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關村線上
-
2 # KingTsui
摘一段以前的回答吧。
我的這篇回答將包含四個板塊:
· 你在聽什麼與確定你的需求
· 為什麼不推薦xx
· 怎樣從評測與影片節目中學到東西
· 常見誤區解答
· 你在聽什麼與確定你的需求
作為一個對於耳機稍有要求的萌新,上面的兩點是你能找到適合自己需求器材的基礎。
不妨開啟你的歌單,大概瞭解一下你曲庫裡的曲風大概是一個怎樣的分佈。就筆者手邊AK320裡的構成而言,大概是以巴赫/施特勞斯等作曲家的古典中小編制作品、歐美流行、搖滾金屬大類為主,摻雜部分華語流行、大編制交響、爵士樂和以House為主的電子樂。所謂雜食,本沒有一個相對明確的界定,不過至少與周圍一些只聽大編制或華語口水歌的朋友來說,已經算相對雜食了。
這只是一個例子,你也不妨可以開啟自己的曲庫看看。你的聽音情況是你選購耳機的最基本的標準,而不是這樣:某大佬在xx地方說xx耳機好,那我買買買。舉個例子,我個人很喜歡的一個便攜耳機:森海塞爾HD25,你可以在各個論壇(包括知乎)的1K-2K檔推薦裡看到它的身影。如果說用來聽流行/搖滾,甚至某些小編制的器樂,HD25的表現可以說相當出彩。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大編制的愛好者,比如說成天聽貝五貝九,那麼HD25是很難說適合兩個字的。同理還有經典的索尼MDR-7506,在千元以內他的人聲表現是準確而富有表現力的,但除去人聲之外,它的器樂音色可以說相當不準確(管樂尤重)。如果你要說,我想買一個7506用來聽器樂或者搖滾,不好意思,經典如它也幹不好這行。
基本確定好你的聽音範圍後,必須要確定你,需要一款“怎樣”的耳機。
入耳式與平頭式是耳塞的主流形態,平頭式在成本所限的情況下更容易將聲場做得自然(不是絕對),但是它的低頻質量會比入耳式更難做好(也不是絕對)。但是平頭式耳塞的開放式結構,無法滿足隔音需求。入耳式耳塞的結構多為封閉式或半封閉式,更容易做好低頻質量(也不是絕對),隔音相對也較好(飛利浦S2與索尼EXK等開放式入耳除外)。介於平頭和入耳之間,還有半入耳式耳機,例如蘋果的小白,final audio的夜壺系列等。
頭戴式耳機則主要有兩種分類標準,一是壓耳式/包耳式,二是開放或者封閉式。開放式耳機的結構決定了它隔音效能難以滿足,且聲音存在外洩的問題(不是漏音)。介於開放式和封閉式之間,還有一些半開放式與偽閉式,比如拜亞動力的t1與dt880就屬於半開放式的範疇內,而索尼的z7,z7m2以及1a系列則屬於偽封閉式,在單元外殼上開了孔。
確定了兩方面最基本的需求,現在讓我們開始聊產品。
· 為什麼不推薦xx
初次瞭解耳機市場的人,大多對於某些著名的所謂不出差錯的型號青睞有加。比如耳塞裡的森海塞爾mx375與ie80,鐵三角ath-im70,便攜頭戴裡的索尼1a、鐵三角msr7及森海塞爾的momentum等。首先我要說一句,上面這幾個被消費市場廣泛認為“適合入燒”的產品,基本都不適合入燒。
這些產品的通病是什麼?首先所有曲風都不好聽,表現比較平庸。前面提到,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全方位的雜食,總要有所偏好。自然地,在做選擇的時候也要依照自己的偏好,而所有被消費市場廣泛認可而不被主流的HIFI市場認可的產品大多是為了迎合(至少是廠商所理解的)大眾口味而設計。最多隻能夠做到聽什麼都不至於難聽到吐,做不到某一點是“很好聽”的。在這一點上,上述面向消費市場的“HiFi產品”,還不如beats做得好。雖然我也經常噴beats絕大多數的產品聲音走向不健康,素質太差,但比起那些庸到極致的產品,beats的部分產品在表現以動詞大詞為主的一部分RnB與嘻哈音樂時,還算的上是“有特色”。(注意我並沒有說beats聲音好,不要斷章取義。)另外諸如IE80、N1AP和鐵三角CKS系列等,他們的本質也與beats沒多少區別,走向都是比較hufi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見過一些新手,買個im70或是ie80,回來抱怨聲音還不如蘋果小白好聽。這些時候不一定是他們不具備鑑別能力所致,反倒是有可能是由於這些塞子本來就水平不怎麼樣。
另一方面我不向隨身初燒推薦的耳機,還有以下這種型別。
