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篡位這種事,有什麼敢不敢的?之所以沒稱帝,是時機不對罷了。

    篡位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得經歷幾個階段,

    一,位極人臣,封侯拜相,掌控軍權,

    二,加爵位,先公后王,

    三,加殊榮,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加九錫、黃鉞,

    四,舉行禪讓大典。

    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把自己的勢力滲透到地方州郡的各個角落,也就是說,各州郡換成自己的人,至少換成親自己的人,

    同時,在都城內,軍隊必須都是自己的,兩千石以上官員必須是自己的人,或者表示臣服於自己的人,門閥士族必須認可自己,士族的私軍聽自己調遣,

    那些曾經高於自己的官僚、士族,那些曾經的同僚,都需要臣服於你,跪拜你,這個是很困難的。

    想做到這些,其實是很困難的,看看清末的大頭,自己要稱帝了,他的的嫡系都反對他,何況其他人呢?想想有多困難、

    有的權臣做到這些,自己這一代人就夠了,比如王莽、劉裕、楊堅、李淵、石虎,有的得花費兩三代人,比如周武王、曹丕、司馬炎、高歡、宇文泰,都是幾代人數十年的努力,

    就像秦始皇統一六國一樣,用了六代人的努力,才統一天下,而劉邦呢?自己一代人就夠了,這也是一樣的看時機的。

  • 2 # 優秀的米老鼠96

    劉裕是東晉末年的權臣,他廢掉晉安帝、晉恭帝之後代晉建宋。說到劉裕篡晉稱帝就必須說說劉裕是如何一步步掌握東晉軍政大權的,劉裕不同於曹操和司馬昭,不是官宦家庭出身,而是貧苦人家出身,自幼沒有父母,由姨母扶養長大,他早年投軍,參加鎮壓孫恩、盧循起義,屢立奇功。劉裕跟隨劉牢之部隊抵禦前秦,在澗洛戰役中奮勇殺敵。劉裕最大政治資本就是平定桓玄之亂,迎歸晉安帝,復建東晉。自此以後,東晉的所有權力都歸劉裕所有,隨後劉裕北伐胡虜、恢復失地、平定叛亂,進一步加強了左右政局的實力,廢晉稱帝已經是大勢所趨。

    那麼,為什麼劉裕可以篡晉稱帝,而曹操和司馬昭都沒有敢邁出這關鍵的一步呢?我來談談這個問題,請大家來指正。

    首先,曹操、司馬昭欺凌事件連連,致使惡名滿天,延緩了篡位稱帝的步伐。大家都知道,曹操殺董承、伏完,殺皇后、皇子,欺壓皇室,無所不顧,因此得到囯賊的惡名。僅衣帶詔事件就發生了兩次,各個割據勢力都以曹操欺凌皇帝事件準備起兵伐曹,如果此時稱帝無異於自取滅亡,赤壁戰後,曹操又連續被劉備、孫權在漢中、合肥擊敗,形勢和功績上都不利於稱帝。再看司馬昭,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司馬師廢掉曹芳,司馬家族篡位的臭名已經盡人皆知,特別是淮南三叛的事件發生,說明司馬氏代魏不得人心。而曹髦被刺殺事件可以說更是阻止了司馬昭稱帝的步伐,這一事件影響很大,司馬家族的惡名被牢牢釘住。司馬昭弒殺皇帝,為歷史所罕見,他只能戴著奸賊惡奴的帽子,篡位稱帝只好擱淺。

    第二,劉裕在篡位之前,名聲很好,東晉中絕,他平定桓玄之亂,重新擁立皇室,以東晉忠臣面目出現,受到廣大擁戴。劉裕在篡位之前對皇室沒有欺凌事件,相反擁立晉安帝,在皇室中贏得一致好評。在東晉老百姓看來,篡弒奪位的是桓玄,而劉裕是大大的忠臣。如果沒有劉裕,東晉早就是桓玄的了。復建東晉,讓劉裕很好的掩藏了自己的野心。

    第三,劉裕篡弒之前以偽善面目出現,取代皇室屬於和平交接,大規模屠殺還沒有開始。劉裕篡位之前,是讓傅亮提出,而自己卻躲在幕後,手法比較隱蔽。劉裕篡位後對皇室保持之前的待遇,並未顯示出要下毒手的意思。這樣一來,整個皇室都接納劉裕的交接方案,加上門閥士族內部並不團結,對劉裕篡位沒有形成合力。

