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桃花石雜談
(八王之亂的罪魁禍首)
(作亂的八王所處位置)
西晉是在漢末和三國亂世的廢墟上完成的國家統一,但經過西晉統一之後差不多20年的的休養生息,據估計在第二次八王之亂爆發之前,中國的人口已經回升到了3000萬左右,其中在以洛陽和長安為中心的發達地區就達到了2000萬人左右。但持續七年之久的第二次八王之亂使華人口損失過半,到八王之亂在公元306年被平定時,全華人口基本上只剩下了1000萬人左右,也就是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在這場戰爭裡死亡或者流離失所,無法統計。
“五胡亂華”的直接導火索而人口的驟減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西晉國力的極度衰退,把自漢武帝以來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建立起的軍事優勢打的茫然無存。同時在八王之亂期間,因為中原已經打成一鍋粥,所以還不斷有參與八王之亂的西晉中原貴族聯合北方遊牧民族進行作戰。
(八王之亂造成的慘重傷亡使西晉無力抵抗北方遊牧民族)
比如揭開了“五胡亂華”歷史序幕的匈奴人劉淵,在八王之亂期間就和成都王司馬穎結盟,軍力迅速壯大,同時他還以成都王為號令,使自己整合南匈奴諸部進展順利。而劉淵壯大之後,西晉各地在其進犯時,因為受八王之亂影響無力抵抗,因此不得不向周邊其它民族借兵,比如在八王之亂期間,西晉宗室司馬騰就曾和烏桓和段氏鮮卑聯手對抗成都王,而幷州刺史劉琨則曾與拓跋鮮卑聯手對抗劉淵。
(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五胡亂華看似是外部入侵,其實跟西晉的內亂也直接相關)
這些行動一是促使各北方遊牧民族的軍力迅速膨脹,二是使在此時就有大量北方遊牧民族湧入中原地區,建立了其自己的根據地。公元304年,劉淵建立漢國,揭開了北方遊牧民族自立建國的序幕,而這時其實正是八王之亂的高峰期。
而在八王之亂被平定僅僅十年之後,劉淵的後繼者劉曜就攻克長安,俘獲西晉末帝,西晉滅亡,五胡亂華的序幕正式拉開,在八王之亂中人口損失慘重的漢人在北方再也無力抵抗遊牧民族的南侵,只好退居長江以南憑藉地利據守。從整個八王之亂所涉及的地區以及整體程序來看,說五胡亂華就是八王之亂的直接結果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
3 # 君山話史
“八王之亂”是“五胡亂華”的直接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漢人政權向來人多地廣,物產豐富,生產力遙遙領先,只要自己不出亂子,就算有強大的外敵,也很難佔便宜。
兩晉時代為什麼會出現“五胡亂華”的情況呢,說來話長。
所謂“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氐、羌、羯五個胡族。自兩漢以來,中原漢人勢力強盛,頻頻征服周邊民族,這些被征服的民族,與漢人雜居於緣邊諸郡,與漢政權的關係錯綜複雜。兩漢一直奉行以夷制夷的策略,在對外戰爭中倚重於驍勇善戰的胡人武裝,比如西北的羌胡騎兵,北方的鮮卑騎兵、烏桓騎兵。然而,胡人武裝是一柄雙刃劍,握得好時可以是對付敵人的利器,握不好時反而會傷了自己。
兩漢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擴張性的王朝,擴張帶來的一個消極影響就是民族問題複雜化。當緣邊諸郡華夷雜居,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習性,加上民族間的不信任、猜忌、提防心等等,使得民族問題變得尖銳難解。
歷史的發展是有因果的,偶然的事件固然可以改變歷史的程序,但改變不了大趨勢。西晉“八王之亂”直接導致華夏衰弱,夷族興起,然究其本末,深層原因可上溯到漢末三國時代。漢末三國,天下混戰,數十年兵災,全華人口銳減三分之二以上,漢人數量急劇下降,緣邊諸郡,胡人占人口比重遠超漢代。作為遊牧民族,胡人驍勇強悍,一旦與中央朝廷對抗,勢必成為大患。
晉朝開國後,侍御史郭欽鑑於漢魏以來,羌、匈奴、鮮卑降者多居住於塞內,與漢人雜處,習俗不同,屢生變亂,便上書請求把少數民族遷往邊地。他向皇帝陳述:“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他建議,把內地漢人遷往西北諸郡以增加人口比重,同時 “漸徙內郡雜胡於邊地”, “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此萬世之長策也。”
可惜的是,郭欽的上書並未引起晉武帝的重視,此時晉國統一天下,四夷歸服,皇帝還真不把胡人勢力的興起當回事。然而,事實證明郭欽絕非杞人憂天,而是遠見卓識。晉武帝去世後,西北開始動盪不安。
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匈奴酋豪郝元度叛反,秦州、雍州氐、羌紛起響應,推氐帥齊萬年為領袖,後立為皇帝,擁眾七萬,公然與朝廷分庭抗禮。
