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河以北
-
2 # 魯sh濤
三國演義開局就講,“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在分分合合的過程中,戰爭不可避免,最為悲涼的,就是一個王朝的末期,而其中,宋王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是哪個朝代都有資格在前面加個“大”字,但宋王朝當之無愧。宋朝的經濟文化繁榮只高度,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在考古資料顯示,都可窺見一二。——然而,宋王朝也只能用繁榮來形容,我們是不能說它昌盛的。因為宋王朝雖然經濟繁榮,但是在軍事上,是整個都不行的,常常受到周邊少數民族的侵擾。
我們知道宋太祖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對於自己得來皇位的這種方式,他就害怕別人也模仿,於是就想辦法奪下了各個大將手中的兵符,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不同於明太祖對開國功臣的大肆殺戮,宋太祖的做法一向為後人讚賞,使兔死狗烹的結局沒有上演。
雖然卸去了武將們的兵權,但是宋太祖還是不放心,唐朝滅亡彷彿還在昨日,他害怕悲劇重演,害怕藩鎮勢力坐大,再次發生安史之亂的悲劇,於是把地方的兵權也剝奪了。
兵權集中在皇帝手裡,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內亂的發生,大宋國內確實也繁榮安定。但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武力鎮守,遲早要出亂子。宋太祖防住了內亂,卻忽視了邊塞的遊牧政權。
遊牧政權(遼、金、蒙古)位於大宋北面,由於其逐水草而居沒有定所,一到冬天就資源匱乏,不少人都得餓死,在這樣的環境下,掠奪大宋邊塞是一定的,而蒙古族不滿足於這些利益,在知道了中原人繁華髮達之後就起了歹心。
按說宋朝這麼繁榮發達,不該被遊牧政權所敗,然而宋太祖當初忌憚武將勢力,將兵權虎符收歸於中央,於是用兵之際,還要回京取虎符,只來回途中就浪費了許多時間,而兵貴神速,這樣的調兵速度,想贏當然很難。
這是其中一點,還有一點便是宋朝整個的社會風氣是崇文抑武的,“刑不上大夫”便是很好的見證,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大家都更加趨向於讀書,畢竟武夫不受社會待見,也難有出息,在重重薰陶之下,宋朝很少人學武,當然也出不了特別會打仗的將軍。這樣看來,大宋朝的滅亡是必然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每個王朝的滅亡必然有其緣由,而不只是簡單的“合久必分”
-
3 # 高廣銀
北宋的軍事羸弱和它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策略相矛盾,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外交策略上的畸變。
“燕雲十六州”大致就是今天的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區,最北是長城。在古代,這一地區是抵抗遊牧文明入侵的重要屏障。本來“燕雲十六州”是屬於中原王朝的,但在後晉時期,君主石敬瑭因為要謀求遼朝的支援,就把“燕雲十六州”讓出去了。這樣一來,中原王朝就此失去了戰略屏障。當時北宋的都城汴梁,唯一能憑藉的戰略防禦地帶就是黃河,敵軍一旦渡過黃河,汴梁城就岌岌可危。
