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ilumi
-
2 # 邱緯
迴歸主題,實際上“軟”和“硬”二者之間並非是涇渭分明的。與作品的題材和風格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絡。甚至與個人的喜好判斷也有關。
1.作為構成作品背景的科學理論設定是已經被現代科學驗證過或者是基於尚未被完全驗證但是已經有一定研究和發展的科學理論。比如說作品的背景是符合相對論的,又或者作品中有討論弦論如果成立的情況下的未來生活。像《三體》裡的智子,“水滴”,曲率推進。這些技術理論未被證實,但是確實有科學家在對其做正規的科學研究。
2.作品的科學背景中有作者自創的未曾在現實中出現過的科學技術體系。但是在新科技的應用上是符合當前的科學方法論和技術發展規律的。比如遊戲《質量效應》中的“零素”。遊戲設定中這是一種在未來被發現的新的稀有物質,靜止狀態下質量為零,但零素材料在通電後就會隨電流電壓的變化而產生質量變化。作品並沒有解釋為什麼會這樣,但是卻描述了在發現這種物質後對人類的生活、軍事和宇宙探索帶來的各種影響,而這種影響它是符合我們已有的科學認知和生活常識的。
3.科技背景設定與故事的關聯性強,甚至是故事的主幹。比如大劉的另一部作品《球狀閃電》,從頭到尾就是圍繞著球狀閃電的研究和應用在講故事。
而“軟”科幻一般只能滿足其中的一條,甚至一條都不滿足,僅僅是故事時間發生在未來,自動駕駛汽車滿地跑。男女主角在相愛相殺談戀愛之類的,這個一般被戲稱為“稀飯科幻”。
但就像前面說的,這並不是一個真正被公認的分類方式。而且在很多作品它還是介於二者之間的,有些人覺得硬,有些人覺得軟。就像普遍認為《星際迷航》是“硬”的,《星球大戰》是“軟”的。但是就我來看兩者其實半斤八兩,星際迷航絕大多數情況下滿足條件1和3,星球大戰絕大多數情況下滿足條件2和3。
還有一點就是所謂的bug,也就是作品中可能存在的不夠科學合理的地方。一般我們不以bug的多少來區分軟硬或者說它是不是科幻。只要不是對故事核心構成毀滅性的bug,我們都認為它是科幻,只是說有提升的空間。比如《流浪地球》,核心就是太陽要氦閃,地球能被推動離開原有軌道,在宇宙中流浪。只要太陽是會氦閃的,地球理論上是可以被推動的。這個就是合理的科幻核心,至於太陽在劇中設定的時間線氦閃是不是科學,地球能不能被劇中這樣設計的行星發動機推動,這個不應該成為對這個科幻故事好壞評價的標準。
而科幻的軟硬也僅僅是一個民間的分類,不是對科幻作品質量評價的標準,科幻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藝術性是要高於科學性的。而且絕大多數科幻作品都是軟科幻,硬科幻是很稀少的。有大把的軟科幻和稀飯科幻作品名垂青史,有著非常優秀的表現。而不少硬科幻作品往往晦澀艱深,給人不好的感官(閱讀或觀影)體驗。就像《三體》,在新網際網路浪潮前除了科幻圈子裡的人,是沒人知道也沒人看的。因為根本看不懂。所以當時整體的市場評價實際不高。如果不是網際網路大佬透過對“降維打擊”這一內容的引述和應用,相信到今天也不會有多少人知道這部作品的存在。
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先追求科幻作品擁有更好的藝術性,使它能夠讓更多人接受和喜歡,在這個基礎上爭取提高它的科學性。而不要再去過多地爭論他們的軟硬了。
-
3 # 使用者106512323
說真的把《流浪地球》單純的劃分是硬科幻或軟科幻是不科學的。個人理解不管是硬科幻或者是軟科幻都是幻想把美好的願望變成現實,也就我們通常所說的心想事成。既然是科幻就應該大膽的去想,至於是否遵從現在的科學不重要,現在的科學也不過就是一百多年,一百多年對宇宙來說就是彈指一瞬間,隨著時間推移,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誰也不敢擔保現在的科學不是偽科學?可惜我們北大的雷副叫獸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以現在的科學去論證《流浪地球》六七十處不科學本身就不科學。
-
4 # 小羽翼丶
我看電影,只論好不好看!什麼“軟硬”跟我有關係?難道都跟那個大學教授一樣?我是看電影,不是看科普片!就覺得搞笑,外國片這些教授怎麼不跳出來說不合理的?
