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血色黃昏的黃昏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的最後階段,土耳其才加入盟軍,之前一直保持中立。

    1938年,土耳其軍隊在中立時期的軍力由174,000名士兵和2萬名軍官組成的11個軍,包括:23個師,1個裝甲旅,3個騎兵旅和7個邊防指揮部隊。與當時大多數國家一樣,它的部隊基本裝備的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土耳其空軍有370架各類飛機,450名飛行員和8,000空軍地勤人員。在戰爭期間,土耳其派飛行員前往英國進行訓練。有14人在英國死亡。其中一架飛機在英國空域的一次飛行訓練中被一架德國飛機擊落。另外的是在其他事故中喪生的。

    【193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馬耳他的土耳其艦隊。在戰爭爆發時,土海軍是海陸空三個武裝部隊中最弱的一個。】

    土耳其前空軍司令 Emin Alpkaya 的女兒在戰爭期間被派往英國接受訓練,她說她在檢查父親的戰時日記時發現了一些驚人的東西。日記中他父親寫道:“他們告訴我,我準備去柏林了。我早上6點從轟炸中回來了,我累了”。

    有些指控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英國接受培訓的土耳其飛行員參加了轟炸柏林的任務。然而,土耳其總參謀部的官員否認,稱他們的飛行員從未被分配過空戰和轟炸飛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穆斯塔法伊斯梅特·伊諾努擔任總統的第一年爆發的。盟軍和軸心國都開始向伊諾努施加壓力,迫使土耳其加入各自的戰爭。

    德國派弗朗茨·馮·帕彭前往安卡拉。

    【20世紀40年代,土耳其Curtiss Falcon CW 22飛機】

    土耳其在二戰的基本情況

    1941年,羅斯福和丘吉爾都認為,如果土耳其繼續保持中立,那麼就能夠阻止納粹奪取中東的戰略石油儲備,從而對同盟國有利。

    二戰開始由於越來越接近戰爭,土耳其決定組織動員起一支龐大的軍隊,以防該國受到攻擊。戰爭的早期階段,土耳其政府已經訂購了四艘潛艇,四艘驅逐艦,十二艘登陸艇和四架飛機。

    由於戰時的艱難,交付延遲了。儘管如此,英國還是決定為土耳其製造潛艇和飛機,因為英國擔心土耳其的政治家可能會有親德的傾向。

    這裡要說一個事件,早在1941年6月,一艘裝載土耳其171名士兵,19名土耳其海軍軍官,72名下級軍官,58名海員,20名土耳其空軍學院學員和兩名平民派往英國訓練的貨船Refah號,從伊斯坦布林起航,五天後抵達土耳其東南部的梅爾辛港。6月23日當地時間17:30,Refah重新起錨駛向地中海東部的賽義德港,船上共有200人。

    大約在22:30時,該船在塞普勒斯海岸以東約10海里(19公里)處發生爆炸,被一艘身份不明身份的潛艇魚雷擊中下沉。200人中,災難奪去了168人的生命。由於土耳其之前已經在戰爭中宣佈過11次中立,沒有任何國家聲稱對土耳其船隻的襲擊負責。

    最後,英華人被指控,要麼是因為他們不願意交付土耳其訂購的軍事裝備,要麼是為了引發土耳其與盟軍一起參戰。

    然而,最近義大利和德國的檔案檔案披露,義大利海軍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了義大利潛艇翁迪納號攻擊該船的座標。

    1942年底,德國在戰爭早期取得的勝利,使得羅斯福和丘吉爾重新評估了土耳其加入盟軍一方參戰的情況。土耳其在整個戰爭期間維持了一支規模適中的陸軍和空軍力量,丘吉爾希望土耳其人在巴爾幹地區開闢一條新戰線。

    另一方面,羅斯福仍然認為土耳其遭到德國襲擊的風險太大。如果土耳其失敗,將會給同盟國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而伊諾努非常清楚,他的國家在1911年至1922年的持續戰爭中經歷了11年的苦難,他決心儘可能地讓土耳其遠離另一場戰爭。