    第四,劉裕北伐壓倒性勝利,北朝對劉裕有所忌憚,此時稱帝,外部環境穩定。劉裕與曹操、司馬昭最大不同的一點是,外部幾乎沒有威脅力量,劉裕北伐,戰無不勝,收復失地,幾乎平定了長江以北、黃河以南地區,北朝的胡虜幾乎已經被打的不敢南侵,甚至得了“恐劉症”。而曹操、司馬昭未能稱帝很大程度是出於外部威脅的考慮。

  • 3 # 微微風生

    簡單概括就是一個詞“上行下效”。

    黃帝以降、漢代以前,中華大地經歷了夏商周秦四個大一統王朝,沒有一個是臣下篡位的。因為當時是倡導禮儀之邦,遵循古制,君為臣綱的觀念深入骨髓,改朝換代那是要找一個能給全天下人交代的理由的,比如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要得到天賜理由才行,當時是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篡位的。以周朝為例,周王室衰微的時候,諸侯國君更替也以得到周王室下旨承認為正統,否則便是名不正言不順,人人得而伐之。這也是漢末曹操不敢稱帝的原因,他是奉天子而令諸侯,他不尊天子,誰還會聽他的。

    後來曹丕篡位開了先河,效仿的人就多了,老百姓也就見怪不怪了。

  • 4 # 我行異

    這和敢不敢沒什麼關係,曹操或司馬昭真要篡位,也沒有人可以阻止,但他們都有所顧忌,不太想踏出那一步,而是寄望於下一代,他們的下一代連想也不想就篡位了。

    這不是說他們沒有勇氣,或給下一代機會,這是華人常有的念舊之情。曹操世受漢恩,三代人都為漢室工作,他自己年青時也是以復興為奮鬥目標。司馬昭和父兄都在曹魏為官,一家都受曹魏關照,曹魏一方也沒有對不起司馬家。

    在這種念舊情的導致他們明知一定要篡位才能保護家族,卻遲遲不肯踏出這一步,到了他們的下一代,已經跟這個政權沒什麼關係,自然會選擇最優目標,篡位自立。

    劉裕就沒有這種心理負擔,曹操和司馬昭都算是讀過書的,也知道點禮義廉恥,但劉裕出身和他伯先祖劉邦一樣,是個小流氓。加上他發跡是從北府兵起家,北府兵本就是謝家的私兵,後幾經易手,到了劉裕手中。劉裕靠北府兵消滅了權臣桓玄,成為了新一代權臣,再經過北伐等行動鞏固權力,再行篡位。

    可以說劉裕在奮鬥之中,沒有受過晉室的恩惠。曹操是漢朝的東郡太守,才有了爭天下的名份,而司馬昭更是世受曹魏恩惠。劉裕從小兵開始殺敵爬升,一路都是靠自己的努力,甚至後期親手重建北府兵,靠的都是自己打拼,和晉沒半點關係,他自然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覺得時機成熟就不和晉室客氣了。

  • 5 # 夏有涼風61

    為什麼東晉權臣劉裕敢篡位成帝?東漢的曹操魏國的司馬昭沒有篡位稱帝是不敢嗎?

    劉裕作為東晉的權臣,所以敢稱帝,是和曹操、司馬昭所處的歷史大背景不同。

    曹操、司馬昭一直不敢稱帝,是但心人心歸附的問題,因有漢“王莽”篡位的前車之鑑,所以就沒有敢稱帝。

    東晉劉裕則不同,東晉在劉裕之前就有“桓玄”篡位,在桓玄做了皇帝不到半年,就被“劉裕”、劉毅、何無忌、劉道軌聯合推翻並剿滅。

    劉裕在推翻桓玄後,沒有接受朝廷封賞,而是請求返回原任職地京口戍邊。

    由於東晉受佔據山東的南燕侵擾,劉裕請命攻打南燕,劉裕率軍攻打南燕之際。

    在廣州及南嶺的起義軍孫恩舊部“盧循”徐道覆趁機率軍東伐,東晉何無忌戰死,京都劉毅和荊州刺史劉道軌戰敗。

    劉毅之所以戰敗,主要是覺的自己和劉裕同是推翻桓玄的功臣,劉裕寫信給他等率軍回去共同討伐,劉毅怕大權落入劉裕之手就提前率軍迎擊“盧循”。在桑落州一役,被盧循、徐道覆兵合一處擊敗。