因此,北宋從建立之初就把收回“燕雲”定為基本國策。趙匡胤甚至專門設定了“封樁庫”,也就是“燕雲收復基金”。等錢攢夠了,就想從遼朝手裡贖回“燕雲十六州”。如果遼朝不願意交換,就用這筆錢充當戰備軍餉,透過武力收復“燕雲”。從此以後,“燕雲十六州”就牽動了北宋整個時期的外交策略。因為“燕雲”在遼朝的控制之下,所以宋、遼之間就形成了天然的對立關係。而雙方之間的戰爭,最先是由宋朝挑起的。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在戰略上採取的是先南後北的政策。即先統一南方的“十國”,然後再收復北方的“燕雲”。統一南方的過程很順利,趙匡胤用了十幾年時間,就把南方的政權全部掃平。但是,就在要進行下一步計劃的時候,趙匡胤卻去世了,繼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在繼位之後沒多久就開始了收復燕雲的計劃,先後三次征討遼朝。但是,這三次戰爭都以失敗而告終。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戰爭準備不充分,趙光義在軍事才能上不如趙匡胤等等。有一次甚至連趙光義都身負重傷,騎不了馬,只能坐驢車逃回來。趙光義的北伐,開啟了宋、遼雙方長達25年的戰爭狀態,一直到“澶淵之盟”才結束。這個過程其實就充分暴露了北宋在政策上的衝突。就是一方面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另一方面又因為軍事羸弱,而無法達成目標。國力就在這種衝突中被虛耗,而最終結果就是在無奈之下,被迫承認遼朝佔有“十六州”的合法性。澶淵之盟以後,雖然“燕雲”問題被暫時擱置了。但是北宋皇帝一直對此耿耿於懷。比如,宋神宗支援王安石變法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這種執念一直持續到宋徽宗時期,從而直接導致了靖康之變的發生。這一方面的內容,在第三部分中我會詳細講述。現在,我們還是回到“澶淵之盟”上。表面上看,“澶淵之盟”是雙方的和平協定,宋、遼之間是平等關係。但實際上這種平等之下,暗含兩個不平等的因素。第一個因素,是北宋在事實上承認遼朝對“燕雲”佔有的合法性。所以後來,當金朝崛起時,宋與金的結盟,歷來被視為是宋朝對遼朝的背盟行為。當然,這個因素更多的是名義上的損失。
第二個因素是從此之後,宋朝每年給遼30萬兩的歲幣。這個因素的影響就很大了。很多人認為,對於宋朝來說,30萬隻不過是一兩個縣的財政收入,用來換取和平很划算。但這個問題不能只從成本上來評價,而是需要進行全方位的考量。30萬歲幣雖然不多,但這等於對外承認,北宋不但有錢,而且可以接受用金錢來換取和平的這種方式。這個口子一開,就引發了一連串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從此以後,遼、金、西夏對宋的戰爭目的,基本都是想要透過戰爭逼迫北宋修改條約,提高歲幣。比如,澶淵之盟幾十年後,遼朝趁著北宋和西夏交戰的機會趁火打劫,將歲幣從30萬增加到50萬。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外交環境中。宋朝將自己塑造成了一個“冤大頭”角色,在各國關係中疲於應付。你看,雖然“燕雲”在戰略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北宋的所有對外政策都傾注在收復“燕雲”的問題上,這就在後來產生了很多負面的結果。一方面在前期讓宋朝在軍事上和遼長期對抗,空耗國力,並最終不得不妥協。
-
4 # 十月送暖
大宋王朝,特別是北宋時期的經濟高度、文化高度、科技高度、軍事高度,在當時足可以碾壓任何政權。北宋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軍閥割據,也使華夏再次走向了統一,人民過上了安定的日子。但問題就是這樣的天朝大國在面對遊牧民族遼、金、西夏、元的挑釁入侵時,在戰事上或慘和,或慘敗,朝廷則採取了或賠款,或稱臣的屈辱策略,息事寧人。但這仍沒有延緩侵略者的鐵騎,尤其是金攻破了北宋的首都,活捉了宋徽宗和宋欽宗,絕大部分皇族也全部被俘,後宮的所有女眷也無一倖免。首都被燒殺搶掠後,金國士兵壓著搶來的財富和被俘的所有人員踏上了北國之路。這就是令人痛心的靖康之恥,也是籠罩在所有大宋子民頭上的奇恥大辱。
金國曾對遼進貢稱臣,元也對金曾經進貢稱臣,甚至西漢時期還和匈奴採取了和親的政策,這都是實力不夠情況下的無奈之舉。但他們並不是得過且過,縱情享受,苟延殘喘,甘當兒皇帝,而是臥薪嚐膽,積蓄實力,等待時機,摧毀壓在身上的吸血鬼。金滅遼,元滅金,西漢瓦解匈奴政權,都成功的打了翻身仗。
南宋政權的建立,讓人們看到了重塑大宋的希望。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仍無法阻擋趙構甘當兒皇帝的步伐,對金稱臣,偏安一隅,只把杭州作汴州。人們的民族信心被毀,希望落空,在屈辱的政權下苟安 ,是何等的心涼、心碎。