同樣,一個例子。AKG的K240系列和K6XX系列是非常經典的低價位(現在的低價位)耳機。我在其他回答中看到有推薦k612Pro以及k240s之類。我自己也非常喜歡k612Pro以及k240m,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便攜系統為主的初燒們,大多是沒有辦法搞好這些耳機的。如果沒有一些基本的臺式系統發燒經驗的話,這些耳機都是比較難以滿足不少初燒插手機或插個千元國磚就想獲得相對比較好聲音的需求的。
· 怎樣從評測與影片節目中學到東西
雖然包括我在內的不少燒友,在進行推薦的時候總會加上一句“強烈建議以自己試聽的結果為準”,但是顯然低價位產品找試聽是相當不容易的。所以對於一部分低價位的產品,可以透過看評測找到自己的參考系而進行選擇。
①對於全是開箱圖擺拍圖,而對於聲音本身僅兩三句略過的文章或者影片,略過。
②對於聲音優點(無論是否為真)大加吹捧,而對於缺點一概不談,或者兩三句略過的,略過。要記住這一點,即使是大奧和香格里拉,聲音也會有缺點。
④只注重聲學測量資料,而對於聽感省去或不提,甚至吹捧資料唯一論的文章,略過。HiFi音響發燒,不止是聲學技術,也是一門藝術。
⑤紙上談兵,雲試聽、雲評測,略過。
⑥胡亂扯淡的、隨意引用的、理論漏洞百出的所謂“散文”,略過。
記住以上六點,至少你能在浩如煙海的評測文章與評測影片中,篩選出來哪些是有意義的,有助於進行選擇的內容。
那麼怎樣從評測文章和評測影片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呢?
首先可以安利一下聲波飛行員#116,有一段關於評測與試聽的內容,建議收聽,相當有參考性。
分享了#聲波飛行員#的節目《#116. 聽音經驗,內涵與外延》: http://music.163.com/program/2060250908/83065893/?userid=55206482
就我而言,簡單來說,搜尋某個產品的相關評測時要多平臺地來看不同評測者對於同一產品的評價,從而能夠綜合的找出他們所得到的共性特點及感受。如果有疑惑,請直接在他們的文章或者影片底下評論作者,將問題一針見血的問出來。如果對方能夠直截了當的給出答覆,那麼至少他們的意見是經過自己深度感知過的,即使不一定準確,但也可以加入到你的參考系中。熟悉了一些基本操作後,你可以在不同的平臺尋找不同作者的文章,透過他們過往寫過的文章的質量(而不一定是數量)來判斷其結論的準確性,進而來判斷他/她的看法是否值得參考。
你可以選擇在耳機大家壇,耳機俱樂部,耳機吧國磚吧等貼吧,家電論壇,知乎甚至b站上找到有一定價值(或許)的東西。儘管這些平臺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讓人不知所云的內容或是收錢瞎吹的東西,但篩選後的資訊總有一些用處。儘量不要去參考什麼值得買等消費媒體(不是針對張大媽),微博以及淘寶推薦上的內容。尤其注意,數碼博主突然聊起了HiFi,一定要警惕他們的內容真實性。
· 常見誤區解答
煲耳機是否有用呢?
是的,對於一些動圈或平板等單元的耳機來說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麼大。對於歌德,極致以及索尼等品牌幾款耳機來說,煲耳機帶來的變化是比較明顯的,比如像索尼的exk與極致的ed8ex,這幾個型號都是比較值得煲機的。然而可以這麼說,低價位的耳機和耳塞總是想要煲機開腦放,適度就好了,幾個小時就行了,別迷信這玩意兒。更不建議嘗試用白噪音,粉紅噪音什麼的進行煲機,那不是煲機,那是毀機。
藍芽耳機是否都是垃圾?
不是的,雖然目前的無線傳輸技術仍然比不上有線傳輸(即使是LDAC與HWA),但是在某些具備aptx HD以及LDAC技術的耳機中,基本的出街需要已經是可以滿足的了,但是也就僅此而已。是否選擇藍芽耳機作為你最主要的聽音工具,這個取決於你的需求。
HIRES標準有用嗎?
可以這麼說,基本沒有用。它只是一個播放器能夠解碼96kHz/24bit以上音訊檔案或耳機頻響範圍在20-40khz以上就可以交錢認證的東西,基本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線材更換有用嗎?
有用。線材在大部分情況下其實起輔助調音的作用,但並不代表它的地位真的就只是輔助那麼簡單。只不過在低端器材上,線材的變化不能夠特別明顯的被感知到罷了。舉個例子吧,拜亞動力的t1二代,為何評價不如一代那麼正面?除了在調音上做了一些大部分人不很喜歡的調整以外,拜亞配的那根垃圾線材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關於線材的選擇與搭配或許我會再寫一篇文章來聊聊。
對於初燒而言,是否一定要買單獨的播放器或者耳放?
