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典守望者
-
2 # 正史漫談
這種說法,其實表達的是對秦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憤慨,對楚國堅守信義卻國破家亡的悲憫。
一、陰謀家的天堂--秦國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採取極度務實的法家功利主義治國手段,對內強化王權,採用等級分明卻相對公平的功勳制,把秦國上下變成了一心耕種、作戰的精密機器。國家實力雖然無比強盛,但百姓卻苦不堪言,毫無樂趣可言。
對外,秦國走的是軍事打擊、戰略欺詐、戰術欺騙相結合的綜合路線,公孫鞅、張儀、范雎等違背傳統道德標準的人在秦國卻能位高權重、深受歷屆秦王重用。
我們看看這幾位陰謀家的得意作品:
公孫鞅--與魏國公子卬對陣之際,利用對方作為故交對自己的信任,以簽署會盟為由,欺騙並綁架了對方,導致魏軍大敗,秦國藉此搶回了河西之地,公孫鞅被封為商君。
張儀--憑著一張嘴,玩弄六國於鼓掌,“一怒而諸侯懼”,誘使各國籤的協議,轉身就可以反悔;答應用六百里地換取楚國對齊斷交,實際上卻只給六里地。
范雎--遠交近攻,用行賄、利誘威逼的組合拳,拉攏齊楚,重點打擊韓趙魏;用重金收買人心施展反間計,誘騙趙王用趙括替代廉頗,造成趙軍45萬精銳化為枯骨。
二、堅守傳統春秋道德的楚國
戰國時期,以秦國為首,各國陸續拋棄了春秋時期持續了幾百年的傳統道德禮儀,“天下以智力相雄長”,毫無道德底線。但只有楚國是個另類。
身為南方的巨無霸,楚國的實力一度為居各國之首:“地方六千餘里,帶甲百萬……粟支十年。”秦國最害怕的就是楚國。
但“食古不化”的楚國仍舊抱著春秋時期的那一套,堅信言出必行、一諾千金,對秦國的所謂承諾深信不疑,卻不明白此時的秦國已經是毫無底線,國君對外所籤的協議幾乎等於一張廢紙。
所以,公元前313年,張儀能用六里地換取楚國對齊斷交;
公元前299年,以會盟為由欺騙楚懷王入秦,隨之將其綁架在秦國,直至客死異鄉。(這一聳人聽聞的行徑激起了公憤,導致東方各國空前團結,出兵攻秦。)
公元前292年,秦國再度威逼利誘楚國與自己和親,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也發出了“甚哉秦之無道也,殺其父而劫其子”的怒吼。
所以,在秦王嬴政舉全國之兵打下楚國都城後,民間流傳者“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言。
冥冥中自有天意,滅亡秦國的陳勝、項羽、劉邦……都是楚華人。
你可以認為“實力決定一切”,也可以認同“兵不厭詐”,但對於日漸稀缺的堅守信義、規則、道德標準的“傻子”,請在心低保留一份尊重。
-
3 # 歷來歷往
楚國的地域和經濟比秦國強,但政治和外交不如秦國。 楚王不擅長使用人才。 “只有楚才有才能,楚不需要人才。”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不如秦,秦是長期的。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進行了戰鬥,軍隊非常好鬥,武器也進步了。秦國有大量的鐵製武器,弓箭和馬匹。楚國仍使用大量青銅武器,缺少馬匹。楚國政治、軍事與外交上的失敗,縱然有較好的經濟狀態,也會亡國的,以是秦代淪亡當前,項羽打出復原‘楚’的旗幟,號西楚霸王,由於項羽的父親是楚國上將項燕,項燕戰死當前,項羽被叔叔項梁收養,他們都是楚國的貴族,天然但願復原楚國的位置,只是不如漢中王劉邦,以是劉邦奪取天下以後,就叫漢朝,如果是項羽奪取了天下,就應該叫楚朝。
-
4 # 三生ls
楚國在春秋時期,是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不過,在春秋末期,被伍子胥帶領吳國軍隊打敗,差點亡國。靠著秦國的幫助,才勉強擋住了吳軍。後來,越國在吳國的後方搗亂,吳越爭霸開始。越國雖然滅掉了吳國,但是實力並不強,在戰國初期,被楚國滅掉。
戰國初期,楚國的實力很弱,不要說齊秦,連三晉都敢欺負楚國。到了戰國中後期,楚國的實力有所恢復,但是秦國統一的步伐已經無法阻擋。最後,秦派李信滅楚,失敗。再派老將王翦滅楚,王翦帶著60萬軍隊,在楚國境內紮營,並不進攻。楚國不知道用意,試探性的進攻,遭到王翦反擊,楚國滅亡。