當然就是這樣,也無法阻擋被元所滅的程序。
-
5 # 漫步史書
大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繁榮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的發展,百姓的生活較為富足,而且作為中國歷史上經濟高度發達的階段,宋王朝所做的貢獻被載入史冊,普遍認為下,假如大宋王朝沒有被元朝滅掉的情況下,中國有可能會提早進入到資本主義的社會。
但兩宋時期,也被公認為是最軟弱的朝代,尤其是在對外政策上,兩宋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大分裂時期,在這一時期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相互交融,少數民族在吸收中原的先進文化,並且得以快速的融入,為後世建立一個強盛的多民族融合的國度奠定了基礎,其實從這些方面來看,兩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幾乎不亞於漢唐的朝代。
相比起漢唐的輝煌盛世,兩宋時期多被人詬病,在一些演義小說中,宋朝的君主也常被描述為是昏庸無能的君主,對內不能保有國家,對外不能禦敵於國門,一味委曲求全,這實在是讓我們十分痛心,而痛心的原因體現在兩個方面。
1、宋朝重文輕武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後周殿前都點檢,在後周世宗柴榮病逝以後,憑藉手中的軍權謀朝篡位,在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後,深感五代十國時期地方軍權過剩,因此採取了強幹弱枝的策略,削奪大將兵權,建立一支強大的禁軍部隊,並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實際上,這樣反而使得邊疆地區的武裝力量過於弱化,宋真宗時期,遼國為報復高粱河一戰,大軍入侵宋朝,幾乎毫不費力的就達到了檀州,這裡距離開封就已經很近了,而到了後期以後,基本上中央禁軍的戰鬥力也很低,宋徽宗時期,金軍南下憑藉強悍的騎兵,幾乎能夠可以很快的突破邊防。
兩宋時期對外戰爭,基本上能夠維持一個自保,但一旦大敗,往往都是全軍覆沒,無論是對遼,還是對西夏都是如此,以天朝上邦自居的兩宋,還需要每年給予歲幣,祈求太平,雖然這點歲幣在地大物博的宋朝來說,算不上什麼,但在當時一些有志之士,包括我們現在,仍然感到當年兩宋時期那種屈辱的場景。
北宋末代皇帝徽欽二帝更是被金軍俘虜,最後悽慘的死在異國他鄉,而繼任者宋高宗等一干奸臣竟然不思收回故土,一味委曲求全,在歷史上也是頗為罕見的一幕。
2、北宋缺將,南宋缺相
兩宋時期的朝廷由於重文輕武,所以文官大多都能身居高位,而且每次科舉錄取的人數,也是歷朝歷代之最,這也是讀書人最希望的天堂,但北宋初年,除了開國將帥以外,近200年的歷史上,就只出了狄青一個有名的將軍,其他大部分都默默無聞,而且諸如楊家將、呼家將等除了在民間擁有很高的聲望,但實際上在朝廷上也基本上說不上話。
而自北宋末年到南宋整個朝代,奸臣輩出,其數量之最開創了歷史記錄,宋徽宗時期的六賊自然不用多說,而南宋時期,自秦檜開始,史彌遠、賈似道莫不是其中的佼佼者,幾乎歷朝歷代裡面,或許大奸大惡有那麼幾個,但是能夠像南宋時期這樣,奸臣一串串的出現,也是罕見。
不過說句公道話,北宋建國之初,趙匡胤的側列並不能算是完全錯誤,至少在防止武人煽動作亂上有突出的成就,但是有些矯枉過正的意味,須知要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光有錢有文化還不夠,還需要強大的武裝力量作為保證,這一點也是趙匡胤所沒有想到的。
回覆列表
1、冗兵
宋朝始終面臨外敵入侵的威脅,故在防範軍人干政威脅的同時,又不能不保持強大的軍隊。在重文輕武的政策下,上無名將,下無精兵,只能倚多取勝,強幹弱枝。故士兵數量不斷增大。龐大的軍隊,消耗巨大的社會財富。
2、冗官
宋室優遇文人,透過科舉和恩蔭,造就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吏員階層,他們不僅享有免稅的特權,還受國家的俸祿。宗室也是一個不事生產的階層。
宗室蕃衍,吏員歲增,食祿階層不斷擴張。史載,真宗天禧年間,宗室、吏員受祿者9785員,到仁宗寶元時候,宗室、吏員受祿者就達到15443員(《宋史·食貨志》)。
