去的部眾,還有一些士族大夫,但在蜀漢的歲月中逐步的喪失了傳承,造成可用之人太少!後備儲存人力不夠!當老一輩死後,根本就無法繼續維持下去!

    第二,諸葛亮六出祁山及更早的劉備伐吳,不是無功而返就是損失巨大,本來人丁稀少又空勞民力,雖然被影視作品渲染的那麼悲壯,但掩蓋不了蜀漢百姓的悲慘生活,頻繁徵調男丁出征,一去就是半年甚至數年,誰來耕地,誰來修養聲息?

    第三,曹魏的政權就相對穩定,在一段時間呢還處於守勢,得益於曹操的屯田制度,曹魏對百姓的負擔也比較低,更何況佔據的本來就是傳統文明地域,人材培養也有優勢!

    第四,雖然東吳政權在隨後也陷入混亂,但好在東吳地處長江下游,人材儲備本來就不差,且對防守有利,一時間也是曹魏及司馬懿不能順利拿下!

  • 6 # 香茗史館

    蜀國在失去荊州之後,可以說就已經註定了其滅亡的命運。龜縮於益州一地的蜀國,雖然憑藉地勢可以堅守,但基本已經退出了爭奪天下的行列,且由於國土太小的緣故,與魏國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最終仍然逃避不了滅亡的命運,我想這也是諸葛亮不惜損耗國力堅持北伐的原因。

    失去荊州,就已經註定了蜀國的滅亡

    蜀國在丟失荊州之後,不僅是丟掉了對吳國的戰略威懾和北伐魏國的另一條通道,使蜀國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對於蜀國的存亡來說,更是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1、武將和兵力的嚴重損失。荊州丟失之後,對於蜀國來說,不僅是損失了關羽及其麾下武將和士兵,由丟荊州後引發的一系列事件,對於蜀國來說才是致命的。正是由於荊州的重要性,因此劉備在丟失荊州後,立即親率大軍討伐吳國,意圖奪回荊州,然而不想卻遭受了夷陵之戰的慘敗,不僅使蜀國損失了數萬精兵,同樣也損失了張飛、張南、馮習、程畿、沙摩柯等武將。當然,同時也間接造成了孟達降魏,劉封敗歸。一系列的損失,對本就缺兵少將的蜀國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性的。

    2、人口、地盤的嚴重損失。丟失了荊州,導致蜀國國力大損,國土面積損失將近一半,人口同樣損失近半,這對於蜀國來說同樣是災難性的。這導致蜀國此後不得不龜縮於益州一地,而此時的蜀地遠不如後世那麼富足,這就使得蜀國此後的發展受到極大限制,隨著時間的退役,蜀國與魏國和吳國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這也是諸葛亮之後不得不向西南尋求發展,將控制範圍擴大到南中的原因,同樣也是諸葛亮不得不冒著損耗國力的危險,堅持北伐的原因。

    蜀國的滅亡已經不可扭轉

    蜀國發展到後期,除了國力已經遠遠不如魏國和吳國外,內部的問題同樣是導致蜀國滅亡的重要原因。

    1、人才凋零。諸葛亮死後,蜀國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才的凋零,在人才儲備方面,蜀國不僅和魏國無法比擬,甚至還不如吳國。這當然與蜀華人口和地盤的減少密切相關,人口基數的減少,導致蜀國的人才出現了斷層,僅有蔣琬、姜維等少數幾人可以獨當一面。

    2、內部鬥爭。同樣在諸葛亮死後,蜀國在人才本就緊缺的情況下,還爆發了嚴重的內部鬥爭,先是楊儀被貶,後是費禕被刺身亡。之後樊建、董厥、諸葛瞻統領朝政,宦官黃皓弄權,董厥、諸葛瞻兩人倒向黃皓,樊建則是自顧不暇。這導致姜維在前方率兵征戰之時,後方卻處處掣肘,姜維甚至一度不敢返回成都。

    3、兩難境地。龜縮一隅的蜀國如果不向外擴張,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慢性死亡。但是如果堅持對外擴張,對於本就不富裕的蜀國來說,國力損耗又太過嚴重,這簡直就是兩難的境地。事實是,長期北伐的蜀國國土面積非但沒有擴張,反而導致了國力的極大損耗。

    綜上所述,在丟失荊州之後,就已經註定了蜀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罷了。而由於人才凋零、內鬥嚴重等原因,蜀國滅亡的速度只是被加快了而已。

  • 7 # 猻芬克斯沒有謎

    著名的南明歷史學家顧誠先生曾說過:歷史程序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史學界長期關心的問題。在我看來,必然性只有一條:就是社會要發展,要前進;其間可能出現短期的逆轉和曲折。至於統治王朝的建立和統治者的更替大抵都屬於偶然因素。只不過人們太習慣於把既成事實當作歷史必然,就本質而言,這同封建史籍中的“天命眷顧”沒有多大區別。

    再回到歷史,蜀國的滅亡一定等於必然嗎?