    【穆斯塔法伊斯梅特·伊諾努】

    也許土耳其猶豫不決加入同盟國的最大原因,可能是丘吉爾在阿達納承諾的金融和軍事援助開始減少。到1943年12月,英美當局認為總體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43年春季“哈爾迪協定”規定的對土耳其援助的規模要減少。一方面,英國提出減少土星援助計劃的規模。

    另一方面,土耳其人希望確保加入戰爭後,他們能有足夠強大的力量來保衛他們的國家。他們懷疑新計劃是否能完全滿足他們的安全需要。

    1943年1月30日,丘吉爾秘密地在距離伊尼斯車站23公里的火車車廂內與伊諾努會面。會議結束時,決定土耳其的繼續保持中立。同時,在土耳其阿達納附近建造Incirlik空軍基地,以便盟軍在該地區可能進行空中作戰。可是基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開始施工。

    1944年4月,土耳其停止向德國出售鉻鐵礦,並於8月斷絕關係。

    1945年2月23日,雅爾塔會議宣佈,只有在1945年3月1日之前正式與德國和日本交戰的國家才能加入聯合國。土耳其最終於1945年2月23日加入盟軍一方。但是,土耳其沒有直接參與軍事衝突,對軸心國還是施加了政治壓力和經濟制裁。

    【雅爾塔會議上的“ 三巨頭 ”】

    最終,戰爭期間,羅斯福和伊諾努都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只不過丘吉爾感到失望。因為丘吉爾認為,如果土耳其早點積極的參戰,會加快德華人在東南部失敗,從而儘快的結束這場戰爭。

    二戰後,土耳其作為聯合國會員國參加了北韓戰爭,在戰鬥中731人死亡。

    後來,由於土耳其擔心蘇聯可能的入侵,以及無法控制土耳其海峽。最終土耳其放棄了對外保持中立的原則,於1952年2月18日加入北約。成為北約成員國之後,土耳其開始對武裝部隊進行全面現代化建設。

  • 2 # 經常用了

    土耳其地處歐亞大陸交匯處,把守戰略要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剛剛開始,各國使節就蜂擁而至,希望用各種陰謀詭計動搖這個年輕的共和國的中立立場。但土耳其的策略是同時向德國和英國出口礦石等資源,換回武器和其他物資來保衛自己的國家,並藉此機會尋求發展。德國幫助土耳其建設道路和鐵路,英國幫助土耳其建設機場和港口,兩國會相互競爭,各自提供最好的裝置,而土耳其則允許兩國勢力在國內用各種陰險的伎倆明爭暗鬥。土耳其利用自己的鉻鐵礦和銅礦石換回了先進的武器。由50個旅,80萬農民出身計程車兵組成的步兵在古安納托利亞高原嚴酷的環境下鍛煉出來,足可以媲美歐洲任何一國的步兵。土耳其領袖伊諾努決心維護國家的獨立,他不希望依靠別國軍隊保衛自己的家園,因為那樣的代價就是本國的子弟兵也要為他國的利益流血犧牲。

    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再過5天,就要超過同盟國定下的有權在戰後加入聯合國的最後期限了。

    像歐洲大陸其它中立國一樣,土耳其在二戰中與納粹有緊密的貿易聯絡,但原因卻不一樣。土耳其象葡萄牙一樣是個親英情緒很強烈的國家,甚至在二戰爆發後的1939年10月,土耳其還和英、法締結了軍事互助同盟。法國陷落後,土耳其於1940年6月宣佈中立,直到1945年才加入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穆斯塔法伊斯梅特·伊諾努擔任總統的第一年爆發的。盟軍和軸心國都開始向伊諾努施加壓力,迫使土耳其加入各自的戰爭。1941年,羅斯福和丘吉爾都認為,如果土耳其繼續保持中立,那麼就能夠阻止納粹奪取中東的戰略石油儲備,從而對同盟國有利。

