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娃大變身

    早教一詞本來就來自西方。因為有權威的國內育兒專家在提倡怎麼教育時都會引用國外心理學家的研究實驗來證明自己說的是有科學根據的。

    什麼是西方早教?什麼是傳統早教呢?

    所謂早教是指在0-6歲期間給孩子提供的教育。我認為的傳統早教就是不教育,放養,自然成長,冷了給孩子加衣餓了吃飯,用父母的是非對錯觀來告知孩子該怎麼做。

    而西方早教就是現在大家都在說的早期教育。是提倡要了解孩子發育規律,按照孩子的成長髮育規律來進行適當的訓練及刺激。並不是說早教要在孩子還沒有進入學堂就開始教識字或算術。

    比如:西方科學家研究得出:“孩子在出生腦重大約在340-400克之間,約佔成人的25%,到6個月的時候就能到達600-700克,約佔成人的50%。1歲時發育到900克,3歲時為1100克左右,4歲就能達到成人腦重(1400克)的90%,之後發育速度越來越慢。”

    嬰兒出生大約有50萬億個“突觸”連結,相當於成人的十分之一。到3歲時就到達1000萬億,相當於是成人的2倍。

    “突觸”一詞首先由英國神經生理學家C.S.謝靈頓於1897年研究脊髓反射時引入生理學,用以表示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之間相互接觸並實現功能聯絡的部位。

    “突觸”:兩個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效應器細胞之間相互接觸、並藉以傳遞資訊的部位。突觸使用越多保留下來的就越多,而那些不經常被使用的突觸會枯竭死亡,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們稱為"突觸演變"。

    這些科學研究資料說明了:對孩子教養要趁早,而且越早對孩子的智商發育越有幫助,今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去學習其他生存技能時將會輕鬆很多。

    但是這裡所謂的“要趁早”是要父母們瞭解孩子的發育成長規律,進行適當的訓練

    比如:瞭解如下孩子的成長髮育規律

    嬰幼兒的感知覺發育

    感知是人對所有認知活動的開始,人的認知過程是對資訊的接收,然後進行編碼分類,儲存經歷,遇到相關經歷在選擇提取使用等環節,是人的大腦較為低階的認知活動。但也是幫助大腦做高階思維分析能力的資料庫,如果沒有感知到資訊,就談不上記憶、分析、思考等高階活動,感知能力發展得越好,相當於經歷經驗越豐富,思維和想象發展潛力就越大。

    嬰兒的視覺發育

    新生兒出生後,馬上就視覺功能,能辨別亮和暗,可以模糊看見60cm以內的物體,對15-20cm範圍內看得比較清楚。

    2-3個月時嬰兒的眼睛就會集中在發亮的物體上,腦袋和眼睛能夠隨著光亮的移動而移動。4-8個月時嬰兒的持續看物體和能看見的距離逐漸延長和從被動變為主動。9-12個月就開始對新事物積極的觀察了。

    嬰兒的聽覺發育

    孩子一出生就能分辨媽媽的聲音,如果懷孕期間爸爸經常在媽媽肚子上跟胎兒對話,也能辨別爸爸的聲音。2-3個月就能感受到身邊不同位置發出的聲音,並把頭轉向發聲位置3-4個月開始很喜歡輕音樂,並對媽媽聲音有明顯的反應8-9個月能分辨很多種聲調,尤其是對被批評和讚美的聲調特別敏感,所以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聽不懂或者不會講,隨便在孩子身邊亂講話,他會記仇的。嬰兒哭的時候你抱起他時說:“噢噢,寶寶乖,寶寶最乖了,於是他就漸漸不哭就是最好的證明。”

    嬰兒的味覺發育

    孩子一出生就能辨別酸、甜、苦、鹹、辣等不同的口味。4個月開始對食物的味道很敏感12個月能精確區分同一種味道的不同濃度

    嬰兒的嗅覺發育

    4個月的嬰兒就能區分氣味,並對不好的氣味做出明顯的反應,不信你拿只你的襪子給他試試!12個月後嗅覺能力和成人基本一致

    嬰兒的面板覺發育

    1897年弗雷首先闡明面板感覺是包括數種感覺。包括:觸覺、壓覺、振動覺、溫度覺和痛覺等。孩子一出生就有觸覺、溫度覺、痛覺,觸覺中對眼、嘴唇、掌心、腳底等部位非常靈敏。

    大量的研究表明:經常輕輕撫摸嬰兒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神經系統發育、免疫功能更好,如果嬰兒缺失父母輕輕撫摸帶來的安全感,性格會很抑鬱、孤僻、經常會咬嘴唇啃指甲、反應遲鈍、表情冷淡、不善交往,尤其是不熱情。比如:見到熟悉的人,讓他打招呼,他不太會理會熟人,熟人叫他名字他通常也不會答應。

