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圓臉講娛樂

    你可以借鑑下圓沙古城的一些調查研究 他們都是同時代的 同屬於西域 服飾等都是一樣的 考察結果顯示,2000多年前的圓沙人就能熟練地使用毛紡技術。令人驚歎的是,他們不僅使用羊毛和駱駝毛,甚至還加工使用馬尾巴上的毛。

    在色彩和圖案的選用上,也顯示了古代圓沙人豐富的想像力。從毛織物的顏色上看,有豔麗的紅色、黃色、藍色,還有紫色、黑色、白色和咖啡色,審美情趣非常高。而顏料多取之於大自然,有植物也有礦物,甚至還取之於昆蟲。專家們發現,這些織物中,平紋裡有斜紋,斜紋裡有平紋,說明當時人們的紡織技術已經非常嫻熟精湛。

    更早的考古資料表明,距今3000多年前,生活在西域的人們,主要以動物皮和毛作為服裝原料。他們擅長紡織各色毛布,還用彩色顏料在毛布上繪染圖案,慣於用鳥禽羽毛作為服裝的配飾;衣裝款樣奇特,裝飾古樸,形成暖裘爛漫、毛布絢麗的服飾風格……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文瑛向中外學者介紹了戰國至漢晉時期塔里木盆地居民的服飾潮流。

    李文瑛研究員透過多年研究認為,塔里木盆地居民服飾形態主要有3個地域風格:以山普拉墓地出土實物為代表的于闐漢晉風格服飾;以營盤、Murano墓葬出土實物為代表的Murano漢晉風格服飾;以尼雅墓葬出土實物為代表的精絕風格服飾。

    漢晉時期,塔里木盆地居民出現了基本定型的服式,上衣大致有前開襟式和套頭式兩種基本結構,式樣多趨於寬大,褲裝多為合襠長褲,裙裝多為套式的筒裙和喇叭狀裙。

    隨著絲綢之路貿易的繁盛,東西方紡織技術互相借鑑,西域的毛紡織業在這一時期日趨繁榮,而且隨著棉織物的推廣及中原絲織物的傳入,毛織物不再是塔里木盆地居民惟一的服飾面料,緙毛工藝此時日臻成熟,織物色彩豐富協調,紋樣表現細緻入微,以山普拉出土的漢代緙毛織物最具代表性,圖案紋樣除幾何紋外,還有大量動物紋、植物紋。

    除緙毛外,採用平紋緯重和雙層結構的精紡毛織物——罽(ji,四聲)是這一時期的毛織物的新品種,其中一些精品明顯是中亞西亞一帶的輸入品,服裝的樣式日益多樣化,並含有東西方以及本地的不同的服飾文化元素。

    古代西域上衣款式多樣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王方在研討會上指出,新疆地區漢晉時期服裝實物發現很多,其式樣及質料均有強烈的地域特點,尤其是上衣的款式最為多樣而突出。

    根據上衣的領式特點,有貫頭式、對襟式、交領式三大類。上衣的細部和裝飾考究,技藝精湛,有衣穗、繫帶、絛帶、貼片等諸多繁複裝飾工藝,這也是新疆地區地域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方認為,漢晉時期的西域居民的上衣樣式基本延續了當地的服飾傳統,同時也受到了來自中原地區服飾文化的強烈衝擊,顯示出強烈的吸收與交融的服飾文化特點,剪裁方法及裝飾工藝都有了繼承和發展,形成了新的服飾文化特色。

    而西域的服飾潮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互動影響著中原。2011年自治區博物館組織的古代西域服飾展顯示,“回鶻衣裝回鶻馬”,早在唐代,西域服飾就成了長安城裡的流行趨勢。

    自治區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阿麗婭·托拉哈孜指出,新疆地區得天獨厚的乾燥的內陸氣候和生態環境,使得古墓葬、古遺址的紡織品儲存相當完好。

    這位研究人員說,絞經羅織物是古代新疆紡織物中的一個特殊品種,出現於和田洛浦山普拉古墓、且末扎滾魯克古墓、民豐尼雅遺址、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年代為漢-魏晉、唐代。質地有毛、絲兩種。顏色為淡黃、紅、綠等多種顏色,組織結構均為四經絞、二經絞、三經絞、五經絞,圖案有菱格卷草紋、菱格勾連紋、椒眼紋、杯菱紋等。

    “這些羅紋織物雖不屬於中國古代較早的羅紋織物,但具有新疆羅紋織物的特殊性,特別是杯菱紋具有中原風格特徵,集中反映了新疆紡織文化的多元性。”阿麗婭·托拉哈孜總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HR淡季應該如何開展招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