    首先:漢朝作為統一王朝瓦解的根本原因不是軍事上的衰弱,官僚腐敗等老生常談,究其本質,是士族作為地方實力派的崛起:

    這個現狀到了魏晉都沒有改變?沒有,相反,到了東晉,門閥甚至能進一步控制中央。直到數百年的戰亂沉重地打擊了門閥勢力,以劉裕為首的寒門力量以及以遠在漠北的鮮卑人們登上歷史舞臺後,門閥的影響力才逐步消亡,到了隋文帝時期,改地方三級製為二級制,國家才回歸到中央集權的正軌上。

    所以三國的統一僅僅是偶然事件,而蜀國的滅亡也是偶然事件。

  • 8 # 傳說111781981

    靠坑蒙拐騙別人兵力的劉備,四性家奴,也不行仁義,蜀民如奴隸被壓榨,文化也不興,曹魏東吳都搞的民豐物華,文化鼎盛,蜀國徹徹底底的儒家價值觀治國,等級森嚴,趙雲不封喉,天下人才卻步,僅僅只是趙雲出生寒門。蜀國是士大夫的樂園,自然就不行了。論國力墊底,論文化一無建樹,唯一可圈可點的軍事上乘,但沒有國力支援也越來越弱,劉家刻薄寡恩玲離盡致,我為趙雲趕到惋惜。酸儒謝的三國演義,灌輸的儒家思想,絕非真實。蜀國要一統天下,不會比晉朝好多少。也不可能一統天下,仁義不興,正氣不存的蜀漢,談何天下歸心。

  • 9 # 小刀三國

    我是相信萬事皆有可能的,如果後主劉禪勵精圖治,蜀漢未必就該滅亡!

    雖說蜀漢地域狹小,人口稀疏,相比於曹魏的中原大地,確實天差地別。但是,不能忽略君主是否賢明對國家的巨大影響。

    如果劉禪有父親劉備的能耐,那就會大不一樣了!劉禪和諸葛亮全力配合,相信蜀漢會發展的很好,不說別的,以下的情況會發生變化。

    其一,李嚴不會爭權。

    由於劉備死前安排了一正一副兩位輔臣,再加上劉禪的昏聵,導致李嚴和諸葛亮不團結,在鬥爭。試想如果劉禪頗具馭臣之道,肯定能讓兩人好好相處。

    其二,魏延不會被冤死。

    如果劉禪有識人用人的本事,肯定不會輕易下令追殺魏延,他會有自己的判斷和處理方法,魏延若不死,對蜀漢的作用很大喲。

    其三,諸葛亮不至於早早地操勞死。

    劉備死後,由於劉禪無能,諸葛亮軍政一把抓,十分操勞,若劉禪專心搞好政治,諸葛亮專心揮師北伐,丞相工作輕鬆不少。

    其四,不會經常被糧草羈絆。

    劉禪政治賢明,肯定能妥善解決糧草問題。

    其五,絕不會讓黃皓胡作非為。

    其六,姜維也不必躲避沓中。

    ......

    君主好比是人體的大腦,大腦好了,人體各部分也會精神起來了。

    蜀漢只要積極向上發展,伺機而動,就絕對有機會。

    機會一,五丈原雙方相持,諸葛亮未必會早逝。此時,其實諸葛亮已經解決糧草問題,在五丈原屯田起來,繼續堅持,未必不會成功。

    機會二,曹睿去世之際,曹爽搞壞國政。歷史上,此時諸葛亮已經去世,蜀漢國力呈下降趨勢,執政者沒有趁機進攻曹魏,實在可惜。

    機會三,高平陵之變,是曹魏內部最為混亂的時候,劉禪應率大將進攻北伐,說不定會有收穫。

    可惜這都是空想,劉禪能力太平庸了,完全比不上劉備,蜀漢無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蘧公子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