    劉裕滅掉南燕,率軍輕裝西進,並讓孫處帶兵走海路襲擊起義軍老巢“廣州番禺”,盧循、徐道覆終被劉裕軍擊敗。

    之後,劉毅靠自己有點文墨,結交了不少朝中文人,重新要掌權統領了京都以西長江上游。

    這樣東有“劉裕”。西有“劉毅”。

    劉裕就給劉毅安了謀反罪名討伐,劉毅大敗,整個長江以南包括荊襄等地都被劉裕控制,劉裕又遣將平了蜀地“譙縱”。

    劉裕又和北魏講和,率軍伐正在和“夏赫連”西秦乞伏不斷交兵的後秦,並滅了後秦佔了長安。

    然後回東晉朝廷,把東晉皇室司馬家有名望,有才能的人全部殺死,東晉皇室司馬家大多逃亡北魏。

    劉裕將東揚、兗州之地,西荊襄等地,都安排了他的兒子和可靠之人。

    在群臣宴會,劉裕發表了一番言論,被中書令“傅亮”在宴散回的路上品出了劉裕在宴上的弦外之音,於是連夜扣開門面見劉裕,說要回京都,劉裕大喜,終有人懂廝之意思,倆人心照不宣,於是劉裕讓傅亮進京給張羅禪位,並派兵專程護送。

    劉裕之所以敢篡位稱帝,一是靠打出來權威。二是靠讖言、星相。三是靠底下人支援。四是拉攏了王、謝士族。五是在之前桓玄篡位,忠於晉朝廷的基本都殺伐怠盡。六是劉裕沒啥文化,不像曹操、司馬昭一樣在輿論方面瞻前顧後,有的只是統帥軍人的殺伐果斷。所以劉裕敢稱帝是多種因素的結果,就像“傅亮”所說,不信天命也不行啊!

  • 6 # 亭安讀書

    劉裕跟權臣搭不上關係,劉裕是北府桓玄手下的小將,位置還在劉牢之以下。劉裕之所以最後篡位稱帝,跟曹操和司馬昭不敢篡位稱帝有幾點不同:

    首先是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再就是劉裕跟曹操司馬昭的身份不同,再次就是兩者所代表的勢力矛盾不一樣。這三點導致最後劉裕最後篡位稱帝,而曹操和司馬昭都沒邁出最後一步。

    一、劉裕所處的環境,與曹操和司馬昭不一樣

    劉裕並不是什麼權臣,這個說法到稱帝之前才能稱得上。劉裕原本是北府軍的一個小將,在消滅孫恩之亂時嶄露頭角。而之後桓玄叛亂,帶領北府軍攻下建康,並最後稱帝,實際上東晉已經滅亡了。最後劉裕靠著很少的軍隊,成功戰勝了劉牢之和桓玄,並且往北消滅南燕、後勤。

    當時的南朝,東晉王室被桓玄滅掉,已經難有任何作為。整個南方形勢已經不如曹操和司馬昭所處的環境那般,對漢室和曹魏有著天然的敬畏。

    簡單理解的話,就是曹操畏懼自己稱帝會被天下指責篡漢反賊,司馬昭也一樣,跟之前的司馬懿和司馬師,即便已經掌控了曹魏的天下,卻依舊不敢冒天下責難去稱帝。可以說漢末接下來的兩個朝代,還有著一絲表面對華夏皇權正統的忌憚。

    到了東晉,北方胡族政權日漸強大,南方卻勢力混亂,謀反不斷,東晉皇權的早就已經管控不了南方,士族、軍權各方登場,最後桓玄順利把東晉推翻。接下來強大起來的劉裕,面對這樣一個皇權殘破不堪的南朝,稱帝建宋也是順理成章。

    二、劉裕跟曹操司馬昭的身份不同

    劉裕是行伍出身,沒有士族支援,在東晉這樣的環境裡,只能從軍一步步晉升;而曹操和司馬昭都是有世家望族做支撐的,曹操也不是白身起家,司馬昭也有之前司馬懿和司馬師給予打基礎。