所以說,楚國的滅亡多少有點無奈。但是楚國自身也有很多問題,不僅僅光是形勢所迫。如果楚國能夠勵精圖治,那麼天下大事還很難說。
秦滅六國,這個說法不對。秦統一的過程中,除了滅掉了六國,還滅了衛、東周國、西周國。一共是9個。
還有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史記·項羽本紀裡,有一段關於這段話的解釋,很經典。大概就是說:“雖然劉邦滅了秦朝,但是陳勝、吳廣首舉義旗,項羽滅秦功勞最大。所以說秦亡於楚,也是可以的。”
-
5 # 飾演你的夢
秦皇即位時楚國已經沒落,蘇秦合縱時楚國都不敢大舉滅秦,何況靠它自己?再說楚國跟秦國祖上關係很好,楚國王族從根子上沒有滅秦的慾望。
-
6 # 依稀說史
公元前247年,年僅12週歲的公子嬴政登上秦王的寶座。秦國開始一段新篇章,戰國曆史也開始了一段新篇章。公元前230年,秦始皇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在十年間,秦始皇先後滅掉了山東六國,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大一統,秦始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建立了曠古爍今的歷史功績,他的歷史功績自然是建立在六國滅亡的基礎之上。山東六國滅亡時,要問哪個國家最冤,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不少歷史愛好者一直覺得楚國滅亡時最冤。那麼楚國滅亡到底冤不冤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看我們怎麼理解“冤”這個字。如果僅從“冤”的字面意思理解的話,六國滅亡都挺冤的。六國中沒有一個國家已經到了非滅亡不可的地步。如果要是從歷史的程序來看,六國滅亡都不冤,他們的滅亡都是歷史選擇的結果。如果加上個人情感以及戰國七雄在歷史中可能的發展走向,有些國家的滅亡可能比較“冤”。我覺得這裡所說的冤應該是“可惜”和“慘烈”的意思。山東六國中無疑楚國滅亡最可惜,楚國的滅亡也最悲情。
楚國和秦國一樣都是春秋戰國一脈相承的諸侯國。戰國七雄中只有楚國、秦國和燕國是一脈相承的諸侯國。三晉和齊國都是新興的戰國強國。楚國是戰國七雄中存在時間較長的國家,僅次於燕國,楚國號稱百年曆史。楚國八百年曆史和燕國八百年曆史不同。燕國在八百年期間幾乎沒有成為一流強國,頂多是二流強國,或者是三流國家。春秋戰國期間,燕國也就在五國聯合攻齊的時候露了一下臉。楚國則不一樣,楚國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算是一流強國。
楚國並不在周天子分封之列,周天子一直把楚國當成蠻夷看待,也被成為楚蠻。周成王時期,也只是封了楚國君主一個子爵。這個爵位相對來說已經非常低了,宋國、陳國等國都是公爵。楚國是最早一個挑戰周天子權威的諸侯國。周昭王南征楚國,結果淹死在了半路上,此後周天子基本上失去對楚國的控制。楚國也是第一個稱王的諸侯國。楚國雖然一直不受中原各國待見,但是楚國的實力卻一直在壯大。到了楚莊王時期,楚國成為可以問鼎中原的大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此時的楚國已經基本上了擺脫了蠻夷的形象,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原大國。春秋期間雖然楚國曾經一度衰落,但是始終是一流大國。進入戰國時期,楚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進一步增加。為了適應改革變法的浪潮,楚國也曾經任用吳起變法。雖然改革失敗,但是楚國也是戰國時期一大強國。楚國在當時是一個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大國,當時有所謂的“朝秦暮楚”之說。楚國經歷楚宣王、楚威王,楚懷王前期國力達到了頂峰。當時的楚國國土面積、人口數量、軍隊人數等多方面都位居戰國七雄之首。