    由於戰時的艱難,交付延遲了。儘管如此,英國還是決定為土耳其製造潛艇和飛機,因為英國擔心土耳其的政治家可能會有親德的傾向。

    這裡要說一個事件,早在1941年6月,一艘裝載土耳其171名士兵,19名土耳其海軍軍官,72名下級軍官,58名海員,20名土耳其空軍學院學員和兩名平民派往英國訓練的貨船Refah號,從伊斯坦布林起航,五天後抵達土耳其東南部的梅爾辛港。6月23日當地時間17:30,Refah重新起錨駛向地中海東部的賽義德港,船上共有200人。

    大約在22:30時,該船在塞普勒斯海岸以東約10海里(19公里)處發生爆炸,被一艘身份不明身份的潛艇魚雷擊中下沉。200人中,災難奪去了168人的生命。由於土耳其之前已經在戰爭中宣佈過11次中立,沒有任何國家聲稱對土耳其船隻的襲擊負責。最後,英華人被指控,要麼是因為他們不願意交付土耳其訂購的軍事裝備,要麼是為了引發土耳其與盟軍一起參戰。

    1942年底,德國在戰爭早期取得的勝利,使得羅斯福和丘吉爾重新評估了土耳其加入盟軍一方參戰的情況。土耳其在整個戰爭期間維持了一支規模適中的陸軍和空軍力量,丘吉爾希望土耳其人在巴爾幹地區開闢一條新戰線。另一方面,羅斯福仍然認為土耳其遭到德國襲擊的風險太大。如果土耳其失敗,將會給同盟國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而伊諾努非常清楚,他的國家在1911年至1922年的持續戰爭中經歷了11年的苦難,他決心儘可能地讓土耳其遠離另一場戰爭

    也許土耳其猶豫不決加入同盟國的最大原因,可能是丘吉爾在阿達納承諾的金融和軍事援助開始減少。到1943年12月,英美當局認為總體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43年春季“哈爾迪協定”規定的對土耳其援助的規模要減少。一方面,英國提出減少土星援助計劃的規模。另一方面,土耳其人希望確保加入戰爭後,他們能有足夠強大的力量來保衛他們的國家。他們懷疑新計劃是否能完全滿足他們的安全需要。

    1945年2月23日,雅爾塔會議宣佈,只有在1945年3月1日之前正式與德國和日本交戰的國家才能加入聯合國。土耳其最終於1945年2月23日加入盟軍一方。但是,土耳其沒有直接參與軍事衝突,對軸心國還是施加了政治壓力和經濟制裁。

    最終,戰爭期間,羅斯福和伊諾努都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只不過丘吉爾感到失望。因為丘吉爾認為,如果土耳其早點積極的參戰,會加快德華人在東南部失敗,從而儘快的結束這場戰爭。

    後來,由於土耳其擔心蘇聯可能的入侵,以及無法控制土耳其海峽。最終土耳其放棄了對外保持中立的原則,於1952年2月18日加入北約。成為北約成員國之後,土耳其開始對武裝部隊進行全面現代化建設。

  • 3 # 居安思危忘戰必危

    嚴格來說,土耳其算是參加了二戰,只是快結束了才參戰的。另外,在二戰時期,土耳其根本不能算是中東第一強國。當時中東地區幾乎都是英法的殖民地,土耳其算個啥喲。二戰爆發後沒多久,戰火很快就燒到了土耳其邊境。英國和軸心國在東地中海展開了較量,希臘和南斯拉夫落入納粹之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倒向了德國,應該說土耳其的安全形勢是很不樂觀的。但土耳其一直堅持中立政策,直到1945年2月才加入盟國,對德宣戰,趕上了二戰的末班車。那麼土耳其為何一直奉行中立政策,直到最後仗快打完了才決定參戰呢?

