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何五帝都是黃帝及其家人?
8
回覆列表
  • 1 # 許鈞堡

    五帝只有堯禪讓給了舜,舜禪讓給了禹。史記上記載的算是禪讓。而在竹書紀年上卻是奪權而非禪讓。順便一下竹書紀年是春秋戰國時期晉魏國的編年通史。

  • 2 # 左說春秋

    題主這個提問,若追本溯原則並非一種說法。三皇五帝,異說紛紜。

    一、關於五帝之說的演變

    三皇之說有五種,五帝之說有三種。題主所謂五帝出自一脈,皆為一家族內禪讓,也就是內禪形式。

    一是《史記*五帝本紀》說,是司馬遷依據《世本》和《大戴禮》而成。以黃帝、顓頊、高辛、唐堯、虞舜為五帝,譙周、應劭、宋均同(見《五帝本紀正義》)。

    二是鄭玄說。鄭注《申候敕省圖》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增加少昊,所謂德合五帝座星者為帝,實際變成六人為五帝,(見《曲禮正義》)。

    三是偽孔、皇甫謐、孫氏說。這三家則以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為五帝(見《五帝本紀正義》)。

    以上三種五帝說法,紛紜如此,根源在那裡?《風俗通義》說:燧人氏以火紀,故託燧皇於天;伏羲以人事紀,故託戲皇於人;神農悉地力,種穀蔬,故託農皇於地。把天地人之道備,而三五運興。這是《書傳》本義,為今文家舊說。伏生是秦始皇時博士,所謂泰皇即大皇和太皇。秦代博士之說與《書傳》是相同的。女媧本是造人之神,漢代人把她與祝融混而為一,所以《白虎通》之說與《運鬥樞》《元命苞》相同。

    那麼三皇五帝都是誰?

    三皇五帝之名舊有之,但託於天地人則是儒家們的事。《周禮*春官》注:周代祭祀中有九皇六十四民之祭,都是上古無名號的國君。在伏羲之前還要祭祀九皇六十四民。《史記*封禪書》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孔子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餘王,但俎豆之禮不章(清楚)。《韓詩外傳》曰:"孔子升泰山,觀異姓而王,可得數者七十餘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

    上述紀載說明,黃帝前後異姓王數量龐大,絕非黃帝一脈相傳的異姓王者可數者72家,不可數者成千上萬家。足以說明五帝僅為代表,遠非全部。把橫排的數十家甚至上萬家,縱排為黃帝一脈五帝,是儒家整理為一脈,事實上很複雜。連孔子也扯不清,孔子所損益整理的只不過三代而已。

    二、關於題主所謂五帝一脈禪讓問題

    "一是前面談過五帝由來,本無統一說法,拋開72家說,成千上萬家說,即是五帝,也未必都是黃帝一脈。黃帝25子,得姓者14家。《史記*五帝本紀》中堯舜如果同為黃一家,則不能通婚。為何堯帝兩女兒妻舜帝?黃帝時代即有同姓同宗不通婚規定,到堯舜時能通婚?

    二是黃帝戰勝炎帝和蚩尤兩族,但蚩尤和炎帝族群龐大,並未消亡殆盡。如姜姓即炎帝族,為四嶽首領,說明權力分配上炎帝一族仍有一定地位。沒有很好安置,兩大族群不造反?如果從黃帝到禹全為一脈,那麼炎帝和蚩尤兩大部族永遠是奴隸?這在當時不可想象。

    三是檢視那些吞鳥卵而生,履大人跡而生的能與黃帝有血緣關係嗎?《史記》說法矛盾之處甚多。五帝皆出黃帝一脈說法未必可信。各大族群需要一個平衡機制才能和平共處。這種機制要有必要的妥協。很可能禪讓制即是這種平衡機制。孟子說舜生東夷諸馮,一介平民,因德能而繼堯位,應該不是出身貴族,妻堯二女,則說明與堯無血緣關係。