當時的楚國國力並弱於秦國,也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正當楚國君臣意氣風發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秦國掐滅了楚國繼續強大的希望,並給楚國帶來了極大的恥辱。楚懷王以前秦楚關係尚且可以,懷王之後秦楚逐漸結下大仇。楚懷王登基以後,銳意進取,對外開疆拓土,對內實行新政。楚國國力蒸蒸日上的時候,秦國卻派張儀誆騙楚懷王。張儀宣稱只要楚國斷絕和齊國的友好關係,秦國願意割讓六百里土地。楚懷王信以為真,斷絕了同齊國的關係。可是張儀和秦惠文王卻失信於天下,只宣稱願意割地六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誆楚事件”,楚國淪為天下的笑柄。
公元前312年,秦楚展開大戰。楚國戰敗,被斬首八萬士兵。秦國佔領楚國的重地關中郡,楚國沒有得到六百里土地,反而失去了六百里土地。公元前311年,秦國又攻佔楚國的召陵地區,直接導致楚國進一步衰落。最讓楚華人民難以接受的是公元前299年,秦國採用誆騙的手段把楚懷王騙至秦國,進而將楚懷王囚禁起來。一國君被騙至他國囚禁起來,這在春秋戰國時期極少出現,更何況被騙的還是楚國這樣的大國。這是秦國給楚華人民帶來的新恥辱,讓所有楚華人都蒙羞的恥辱。
秦國帶給楚國的恥辱還遠沒有結束。楚頃襄王時期,秦國又多次打敗楚國,奪取楚國大片領土,屠殺楚國大量軍隊。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陷了楚國都城郢。戰國時代,都城被攻陷的情況時有出現,可是都城徹底被佔領,只有楚國一家。楚王被迫把都城遷往陳。公元前241年,秦國又逼迫楚國把都城遷往壽春。楚國由一個大國被秦國打得一步步淪陷,被迫多次遷都,大片國土被秦國佔領,大量軍隊被秦國殘殺。如果楚國稍微爭一點氣的話,有可能統一六國的就是楚國。正是這樣一個大國最終卻遭到亡國滅種的命運,不得不讓覺得可惜。
秦始皇發動統一戰爭以後,他唯一忌憚的是楚國。秦始皇知道當時只有楚國可以和秦國一戰,三晉和燕國其實已經和郡縣的地位差不多。當時的楚國依然是一個龐然大物。秦始皇為了順利滅除前後動用了八十萬大軍和最能征善戰的將軍。由於楚華人抵抗的最激烈,所以楚國遭受的摧殘也最大。秦楚戰爭長達三年之久,三年期間楚華人民遭受了莫大的摧殘,楚國死傷軍隊至少在四五十萬。楚國名將項燕戰死,楚國國王被俘虜。楚國滅亡之時,在楚國廣泛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民謠。由此可見楚國滅亡之時的慘烈程度。
楚國本來手中握著一把好牌,本來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是楚國君主硬是拿著一手好牌打出一片爛局,最後打成了死局。楚國統一天下的願望沒有實現,最後卻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墊腳石。從這個層面上說楚國滅亡確實最冤。楚國雖然一再被秦國欺負,在亡國之戰中卻迸發了巨大的能力,沉重打擊了秦軍,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讓所有人看到了楚國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從這個角度來說楚國滅亡最慘烈,也確實非常“冤”。
-
7 # 馬仲遷
秦滅六國,各國都很不幸。楚王負芻被俘,下落不明;韓王安投降後受到南韓貴族叛亂的影響被殺;燕王喜獻上太子丹的首級後終究不免滅國;齊王建投降後被流放共地而餓死。
要說不幸,怎麼也輪不到楚國。
陳勝首義反秦,不立楚王由於陳勝首義反秦,在短時間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志向不小的陳勝便首先稱王,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陳勝起兵後並沒有立楚王之後為王,這在當時是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的,可是當陳勝兵敗身死以後問題就來了:誰來領導義軍?