氐是古代重要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部在西部。氐與羌的關係非常密切,在史書上常合稱為“氐羌”。晉初氐帥齊萬年自立為帝,可稱為氐族勢力發展之一里程碑事件。雖然齊萬年起兵三年後,為孟觀所擒殺,然氐人之興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倘若西晉不爆發內亂,胡患不致於迅速暴發。可惜的是,晉國的公子哥們為爭權奪利,大打出手,遂演變為中國歷史上最血腥殘忍之“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在公元300年至306年之達到高潮,司馬氏諸王血腥相屠,城頭變換大王旗,中國大地血流成河,晉國朝廷形同虛設。華夏之勢力,就此衰弱,胡族之勢力,乘勢而崛起。
在此背景下,劉淵建立匈奴人之政權“漢”,李雄建立氐人之政權“大成”,成為與晉政權抗衡的割據勢力。隨著晉政權在北方軍事上的一連串挫敗,漢人喪失北方的統治權,於是北方進入了一個“五胡”輪番崛起的時期,進入了一個你方唱罷我登臺的“五胡亂華”大分裂時代。
-
4 # 史說新傳
首先說一下五胡。
是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少數民族。是居住在中國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數民族。
再說一下“八王之亂”。
這完全是西晉統治集團內部各個階層強勢角力的結果,從元康元年(291年)起至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續16年。而且,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只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
西晉,公元280年,晉武帝滅掉孫吳政權,這是自東漢末年四分五裂之後,古代中國的又一次統一。好景不長,到了公元290年,晉武帝病逝,晉惠帝即位,就在他登基後的第二年發生了迅速瓦解西晉統治的“八王之亂”。其禍根就是是晉初分封藩王導致的。事件雖然爆發於晉惠帝即位後的第二年,但多種不安定因素早在晉武帝統治時期就已有苗頭。
西晉行政劃分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此外,還大肆分封了好多諸侯王,確定他們的封地。當時全國共劃分了19個州,下轄郡、王國共173個,這其中,光王國就佔了57個。這些王國的大小不一,其政治實力和軍事權力也不一。各藩王各領屬地交由地方長官管理,自己則坐鎮京城。
到了滅東吳前,晉武帝不知道怎麼想的,讓這些個藩王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國,直接負責治理自己的封地。各國大小不一,自然實力不一,引發了各封國間的惡性競爭與互相攀比。在後來的滅吳戰爭中,各地藩王勢力還未有多大影響。當時主要是外戚掌握著指揮大權,伐敵的主力則是門閥世族和士大夫階層。滅吳以後,晉武帝開始縱情享樂,大肆封賞功臣,調整現行統治政治狀態,改變軍政權力的分佈方式。自此,藩王們從地方行政長官、軍事首領全面進入了中央統治權力中樞,強勢把持西晉中央和地方、政治和軍事大權的政治態勢開始出現。
而且這種情況,直到晉武帝臨死前,還不忘臨終權力調整,繼續佈局身後的人事安排,還新分封多個藩王,強化藩王勢力。據說,他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權力制衡,畢竟太子的能力堪憂,他打算以外戚力量保護惠帝,可又擔心外戚專權,於是,藩王們成為他所倚重的重要牽制力量。
於是,統治集團中形成了晉惠帝、外戚(楊駿為代表)、後黨(賈南風為首)、藩王以及門閥世族等五股勢力。據歷史記載,“時帝素知太子闇弱,恐後亂國,遣(荀)勖及和嶠往觀之。”晉惠帝這智商和能力也確實讓人著急,自從被立為太子就陷入了任人擺佈的鬥爭,更談不上能約束、阻止哪股勢力的惡性膨脹。到了晉惠帝初年,外戚勢力與後黨集團的爭鬥達到了白熱化狀態,外戚掌握著朝中軍政大權,後黨控制著惠帝詔令大權,雙方間的矛盾衝突圍繞著奪取君主實際控制權展開。
而這時的藩王勢力也日趨強大,封國不僅是他們的獨立王國,而且還控制著整個西晉王朝的邊關軍事要地。如果說對藩王的控制在晉武帝時期還有所效果的話,那到了愚昧無知的晉惠帝時期,卻是完全無能為力,只能任其發展了。
最初是以賈南風為首的後黨集團,他們聯合藩王勢力,向以楊駿為首的外戚集團發起了進攻。而這時的藩王勢力咄咄逼人,早就覬覦朝中大權,藉著賈南風的召喚,介入爭鬥,永平元年(291年)後黨集團與楚王司馬瑋合謀,發動政變,殺死楊駿,徹底清除楊氏外戚集團,一大批藩王得以進入西晉中央政權,政權落在汝南王司馬亮和元老衛瓘手中。此時,統治集團內部的藩王、後黨和官僚士大夫三股勢力暫時平分秋色,但賈后政治野心未能實現。不過,很快朝中的政治生態又惡化了,當年六月,賈后又使楚王司馬瑋殺死汝南王司馬亮,然後又反誣楚王司馬瑋矯詔擅殺大臣,把將司馬瑋處死。
剛剛進入中樞的藩王們圍繞著權力分配,勾心鬥角,還沒來得及著手廢后,他們之間就開始出手傾軋了,反而被賈后所利用,最終,一度在後黨的打擊下,暫時偃旗息鼓。此後,新的藩王領頭人物趙王倫也不得不放低身段,朝中的官僚士大夫們也與後黨聯手,想方設法阻止藩王們再入主中樞。
藩王勢力也在坐等時機到來。而這個時機就是賈南風廢太子事件。據記載,晉惠帝太子司馬遹不是賈南風所生,後與賈氏結怨,最終,司馬遹被其設計陷害,先廢為庶人,後被害身亡。這一舉動成了趙王司馬倫討伐賈南風的藉口,司馬倫先是假造詔書,以謀害太子的罪名要廢掉賈南風,這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在誅殺賈后黨羽和張華等人後自領相國位,司馬倫獨攬大權,元康十年(300年),賈后被毒殺。藩王勢力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後黨集團徹底失敗。