    一、土耳其自身太弱

    20世紀20年代初,奧斯曼帝國解體之後,土耳其在凱末爾的領導下建立了共和國。眾所周知,奧斯曼帝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帝國,留給土耳其共和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凱末爾進行了世俗化改革,同時努力發展經濟。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內政改革,土耳其急需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因此,凱末爾時期就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主的國內方針,對外政策就要和平共處。在這個方針政策下,土耳其儘量避免對外發生衝突,利用交戰雙方的矛盾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確保土耳其的主權完整。要達到這個目的,土耳其只能選擇中立。

    除此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太深刻了。奧斯曼帝國輕率的加入德國一方作戰,結果民眾傷亡巨大,而國土也喪失了四分之三,要不是最後拼死反抗,直接就滅國了。據說凱末爾經常拿一戰的教訓來告誡自己,教育下一代,不要再犯1914年的錯誤。

    二、對德國和蘇聯的恐懼

    土耳其在外交上基本上是傾向於英法的,三國簽訂過軍事同盟性質的互助條約。二戰爆發後,丘吉爾一直在勸說土耳其參戰,土耳其一直以各種藉口推脫。從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說,土耳其對德國和蘇聯的恐懼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首先土耳其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的,雖然土耳其跟德國有貿易往來,而且從中獲益甚大。一戰之後,土耳其周邊,伊拉克駐紮著英國軍隊,敘利亞駐紮著法國軍隊。塞普勒斯上面還駐有英國海軍。土耳其如果加入軸心國,分分鐘就滅國了。一戰的教訓也讓土耳其人產生了一種認識,英法是不可戰勝的,德國是英國的手下敗將。此外,軸心國的義大利跟土耳其關係不和。所以,土耳其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的。

    土耳其一開始沒想到英法敗得那麼快,而且法國居然很快投降了。土耳其對德國充滿了恐懼,德華人用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佔領了希臘和南斯拉夫,而這兩個國家是土耳其的巴爾幹聯盟。那麼土耳其很快就會認為,接下來,德軍是不是要對自己動手了。土耳其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希特勒在多方面對土耳其施壓,逼迫土耳其簽訂了土德友好條約。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還公佈了一份從德軍身上俘獲的入侵土耳其的作戰計劃。按照希特勒的計劃,打敗蘇聯之後,如果土耳其不選擇加入軸心國,那就要直接用武力了。此外,德軍有幾個師就駐紮在鄰國保加利亞,德國轟炸機可以從保加利亞起飛,直接轟炸伊斯坦布林、安卡拉等地,而土耳其幾乎沒有防空力量。

    雖然丘吉爾一直在努力勸說土耳其參戰。土耳其的回覆是“沒有援助,我們是無法作戰的”。丘吉爾承諾給土耳其高射炮、坦克、飛機等等。但是口惠而實不至,因為英國自己都不夠用,根本沒法給土耳其援助。盟國提供不了安全,德軍又可以隨時來轟炸,土耳其怎麼敢參戰呢?

  • 4 # 麥田軍事觀察

    二戰時的土耳其只能算三流國家,雖然人口不少,但是工業水平不行,主要武器裝備依賴進口,軍隊作戰水平也不高,在與歐洲國家的戰爭當中,土耳其軍隊的實力如何各國都是心中有數,沒有人認為土軍水平的一流水平,尤其是與可能遇上的對手相比,故而影響力還是不高,土軍參戰有什麼決定性談不上。

    土耳其在當時情況來說,確實有心加入軸心國參戰,但是沒有辦法下定決心,真的很難做出這個決定,土耳其明白自己的份量,勝了自然好,輸了那?那可能就是滅國之憂了,這個代谷土耳其承擔不起,他可不像其他歐洲國家,在歐洲國家眼中,土耳其可不是受人待見的主,既便勝了,能夠得到的好處也非常有限,加入軸心國集團後,土耳其的地位絕對高不了,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之流更願意與土耳其打一仗,它們與土耳其是世仇,怎麼可能讓這個傢伙在戰後佔大便宜呢?也因此土耳其還是最終選擇了中立,而不是參戰。