當時,秦嘉已經立楚國貴族景駒為王,可是並沒有得到項梁的認可,反而派兵攻擊。不但項梁不認可,連其他諸侯也不從命。
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項梁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乃進兵擊秦嘉。
楚地首先舉事,號令天下是理所當然,到問題誰來號令?
公孫慶曰:“齊不請楚而立王,楚何故請齊而立王!且楚首事,當令於天下。”田儋誅殺公孫慶。
范增的悲情牌-秦滅六國,楚最無罪“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范增的理由有二:其一,由於楚懷王被騙入秦,楚懷王的故事在楚國民間有著廣大的共鳴,悲情的楚懷王顯然有很大的號召力;其二,稱王顯然需要很深的根基,陳勝的敗亡說明了自立為王這一條路行不通。
項梁的算盤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梁召籍入。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
早在起事之初,項梁壓根就沒有屈居人下的打算。
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臺。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在擁立了楚懷王之後,項梁的地位並不高,還給自己弄了一個"武信君"的名號,更加凸顯了項梁的獨立性。
總結:綜合來看,范增之所以提出秦滅六國,楚最無罪的說法既是形勢的迫切需要,也是由於項梁家族龐大的勢力致使范增採取的巧妙說辭。
有了這一手悲情牌,實力強大的項梁也不得不就坡下驢,承認了楚懷王的領導權。至於義帝被殺,則是項氏家族與楚王爭奪權力的必然結果。
-
8 # 經典守望者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既是一種不屈的鬥爭,也是一種命運的誓言。楚國在六國的滅亡當中可以說是最冤枉的一個。自從楚懷王被秦王騙到秦國之後,秦國背信棄義扣押了楚王,並且派大軍進攻楚國。這致使楚頃襄王倉促登基,雖然最終抵擋住了秦軍猛烈的進攻沒有亡國。但是實力大損,日後也漸漸走上了衰落之路,但是這只是一個方面。
歷史上楚國是被秦國誆騙的次數最多的國家。秦國自從實行法家制度之後,便在政治上經常實行騙術,詐取利益。這也就使得仍奉行禮義廉恥的國家和秦國就不處在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之下,自然經常受制。比如著名的張儀詐楚事件,秦國僅以六里地就騙的齊楚聯盟立刻崩潰。
所以說秦王朝的統一過程當中是使用了許多不光彩的手段的。而且楚國還是典型的國家滅亡而江山仍在的情況。因為楚國的面積非常的遼闊,王翦使用了集中兵力攻打都城的方式將楚國徹底滅亡。但是秦國在楚國所實行的統治卻並不是非常有效,從目前的出土材料,也就是《裡耶秦簡》當中可以看出秦國對於楚國的佔領地並沒有完全實行秦朝統一的律法,而是因地制宜地沿襲過去的法律,並且任用當地的土著來出任基層官吏。這也就是使得楚國擁有復國的資本。雖然國王被秦國抓去,名義上亡國了。但是在楚國內部仍然繼續著強大的社會力量。秦朝末年范增為項羽出謀劃策時就曾經提到要擁立楚王后裔為王以聚斂人心。陳勝吳廣起兵的時候。也是打著楚國系將領項燕的旗號,這就說明秦國在楚國實行的宣傳政策以及各方面的制度並沒有深入人心,人心仍然向著楚國後裔。所以說楚國的滅亡,是非常冤屈的。
-
9 # 正史漫談
這種說法,其實表達的是對秦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憤慨,對楚國堅守信義卻國破家亡的悲憫。
一、陰謀家的天堂--秦國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採取極度務實的法家功利主義治國手段,對內強化王權,採用等級分明卻相對公平的功勳制,把秦國上下變成了一心耕種、作戰的精密機器。國家實力雖然無比強盛,但百姓卻苦不堪言,毫無樂趣可言。