    總之,按《史記》說,五帝乃黃帝一脈相傳,屬於大家族內部之禪讓,早已家天下了。但為什麼古籍沒有黃帝家天下的評論?極有可能是儒家們為了一脈正統而人為之。孔子所謂異姓而王者72家封泰山又是指哪些人呢?古代禪讓,讓德讓賢是肯定的,是否打破血脈系統進行了禪讓,應該再研究。五帝既然並非身接,其間或許也有他人。五帝之名號,多因德因地而尊稱,並不是自身真姓名。《史記》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周人姓姬,也讓黃帝姓姬,這也許是政治需要。我認為在部族勢力消張之時,跨血統禪讓,可能是一種平衡機制,唯德能是讓,是種安定族群的不二之選。一個部族能安然統治另外兩個大部族達幾千年,不可信。堯位由大家族內禪讓而得,舜和禹則未必真出黃帝一脈。

  • 3 # 閒雲島

    五帝的傳承,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除了“堯禪讓於舜,舜禪讓於禹”外,其它均為繼承而立;其實,即使這種“禪讓”,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禪讓”,因為他們所“禪讓”的物件均為黃帝的嫡系子孫後代。也就是說,五帝文明,一脈相承。

    “五帝文明”,一脈相承。

    《史記》記載,黃帝娶嫘祖為妻,生二子,其一曰玄囂,其二曰昌意。二人其後均有天下:昌意子顓頊及其子孫舜帝、大禹均繼天子位,統治天下;玄囂孫帝嚳繼其族叔顓頊位,帝嚳逝世後,“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可見,黃帝帝位的傳承,由於黃帝在位時間長(活了一百多歲),除了其正室之子玄囂、昌意因年齡問題無法繼位外,正室二子的子孫均有天下,且源遠流長,“夏商周”為其子孫後代所開創,“秦漢唐宋”亦乃黃帝子孫後代打拼建立……所以,泱泱中華,均系炎黃子孫。

    黃帝 ‖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於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顓頊 ‖ 《史記.五帝本紀》:“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址,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嚳 ‖ 《史記.五帝本紀》:“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堯帝 ‖ 《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舜帝 ‖ 《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龍山文化”,五帝文明的象徵。

    “龍山文化”就是“五帝文明”很好的佐證。“龍山文化”因在龍山鎮(山東章丘縣)發現而得名,據C14檢測,其遺址產生於公元前二千至二千六百年,時間恰在“五帝時代”。與"仰韶文化"相比,“龍山文化"的分佈範圍更廣,文明程度更高;它覆蓋了整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甚至遼東半島、兩廣地區……諸如,黃河上游(甘肅和政縣齊家坪)的齊家文化、黃河中下游流域,即以“龍山文化”最著名,長江中下游流域則分別出現“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其文明程度遠超“仰韶文化",農具(石銅並進)先進、生產力大增;製陶業突飛猛進——以超薄高質為特點的“黑陶"遍及各地;銅冶煉及加工技術已得以發展,出土的銅鼎、刀、匕、鑿、環等已相當精緻;出土的卜骨反映出當時的宗教文化;出土的“龍山玉"、“良渚玉"已非常精美……另一個顯著特徵,即人類已有巨大進步,從出土合葬墓屍體來看,男人為主,女人屈膝面對男人,對偶(一夫一妻或二妻)婚已很普遍,這說明社會已完全進入父系社會。

    “舜囚帝堯,禹逼帝舜”?真相自有公論。

    非正統文史記載,上古時代似乎存在“舜囚帝堯,禹逼帝舜”之說,尤以“法家”代表人物為甚。

    《荀子·正論》‖ :“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擅讓’。是不然”。“夫曰‘堯舜擅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 。

    《韓非子·說疑》 ‖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

    荀子、韓非子是亙古以來最著名的師生關係,荀子以《性惡論》,繼往開來,既繼承了儒家,又開創了法家……荀子、韓非子一脈相承,他們必須強調人性的“惡性”、“血性”,方能彰顯其“化性起偽”、“以法扼惡”理論的根源,因此,否定“堯舜禪讓”特別是韓非子將“舜禹”與“桀紂”相提並論,確實有失公允。

