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紅火火講歷史

    歷史上燕王姬噲,為什麼要禪位給臣子子之,最後結果怎麼樣?

    春秋末年,東周王室天下大義名存實亡。各諸侯國都已經起了吞併天下,一統九州的野心,其中把國力經營的最好的就是秦國,秦國商鞅變法後,國力日益強盛,獲得了中原五國齊,趙,魏,韓,燕的畏懼。此時位置在東北方的燕國因為弱小資源少,生存更加困難。面對中原強鄰壓迫,燕國君主非常渴望改革,非常希望有賢明之士輔佐治國,從而讓燕國重振國勢,避免被吞併滅亡結局。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太子姬噲繼位,雄心萬丈的姬噲,圖謀振興燕國,準備效仿秦國選士變法,以是有姬子之憑自己的才幹獲得了燕王姬噲信任,任職燕國宰相。

    燕王姬噲是個理想主義者,尊崇上古堯舜治國政策,以德服人,內心期望自己能成為堯舜這樣的明君聖主,從而獲得堯舜之君的美名。所以,姬噲上位後,不喜歡玩樂歌舞,也不建造奢侈的宮殿供自己亨樂,一心把自己的修養向上古五帝堯舜看齊。姬噲好堯舜沽名釣譽的舉動,讓權臣姬子之一眼看穿,以是姬子之投其所好,大肆鼓吹姬噲是當代堯舜君王。把一個老實的燕王姬噲哄的心花怒放,喜不自禁,更加信任姬子之。而姬子之雖然善於逢迎君主,但是本身的才幹是很厲害的,他果斷英明治國,確實贏得了燕國老百姓的擁護,從而進一步掌握了燕國軍政大權。

    俗話說的好,人心不足蛇吞象。燕王姬噲為了獲取威望成就自己堯舜美稱,在姬子之鼓動下,輕率的做了中原五國的馬前卒,肆意挑釁強大的秦國。公元前318年,燕王姬噲為主會盟中原五國聯軍進攻秦國,結果就是聯軍人心不齊被秦國擊敗。燕王姬噲被當頭一棒澆滅了不少堯舜聖君美夢。此時權力燻心的姬子之決定奪取更大的權力,正好齊國大臣蘇代出使燕國,這個蘇代本來就是燕國原相國蘇秦弟弟,而蘇秦可是姬子之的兒女親家。蘇代自然和姬子之稱兄道弟本來是一家人,姬子之計從心上起,讓蘇代在燕王姬噲面前代自己美言。蘇代欣然應允。蘇代面見燕王姬噲,又把燕王姬噲好堯舜美名的心態大大誇讚了一番,燕王姬噲心中暗喜,就問蘇代: 現在的齊國還可以稱霸嗎?蘇代嘆氣說:齊國不行了,燕王姬噲驚㤉問為什麼?蘇代說: 齊王不信任宰相,國家政策執行不好,那象大王有堯舜美德,任人不疑呢?燕王姬噲一聽很高興,立時釋去了對姬子之一點點的疑慮,把國家大事全部交給了姬子之處置。姬子之徹底掌握了燕國軍政大權。以是策劃謀朝篡位奪取君主寶座。

    以是另外一個大臣鹿毛壽,上場表演了。鹿毛壽不愧心理戰專家,口才犀利又舌燦蓮花。他對燕王姬噲說: 大王堯舜美名只有燕國傳揚還不夠啊,要想天下人知道認同你堯舜聖君名聲,你應該效仿大舜一樣,一開始不接受大堯禪讓,而是謙虛推讓要把帝位禪讓於許由,但是許由推辭不受大舜才不得不繼承大寶。那時候天下人都傳頌大舜美德仁義呢。燕王姬噲被名氣動人心,終於入了姬子之的圈套,決定禪讓燕國君位於宰相姬子之,以成全自己的堯舜聖君美名。

    燕王姬噲自然以為自己表演一場堯舜禪讓大戲,姬子之只是配角襯托自己的偉大和高尚。那知道姬子之假戲真做,並不推辭禪讓,欣然接受燕國君主大位。此時燕王姬噲才發現,原來朝野上下皆姬子之黨羽,他成為了一個傀儡了,可惜後悔完了。燕王姬噲的禪讓,引起燕國內亂,太子姬平起兵與姬子之爭奪君主位置,從而引發齊國,中山國入侵,燕王姬噲自殺,姬子之,太子姬平被殺,燕國差點滅亡。