    嬰兒的深度知覺及形狀知覺的恆常性發育

    透過對嬰兒的感知覺的發展,我們就可以對嬰兒的大腦發育進行總結、學習、分析出嬰兒的大腦發育次序有以下的幾個動態規律。

    1、 從下到上:大腦下部主要是腦幹發育得最早,主要維持人的生命,負責心跳,呼吸,消化等。2、 先後再前:負責嬰兒視覺系統的大腦最先發育,其次是聽覺系統,再次是前額的高階功能,比如思考,制定計劃,抽象的邏輯思維,分析理解行為後果等,大腦高階功能的發育需要隨著個人經歷及漫長的時間來成長髮育。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在小的時候很多道理、生存技能、思考、分析、判斷能力不足的原因。3、 從內到外:大腦的內部結構發展最終要跟大腦皮層相結合,而大腦皮層負責進行處理加工資訊,比如:分析和計劃,選擇和做決策等。大腦皮層被科學家們稱為可塑性大腦,擁有出色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因資訊輸入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學得越多越厲害的意思。4、 先右後左:一歲以後隨著負責接收和左邊大腦的發育開始學會了語言表達、逐漸過渡到面部識別能力、洞察能力,左右大腦貫穿於生命的一生,而且是相互協作的,不存在說單獨使用左腦和右腦的說法,不要聽信哪些單獨開發左腦的課程,這對小孩子來說不利於長期良性發展。有科學家研究指出,當人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上時,左右腦是同時執行的,看下圖左右兩邊顏色就能證明。

    為方便理解可以把大腦分為腦幹、邊緣系統、新皮質等三個基本部分。大腦的後部,右部,內部,下部結構發育得非常迅速,發育成熟越早就越難改變。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越早教育越好的原因。

    當我們知道6歲前孩子的成長髮育規律,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或者可以怎麼培養,鍛鍊孩子各方面的發展能力呢?

    一、視覺鍛鍊可以提高孩子的視覺敏銳度和關注力

    方法1(適用於2-4個月的嬰兒):選擇一些可移動或者旋轉的玩具,懸掛在孩子正上方60-70cm處,透過玩具來回的移動引起孩子的注意,並記錄孩子看的時間,當孩子不再看該玩具後另外在換一種玩具,,父母有空的時候就鍛鍊,時間5分鐘左右,一個月能鍛鍊3-5次即可。

    方法2(適用於5-12個月的嬰兒):抱著孩子看各種各樣的彩色牆畫,給孩子講解牆畫的內容和意思。讓孩子伸手去摸摸加深理解。

    禁止:不要將物體長時間掛在孩子眼睛的正前方或固定的位置,以免使孩子的眼睛疲勞而造成對眼、斜視

    二、聽覺鍛鍊有助於孩子以後用手拿取物品的靈活性和對坐和爬都學得比較快,對今後身體靈活性發展比較有幫助。

    方法:父母可在嬰兒耳邊輕輕搖動可以發出響聲的玩具,讓他轉頭尋找聲源,鍛鍊反應能力。剛出生的孩子,聽覺和視覺是分開的,各司其職不協調。讓孩子趴在床上(這個動作可以多多鍛鍊,對孩子的手臂,腿部,頸部,反應力等多方面都有比較好的幫助),父母用可發響聲的玩具在孩子頭頂的上方引導,使嬰兒抬起眼睛看,每天訓練1-2次即可,有助於感覺之間的接通,提高孩子的反應能力

    禁止:發聲不要太大,距離孩子耳朵遠一些,不同聲音響過之後也要做適當的暫停,在發出聲響停止後,給孩子講解聲音是什麼物體發出的刺激孩子腦細胞活躍。

    三、訓練孩子對物體大小、形狀的知覺

    方法:父母先那一塊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積木,讓孩子在幾塊積木中找出和父母手裡一樣的積木,訓練孩子對顏色,大小、形狀的區分。

    禁止:不要給孩子小於5cm的物體,防止孩子誤吞。

    四、訓練大腦的方法,提高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決策能力。

    訓練思路:

    4.1、向孩子介紹新事物、新詞彙、新概念

    給孩子買個小木人(當然我不是推薦買這個小木人,是我以前學素描的時候剛好買了一個,所以我用了這個方法,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東西可以替代),擺出不同的姿勢,給孩子講解人的身體可以做出什麼動作,哪些是需要經過長期鍛鍊的,哪些是自然生成的,刻意的培養孩子對身體各部位的理解,對孩子身體個部分的發展非常有效。

