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畢大費
-
2 # 紅色書法師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
不要持任何立場。
無論治國、做人,都要無為。
不受束縛,追求自由。
排除雜念,修身養性。
-
3 # 錢君史話
《莊子》是道家的經典。
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氣恢宏的人,難免將其束之高閣,一旦感覺挫敗,打不起精神來,研讀一下《莊子》,或許能找回自我。莊子會告訴你,名利呀,愛情呀,事業呀,什麼都不重要,你健康地活著最重。“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一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高官厚祿,不若曳尾於塗。真心相愛不若相忘於江湖。縱然棟樑之材,不若山中之木。
莊子的思想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驅使自已,不強迫自己,不難為自己,放飛自我,縱不能大鵬展翅,怡然做蝴蝶熳舞呢。
-
4 # 瞭然翁523
《莊子》是道家經典之一,也是先秦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是莊周和他的弟子,後學的著作的總彙。
這部書在哲學、文學上都有值得研究的價值,全書的思想和文章風格是一致的。由於作者觀察力的敏銳,想象力無比豐富,而且具有詩人的浪漫氣質,因而他的文章富有創造性。但全書充滿了宿命論和虛無主義思想,在歷史上曾經產生過嚴重的到消極影響,這是糟粕。其中也有對腐朽的統治者進行尖銳的批判,這部分是積極可取的。
-
5 # 張翼遠
莊子的思想,可分為三個主要內容。
一、無為而治。莊子的無為理由,與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無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動。也就是說,為了實現真正的偉大社會成果,你不要妄動而要遵循規律。老子的無為是為了無不為。而莊子的無為,其理由是萬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時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規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規矩,都是壓制人的幸福的。
二、逍遙遊。論幸福的兩種方式。首先,莊子反對禮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會道德。因為莊子認為,人與人是不同的,所謂的普遍道德,只不過是削足適履,壓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遙遊的第一個層次,叫做萬類霜天競自由(瞎引用一下主席的詩詞了)。說萬物各有其本性,本無所謂高低。只要他們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發揮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們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鳥的幸福就是枝頭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遷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實現了自己的自由,那他們是等同的幸福。逍遙遊的第二個層次,高階的幸福。前面那種是低階的幸福,是有差異的幸福。那種有差異的幸福其實不可能真正圓滿,因為萬物都不可能真正的“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萬物都受到各種制約。按西哲的說法,想怎麼做怎麼做是尼采的超人,但後來海德格爾指出,超人不可能實現。所以,更高階的幸福,只能是與天地融合。所謂與天地融合,就叫做:天人合一。這個境界,超越了萬物的區別,超越了人與世界的區別,我本身也已經感受不到了,人完全融入天地中,於是獲得永恆的幸福。
三、齊物論。論知識的三種層次,這代表了莊子的最高境界。知識的第一種層次,是惠施十論的層次——相對論。人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識,妄圖用自己對片面知識的定義,來影響別人,獲得認可。莊子說,假設我與你辯論。我贏了,就代表我一定對麼?你贏了就代表你一定對麼?未必。我們再找第三人評判。第三人支援我,就代表我一定對麼?第三人支援你就代表你一定對麼?未必。一切都是相對的,靠人的討論人的站隊,得不到真理。所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這是知識的第一階段。知識的第二階段:照之於天。這個階段大致等於惠施所謂的大一,小同異上升到大同異。不過惠施僅僅把這個作為最高理想提出來,並沒有深入論述。而莊子的最高階段並非這個階段,對這個階段的論述比較詳細。萬有,也就是各種各樣知識,都是來源於“一”的,也就是萬物之母的那個唯一的“有”。從道的觀點看,每物都恰好是每物的那個樣子。萬物雖不同,都統一於一個整體,就是一。道行之而成道謂之而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無毀復通為一。知識的第三階段:混沌與坐忘。既已謂之一,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與惠施不同。莊子認為一是不可思議的,如果可以思議,則至少言與思就在這個一之外,那就不是真正的一。於是真正的一是不可言說的。於是只能是混沌,達到混沌狀態的才能真正掌握絕對的知識。為什麼要棄智,因為相對的知識導致區別,而坐忘才能真正同一於天。不過原始的無知,不是有知後的坐忘,二者完全不同。
-
6 # 熱騰騰影視
一、莊子人生觀產生的時代背景
在研究莊子的人生觀之前,有必要對其生活的時代進行分析。莊子人生觀的產生深受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影響,所以他思想具有深刻的時代烙印。莊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個年代是諸侯分裂,思想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