-
5 # 大劍師634
感謝邀請,我認為科幻不分軟硬,最多拼一拼想象力豐富的等級,比如三維世界和十維世界的區別,至於是不是符合物理學定律,拜託,哥白尼的日心說都算當時的科學呢,可符合現在的常識麼?量子糾纏放50年前就是科幻,甚至會被這類北大教授認為純屬扯淡。科幻文學的重點在於大膽的幻想,否則根據軟硬的定義,地心遊記算哪一類?科幻和玄幻的最大區別在於一個用技術的手段實現,一個用個人力量實現,比如都想把一座山截斷,科幻用炸藥,機器人,玄幻只要一刀披下去就可以了。
回覆列表
誤區
《流浪地球》上映後,北大教授指出了其中七八十條不嚴謹的地方,然後稱之為軟科幻。
北大教授的言論正確與否,我們還是從科幻藝術的根本——科幻小說開始說起。
其實很多讀者對硬科幻都存在一個誤區,包括這位北大教授,他們認為判斷一部科幻作品是否硬,一定得依據作品的設定、劇情、邏輯是否嚴謹,這是錯誤的。
這篇文章我帶大家正確地認識科幻,希望可以培養大家對科幻文學的興趣。
科幻文學歷史梗概與軟硬之分的誕生在很久之前,科幻文學剛出現在世界上時,是沒有軟硬之分的。科幻文學的定義眾說紛紜,比較通俗的是:用幻想藝術的形式,表現科學技術遠景或者社會發展對人類影響。而科幻文學最初的意義是:科學的想象延伸,是培養人類對科學的興趣,它的存在,很大程度地催化了近代物理學的發展。比如《海底兩萬裡》的潛艇。
我看到北大教授喜歡凡爾納的書,如果說凡爾納的大機器時代就是典型的硬科幻,那麼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非常不嚴謹的。比如《海底兩萬裡》裡面,對潛艇的各種資料的設定,如果較真起來,也是漏洞百出的。我不知道北大教授為什麼對中國科幻的要求比國外科幻更加苛刻些,我暫且對教授的這個奇怪現象持保留意見,不去討論北大教授的民族思想問題。
先注意一點:這個時候中國科幻文學連萌芽都沒有,以下的歷史都屬於國外。
凡爾納的大機器時代,大部分科幻作家都擁有極高的物理學素質,甚至有的科幻作家本身就是從事物理學研究的,這類科幻作家的作品普遍都經過嚴謹的思考與論證。但即便如此,卻也出現過很多像漫威電影那般荒唐的小說,比如《地心歷險記》。不過這並不影響他們的作品在科幻界的地位,在有了軟硬科幻之分的今天,《地心歷險記》這本書依然可以稱之為硬科幻。這證明了我開篇說的話,用嚴謹與否去判斷是否為硬科幻的方式是錯誤的。
一直到很多年過去,科幻文學出現了另一種風格。這是一類物理學素質很普通的科幻作家,他們並不考慮小說中的嚴謹性,他們善於採用精彩的劇情和生動新穎的科幻角色博取讀者的眼球,比如今天風靡全球的漫威系列。這類科幻往往不需要讀者具備太高的物理學素質,這就導致由於這類科幻的出現,給了傳統科幻作家們非常嚴重的打擊,因為物理學素質不高的讀者明顯要更多一些,所以更多的人喜歡上這類科幻,那麼傳統科幻還有什麼市場呢?