對外,秦國走的是軍事打擊、戰略欺詐、戰術欺騙相結合的綜合路線,公孫鞅、張儀、范雎等違背傳統道德標準的人在秦國卻能位高權重、深受歷屆秦王重用。
我們看看這幾位陰謀家的得意作品:
公孫鞅--與魏國公子卬對陣之際,利用對方作為故交對自己的信任,以簽署會盟為由,欺騙並綁架了對方,導致魏軍大敗,秦國藉此搶回了河西之地,公孫鞅被封為商君。
張儀--憑著一張嘴,玩弄六國於鼓掌,“一怒而諸侯懼”,誘使各國籤的協議,轉身就可以反悔;答應用六百里地換取楚國對齊斷交,實際上卻只給六里地。
范雎--遠交近攻,用行賄、利誘威逼的組合拳,拉攏齊楚,重點打擊韓趙魏;用重金收買人心施展反間計,誘騙趙王用趙括替代廉頗,造成趙軍45萬精銳化為枯骨。
二、堅守傳統春秋道德的楚國
戰國時期,以秦國為首,各國陸續拋棄了春秋時期持續了幾百年的傳統道德禮儀,“天下以智力相雄長”,毫無道德底線。但只有楚國是個另類。
身為南方的巨無霸,楚國的實力一度為居各國之首:“地方六千餘里,帶甲百萬……粟支十年。”秦國最害怕的就是楚國。
但“食古不化”的楚國仍舊抱著春秋時期的那一套,堅信言出必行、一諾千金,對秦國的所謂承諾深信不疑,卻不明白此時的秦國已經是毫無底線,國君對外所籤的協議幾乎等於一張廢紙。
所以,公元前313年,張儀能用六里地換取楚國對齊斷交;
公元前299年,以會盟為由欺騙楚懷王入秦,隨之將其綁架在秦國,直至客死異鄉。(這一聳人聽聞的行徑激起了公憤,導致東方各國空前團結,出兵攻秦。)
公元前292年,秦國再度威逼利誘楚國與自己和親,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也發出了“甚哉秦之無道也,殺其父而劫其子”的怒吼。
所以,在秦王嬴政舉全國之兵打下楚國都城後,民間流傳者“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言。
冥冥中自有天意,滅亡秦國的陳勝、項羽、劉邦……都是楚華人。
你可以認為“實力決定一切”,也可以認同“兵不厭詐”,但對於日漸稀缺的堅守信義、規則、道德標準的“傻子”,請在心低保留一份尊重。
-
10 # 歷來歷往
楚國的地域和經濟比秦國強,但政治和外交不如秦國。 楚王不擅長使用人才。 “只有楚才有才能,楚不需要人才。”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不如秦,秦是長期的。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進行了戰鬥,軍隊非常好鬥,武器也進步了。秦國有大量的鐵製武器,弓箭和馬匹。楚國仍使用大量青銅武器,缺少馬匹。楚國政治、軍事與外交上的失敗,縱然有較好的經濟狀態,也會亡國的,以是秦代淪亡當前,項羽打出復原‘楚’的旗幟,號西楚霸王,由於項羽的父親是楚國上將項燕,項燕戰死當前,項羽被叔叔項梁收養,他們都是楚國的貴族,天然但願復原楚國的位置,只是不如漢中王劉邦,以是劉邦奪取天下以後,就叫漢朝,如果是項羽奪取了天下,就應該叫楚朝。
-
11 # 三生ls
楚國在春秋時期,是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不過,在春秋末期,被伍子胥帶領吳國軍隊打敗,差點亡國。靠著秦國的幫助,才勉強擋住了吳軍。後來,越國在吳國的後方搗亂,吳越爭霸開始。越國雖然滅掉了吳國,但是實力並不強,在戰國初期,被楚國滅掉。
戰國初期,楚國的實力很弱,不要說齊秦,連三晉都敢欺負楚國。到了戰國中後期,楚國的實力有所恢復,但是秦國統一的步伐已經無法阻擋。最後,秦派李信滅楚,失敗。再派老將王翦滅楚,王翦帶著60萬軍隊,在楚國境內紮營,並不進攻。楚國不知道用意,試探性的進攻,遭到王翦反擊,楚國滅亡。
所以說,楚國的滅亡多少有點無奈。但是楚國自身也有很多問題,不僅僅光是形勢所迫。如果楚國能夠勵精圖治,那麼天下大事還很難說。
秦滅六國,這個說法不對。秦統一的過程中,除了滅掉了六國,還滅了衛、東周國、西周國。一共是9個。