各諸侯國為爭奪自己的霸主地位,到處開展戰爭爭奪土地,造成普通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作為當時佔統治地位的周禮,也在逐漸的崩潰,瓦解。這體現了當時的傳統思想觀念已經與當時的社會實際不相符合了。舊的統治思想開始瓦解,但是新的統治思想還沒有形成。於是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景象,各個思想學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張。莊子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自己的切身體會,提出了具有自己特點的思想,他更加註重個體的自由,這種自由是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羈絆的自由。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非常獨特的。
不同的時代背景,將會影響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我們對待莊子的思想,首先應該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並且結合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來對莊子的思想進行重新的解讀。所以一定要了解莊子思想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就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比較混亂,社會比較動盪,老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就使莊子的人生觀為了解救人們超越現實的困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莊子人生觀的主要內容
莊子人生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在對莊子的人生觀進行解讀的時候,我們可以逐漸對莊子的思想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莊子的生活是比較清貧的,但是他的精神世界是十分豐富的,我們對待莊子的思想,應該放下浮躁的心,把心靜下來,慢慢地領會莊子所倡導的人生觀。
莊子的人生觀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讀:
(一)對待人生的態度
莊子的人生態度是非常豁達的,他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做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聽從自己的內心,不要被外在世俗的東西所牽絆,更不要為了這些外在的東西改變自己內心的想法。但這非常困難。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誘惑,有時我們會被這些誘惑迷惑了雙眼,迷惑了自己的內心,我們的心會跟隨這些東西而改變自己。
但是這些誘惑所帶來的快樂只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發現在我們被這些誘惑綁架了,完全失去了自我。我們沒有了自己內在的東西去支撐自己的靈魂,這是非常可怕的。
莊子認為人應該放任本性自由發展,能夠這樣做的人稱為"真人"."真人"有五種含義,第一種,內心比較平靜,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第二種,淡泊名利;第三種,無畏生死;第四種,虛懷若谷;第五種,不偏不倚。
莊子的人生態度在當時那個動盪不安的社會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對一些政客或者有抱負而難以實現的人才來說眼前的種種不順,或許只有持有像莊子那樣的人生態度,把一切都看淡,保持一顆豁達的心,這樣才不會深陷失敗中難以自拔。
由此可見,莊子的人生態度是與當時浮躁的社會相反的,他認為人應該是內在人格的修煉。
(二)人生的目標
莊子的人生目標是重視生命,輕視名利。莊子當時生活的時代是比較動盪的,諸侯國之間進行戰爭的根本原因就是統治者重視名利。而這種對名利的追求,造成種種的弊端,使百姓的生活民不聊生,社會動盪不安。這種動盪不安的社會局面促使莊子開始思考人生所應該追求的到底是什麼。莊子從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出發,建立了重視生命,輕視名利的人生觀。
莊子在老子思想的基礎上,承認了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道"和"德"共同結合而產生的生命。
所以生命是非常珍貴的。相對於宇宙和自然的無限來說,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但每個人在這麼短暫的生命中所承受的外界和自身的壓力是非常多的,在這樣的壓力環境中,人的生命健康難免會受到傷害,所以每個人都會關心維持自身健康並且長壽的方法。莊子認為生命是非常重要的,相對於其他的外在東西來說,世間的任何物都是為人類服務的,相對於生命來說,是非常低階的東西。所以他對當時那些為了追求名利的人的做法是非常鄙視的。
莊子認為人應該順從自己的本性生活。他主張人應該不要被外在物所勞心勞力,並且是自己的心被外在無所牽掛,人應該無所羈絆,無所依賴,自由自在地生活。
在莊子看來,道和德就是順其自然,就是應該按照自己的本性來生活。人們應該做自己的主人,重視自己內心的力量,不應該為了外在的名利,而被這些東西牽著走。莊子的這種人生追求,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有助於喚起人們渴望平靜和諧生活的意識。莊子的思想對於當時那個動盪的年代來說是有積極作用。人生短短數十載,能夠順從自己的本性,達到我們自己內心的真正滿足,這就是莊子的人生目標。