  • 5 # 血色黃昏的黃昏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的最後階段,土耳其才加入盟軍,之前一直保持中立。

    1938年,土耳其軍隊在中立時期的軍力由174,000名士兵和2萬名軍官組成的11個軍,包括:23個師,1個裝甲旅,3個騎兵旅和7個邊防指揮部隊。與當時大多數國家一樣,它的部隊基本裝備的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土耳其空軍有370架各類飛機,450名飛行員和8,000空軍地勤人員。在戰爭期間,土耳其派飛行員前往英國進行訓練。有14人在英國死亡。其中一架飛機在英國空域的一次飛行訓練中被一架德國飛機擊落。另外的是在其他事故中喪生的。

    【193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馬耳他的土耳其艦隊。在戰爭爆發時,土海軍是海陸空三個武裝部隊中最弱的一個。】

    土耳其前空軍司令 Emin Alpkaya 的女兒在戰爭期間被派往英國接受訓練,她說她在檢查父親的戰時日記時發現了一些驚人的東西。日記中他父親寫道:“他們告訴我,我準備去柏林了。我早上6點從轟炸中回來了,我累了”。

    有些指控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英國接受培訓的土耳其飛行員參加了轟炸柏林的任務。然而,土耳其總參謀部的官員否認,稱他們的飛行員從未被分配過空戰和轟炸飛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穆斯塔法伊斯梅特·伊諾努擔任總統的第一年爆發的。盟軍和軸心國都開始向伊諾努施加壓力,迫使土耳其加入各自的戰爭。

    德國派弗朗茨·馮·帕彭前往安卡拉。

    【20世紀40年代,土耳其Curtiss Falcon CW 22飛機】

    土耳其在二戰的基本情況

    1941年,羅斯福和丘吉爾都認為,如果土耳其繼續保持中立,那麼就能夠阻止納粹奪取中東的戰略石油儲備,從而對同盟國有利。

    二戰開始由於越來越接近戰爭,土耳其決定組織動員起一支龐大的軍隊,以防該國受到攻擊。戰爭的早期階段,土耳其政府已經訂購了四艘潛艇,四艘驅逐艦,十二艘登陸艇和四架飛機。

    由於戰時的艱難,交付延遲了。儘管如此,英國還是決定為土耳其製造潛艇和飛機,因為英國擔心土耳其的政治家可能會有親德的傾向。

    這裡要說一個事件,早在1941年6月,一艘裝載土耳其171名士兵,19名土耳其海軍軍官,72名下級軍官,58名海員,20名土耳其空軍學院學員和兩名平民派往英國訓練的貨船Refah號,從伊斯坦布林起航,五天後抵達土耳其東南部的梅爾辛港。6月23日當地時間17:30,Refah重新起錨駛向地中海東部的賽義德港,船上共有200人。

    大約在22:30時,該船在塞普勒斯海岸以東約10海里(19公里)處發生爆炸,被一艘身份不明身份的潛艇魚雷擊中下沉。200人中,災難奪去了168人的生命。由於土耳其之前已經在戰爭中宣佈過11次中立,沒有任何國家聲稱對土耳其船隻的襲擊負責。

    最後,英華人被指控,要麼是因為他們不願意交付土耳其訂購的軍事裝備,要麼是為了引發土耳其與盟軍一起參戰。

    然而,最近義大利和德國的檔案檔案披露,義大利海軍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了義大利潛艇翁迪納號攻擊該船的座標。

    1942年底,德國在戰爭早期取得的勝利,使得羅斯福和丘吉爾重新評估了土耳其加入盟軍一方參戰的情況。土耳其在整個戰爭期間維持了一支規模適中的陸軍和空軍力量,丘吉爾希望土耳其人在巴爾幹地區開闢一條新戰線。

    另一方面,羅斯福仍然認為土耳其遭到德國襲擊的風險太大。如果土耳其失敗,將會給同盟國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而伊諾努非常清楚,他的國家在1911年至1922年的持續戰爭中經歷了11年的苦難,他決心儘可能地讓土耳其遠離另一場戰爭。