3、冗費
經過建國初期的休養生息後,國家進入長期穩定階段。就像歷朝都會發生的那樣,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社會奢侈風氣也不斷滋長(皇室、百姓都是如此),這就導致財政開支失控。
但宋朝在其最繁榮的時代財政就成為了嚴重問題,這卻不多見。因為宋朝除了正常的揮霍(這個可以剋制)外,供養龐大的軍隊、官員、宗室,支付遼、夏的歲幣,都是固定的財政開支。
宋真宗在位後期大搞天書下降、東封西祀等活動,揮霍浪費,濫賞無度,更是雪上加霜。真宗去世後,天書鬧劇結束,與之相關的費用也被裁減。但不能改革體制,以上所列的各類開支就只能是有增無減。
宋仁宗時代,立國近百年,制度已失去活力,國家近乎陷入停滯狀態,一面經濟繁榮,同時積貧積弱。魯迅曾經嘲笑某些華人自誇富庶:“倘是獅子,自誇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但如果是一口豬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
神宗改革,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祖宗之法的弊端,未能挽救宋朝的虛胖:一方面經濟繁榮,另一方面軍備軟弱,真的長成了大肥豬或小肥羊,只待金人一擊了。
4、地緣環境惡劣
當時宋最大近威脅來自遼,北方沒有長城,太行山這些天然的戰略要地作為屏障,遼的騎兵可以長驅直入,幾天時間就可以飲馬黃河。
又沒有對付騎兵的好辦法,到了後來的南宋的岳飛才有了辦法。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是要多兵的。沒有兵是不行的。但是兵又是老弱兵。
5、內憂外患
宋寧宗初期,趙汝愚任宰相。趙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於皇室任職宰相本就不合禮法,加上韓侂冑煽風點火,最後他被罷去相位。但是,民間依然十分懷念他,臨安城門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詩文。
韓侂冑為了徹底清除趙汝愚的影響與排斥異己,假借學術之名,製造慶元黨禁。將理學稱為“偽學”,而朝中信仰理學的大臣又多反對韓侂冑。韓侂冑藉此將信仰理學計程車大夫全部趕出政府。
慶元六年(1200年),韓侂冑見理學已構不成威脅,便解除黨禁。但是,黨禁不得人心,為了籠絡士人,韓侂冑又借北伐的名義蠱惑人心。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冑貿然進行北伐,結果很快就遭到了失敗。
北伐的失敗讓韓侂冑成為眾矢之的。他的政敵史彌遠藉此與主和派和韓的反對派集結成聯盟。而金人又以殺韓侂冑作為和談條件之一。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冑殺死。
從此之後開始了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楊皇后勾結,大權獨攬。宋寧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於是他立沂王的兒子趙竑為太子。趙竑對史彌遠的專政非常不滿。因此史彌遠廢趙竑太子之位,改立趙昀為皇位繼承人。
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三日,宋寧宗去世。趙昀接替即位,是為宋理宗。但是,史彌遠繼續其的專政,而宋理宗也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宋理宗宋理宗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
宋理宗終於擺脫了史彌遠的陰影。次年,宋理宗改元端平,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理宗將史彌遠舊黨盡數罷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觀。同時在北方,金朝正面臨蒙古的步步緊逼,面臨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