還有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史記·項羽本紀裡,有一段關於這段話的解釋,很經典。大概就是說:“雖然劉邦滅了秦朝,但是陳勝、吳廣首舉義旗,項羽滅秦功勞最大。所以說秦亡於楚,也是可以的。”
-
12 # 飾演你的夢
秦皇即位時楚國已經沒落,蘇秦合縱時楚國都不敢大舉滅秦,何況靠它自己?再說楚國跟秦國祖上關係很好,楚國王族從根子上沒有滅秦的慾望。
-
13 # 依稀說史
公元前247年,年僅12週歲的公子嬴政登上秦王的寶座。秦國開始一段新篇章,戰國曆史也開始了一段新篇章。公元前230年,秦始皇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在十年間,秦始皇先後滅掉了山東六國,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大一統,秦始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建立了曠古爍今的歷史功績,他的歷史功績自然是建立在六國滅亡的基礎之上。山東六國滅亡時,要問哪個國家最冤,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不少歷史愛好者一直覺得楚國滅亡時最冤。那麼楚國滅亡到底冤不冤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看我們怎麼理解“冤”這個字。如果僅從“冤”的字面意思理解的話,六國滅亡都挺冤的。六國中沒有一個國家已經到了非滅亡不可的地步。如果要是從歷史的程序來看,六國滅亡都不冤,他們的滅亡都是歷史選擇的結果。如果加上個人情感以及戰國七雄在歷史中可能的發展走向,有些國家的滅亡可能比較“冤”。我覺得這裡所說的冤應該是“可惜”和“慘烈”的意思。山東六國中無疑楚國滅亡最可惜,楚國的滅亡也最悲情。
楚國和秦國一樣都是春秋戰國一脈相承的諸侯國。戰國七雄中只有楚國、秦國和燕國是一脈相承的諸侯國。三晉和齊國都是新興的戰國強國。楚國是戰國七雄中存在時間較長的國家,僅次於燕國,楚國號稱百年曆史。楚國八百年曆史和燕國八百年曆史不同。燕國在八百年期間幾乎沒有成為一流強國,頂多是二流強國,或者是三流國家。春秋戰國期間,燕國也就在五國聯合攻齊的時候露了一下臉。楚國則不一樣,楚國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算是一流強國。
楚國並不在周天子分封之列,周天子一直把楚國當成蠻夷看待,也被成為楚蠻。周成王時期,也只是封了楚國君主一個子爵。這個爵位相對來說已經非常低了,宋國、陳國等國都是公爵。楚國是最早一個挑戰周天子權威的諸侯國。周昭王南征楚國,結果淹死在了半路上,此後周天子基本上失去對楚國的控制。楚國也是第一個稱王的諸侯國。楚國雖然一直不受中原各國待見,但是楚國的實力卻一直在壯大。到了楚莊王時期,楚國成為可以問鼎中原的大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此時的楚國已經基本上了擺脫了蠻夷的形象,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原大國。春秋期間雖然楚國曾經一度衰落,但是始終是一流大國。進入戰國時期,楚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進一步增加。為了適應改革變法的浪潮,楚國也曾經任用吳起變法。雖然改革失敗,但是楚國也是戰國時期一大強國。楚國在當時是一個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大國,當時有所謂的“朝秦暮楚”之說。楚國經歷楚宣王、楚威王,楚懷王前期國力達到了頂峰。當時的楚國國土面積、人口數量、軍隊人數等多方面都位居戰國七雄之首。當時的楚國國力並弱於秦國,也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正當楚國君臣意氣風發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秦國掐滅了楚國繼續強大的希望,並給楚國帶來了極大的恥辱。