    【穆斯塔法伊斯梅特·伊諾努】

    也許土耳其猶豫不決加入同盟國的最大原因,可能是丘吉爾在阿達納承諾的金融和軍事援助開始減少。到1943年12月,英美當局認為總體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43年春季“哈爾迪協定”規定的對土耳其援助的規模要減少。一方面,英國提出減少土星援助計劃的規模。

    另一方面,土耳其人希望確保加入戰爭後,他們能有足夠強大的力量來保衛他們的國家。他們懷疑新計劃是否能完全滿足他們的安全需要。

    1943年1月30日,丘吉爾秘密地在距離伊尼斯車站23公里的火車車廂內與伊諾努會面。會議結束時,決定土耳其的繼續保持中立。同時,在土耳其阿達納附近建造Incirlik空軍基地,以便盟軍在該地區可能進行空中作戰。可是基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開始施工。

    1944年4月,土耳其停止向德國出售鉻鐵礦,並於8月斷絕關係。

    1945年2月23日,雅爾塔會議宣佈,只有在1945年3月1日之前正式與德國和日本交戰的國家才能加入聯合國。土耳其最終於1945年2月23日加入盟軍一方。但是,土耳其沒有直接參與軍事衝突,對軸心國還是施加了政治壓力和經濟制裁。

    【雅爾塔會議上的“ 三巨頭 ”】

    最終,戰爭期間,羅斯福和伊諾努都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只不過丘吉爾感到失望。因為丘吉爾認為,如果土耳其早點積極的參戰,會加快德華人在東南部失敗,從而儘快的結束這場戰爭。

    二戰後,土耳其作為聯合國會員國參加了北韓戰爭,在戰鬥中731人死亡。

    後來,由於土耳其擔心蘇聯可能的入侵,以及無法控制土耳其海峽。最終土耳其放棄了對外保持中立的原則,於1952年2月18日加入北約。成為北約成員國之後,土耳其開始對武裝部隊進行全面現代化建設。

  • 6 # 經常用了

    土耳其地處歐亞大陸交匯處,把守戰略要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剛剛開始,各國使節就蜂擁而至,希望用各種陰謀詭計動搖這個年輕的共和國的中立立場。但土耳其的策略是同時向德國和英國出口礦石等資源,換回武器和其他物資來保衛自己的國家,並藉此機會尋求發展。德國幫助土耳其建設道路和鐵路,英國幫助土耳其建設機場和港口,兩國會相互競爭,各自提供最好的裝置,而土耳其則允許兩國勢力在國內用各種陰險的伎倆明爭暗鬥。土耳其利用自己的鉻鐵礦和銅礦石換回了先進的武器。由50個旅,80萬農民出身計程車兵組成的步兵在古安納托利亞高原嚴酷的環境下鍛煉出來,足可以媲美歐洲任何一國的步兵。土耳其領袖伊諾努決心維護國家的獨立,他不希望依靠別國軍隊保衛自己的家園,因為那樣的代價就是本國的子弟兵也要為他國的利益流血犧牲。

    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再過5天,就要超過同盟國定下的有權在戰後加入聯合國的最後期限了。

    像歐洲大陸其它中立國一樣,土耳其在二戰中與納粹有緊密的貿易聯絡,但原因卻不一樣。土耳其象葡萄牙一樣是個親英情緒很強烈的國家,甚至在二戰爆發後的1939年10月,土耳其還和英、法締結了軍事互助同盟。法國陷落後,土耳其於1940年6月宣佈中立,直到1945年才加入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穆斯塔法伊斯梅特·伊諾努擔任總統的第一年爆發的。盟軍和軸心國都開始向伊諾努施加壓力,迫使土耳其加入各自的戰爭。1941年,羅斯福和丘吉爾都認為,如果土耳其繼續保持中立,那麼就能夠阻止納粹奪取中東的戰略石油儲備,從而對同盟國有利。