    4.2、為孩子創造複習的機會,經常重複已掌握資訊的要點

    經常重複上面講解的內容,如果還有其他刻意培養過的知識也經常重複,加深孩子的印象,強化記憶。

    4.3、創造有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發育的環境,營造信任、放鬆、安定的氣氛

    多引導孩子說話,不要在孩子面前發火,經常逗孩子笑,讓孩子在寬敞的房間玩。

    4.4、設法讓學習和日常活動充滿趣味性

    4.5、一天中安排不同的體驗(聽覺、閱讀、表演、說話、活動等)

    買一本兒童繪本,給孩子一邊用手指著繪本上面的圖案(人的爬行腦:更容易記住視覺化的資訊,而不是抽象的概念),一邊讀和講解圖案的意思,如果孩子會說話,就和孩子探討分析繪本上的內容,加深理解,鍛鍊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6、按孩子的發育階段為他們安排相應的體驗和學習內容

    請參照上面發育規律來做。

    4.7、藉助導覽和圖片來呈現新資訊,有邏輯地安排資訊

    如果有機會帶孩子去公園或者大型遊樂場的時候,藉助導覽引導孩子分析路引,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

    4.8、為孩子的學習制定相應的規範和儀式

    根據這篇文章,配合孩子的年齡,制定一個週期學習計劃表,按照固定的時間來培養孩子,比如像學生的每天的課程表一樣,週一學數數,週二學閱讀,週三學看圖分析,週四學小木人,週五做複習(重複、重複、重複以前學過的,再三重複)總結,週六去公園,週日就休息。

    4.9、使用圖表、地圖和符號教孩子概念

    指著不同的圖形圖表告訴孩子圖表所表達的意思,不需要孩子懂,指需要孩子知道這個東西自己沒有接觸過,然後去思考就行。

    4.10、以不同的形式呈現資訊,幫助孩子在新資訊與既有資訊間建立連線

    比如:把所有教給孩子的知識給孩子做一個串聯,比如資料柱狀圖就像步梯,也像人的知識或者財富,高低不同等。

    再比如:和孩子一起擦地後要教孩子洗手,用香皂洗,能夠消除手上的細菌等。

    再再比如:人為什麼要穿衣服呢?除了能夠讓自己不冷不熱之外,還是遮羞羞的,教孩子學會隱私意識。

    總之,在教養的過程中,早教不是要去教授知識,而是教授常識,現實生活中能夠教給孩子的知識非常多,好好把握孩子的2-4歲期間,6歲之前。最開始的教養中,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懂你說的每一個知識,而是讓孩子多瞭解到新鮮的事物,刺激大腦發育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索。

    當孩子漸漸長大,遇到同類的事情的時候,就能快速刺激大腦連鎖反應。對孩子將來發展生存技能有極大的幫助。

  • 2 # 萌萌習語趣味啟蒙英語

    中西結合,因為傳統教育上肯定有自己的缺陷,而早教的概念準確來說源於西方,所以參考西方的早教理念和方法也是有好處的!

  • 3 # 芯媽心語

    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是學習西方還是延續傳統?

    現在越來越多年輕的父母認識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按照古訓育兒還是借鑑西方模式,也是各持己見。

    傳統育兒方式

    系統的早期教育方式類書籍少見到,散見於各類書籍的記載當中。

    《易經·蒙卦》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注云:“童蒙之來求我,欲決所惑也。”

    舊時兒童入私塾接受教育,多是識字學習。一般在孩子4歲左右,古代教育家認為兒童時期記憶力最強,應利用這一有利條件,應當讀的書要熟讀成誦。

    傳統教育非常重視讀書——以過目不忘為神童、天賦秉異的孩子。

    在紅樓夢中可以看到,林黛玉接受“家庭教師”賈雨村授受課業時,年方5歲。

    古人對於讀書,極度的重視。

    不讀書的人、不識字的人,基本沒有什麼社會地位。

    對孩子的品行、性格、交際等非常個性化的內容,也以各種訓誡的書籍規定了父母子之間、夫妻之間的行為規範和日常禮儀;父母的家庭教育和父母本身的言傳身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西方的早期教育

    以《理想國》(柏拉圖)、《愛彌兒》(盧梭)、《民主主義和教育》(杜威)為西方三大早期教育經典讀本,奠定了西方早期教育的理論基石。

    西方更偏向於一種嚴謹的理性的思考與實證的結合之後,得出來一個實用且兼具可操作的教育方式。

    同時,西方的早期教育理論是建立在科學的論證基礎之上的。

    比如,孩子的發育過程中,大腦的發育在嬰幼兒不同時期的重點區域,早期教育和醫學的有機結合,區分孩子早教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教育內容——精細的劃分了1歲以內的孩子使用語言刺激的有效性,孩子大腦發育的快速發展時間和大腦皮層分割槽的發育階段。

