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虛海中的超子

    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權利分佈如同金字塔一般,在塔尖最頂峰的是統治者,下面是官員,在下面是胥吏,最下面的就是千萬普通而平凡的民眾。如何選取官員?對於統治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選官制度在最早的夏商周時期實行的是世卿世祿制。卿是古代高階官吏的稱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祿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世祿就是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世襲卿位和祿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西周井田制遭到破壞,於是世卿世祿制存在的基礎也遭到破壞。秦朝“商鞅變法”實行軍功制,依靠軍功來選取官員。

    到了兩漢時期,主要是“察舉制”和“徵辟制”。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察舉制,初期以“鄉舉裡選” 為依據,注重鄉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並發展起來。後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權,選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局面。徵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徵聘與公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皇帝徵聘是採取特徵與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氏族興盛,主要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魏晉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原則。此後的三百年間,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因此當士族沒落以後,九品中正制也被徹底廢除了。

    隋唐之後,一直到明清。實行的是科舉制。科舉制打破了門閥氏族的壟斷,更加有禮於封建統治者統治。隋煬帝時開始科舉制,到了宋朝時科舉分為鄉試,省試和殿試三級考試,後來科舉實行糊名制,到了明清,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為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學的觀點,不許發揮個人見解;答卷的文體,有嚴格的規定,分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選官制度的不斷革新,是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係變動的重要產物。統治階級的不斷變化也表現出在任用官吏,選用人才上的不同。歷代選官制度在執行初期都主要起到鞏固統治的積極作用,但這些制度在執行的後期,逐漸影響和阻礙社會的發展;選官制度的主要標準由家世、財產、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選拔方式漸趨嚴密科學,標準逐步趨向公開、公平、客觀;影響中國時間最長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度,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選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舉制度推動了中國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積極性占主導地位;但明朝之後的科舉制度消極作用佔據主導地位,成為一項愚民政策,阻礙了社會進步和文化事業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倒車影像辨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