不久,司馬倫逼晉惠帝退位,自立為帝,改元建始。據記載“淮南王允、齊王冏以倫、秀驕僭,內懷不平。 ”此後,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紛紛起兵討伐趙王司馬倫,一場最終致使西晉政權徹底毀滅的“八王之亂”開始了。直到,光熙元年(306年),東海王司馬越迎惠帝回洛陽,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相繼為其所殺,大權落入司馬越手中,八王之亂到此終結。
再說五胡亂華。
中原發生八王之亂以後,諸王相繼敗亡,生靈塗炭,社會經濟嚴重破壞,整個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頻發。地處北方的這些少數民族匈奴、鮮卑、氐、羯、羌等進入中原,最終於建興四年(316年)滅亡西晉,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史稱為“五胡亂華”或“五胡之亂”。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
其實,從東漢時期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就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其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由於此前漢朝的軍事征服以及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力不足而對各少數民族的招誘。另一方面,有學術觀點認為是氣候變遷及地理因素。原來在長城以外,由於天氣乾燥,一向只能畜牧;反之,長城以南則較宜農耕發展。然漢末魏晉時,北方出現了一次“小冰期”,氣候變得寒冷。本宜於農耕的華北地區,轉為適合遊牧生活;而遊牧民族原居之處,卻不宜居住,因此,胡人大量南下覓生計。
到了西晉統治時期,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幷州和關中一帶的少數民族,在漢族的影響下,逐漸由遊牧轉向農業定居,胡漢文化相互影響滲透。但在交融的同時,胡漢之間也存在一定的民族和階級矛盾,例如幷州的匈奴人成了漢人的奴婢,而不少漢人也相繼淪為胡人奴婢。期間,周邊各少數民族勢力的也一直在消長變化中。而此時,西晉內部卻還在那裡扯犢子呢,八王之亂正當其中。
到了公元304年冬天,氐族人李雄佔領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史稱前趙(八王之亂時自稱漢王,建立漢國,後被劉曜改為國號為趙),這被視為是五胡建國的開始。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劉淵之子劉聰的兵馬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了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並大肆發掘陵墓、焚燬宮殿,史稱“永嘉之禍”或“永嘉之亂”。公元313年,懷帝侄子司馬業在長安登基,是為晉愍帝,結果到了316年,前趙劉曜攻破長安,將其俘虜,317年將其殺害,歷時五十一年的西晉滅亡。
據統計,此後,一百餘年間,北方各少數民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大小國家達數十個,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後來,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前南北朝特徵。
回覆列表
沒有八王之亂,搞不好也會有五胡亂華,但是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的出現。
所謂的“八王之亂”,是晉武帝司馬炎死後,他的弱智太子司馬衷繼位為晉惠帝。弱智是管不了事情的,所以大政都被他的皇后賈南風把持了。但是要把持大權是必須流血的,所以負責託孤的汝南王司馬亮和進京搞事的楚王司馬瑋,以及另外兩個重臣被殺掉。
八年以後,烽煙再起,賈南風廢殺太子,而後自己又被逼著自盡。她死以後,各個王爺立刻跳反,都想把傻子皇帝控制在手裡,結果大家打的你死我活,一堆司馬們殺得不死不休。
這場浩劫造成了兩個結果——一個是氐族流民流入了四川並且自號成漢,建立了五胡十六國的第一個政權;第二個是成都王司馬穎為了奪權,請來了匈奴人劉淵,而匈奴人就再不願意離開中原,五胡亂華大幕正式拉開。
(好像都和成都有關......)
五胡亂華的直接原因雖然是八王之亂,但其實有內部深層次的原因。首先,當時整個地球出於小冰期,寒冷讓以畜牧業為生的北方草原民族難以為繼,自然需要南下討生活;其次,因為統一迅速腐化的晉朝士族喪失了戰鬥力,很難以抵禦南下的少數民族大軍;最後,此時漢民族對少數民族的壓迫政策也確實令這些夷狄心懷報復,比如對漢人最兇殘的羯族首領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