    比較一下

    就中西方早期教育的比較而言,有相通之處:都認為孩子最重要的早期教育來自於家庭,來自於直接撫養人的言傳身教。

    有不同的地方:西方的早期教育立足於愛,這是不可動搖的根基;

    我們傳統的早期教育則要求孩子對父母長輩順服,即孝道。

    如同中西醫之區別一樣,中西方在教育研究上面的差別也同樣存在,

    我們的傳統教育講究孩子的“悟性”,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那種感覺;

    老師會誇讚一個有前途的孩子說:這孩子有悟性,孺子可教。

    西方更看重孩子內心的感受和體驗,更關注一個個體身心靈的全面發育。

    究竟用哪種方式,家長要自行決定,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究竟怎麼樣教育孩子,也與家長的認知有關。

    但終歸到底,不管怎麼教,家長的樣子一定會成為孩子模仿的樣子。

    在孩子這裡,不看家長怎麼說;他要學的,永遠是家長怎麼做。

    ——————————————————————————————

  • 4 # 愚翁良知

    寶寶的早期教育是所有父母都關心的問題。

    中國式的傳統教育,有豐富的歷史經驗可供借鑑,而且適合華人的生理和文化特點不應當拋棄。

    西方兒童的早期教育,有現代科學作為依據,確實有很多好的東西值得學習。

    寶寶的早期教育應該借鑑吸收東西方各自長處綜合運用才是最好的。對於家長有一定困難,但也不是不可克服的,因為作為家長知道怎麼做就可以了,不需要深入的研究。

    中國傳統教育注重寶寶的早期智力開發,對孩子的健康,生活習慣,禮儀的,品德的培養比較重視,這將對孩子一生產生深遠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對知識的學習往往重視不足。二者可以適當結合對孩子的培養更有好處。但一定要適可而止,孩子過早過重的學習負擔,可能延緩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是在科學上有爭議的問題。

    中國傳統教育注意利用孩子記憶能力強,注意背誦,比如注意認字的數量,但不強求理解字的含義,確實有一定道理的。孩子認字多閱讀能力,自我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早期的開發。西方教育注重由淺入深,從孩子容易理解的開始,也有一定的好處。這和兩國的文化背景有關。中國語言是以單字為主,可以任意組成詞彙,西方是以詞彙為主,如果不理解,詞彙的意義根本沒辦法記憶,記住也沒有意義。

    只舉兩個例子說明,作為家長只要稍加比較,就可以看出東西方的,各自特點,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特別應當注意的是,不要因望子成龍,走極端。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教育方法,走極端都是不可取的。寶寶成長有其自身規律,不可以強求,不然會事得其反。

  • 5 # 弘道

    關於孩子的早教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進行教育,而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也無論是現代的還是傳統的。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具有個性的個體,因材施教才是要點。

  • 6 # 認知碎片

    兒童早教父母要學習西方還是延續傳統,該如何認識?

    提以下建議:

    (1)不要模式化,以兒童為本。

    (2)讀懂兒童,向兒童學習,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因為我們懂兒童不如兒童懂自己。兒童自降生起就進入了一個探險的世界,要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問題。最主要的是兒童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寶貝___人特特質。要加以保護。

    (3)明確大方向,培養兒童認識環境、適應環境和駕馭環境的能為。這一點我們比兒童強,有優勢可發揮。

    (4)確認自身角色。是嚮導,是助手。不是教官,不是雕塑家,不是園藝修剪師。如果認不清自己的角色,讓兒童產生心悸,動搖了兒童的定力,將後悔莫及。可有的父母卻非動搖不可,聽話就是好兒童,跟誰學的。明是非、通情達理才是好兒童呀!

    (5)確認方式。引導和幫助兒童完成所遇的每一個因果關係體驗。也從而確立是非觀。比如兒童把爺爺的玻璃杯弄到地上摔了,要告訴兒童強調玻璃杯掉地上會摔壞的這樣一個因果關係。如果兒童有行為能力要讓兒童自己收拾,弄髒了地是要負責任的這樣一個因果關係,同時還要告訴兒童怎樣撿玻璃碎片才不會傷了手。到此還能引深。告訴兒童杯子是爺爺喝水的,摔壞了爺爺喝水就沒法用了。是非也就有了。這又是一層因果關係。等等。

    好了,就談這些。祝你的兒童身心健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胸肌如何可以變得更大和線條更明顯與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