    《竹書紀年.今本》中“五帝紀” ‖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於平陽。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竹書紀年》作為法家淵源地三晉史書,作者自然傾向於法家觀念,但這僅僅是一種觀念,不能說是還原了歷史。比如說“伊尹篡位被殺”,而甲骨文中伊尹所受商王祭祀規格頗高,說明《竹書紀年》可能存在錯誤;更何況《竹書紀年》在宋時歷經了佚散後又重新收集整理的過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價值(此書以君主紀年為綱目,上下記載了89位帝王、1847年的歷史;時代變遷,修修剪剪,難免“無中生有,捕風捉影”)。至於酋長之間的權力交接,篡位或推選其實都可能存在,上古的某兩位酋長,又同樣都可能的。

    歷史,終歸是歷史,任何野史或個人評說是無法代替歷史的,唯有正統《史記》《尚書》等以及考古史料,方能還原歷史——“堯舜禪讓,千古流芳”。

    《史記.五帝本紀》‖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闢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闢丹硃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硃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硃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硃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

    《書·虞書·益稷》‖ : “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乃賡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俞,往欽哉’”。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濃重、盛大,且神聖的禪讓儀式。 “虞賓在位,群后德讓”——“虞賓”,何許人也? 對照《竹書紀年》(古本)可知,“虞賓”就是丹朱。 “祖考來格……群后德讓”——“後”,乃夏及以前帝王的專稱,此處顯然是指天下各邦的諸侯,或是部落領袖;他們就是來見證這場禪讓儀式的,因為即將產生新的天下共主。

    《史記.五帝本紀》 ‖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堯子丹硃,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由此可見,《史記》載:“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因為,“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授丹硃,則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尚書》載“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二者所載,均頌堯舜:饒舜禪讓,千古流芳。顯然,《尚書》與《史記》的記載更為可信。

    甲骨文印證《竹書紀年.今本》的紕漏。‖ 經甲骨文專家考證,伊尹在甲骨文中經常被歷代商王祭祀供奉,其地位與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同等尊貴,經常被一起祭祀配享。這充分說明伊尹在殷人中的崇高地位,不存在《竹書紀年》中描述的“伊尹篡位被殺”而被鄙視……根據甲骨文記載的伊尹之資訊,顯然,《尚書》與《史記》的記載歷史真實度更高。

    《竹書紀年.古本》‖ : “帝(堯)子丹朱避舜於房陵,舜讓,不克。朱遂封於房,為虞賓。三年,舜即天子之位”。——《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帝堯陶唐氏》 分明寫的是和《史記》一樣,就是堯舜禪讓,哪有什麼“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堯舜禹之間到底是“禪讓傳承”,還是“奪權篡位”?正反兩方面的史實和史料均已指向一個結論:堯舜禪讓,千古流芳。

    為什麼“禪讓”的物件均為黃帝的嫡系子孫後代?看看黃帝的天下是怎麼得來的,也許就心知肚明瞭。

    炎黃二帝合戰蚩尤。‖ 《史記·五帝本紀》:“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與蚩尤的“涿鹿大戰”可謂曠日持久,黃帝和炎帝的聯軍是“九戰九不勝”、“三年城不下”,最後黃帝不得不祈求九天玄女幫助,才最終戰勝蚩尤。《山海經·大荒北經》:“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覆上,所居不雨”。

    炎黃二帝戰於阪泉之野。‖ 《史記.五帝本紀》:“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呂氏春秋·蕩兵》亦云:“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 《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酣戰得位,又豈能拱手相送?‖ 根據《史記》載,黃帝聯合炎帝,大戰蚩尤於涿鹿之野,可謂曠日持久,最後黃帝不得不祈求九天玄女幫助,才最終戰勝蚩尤。蚩尤被殺,炎帝自然也就“唇亡齒寒”,《史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好不容易征服了兩個天下最大最強的部落首領,之後天下一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酣戰得位,又豈能拱手相送?可見,五帝時代的“禪讓制”,始終在黃帝家族的子孫後代中進行,這最正常不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栽富貴竹能盆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