(三)人生的意義
人生存於世,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莊子對人生的意義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莊子認為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是由他個人的修養所決定的,個人的修養比較高的時候,他看待事物的態度,也就自然會比較不同於普通人,並且這種態度會影響他的命運。當你看待事情的時候,境界比較寬廣,你就會保持豁達的態度,你就會收穫更多的成功。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保持豁達、淡泊的心態面對功名利祿。
其次,我們作為一個人,應該首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當你認清自己之後,就不會因為眼前的困苦和生活而煩惱,達到真正的自由,使自己真正地做自己。
當我們面對外面的世界的時候,我們會受到各種物質利益的誘惑,也會受到成功與失敗的影響,還有功名利祿的驅使。
當面對這些的時候,我們的內心難免會受到其影響,如果我們不能控制我們的內心,我們的本性就會受這些東西的奴役。那樣的話,人性就會被物所奴役,這樣和機器有什麼區別,和行屍走肉又有什麼區別?莊子認為我們應該做自己內心的主人,人的生命本是自由,若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牽絆,定會使人性受累,沒有了自由,就會喪失人生的快樂。
莊子透過對生和死大徹大悟之後,形成了自己的生死觀。他認為,生和死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生是順應了自然,死也是順應了自然。人不應該懼怕生死,也不要無謂的失去自己的生命。讓人不被生死所束縛,在他看來,生死就是物質不同形態之間的轉變而已。生死是不受人的主觀意願影響的。生死就是一種自然現象,就像黑夜與白天之間的轉換一樣。
人生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對待生死問題上,在這個問題上莊子的態度是豁達的,他認為世人不必為了這空的形體而感到悲傷,應該想到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人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所以生也罷,死也罷,都是迴圈的一個階段而已。所以當莊子的妻子死後,他並沒有感到十分的沮喪,相反卻唱歌、跳舞。這在外人看來是非常不理解的,莊子解釋道,人的生死如同四季轉換一樣,始終是自然現象,我們沒有必要對之感到十分的悲傷,真正懂得生命之道的人,是不會因為生死而產生情緒上的波動的。
三、莊子人生觀對於我們的啟示
莊子的人生觀雖然產生於古代的封建社會,但是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對於中國的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莊子的人生觀啟發著人們,要看淡身外之物的追求,重視內心力量的發展。要使自己的內心迴歸自然,順應自然。
莊子的人生境界是非常高尚的。他不會追求那些累人心的外在之物,那些東西只會牽絆內心的力量。在莊子看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自身的宿命,我們不必太過於在乎,只需要平靜地接受。並且,世人不必為了位高位底而感到內心的不平衡,真正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在乎這些虛名的。莊子的人生哲學是特立獨行的,他所標榜的做自己,是沒有任何限制的,是自己的內心達到真正的發展。所以當我們對待生活的不如意、挫折的時候,都應該堅信世界上總有路可走,不要看得太重,應該懂得釋然。
在現代的社會中,人們不斷被各種慾望所誘惑,心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慾望。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為了實現這種慾望,開始孜孜不倦,為此付出自己的時間、健康、精力,以至於所有的生活都以這些慾望為中心,完全失去了自我。在莊子的人生觀中,這些是遠離真正的幸福的。怎樣做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在莊子看來,我們應該放下心中對物質的慾望,應該從注重外在物質世界的追求轉向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的真正幸福在於內心的平靜,內心力量的足夠強大。透過"坐忘"、"心齋"使我們不斷從現實世俗的名利中解放出來,給自己心靈一片淨土,這樣我們就會得到真正的幸福。
面對這紛繁複雜的世界,我們只有內心足夠強大,才能守得住自己的本性,不會被這外在世界的各種壓力所打敗。在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也不能患得患失,想得太多,就會受到這些牽絆的拖累,影響我們做事情的效果,這樣很難將我們實力全部發揮出來。我們應該像莊子一樣,使自己始終保持自由的狀態,這樣我們才能專注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回覆列表
莊子的主要思想:
絕對的精神自由!
18世紀,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
陀氏認為:
人神(富於理性精神和自由意志的現代思想者的精神群像)以獨立自由的思想來武裝自己,試圖按自由意志改造世界,把人類的生存,建立在理性規劃的基礎上,看似追求人類的自我解放,但最終會走向專制和不自由。反之,類基督的神人(基督教傳統中以基督為典範的理想人格的代表)透過效法基督的虛己,以自由之愛,取代理性權威和強制性,才是自由精神的真正化身。
回頭再說莊子思想,主要以下幾點:
不要持任何立場。
無論治國、做人,都要無為。
不受束縛,追求自由。
排除雜念,修身養性。
就說這麼多吧,莊子思想,博大精深,說多了就露餡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