    由於戰時的艱難,交付延遲了。儘管如此,英國還是決定為土耳其製造潛艇和飛機,因為英國擔心土耳其的政治家可能會有親德的傾向。

    這裡要說一個事件,早在1941年6月,一艘裝載土耳其171名士兵,19名土耳其海軍軍官,72名下級軍官,58名海員,20名土耳其空軍學院學員和兩名平民派往英國訓練的貨船Refah號,從伊斯坦布林起航,五天後抵達土耳其東南部的梅爾辛港。6月23日當地時間17:30,Refah重新起錨駛向地中海東部的賽義德港,船上共有200人。

    大約在22:30時,該船在塞普勒斯海岸以東約10海里(19公里)處發生爆炸,被一艘身份不明身份的潛艇魚雷擊中下沉。200人中,災難奪去了168人的生命。由於土耳其之前已經在戰爭中宣佈過11次中立,沒有任何國家聲稱對土耳其船隻的襲擊負責。最後,英華人被指控,要麼是因為他們不願意交付土耳其訂購的軍事裝備,要麼是為了引發土耳其與盟軍一起參戰。

    1942年底,德國在戰爭早期取得的勝利,使得羅斯福和丘吉爾重新評估了土耳其加入盟軍一方參戰的情況。土耳其在整個戰爭期間維持了一支規模適中的陸軍和空軍力量,丘吉爾希望土耳其人在巴爾幹地區開闢一條新戰線。另一方面,羅斯福仍然認為土耳其遭到德國襲擊的風險太大。如果土耳其失敗,將會給同盟國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而伊諾努非常清楚,他的國家在1911年至1922年的持續戰爭中經歷了11年的苦難,他決心儘可能地讓土耳其遠離另一場戰爭

    也許土耳其猶豫不決加入同盟國的最大原因,可能是丘吉爾在阿達納承諾的金融和軍事援助開始減少。到1943年12月,英美當局認為總體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43年春季“哈爾迪協定”規定的對土耳其援助的規模要減少。一方面,英國提出減少土星援助計劃的規模。另一方面,土耳其人希望確保加入戰爭後,他們能有足夠強大的力量來保衛他們的國家。他們懷疑新計劃是否能完全滿足他們的安全需要。

    1945年2月23日,雅爾塔會議宣佈,只有在1945年3月1日之前正式與德國和日本交戰的國家才能加入聯合國。土耳其最終於1945年2月23日加入盟軍一方。但是,土耳其沒有直接參與軍事衝突,對軸心國還是施加了政治壓力和經濟制裁。

    最終,戰爭期間,羅斯福和伊諾努都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只不過丘吉爾感到失望。因為丘吉爾認為,如果土耳其早點積極的參戰,會加快德華人在東南部失敗,從而儘快的結束這場戰爭。

    後來,由於土耳其擔心蘇聯可能的入侵,以及無法控制土耳其海峽。最終土耳其放棄了對外保持中立的原則,於1952年2月18日加入北約。成為北約成員國之後,土耳其開始對武裝部隊進行全面現代化建設。

  • 7 # 居安思危忘戰必危

    嚴格來說,土耳其算是參加了二戰,只是快結束了才參戰的。另外,在二戰時期,土耳其根本不能算是中東第一強國。當時中東地區幾乎都是英法的殖民地,土耳其算個啥喲。二戰爆發後沒多久,戰火很快就燒到了土耳其邊境。英國和軸心國在東地中海展開了較量,希臘和南斯拉夫落入納粹之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倒向了德國,應該說土耳其的安全形勢是很不樂觀的。但土耳其一直堅持中立政策,直到1945年2月才加入盟國,對德宣戰,趕上了二戰的末班車。那麼土耳其為何一直奉行中立政策,直到最後仗快打完了才決定參戰呢?

