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過眼雲煙9999

    首先你得趕緊去醫院確認是否是病理性的變化,比如老年痴呆前期或者大腦灰質層變化,如果是病理性的趕緊治療至少可以減緩記憶力下降的速度。如果不是病理性的那就要老人平時也要多鍛鍊腦力,比如要求他每天刻意的記一下新聞或者報紙上的文章等,生活上給他買一些告示貼把他日常需要記得的東西都寫上貼著家裡。

  • 2 # 白老師談健康

    健忘是以記憶力減退、遇事易忘為特徵的一種病證,亦稱“喜忘”、“善忘”、“多忘”等。自宋代《聖濟總錄》中稱“健忘”後,延用至今。

    現代醫學中的神經衰弱、腦動脈硬化、老年性痴呆早期,以及部分精神心理疾病,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要症狀者,可以參照本篇辨治。

    【病因病機】

    健忘多因情志失常、勞倦內傷、年老精虧、久病絡瘀,導致心脾腎虛損,氣血陰精不足,不能上榮。

    一、病因

    1.情志失調

    心主神志,脾在志為思。長期情志失調,思慮過度,憂鬱悲傷,均可導致心脾虧虛,肝腎不足,而成健忘。

    2.勞倦內傷

    勞心過度則傷血,勞體過度則傷氣,房勞過度則傷精,精血虧虛,清竅失充,髓海不足,因而健忘;或大病之後,氣血耗傷;或起居失節,精血暗耗,終使腎陰不足,無以上交於心,心火亦難下交於腎,心腎失交,則成健忘。

    3.年老精衰

    隨著年齡增長,腎氣逐漸虧虛。年邁之人,五臟俱衰;心腎不足,則神明失聰;肝脾不足,則經脈失養。腦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若神明失聰,精髓失養,則發生健忘。

    4.久病痰瘀

    久病不愈,入絡及腎,導致腦絡瘀阻,清竅失靈;或脾失健運,聚溼生痰;或肝鬱化火,煉津成痰,引起痰迷心竅而發生健忘;若痰瘀互結,痺阻脈絡,更令人喜忘。

    5.其他

    如腦部外傷,瘀血阻滯;或各種中毒,毒傷清竅,亦可引起健忘。

    二、病機

    健忘病位在腦,與心、脾、腎關係密切。宋代陳言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指出:“脾主意與思,意者積所往事,思則兼心之所為也……今脾受病,則意舍不清,心神不寧,使人健忘,盡心力思量不來者是也。”認為心脾受病是健忘發生的主要原因。清代汪昂《醫方集解》也提出:“人之精與志,皆藏於腎,腎精不足則腎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也。”總之,心脾主血,腎主精髓;若思慮過度,傷及心脾,則陰血損耗,神舍不清;或房事不節,精虧髓衰,腦失所養;或年高腎虛,腎精虛衰,腦海失養,皆能令人健忘。

    健忘有虛實之分。虛者主要是心、脾、腎的虛損,氣血陰精不足。心脾不足,腎精虛衰,則腦海失養而發健忘。但也有因氣滯血瘀、痰濁上擾所致者。如張仲景《傷寒論》指出:“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總之,健忘以心、脾、腎的虛損為主,但肝鬱氣滯、瘀血阻絡、痰濁上擾等,亦可引起健忘。

    健忘屬本虛標實之證。就臨床所見,以虛證居多;且往往虛實夾雜,虛多而實少。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健忘以記憶力差、遇事善忘為主要表現。

    2.多伴怔忡、不寐、煩躁等症狀。

    二、病證鑑別

    1.健忘與痴呆

    痴呆是指精神呆滯,沉默不語;或喃喃自語,語無倫次;或精神恍惚,呼之不應,告之不曉等。其不知前事或問事不知等,與健忘之“善忘前事”有根本區別。健忘雖然善忘前事,而思維意識仍屬正常,與痴呆之智慧減退,不曉其事不同。但應注意,健忘可以是痴呆的早期表現,因痴呆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發病之初常常先有健忘等表現,之後逐漸加重,進而神機不用。

    2.健忘與鬱證

    鬱證為情志怫鬱之候,一般有神志恍惚,精神不振,失眠神呆,遇事多忘等多種表現。但鬱證之遇事多忘與健忘在程度上有輕重之別,且一系兼症,一系主症,不難鑑別。

    三、相關檢查

    可選做腦血流圖、腦電圖、頭顱X線平片及CT掃描、顱腦核磁共振等,以明確疾病診斷。

    【辨證】

    一、辨證思路

    1.詳審病因

    引起健忘的原因有多種,應當仔細分辨。老年而病者,多為五臟俱損,精氣虧虛;長期操勞導致者,多因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自幼稟賦虛弱者,多由先天不足,腎虛髓空。