於是,很多國家的科幻文學迎來了末日。比如美國,近代美國的科幻文學水平直線下降,現在已經處於窮途末路,是一朵殘花一片敗葉。
但這類新型科幻明顯違背了科幻文學最初的意義,於是有些傳統科幻作家和讀者開始對新型科幻發出批評言論。但是,這對傳統科幻文學的衰敗沒有起到絲毫阻止的效果。能說新型科幻不屬於科幻嗎?明顯不能,新型科幻完全符合科幻文學的定義!
最終,傳統科幻的維護者們終於給傳統科幻起了個特別的名字:硬科幻。
開始並沒有軟科幻這種稱呼,一些讀者習慣性地把新型科幻稱為軟科幻,後來這種軟硬科幻的叫法漸漸的也就被科幻界公認了。
那麼,到底什麼是硬的,什麼是軟的呢?
軟硬科幻的區分其實軟硬科幻之間一直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界限,不過相信大家如果看到這了,也大致懂得了什麼是軟,什麼又是硬。
對硬科幻的劃分業內一直眾說紛紜,因為一些科幻作家想著把小說寫得嚴謹些,但寫完後又被挑出各種各樣的毛病。造成這種現象有很多原因,可能作者思維定勢,做小說設定時沒有考慮周全;可能作者只是隨意一想,來了靈感了就趕緊把小說寫出來了;可能作者很想寫好小說但是由於本身的物理學素質並不非常高明所以難免留下一些漏洞。
那麼這些科幻作品到底算硬還是軟呢?如果按嚴謹與否來定義硬科幻,那麼它們肯定是不硬的。但作者們明顯是想著寫出所謂的硬科幻的,和那些軟科幻作家的目的完全不一樣,就這樣否定這些優秀的科幻作家們,是不是對文學本身太不負責人了呢?
讀者們為此吵得是天崩地裂。
其實我們可以這麼想,既然分不清一些科幻是否為硬科幻,那我們直接圈出軟科幻的定義,不符合定義的那不就全是硬科幻了?定義:一切不考慮任何物理規則的、不能展現科幻文學最初意義的科學幻想才叫做軟科幻,其餘一切都屬於硬科幻,即使某些硬科幻並不是那麼嚴謹。即:硬≠嚴謹,而嚴謹=硬,或嚴謹>硬,硬>軟。
硬科幻的嚴謹性沒有任何一部所謂的硬科幻是完全嚴謹的,這是每個科幻作家和讀者都應該認同的事情。
前面說過,在硬科幻這個概念出現之前,傳統科幻文學本就出現過諸多的不嚴謹。但硬科幻作品是否嚴謹並不影響作品本身的成功,因為硬科幻本就是基於物理基礎所延伸的想象。
硬科幻的想象不同於物理學家的猜想,這個想象是文學家的想象,它可能會遵守一個規則的同時不小心違背了另一個規則,而這個想象的作用並不是讓你去學習真正的物理,它只是培養讀者對科學的研究興趣,甚至提出了一些連物理學家們都從沒考慮過的問題,即使這些問題可能會非常地荒謬。
而這些珍貴的科學幻想,對人類物理學的研究毫無疑問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中國高層在上個世紀最黑暗的變革之後,對中國科幻開始了為期幾十年的培養。有些三體迷可能感到很憤慨,因為中國文學界把《三體》這部創世傑作列為兒童文學,其實這是文學界對中國科幻極度用心的保護和培養啊!