取決於你個人的需求與喜好。如果你有意從萌新徹底大踏步開始發燒的話,筆者認為還是購買一個搭配得當的比較好。畢竟在大部分時候,你的耳機再怎樣出色,音源問題解決不好還是影響相當大的。我還真見過有一些人用AKG K3003,手機直推聽128K的MP3檔案。如果你是這種滿足於手機只推高檔耳塞或者耳機的“大佬”,那我只能說您兒聽著高興比啥都重要。
嗯,就先到這兒吧,推薦部分和答疑部分會時不時更新一下。如果有燒友需要入門臺式系統的搭配與選擇的話,或許有可能也會更新。
感謝閱讀。
回覆列表
從入門HiFi耳機到進階級HiFi耳機,耳機的升級往往表現在聲音素質上。聲音素質是衡量耳機細節質量的一個詞,不過HiFi圈裡有各種理解歸根結底還是在耳機聲音細節精密度上。
進階級HiFi耳機大搜羅 總有一款適合你
“高保真”一詞在HiFi圈裡算是用爛了,雖然大家都知道但並不瞭解。有的人覺得聲音大就是高保真、有的人覺得低頻震撼就是高保真,這兩者都沒錯,只不過他們只是理解了這其中的一小部分,真正的高保真什麼樣其實去聽一場演唱會就知道了。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介紹幾款十分不錯的進階級HiFi耳機,這些耳機的聽感都十分不錯,並且在聲音素質上相比普通入門HiFi耳機的綜合水平能強上不少,希望本文能夠為你們耳機升級帶來參考。
拜亞 T51p
推薦理由:聲音自然、特斯拉線圈
參考價格:1599元
編輯點評:這款耳機是偏輕飄的風格,適合打扮比較隨意的人群。它具有特斯拉線圈設計,具有HiFi級別的音質。T51p特別加強了中頻細節和量感,播放流行人聲具有十分真實自然的聽感,低頻富有能量感,適合聆聽各種型別流行歌曲。
拜亞 T51p
拜亞 T51p
特斯拉單元具有超高細節分析力,歌手彷彿就在眼前。全封閉式設計能有效隔離外部環境噪音,創造舒適安靜的聽音小環境。與德國beyerdynamic其他中高階型號耳機一樣,T51p也是在德國本土製造的,工藝做工精密細緻,帶來精準的音質表現和優秀的產品做工。
T51p的外殼為金屬拉絲工藝。改進後的線纜更具穩定的表現和抗拉伸強度,表面材質做了光滑耐磨處理以減少噪聲傳導。淺色的香檳色賦予了耳機非常優雅的外觀,大部分材質都是採用金屬材料,更加堅固耐用。
森海塞爾 IE80耳機
推薦理由:噪聲抑制、人體工學設計、可調節低音
參考價格:1899元
編輯點評:IE80質量輕,並且加入了噪聲被動衰減設計,具有突出的環境噪聲阻抑效果,最高可達26db。並且佩戴非常舒適,耳機殼體很小,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為高強度使用設計,貼合耳朵輪廓防止脫落,矽膠耳套柔軟彈性不變形,久聽不累。能在您休息的同時帶來舒適的佩戴感。
森海塞爾 IE80
IE80還是一款能夠說動調節頻率響應的耳機,五種低音力度, 總體來講聲音偏中下盤,男聲很有味道,環境、背景渲染效果突出,帶有強力釹磁體的動圈驅動單元帶來出色的聲音精準度和清晰度。充分體現了典型“動圈耳機”的味道。
推薦理由:飛機引擎設計 佩戴舒適
參考價格:1299元
編輯點評:1MORE耳機的做工一支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地方,從耳機的包裝上就能看出。各種配件一應俱全,顯得耳機非常有品質。這款耳機全新的四單元旗艦耳塞採用“3動鐵+DLC類鑽碳單動圈”聲學結構設計。已擁有自主研發動鐵單元和圈鐵技術的1MORE,此次將3個超低失真動鐵單元放入每個音腔中,在高頻和超高頻實現超低失真效能,同時強化了高頻細節解析力。
1MORE四單元圈鐵
1MORE四單元圈鐵
對於耳塞的外觀來說,一改之前三單元的風格,採用了全新的設計和全新的模具。新的四單元腔體看起來更像是飛機的發動機感覺。而線材方面採用無氧銅材質,在外觀上使用了紅黑配色並且紅線纏繞式的設計看起來也更像是傳統HiFi線材雙絞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