    2.明辨虛實

    健忘之證,虛者十居七八,但亦有邪實為主者。虛證多責之心脾腎的不足;實證則有痰氣鬱結或血瘀內停的不同。一般而言,虛者多伴體虛乏力,心悸少寐,納呆語怯,腰痠耳鳴,舌質淡,或邊有齒痕,脈多沉細無力或尺弱;實者多言語遲緩,神思欠敏,舌苔白厚膩,或舌質暗,脈多滑數或弦大。

    二、證候

    1.心脾兩虛證

    症狀:遇事善忘,精神倦怠,四肢無力,心悸少寐,納食不香,氣短乏力,聲低語怯,面色少華,脘腹脹滿,舌質淡,有齒痕,苔薄白或白膩,脈細弱無力。

    病機分析:心脾不足則神志失藏,故遇事善忘;心血不足,故心悸,少寐;脾虛運化不健,故納呆,氣短;氣血化源不足,則神倦乏力;血虛不榮,故面色少華;舌質淡,有齒痕,脈細弱無力,均為氣血虧虛之徵。

    2.心腎不交證

    症狀:遇事善忘,腰痠腿軟,或有遺精,頭暈耳鳴,或手足心熱,心煩失眠,舌苔薄白,舌質紅,脈細數。

    病機分析:心腎失交,水火不濟,心之神明不能通於腎,腎之精華不能上達於腦,致令腦海空虛,而遇事善忘;陰虛火旺,擾於神明,則心煩失眠;陰虧於下,陽亢於上,故頭暈耳鳴;陰虛火旺,故手足心熱;相火妄動,精關不固,故遺精;腰為腎之府,腎虛故腰痛;舌質紅,脈細數,多為陰虛火旺之徵。

    3.腎虛精虧證

    症狀:年事已高,遇事善忘,形體衰憊,神志恍惚,氣短乏力,腰痠腿軟,納少尿頻,心悸少寐,舌苔薄白,舌質淡,脈細弱無力。

    病機分析:年邁之人,腎之陰陽俱損,命火衰微,無以溫煦五臟六腑,以致臟腑功能衰退,氣血俱虛,故形體衰憊;精微無以上達於腦,而致神志失聰,遇事善忘;氣血失其生化之源,故氣短無力;心失所養,故心悸少寐;脾失健運,故納少;苔薄白,質淡,脈細弱無力,為氣血虧損之徵。

    4.痰濁內阻證

    症狀:遇事善忘,神思遲鈍,頭昏頭重,頭暈胸悶;或形體肥胖,嗜睡,脘痞,嘔惡欲吐,咳吐痰涎;舌苔白膩,脈弦滑。

    病機分析:痰濁內阻,清陽不升,神志蒙閉,故遇事善忘,神思遲鈍,頭昏頭重;痰塞氣機,不能升降,故胸悶脘痞,嘔惡欲吐;舌苔白膩,脈弦滑亦為痰濁內阻之徵。

    5.血瘀痺阻證

    症狀:遇事健忘,心悸胸悶,伴形體衰憊,神志恍惚,言語遲緩,神思欠敏,時有頭痛發作,頭目昏眩,表現呆鈍,面唇暗紅,或伴多夢不醒。可有頭部有外傷史。舌質紫暗,有瘀點,脈細澀或結代。

    病機分析:病久而血氣不充,經脈血行澀滯;或頭部受傷,瘀阻腦竅;或氣虛、氣鬱不能行血,瘀血內停,血行不暢,神明失養而不用,因此神志恍惚,遇事善忘;髓海空虛,故時有頭痛發作,頭目昏眩;舌質紫暗,有瘀斑瘀點,脈細澀,均為瘀血內阻之徵。

    【治療】

    一、治療思路

    健忘一證,臨床所見有虛有實,但常虛多實少。因虛所致者,應補其不足,當用補益心脾、交通心腎等法;痰瘀痺阻者,則應以瀉實為原則,施以豁痰、化瘀等法。至於因虛留實或實久而虛、虛實並見者,應當在扶正固本的同時,參用滌痰化瘀之品。

    二、基本治法

    1.補益心脾法

    適應證:心脾兩虛證。

    代表方:歸脾東加減。

    常用藥:人參、黃芪、白朮、甘草益氣補脾;當歸、龍眼肉養血和營;茯神、遠志、棗仁養心安神;木香調氣。

    加減:心血不足明顯者,加熟地、白芍、阿膠以養心血;脘悶納呆苔膩者,重用白朮,加蒼朮、半夏、陳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燥溼,理氣化痰。也可合用孔聖枕中丹。

    2.交通心腎法

    適應證:心腎不交證。

    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茱萸補腎益精;人參、當歸益氣養血;麥冬、酸棗仁清心寧神;白芥子祛痰寧心;黃連、肉桂交通心腎。