  • 2 # 風光藝境

    燕國始祖為周文王庶子召公姬奭。召公奭佐兄周武王滅商後,受封於燕,都薊(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鄉)。燕王位傳至第三十世,國君為姬噲。

    姬噲於公元前321—前318在位,性節儉,不遊樂,好賢慕賢。燕王噲任用子之為相國,大加寵信;而子之精明強幹,多謀善斷,亦甚得燕王噲倚重寵信。

    當初大縱橫家蘇秦在燕國時,與子之結為兒女姻親;而其兄弟蘇代亦與子之交好,情同手足。燕王噲三年(前318),齊宣王遣蘇代出使燕國。燕王噲問蘇代道:“聽聞齊國有孟嘗君,乃天下之大賢,齊王有此賢臣,可以稱霸天下嗎?”蘇代肯定地回答道:“不能。”燕王噲不解地問:“為何?”蘇代對答道:“齊王知孟嘗君賢,卻任之不專,安能成就霸業?”燕王噲嘆息道:“寡人只是不得孟嘗君為臣罷了,若得此大賢,肯定專任之!”蘇代趕忙進言:“今相國子之明習政事,他就是燕國的孟嘗君啊!”此言意在暗示刺激燕王噲尊崇子之。燕王噲果然著了道,對子之益加寵信,使之專決國事。子之因此饋贈蘇代百金。

    一天,燕王噲諮詢大夫鹿毛壽:“古時候的人君那麼多,為何單單稱頌堯、舜?”鹿毛壽亦是子之之黨,遂趁火添柴回答道:“堯、舜所以被稱為聖賢,因為堯帝能讓天下於舜,舜帝能讓天下於禹啊。”燕王噲復問:“既然這樣,禹為何傳位於自己的兒子?”鹿毛壽答道:“禹亦曾經讓天下於益,但只是讓他代理政事,卻未廢其太子。故而大禹逝後,太子啟奪去益的天下。至今人們認為禹德衰,不及堯、舜,就是這個原因。”一番對話,竟將燕王噲忽悠得心活了,遂問道:“寡人慾以國家讓於子之,此事可行否?”鹿毛壽趕緊吹捧道:“大王如能行之,與堯、舜又有什麼區別啊!”

    燕王噲好賢名,架不住別人忽悠,決意效法聖賢讓位。燕王噲大會群臣,隆重禪讓君位於相國子之,並收三百石以上官吏印信一併交給子之,以示禪讓之徹底。

    子之行王事、執國政三年,國內漸亂。前315年,燕太子平與將軍市被起兵攻子之。雙方構難數月,死者數萬,燕國大亂。前314年,子之攻殺太子平、市被,好歹平定了內亂。

    齊宣王見燕國內訌自亂,遂趁火打劫,派遣將軍匡章率軍攻燕。匡章五十餘日攻取全燕,據燕都,殺子之及燕王噲。齊軍殘暴,燕人反齊,齊軍被迫撤軍。

    趙武靈王送燕公子姬職(噲庶子)歸國,公子職即王位,是為燕昭王。燕昭王勵精圖治二十餘年,招賢納士,休養生息,國富兵強。前284年,燕昭王拜名將樂毅為上將軍,統領燕、秦、韓、魏、趙五國之師伐齊,大破齊軍,佔領齊城邑七十餘座,齊湣王敗死,燕國進入鼎盛時期。

    君位大於天,哪有私相外禪的。古來帝王數百,發自內心、主動禪位於臣子的君王,大概燕王噲是唯一。燕王噲好賢名、慕虛名,效仿上古聖賢唐堯虞舜禪王位於相國子之,上演了一出“禪讓”鬧劇,結果鬧了個身死國破,差點兒毀掉燕國。若不是這位燕國的“堯舜”生了個出類拔萃的好兒子燕昭王,燕國將恐怕很難復興了。