楚懷王以前秦楚關係尚且可以,懷王之後秦楚逐漸結下大仇。楚懷王登基以後,銳意進取,對外開疆拓土,對內實行新政。楚國國力蒸蒸日上的時候,秦國卻派張儀誆騙楚懷王。張儀宣稱只要楚國斷絕和齊國的友好關係,秦國願意割讓六百里土地。楚懷王信以為真,斷絕了同齊國的關係。可是張儀和秦惠文王卻失信於天下,只宣稱願意割地六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誆楚事件”,楚國淪為天下的笑柄。
公元前312年,秦楚展開大戰。楚國戰敗,被斬首八萬士兵。秦國佔領楚國的重地關中郡,楚國沒有得到六百里土地,反而失去了六百里土地。公元前311年,秦國又攻佔楚國的召陵地區,直接導致楚國進一步衰落。最讓楚華人民難以接受的是公元前299年,秦國採用誆騙的手段把楚懷王騙至秦國,進而將楚懷王囚禁起來。一國君被騙至他國囚禁起來,這在春秋戰國時期極少出現,更何況被騙的還是楚國這樣的大國。這是秦國給楚華人民帶來的新恥辱,讓所有楚華人都蒙羞的恥辱。
秦國帶給楚國的恥辱還遠沒有結束。楚頃襄王時期,秦國又多次打敗楚國,奪取楚國大片領土,屠殺楚國大量軍隊。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陷了楚國都城郢。戰國時代,都城被攻陷的情況時有出現,可是都城徹底被佔領,只有楚國一家。楚王被迫把都城遷往陳。公元前241年,秦國又逼迫楚國把都城遷往壽春。楚國由一個大國被秦國打得一步步淪陷,被迫多次遷都,大片國土被秦國佔領,大量軍隊被秦國殘殺。如果楚國稍微爭一點氣的話,有可能統一六國的就是楚國。正是這樣一個大國最終卻遭到亡國滅種的命運,不得不讓覺得可惜。
秦始皇發動統一戰爭以後,他唯一忌憚的是楚國。秦始皇知道當時只有楚國可以和秦國一戰,三晉和燕國其實已經和郡縣的地位差不多。當時的楚國依然是一個龐然大物。秦始皇為了順利滅除前後動用了八十萬大軍和最能征善戰的將軍。由於楚華人抵抗的最激烈,所以楚國遭受的摧殘也最大。秦楚戰爭長達三年之久,三年期間楚華人民遭受了莫大的摧殘,楚國死傷軍隊至少在四五十萬。楚國名將項燕戰死,楚國國王被俘虜。楚國滅亡之時,在楚國廣泛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民謠。由此可見楚國滅亡之時的慘烈程度。
楚國本來手中握著一把好牌,本來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是楚國君主硬是拿著一手好牌打出一片爛局,最後打成了死局。楚國統一天下的願望沒有實現,最後卻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墊腳石。從這個層面上說楚國滅亡確實最冤。楚國雖然一再被秦國欺負,在亡國之戰中卻迸發了巨大的能力,沉重打擊了秦軍,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讓所有人看到了楚國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從這個角度來說楚國滅亡最慘烈,也確實非常“冤”。
-
14 # 馬仲遷
秦滅六國,各國都很不幸。楚王負芻被俘,下落不明;韓王安投降後受到南韓貴族叛亂的影響被殺;燕王喜獻上太子丹的首級後終究不免滅國;齊王建投降後被流放共地而餓死。
要說不幸,怎麼也輪不到楚國。
陳勝首義反秦,不立楚王由於陳勝首義反秦,在短時間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志向不小的陳勝便首先稱王,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陳勝起兵後並沒有立楚王之後為王,這在當時是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的,可是當陳勝兵敗身死以後問題就來了:誰來領導義軍?