額,寫跑題了。
再回到嚴謹這個問題上。你如果想要抱著學習的目的,想看絕對嚴謹的科學讀物,那麼請去閱讀《時間簡史》這類物理巨人的科普著作,科幻文學並沒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想找也找不到,因為科幻本身就是不符合實際的。除非你帶著雙標的眼神看書。
當然,既然某些讀者會在文學領域較真科學,想必他們也沒有那個耐心去真正地研究科學,他們只是一些比較喜歡較真的低階科幻讀者罷了。
這種心態並非不好,如果中國有很多高物理素質讀者,並且善於對硬科幻提出合理的意見,對中國科幻的發展毫無疑問是非常有幫助的。這將促進科幻作家們寫出更加嚴謹的科幻,即,高素質讀者造就了更高素質的科幻作家,更高素質的科幻作家又吸引了更高素質的讀者,這是一個良性迴圈。因此科幻作家們都是很歡迎讀者去挑刺的。
但是呢,即使你的文化素質很高,如果你並不理解科幻文學是個什麼樣的東西,那就不要去想當然地對科幻文學本身進行一些定義。如果你真的很想對科幻文學本身說三道四,那麼請先閱讀一些科幻作家相互之間的語錄,這種東西有很多,比如劉慈欣的《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就是一部很經典的對科幻文學本身的討論。
總之,科幻≠科普。
中國科幻與好萊塢科幻前面說了,美國科幻早已成了殘花敗葉,電影也是一樣,事實上整個世界的科幻電影都是如此,硬科幻少之又少,真正的優秀硬科幻更是屈指可數,深邃空靈的傳統科幻文學幾乎已經被粗製濫造的新型科幻淹沒了。
在《流浪地球》之前,典型的硬科幻《2001》和典型的軟科幻《阿凡達》的區別在哪?
《阿凡達》擁有當時頂級的特效,擁有唯美的劇情,精湛的演技,帥氣的演員,在當時創造了一個票房奇蹟。而《2001》擁有什麼?一個上世紀的電影,要特效沒特效(還不如抖音五毛特效),要演技沒演技,要情感沒情感,要劇情也沒啥特別的劇情,演員還都奇醜,畫面模糊帶著絲絲雪花,那些雪花分外努力地表達著宇宙3k背景輻射,但卻是這麼一部表面上啥都不如《阿凡達》的電影,實際上在科幻界的地位要比《阿凡達》高得多。
因為《2001》給我們展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外星人,他不是人形,不是碳基,沒有四肢,他只是一個人類丟失在宇宙深處的機器誕生出了智慧,最後回到太陽系,執行著他身上的計算機裡記錄的任務。
《2001》無疑為物理學家對外星人的猜想提供了新的方向,這種意義是《阿凡達》這種軟科幻再好的特效再好的票房也換不來的。
《流浪地球》、《三體》亦是如此。
以往的末日,不是諾亞方舟就是宇宙飛船,要麼就是《獨立日》架起飛機跟外星人幹,嗯,居然還真把人家幹敗了。這已經是人類的思維定勢,只要地球毀滅,就想著開船逃走,殊不知漂泊的宇宙飛船在太空中多麼的脆弱,因為我們沒有先進的飛船技術,連生物圈二號都做不好,恆星際飛船是不可能的;只要外星人來襲,就想著對著幹,人家都能恆星際過來地球,發動機技術就不在一個層次,你拿什麼跟別人幹?就算核彈也肯定沒人家的核彈厲害。
而《流浪地球》給人類指引了一個新的逃生方向,帶著地球一起走,以星球為船,恆星際航行,在茫茫宇宙中,這可比一葉孤舟靠譜多了。
著名的《三體》更是給人類指引了一個新的對抗外星人方向,當三體人和地球的技術不在一個層次,三體人毀滅地球就像人類踩死蟲子,這還怎麼打?技術還被人鎖死了,於是羅輯琢磨出了黑暗森林理論,一句話,嚇走了三體人。
所以,一部好的科幻電影,根本不需要什麼太華麗的特效,也不需要太帥氣的演員,甚至演技、劇情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能給人類文明帶來什麼?這是科幻最初的意義也是最重要的價值,它是硬科幻的靈魂所在。
所以我才認為,《流浪地球》雖然是中國第一部科幻,但卻是直接列位於頂級硬科幻之一,因為它帶給人類的啟發不是好萊塢的《阿凡達》之流能比擬的。
國外科幻幾乎都是窮途末路,中國科幻正值少年,中國有一大堆的優秀硬科幻還沒有被媒體挖掘出來,未來的科幻將是中國的,未來的科學也將是中國的。感謝中國一干優秀的硬科幻作家們,為中國科幻文學奠定了堅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