  • 3 # 歐洲軍武通訊

    燕王姬噲學堯舜禪讓王位,卻成千古笑柄。  這個事情是發生在周慎靚王五年的時候,當時燕王姬噲正準備與楚國、三晉聯手攻打秦國,但是卻失敗了,於是姬噲就派遣燕國大臣蘇代遊說齊國,蘇代回來以後對燕王姬噲說:“齊王不能稱霸天下,這是因為齊王不能絕對信自己的臣子”。燕王姬噲聽了蘇代說的話以後決定將燕國所以的大事都交給國相姬子之來處理,但是這個時候燕國大臣鹿毛壽對姬噲說:“國君啊,您應當效法上古聖君堯舜的做法,將國家託付給有道賢臣,這樣您就能夠落得和上古聖君一樣的好名聲了。”於是燕國的所有大臣都勸姬噲學堯舜禪讓王位於姬子之。燕王姬噲一聽大臣們說的有道理,於是他竟然決定將國內俸祿三百石以上的官員任免權利都交給姬子之來處理,那麼所有的大臣為了巴結姬子之,於是都成了姬子之的人了,燕國的朝政大權完全被姬子之一人所包攬,燕王姬噲的權力被架空了,他反倒成了姬子之的臣子。

    姬子之掌握燕國大權以後,燕國從此陷入長達數月的紛亂之中,人心惶惶,死亡達數萬人。

    於是齊國的齊王瞅準了時機,以幫助燕國平亂為由,命令齊國大將章子,率軍進入燕國。而此時的燕國正處於混亂之中,士兵根本無心抵抗齊國的侵略。

    齊國的軍隊勢如破竹,很快就抓獲了姬子之和燕王姬噲,隨後兩人被齊國軍隊斬殺。

    燕王姬噲想學堯舜禪讓王位給姬子之,但是結果卻是東施效顰,不僅害了燕國的民眾,而且也把自己搭了進去,可謂黃粱美夢,成為了歷史的笑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燕王姬噲估計已經垂垂老朽了,他糊里糊塗的將燕國的政權交給臣子,也許他並不是他自願的,但是勢比人強,姬子之掌握了朝政,也可以賣他個面子,自己仍然是名義上的國君,如果不禪位於姬子之估計連性命都保不住。正是由於燕王姬噲的糊塗行為,給燕國帶來了一場滅頂之災。

  • 4 # 史觀菌

    燕王噲 燕王噲,姬姓,名噲,今北京房山區人。戰國時期燕國第38任國君,召公後裔,燕易王之子。

    燕王噲禪讓的歷史背景

    燕易王去世後,噲繼任燕國君位,史稱燕王噲。 燕王噲三年(公元前318年),燕王噲聯合楚、韓、魏、趙四國攻打秦國,但未能取勝,只得各自退兵。當時的燕國國相是子之,他在燕國位高權重,專斷朝政。而燕王噲憂國憂民,夜不能寐,十分擔心燕國的安危、怕被滅國。

    燕王噲為什麼禪讓王位給子之?主要原因有二個:第一,燕王噲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他“好賢”、“行仁”,對唐堯虞舜先賢禪讓的美名非常仰慕,他想踐行禪讓,留下千古美名。

    《韓非子·說疑》記載:

    “燕君子噲,邵公之後也。地方數千裡,持戟數十萬,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湮汙池臺榭,外不揮戈田獵,又親操耒以修畎畝。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然而子噲身死國亡,奪於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

    《淮南子·人間訓》記載:

    “燕子噲行仁而亡”。

    韓非和《淮南子·人間訓》不約而同的在批評燕王噲一昧“行仁”,不懂得君王的權王馭人之術,而被子之蠱惑,自己斷送姓名不說,還使得燕國遭受亙古未有災難。據史書記載,燕王噲“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湮汙池臺榭,外不行戈田獵,又親操耒以修畎畝”,作為君王不沉溺與酒色,不聽萎靡之音,勤儉節約,不大興土木,親自種田,是一位勵行節儉,反對奢侈,愛惜民力,憂國憂民的君主。燕王噲的這種行為是他對上古先賢的模仿,是對仁政的推崇。

    燕國800多年,歷史十分悠久,一直繼承了周朝、召公仁政美德的思想。周朝以禮治天下,以德服人,反對兵戈,推崇仁政,因此每一位燕國的國君都身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在戰國時代,各個國家都積極的進行變法圖強,都有虎狼之心,唯獨燕國還在實施仁政,這在戰國那樣的時代裡顯得格格不入。