當時,秦嘉已經立楚國貴族景駒為王,可是並沒有得到項梁的認可,反而派兵攻擊。不但項梁不認可,連其他諸侯也不從命。
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項梁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乃進兵擊秦嘉。
楚地首先舉事,號令天下是理所當然,到問題誰來號令?
公孫慶曰:“齊不請楚而立王,楚何故請齊而立王!且楚首事,當令於天下。”田儋誅殺公孫慶。
范增的悲情牌-秦滅六國,楚最無罪“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范增的理由有二:其一,由於楚懷王被騙入秦,楚懷王的故事在楚國民間有著廣大的共鳴,悲情的楚懷王顯然有很大的號召力;其二,稱王顯然需要很深的根基,陳勝的敗亡說明了自立為王這一條路行不通。
項梁的算盤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梁召籍入。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
早在起事之初,項梁壓根就沒有屈居人下的打算。
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臺。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在擁立了楚懷王之後,項梁的地位並不高,還給自己弄了一個"武信君"的名號,更加凸顯了項梁的獨立性。
總結:綜合來看,范增之所以提出秦滅六國,楚最無罪的說法既是形勢的迫切需要,也是由於項梁家族龐大的勢力致使范增採取的巧妙說辭。
有了這一手悲情牌,實力強大的項梁也不得不就坡下驢,承認了楚懷王的領導權。至於義帝被殺,則是項氏家族與楚王爭奪權力的必然結果。
回覆列表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既是一種不屈的鬥爭,也是一種命運的誓言。楚國在六國的滅亡當中可以說是最冤枉的一個。自從楚懷王被秦王騙到秦國之後,秦國背信棄義扣押了楚王,並且派大軍進攻楚國。這致使楚頃襄王倉促登基,雖然最終抵擋住了秦軍猛烈的進攻沒有亡國。但是實力大損,日後也漸漸走上了衰落之路,但是這只是一個方面。
歷史上楚國是被秦國誆騙的次數最多的國家。秦國自從實行法家制度之後,便在政治上經常實行騙術,詐取利益。這也就使得仍奉行禮義廉恥的國家和秦國就不處在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之下,自然經常受制。比如著名的張儀詐楚事件,秦國僅以六里地就騙的齊楚聯盟立刻崩潰。
所以說秦王朝的統一過程當中是使用了許多不光彩的手段的。而且楚國還是典型的國家滅亡而江山仍在的情況。因為楚國的面積非常的遼闊,王翦使用了集中兵力攻打都城的方式將楚國徹底滅亡。但是秦國在楚國所實行的統治卻並不是非常有效,從目前的出土材料,也就是《裡耶秦簡》當中可以看出秦國對於楚國的佔領地並沒有完全實行秦朝統一的律法,而是因地制宜地沿襲過去的法律,並且任用當地的土著來出任基層官吏。這也就是使得楚國擁有復國的資本。雖然國王被秦國抓去,名義上亡國了。但是在楚國內部仍然繼續著強大的社會力量。秦朝末年范增為項羽出謀劃策時就曾經提到要擁立楚王后裔為王以聚斂人心。陳勝吳廣起兵的時候。也是打著楚國系將領項燕的旗號,這就說明秦國在楚國實行的宣傳政策以及各方面的制度並沒有深入人心,人心仍然向著楚國後裔。所以說楚國的滅亡,是非常冤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