    一、土耳其自身太弱

    20世紀20年代初,奧斯曼帝國解體之後,土耳其在凱末爾的領導下建立了共和國。眾所周知,奧斯曼帝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帝國,留給土耳其共和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凱末爾進行了世俗化改革,同時努力發展經濟。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內政改革,土耳其急需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因此,凱末爾時期就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主的國內方針,對外政策就要和平共處。在這個方針政策下,土耳其儘量避免對外發生衝突,利用交戰雙方的矛盾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確保土耳其的主權完整。要達到這個目的,土耳其只能選擇中立。

    除此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太深刻了。奧斯曼帝國輕率的加入德國一方作戰,結果民眾傷亡巨大,而國土也喪失了四分之三,要不是最後拼死反抗,直接就滅國了。據說凱末爾經常拿一戰的教訓來告誡自己,教育下一代,不要再犯1914年的錯誤。

    二、對德國和蘇聯的恐懼

    土耳其在外交上基本上是傾向於英法的,三國簽訂過軍事同盟性質的互助條約。二戰爆發後,丘吉爾一直在勸說土耳其參戰,土耳其一直以各種藉口推脫。從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說,土耳其對德國和蘇聯的恐懼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首先土耳其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的,雖然土耳其跟德國有貿易往來,而且從中獲益甚大。一戰之後,土耳其周邊,伊拉克駐紮著英國軍隊,敘利亞駐紮著法國軍隊。塞普勒斯上面還駐有英國海軍。土耳其如果加入軸心國,分分鐘就滅國了。一戰的教訓也讓土耳其人產生了一種認識,英法是不可戰勝的,德國是英國的手下敗將。此外,軸心國的義大利跟土耳其關係不和。所以,土耳其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的。

    土耳其一開始沒想到英法敗得那麼快,而且法國居然很快投降了。土耳其對德國充滿了恐懼,德華人用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佔領了希臘和南斯拉夫,而這兩個國家是土耳其的巴爾幹聯盟。那麼土耳其很快就會認為,接下來,德軍是不是要對自己動手了。土耳其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希特勒在多方面對土耳其施壓,逼迫土耳其簽訂了土德友好條約。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還公佈了一份從德軍身上俘獲的入侵土耳其的作戰計劃。按照希特勒的計劃,打敗蘇聯之後,如果土耳其不選擇加入軸心國,那就要直接用武力了。此外,德軍有幾個師就駐紮在鄰國保加利亞,德國轟炸機可以從保加利亞起飛,直接轟炸伊斯坦布林、安卡拉等地,而土耳其幾乎沒有防空力量。

    雖然丘吉爾一直在努力勸說土耳其參戰。土耳其的回覆是“沒有援助,我們是無法作戰的”。丘吉爾承諾給土耳其高射炮、坦克、飛機等等。但是口惠而實不至,因為英國自己都不夠用,根本沒法給土耳其援助。盟國提供不了安全,德軍又可以隨時來轟炸,土耳其怎麼敢參戰呢?

  • 8 # 麥田軍事觀察

    二戰時的土耳其只能算三流國家,雖然人口不少,但是工業水平不行,主要武器裝備依賴進口,軍隊作戰水平也不高,在與歐洲國家的戰爭當中,土耳其軍隊的實力如何各國都是心中有數,沒有人認為土軍水平的一流水平,尤其是與可能遇上的對手相比,故而影響力還是不高,土軍參戰有什麼決定性談不上。

    土耳其在當時情況來說,確實有心加入軸心國參戰,但是沒有辦法下定決心,真的很難做出這個決定,土耳其明白自己的份量,勝了自然好,輸了那?那可能就是滅國之憂了,這個代谷土耳其承擔不起,他可不像其他歐洲國家,在歐洲國家眼中,土耳其可不是受人待見的主,既便勝了,能夠得到的好處也非常有限,加入軸心國集團後,土耳其的地位絕對高不了,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之流更願意與土耳其打一仗,它們與土耳其是世仇,怎麼可能讓這個傢伙在戰後佔大便宜呢?也因此土耳其還是最終選擇了中立,而不是參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國二戰就有了防空導彈威力很大,為什麼最後還是靠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