    第二,子之野心聯合大臣,迎合燕王噲讓讓賢的心理。

    《韓非子·內儲說上》稱子之任燕相時,曾“坐而佯言曰:‘走出門者何白馬也’?左右皆言不見。有一人走追之,報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誠信”。這段話是說,有一次,子之在朝堂問身邊的人:“剛才是不是有一匹白馬走出去了?身邊的人都說沒看見,但是有一個人假裝跑出去看了一下,回來說確實是這樣的。子之透過這樣的方式認為身邊的人都不誠信,不是自己的人”他透過“白馬”來玩弄權術,和指鹿為馬有異曲同工之妙。

    《韓非子·二柄篇》所說“子之託於賢,以奪其君者也”。

    韓非子這話,可謂言之真切。蘇秦死後,他的弟弟蘇代曾作為齊國的使者向燕王噲進言,“燕王問曰:‘齊王奚如?’對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不信其臣’。蘇代說這話的意思是抬高子之的身價,讓燕王噲信任大臣重用大臣,而這位大臣就是子之。透過蘇代的讒言獻媚,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為了感謝蘇代用百金作為酬謝,後來,子之與蘇代結為兒女親家,蘇代顯然成了子之的人,成立利益捆綁者。

    鹿毛壽藉機向燕王進言:“不如以國讓相子之。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雖然這話聽起來很荒唐,但是卻說到了燕王噲的心裡,這不就是他推崇的讓賢嗎!

    這些人迎合噲的心理,在不斷的蠱惑下,燕王噲“因屬國於子之,子之大重”把三千石以上大臣的印信交給子之,禪位於他,從此不問政事。

    蘇代和鹿毛壽的進言迎合了燕王噲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燕王噲的“禪讓”。

    禪位帶來的後果

    禪位的後果導致太子姬平聯合將軍市被髮動內亂。國相子之平息內亂。周赧王元年(前314年),齊國趁機入侵,燕王噲被殺,國相子之被擒後殺,燕國的寶物重器皆被齊國掠奪,燕華人被欺壓,燒殺掠奪,苦不堪言。

    歷史評價

    司馬貞《史記索隱》:“燕噲無道,禪位子之。”在戰國,禪讓制,不合時宜,在其他六國都積極的進行變法,加強王權,禪讓制就是背道而馳,仁政思想不合乎戰國的你死我活的紛爭時代。

    文章參考:史籍記載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 5 # 松於峭壁

    燕國(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時期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始祖是周王族宗室召公,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

    召公以賢能而為世人稱道,燕王姬噲是燕國第三十八任國君,他一直學習效仿召公,也是一個賢能的君主。當時的諸國都依託變法企圖變強並稱霸其他國家,特別是與燕國接壤的齊國,地域廣大,經濟繁榮,兵強馬壯,有天下錢糧半數出自齊國之稱。燕國積弱,面對強大而霸道的齊國,燕王姬噲深感憂慮,擔心齊國會圖謀燕國。同時燕國一直奉行的是王道統治,受先祖思想影響深刻,姬噲一直以效仿上古聖人之舉而自榮。上古帝堯訪賢,禪讓許由,帝舜任能,禪讓大禹,這些都深深的影響了姬噲,姬噲認為自己已經年老力衰,不適合再帶領燕國,恰逢當時的相國子之協助姬噲治理燕國很有才能,因此姬噲便效仿上古大能將王位禪讓給了子之,希望依託子之能使燕國變得強大。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子之繼任燕王后,引起了姬噲兒子平的極度不滿。公元前314年(子之三年),太子平與將軍市被起兵攻擊子之,燕國內亂由此開始。子之雖然平定了太子叛亂,卻引來了虎狼之師齊國,齊宣王趁機伐燕,將軍匡章率軍在出兵50天內攻破燕國,燕王噲和子之被殺。

    燕王姬噲效仿三皇五帝,意圖希望透過禪讓賢能讓燕國走向富強,姬噲的理想令人欽佩,但超越了時代,面對霸權主義,王道統治根本不是對手。燕過無痕,姬噲的理想終不能實現,最終落得身死魂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別人的卡給自己轉了一千九,能立案嗎?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