    劉裕與曹操、司馬昭之間的身份差別,導致了劉裕敢於最後能夠徹底推翻東晉正統,自己篡位稱帝。劉裕身為沒有家族牽連的行伍出身,靠著軍功,最後打下。

    很容易理解,曹操和司馬昭計程車族都有整個國家的興衰斷不開聯絡,稱帝與否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在稱帝之後依舊保持自己統治和官方地位。而在真正曹丕和司馬炎稱帝之前的這兩位,其實並不能保證自己稱帝之後自己身份地位的穩固。

    這就讓曹操和司馬昭不敢或者說不願意去稱帝,因為身份的不同,劉裕跟司馬昭和曹操的思考角度就不一樣。劉裕從底層一步步成長為東晉末期的最強勢力,早就沒有什麼忌憚的勢力,也不用在意自己本就跟東晉沒什麼牽連的身份。所以,稱帝也沒什麼好忌憚和顧慮的。

    三、劉裕與曹操司馬昭代表的階層不一樣,勢力之間的矛盾也不一樣

    東漢末期到東晉政權,其實都是大族勢力之間的角力,東晉也是在士族門閥支撐之下才能夠得以建立。而東晉士族的日漸腐敗,導致東晉的頹勢日益明顯。上層統治階層都是門閥士族,毫無作為;而底層兇險艱苦的活計,都由平民庶族承擔,底層沒有絲毫的上升空間。

    劉裕代表的平民和底層軍隊階層,早就與上層毫無作為計程車族勢力矛盾重重,可以說最後劉裕的替代東晉稱帝,是階層之間的鬥爭勝利。

    而曹操和司馬昭代表的卻是士族門閥的利益,篡位與否是士族門閥之間,門閥與皇權之間的矛盾。這就導致了曹操和司馬昭在保證自身門閥的實力和形象的前提下,不得不暫緩稱帝,鋪墊幾代才能成功篡位稱帝。

    劉裕則不然,階層和勢力之間的矛盾,形同水火,只有打破舊勢力,才能讓自己的新勢力立足,所以,徹底廢除門閥士族對底層的封鎖。而劉裕開始的南朝,對於士族門閥的徹底打壓,也是隨後一百多年南朝亂世的原因之一。

    最後:

    正是由於劉裕所代表的末期底層勢力,與曹操和司馬昭代表的門閥士族勢力之間,矛盾難以調和,才讓劉裕篡位稱帝順理成章;而曹操和司馬昭顧慮身份,考慮環境輿論,還想著保全自身門閥實力和形象,才與劉裕有不一樣的結果。

  • 7 # 塵子渝

    因為三國說到底是內戰,篡位不是那麼名正言順,而東晉不同。東晉面臨的危機是南北朝時期,山河破碎,中原淪喪,整個江南以北的廣大地區和人民都處於異族鐵騎的蹂躪之下。

    國情局勢不同,劉裕登基有重大意義

    而東晉的統治者卻醉生夢死,豪奢無度,偏安一偶卻又爭權奪利。劉裕泥腿子出身卻非常有理想有抱負,透過一些列的戰鬥也逐漸掌握了權利,這時候的劉裕登基為帝可以說是有利無弊的。

    東晉王室混亂不堪,早已名存死亡,經常處於權臣操縱之下。士族政治已經腐朽不堪,不得人心,也無法挽救社稷。劉裕挾百戰百勝之威風,登基為帝可以振奮人心,表示和士族政治劃清界限,穩定既得利益者的人心。

    掌握權利,號召全國之力北伐,辛棄疾寫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就是指的劉裕,劉裕是馬上皇帝,一生都在致力於北伐事業和東晉偏安一偶的軍政制度是格格不入的,登基稱帝之後才更容易全方位的統籌兼顧。

    上位方式不同,劉裕並未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晉皇室已經被劉裕消滅乾淨

    劉裕實際上將東晉皇室給消滅的差不多了,王謝恆等貴族也被劉裕給打壓消滅的乾淨。劉裕已經沒有什麼對手和政敵了,和司馬懿曹操不同,劉裕是依靠北府兵發家的,並未依靠過皇室的力量和名義。劉裕不需要去挾天子以令諸侯,劉裕代表的是底層士兵的利益,是代表百姓的,打壓的是貴族政治,是門閥政治只有旗幟鮮明的和其他權臣割裂才能更受擁護。

    這是曹操和司馬懿所不能比擬的,曹操和司馬懿都屬於借殼上市公司,而劉裕是自己創業推翻打垮競爭對手上位的。所以劉裕堂而皇之稱帝,司馬懿曹操只能當週文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刻章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