    加減:心經有熱,心火偏亢,加蓮子心;陰血不足,肝陽偏亢,加珍珠母、生龍齒;心腎兩虛,兼有肝鬱氣滯,可用通鬱湯。

    3.養榮固本法

    適應證:腎虛精虧證。

    代表方:人參養榮東加減。

    常用藥: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益氣補脾;熟地、當歸、白芍、川芎補血養血;遠志寧心;肉桂溫陽;陳皮理氣;姜、棗調和營衛。

    加減:形體疲憊,腰痠腿軟明顯,加紫河車大補精血,龜板、杜仲、牛膝填精補髓;陰虛火旺者,加天門冬、麥門冬養陰,黃柏清相火;兼有失眠者,加酸棗仁、北五味子養心安神。

    4.豁痰開竅,升清降濁法

    適應證:痰濁內阻證。

    代表方:滌痰東加減。

    常用藥:陳皮、枳實、半夏燥溼化痰,調理氣機;制南星、竹茹、石菖蒲、茯苓加強化痰祛溼作用;石菖蒲、竹茹醒神開竅;生薑和胃理脾;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痰濁久蘊而化熱,痰火上擾心神,加黃芩、黃連、竹瀝、牛黃、遠志;病久心脾不足者,加黃芪、當歸、熟地、天南星、琥珀、肉桂。

    5.活血通脈,開竅醒神法

    適應證:血瘀痺阻證。

    代表方:通竅活血東加減。

    常用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辛散活血,通經絡,行瘀滯;麝香通竅醒明;老蔥、黃酒通陽氣,暢絡脈;石菖蒲、遠志、合歡皮化濁寧心,開竅醒神。

    加減:氣虛血瘀,加人參、黃芪、桂枝;氣滯血瘀,加鬱金、延胡索、香附;腎虛而留瘀者,加熟地、枸杞子、菟絲子、冬蟲夏草。

    三、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遠志、石菖蒲等份煎湯,當茶飲。

    (2)麥門冬、遠志、茯苓、生地各等份,研末為蜜丸,每服9g,每日3次。

    (3)紫河車,涼幹或焙乾,研粉沖服,每服3g,每日3次。

    2.食療

    許多食物具有增強記憶力、健腦益智的功效,如核桃、銀杏、松子、蓮子、葵花子、龍眼肉、黑芝麻、黃豆、南瓜、胡蘿蔔、木耳、黃花菜、海帶、海參、沙丁魚、羊腦等;具有益智健腦作用的中藥有人參、黃芪、刺五加、五味子、茯苓、遠志、川芎、枸杞子、麥門冬、何首烏、海馬、冬蟲夏草等。

    3.常用中成藥

    (1)天王補心丹:功能與主治:滋陰養血,補心安神。用於陰血虧少所致之虛煩少寐、健忘、心悸等症。用法與用量:溫開水送服,每次9g,每日3次。

    (2)腦傷寧:功能與主治:補氣活血,養心安神。用於氣虛血瘀痰阻,經脈不利;或跌僕損傷後的頭痛、健忘、失眠。用法與用量:酒劑,每次20~25ml,每日2~3次。孕婦及酒精過敏者禁用。

    (3)交泰丸:功能與主治:交通心腎,安神定志。用於心腎不交所致之健忘、失眠以及怔忡、心悸等。用法與用量:溫開水送服,每次3~6g,每日2~3次。

    4.針灸治療

    (1)取勞宮、心俞、腎俞、太溪。勞宮、心俞用捻轉瀉法,腎俞、太溪用提插捻轉補法,留針20分鐘。適用於心腎不交所致之健忘。

    (2)針刺列缺、心俞、神門、中脘、足三里,灸少海。

    四、臨證勾要

    1.健忘多由思慮過度、素體虧虛、年老體衰及痰瘀內停引起。臨床有為主症者,有為兼症者,應作分別。以健忘為主訴者,當按本病證辨治;作為伴隨症狀出現的,則作兼症看待。

    2.健忘的病機有虛有實,臨床應當仔細分辨虛在何髒何腑。一般虛證多責之於心、脾和腎,實證則多是痰氣凝結,瘀血內停。虛證常見心脾兩虛、心腎兩虛、年老神衰等,治療以補其不足為基本大法;實證為痰瘀痺阻,當用化痰行瘀之品。

    【預後及轉歸】

    本病經過治療一般可以好轉或治癒;但年邁體衰之健忘,屬生理現象,難以收效。《張氏醫通·健忘》指出:“因病而健忘者,精血虧少,或為痰飲、瘀血所致,是可以藥治之。若生平健忘……豈藥石所能療乎?”若勞心過度而健忘者,必須清心節勞,否則藥力亦難奏效。至於年邁之人健忘,屬生理現象,治療殊非易事。

    【預防與調護】

    保持精神愉快,排除煩惱憂愁;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和學習,做到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堅持體育鍛煉;少食辛辣肥膩,戒菸限酒;善於用腦,合理用腦;這樣就可以保持精力充沛,遠離健忘的侵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初一語文考了90幾分,該怎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