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京講武文化
-
2 # 狼煙火燎
德國二戰就研究了防空導彈,而且還是很多款,有“萊茵女兒”、“龍膽草”、“蝴蝶”、“瀑布”等導彈,進行了大量的試驗,但並沒有投入實戰中。
比如“萊茵女兒”地空導彈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研製,有R1和R3兩種型號,其中R1型的動力是兩級固體燃料,R3則是液體燃料帶固體助推器。“萊茵女兒”彈長 5.74米,射程12千米,最大射高6千米,沒有制導能力,採用無線電指令控制,在翼尖上裝備發光裝置來方便操控人員目視遙控,這樣的導彈個頭很大,本身機動性和操控性就值得懷疑,來襲飛機在看到導彈後稍微機動躲避,導彈在認為遙控下就會跟不上節奏,實用性並不大!
“萊茵女兒”從1943年開始試驗,前後一共試驗了82次,都沒有得到軍方的認可,一直到1945年2月德國戰敗已經成為定局了,軍方也沒有心思來關心這些不爭氣的防空導彈了,這些專案被迫終止下馬。
德國戰敗後,這些高科技技術全部被盟軍繳獲,獲得相關技術的美、蘇、英等國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發,並在50年代研發了第一代實用的低空導彈,但命中效率並不是很高!所以說,即使德國將這些防空導彈裝備了又如何呢?防空效果並不會太好,而且這些導彈還是當年的黑科技,價格恐怕並不比飛機低多少,這麼不可靠的武器德軍當然不會裝備了!
-
3 # 孔乙己亂彈
missiIe/導彈武器系統,是一種由彈頭(戰鬥部)、動力系統、制導系統組成的作戰武器裝備,是現代化戰爭的重要的核/常攻防兼備型武器!
當今世界所有的型別導彈武器系統/運載火箭/彈道導彈的“祖師爺”和鼻祖都起源於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瀑布”、“V-1”、“V-2”導彈。(二戰時期納粹德國首創的導彈武器系統/V-1“missiIe”)
二戰初期德國已經開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導彈武器”,1936年在著名世界導彈武器的“祖師爺”德國……馮.布勞恩為主要領導者的一大批德國導彈專家開啟導彈武器系統的研發……
大家耳熟能詳的只有V1/V2導彈、其實、在V1/V2之前已經納粹德國已經開發出了一型導彈/“瀑布”導彈。(納粹德國的/“瀑布”導彈外形/1943年3月首飛測試成功(採用目測無線電遙控制導、目測人工地面操作技術))(二戰初期納粹德國研發的“瀑布”導彈、在研製關鍵時刻在英國的一次大轟炸中“瀑布”導彈總設計師“蒂爾”博士被炸身亡、整個專案被迫中斷延誤……)(一枚落在英國境內未爆V-1導彈、V-1導彈的成功極大提升了納粹德國計程車氣給英國軍民心理造成了恐慌)(V-1導彈試驗/襲擊英國的歷史資料)在“馮.布勞恩”領導下的團隊1936開始研製的“V-2“導彈德語VergeItung/復仇手段,1944年試製成功第一次實戰用於襲擊法國,再打擊英國境內目標共發射1千3百餘枚、給英法兩國造成了破壞和大量人員傷亡……
納粹德國雖然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是,戰爭時期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在1943年8月英華人組織的一次大轟炸中、德國的導彈試驗基地一大部分被毀、造成300餘名德國導彈武器專家和技術人員死亡、一些重要的導彈資料毀滅……導彈武器系統的研發進度受到了嚴重影響。
納粹德國投降前夕的1945年眼看著德國“油盡燈枯”,德國導彈專家:馮.勞恩帶領400多名導彈專家學著、工程技術人員向美國投降……
另外一部分導彈技術人員和資料被前蘇聯獲得,納粹德國最終走向了徹底失敗的結局。
“瀑布”、V-1/V2導彈/X-4空空導彈仍然是今日各種型別導彈、運載火箭、洲際彈道導彈祖師爺和開山鼻祖的地位!
-
4 # 資訊所長
二戰時期的德國科學家還真的是厲害到不行,不得不讓人佩服!二戰結束後一段時間內大多數武器,要麼就是二戰時期德國武器衍生品,要麼就是按照二戰時期德國武器概念設計的。基本上二戰後,美蘇兩國的很多武器一開始都走的還是德國的路子,畢竟美蘇兩個大國在戰後把德國科學家給瓜分了。
要說德國對世界後來影響較大的武器有哪些,突擊步槍和噴氣式戰鬥機等等肯定少不了。而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武器就要屬V2導彈了,大名鼎鼎的“飛毛腿”導彈就是V2的翻版。V2導彈當時就對英國造成了一定的傷亡,關鍵是它對英國民眾造成了巨大的恐慌。甚至二戰結束半個多世紀後的伊拉克戰爭,V2導彈的衍生品“飛毛腿”導彈還嚴重威脅了美軍的安全,造成了不少的傷亡。
而除了V2這樣的地對地彈道導彈,聰明的德國工程師已經開始研究戰術性質的導彈了,包括地對空導彈和反艦導彈等。因為當時國土防空也是比較重要,所以德國工程師研究了不少型號的地對空導彈,甚至空對空導彈都已經研製出來了。
這裡我們簡單列舉幾款地對空導彈
1、蝴蝶地對空導彈:射程已經達到了16公里,最高能夠攻擊一萬米高空的目標;
2、龍膽花地對空導彈 :導彈總重1800公斤,射高1.2萬米,射程24.5公里;
3、瀑布地對空導彈。它被成為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改進自V2地對地導彈。為了增加它的機動性,在V2的基礎上,在導彈的中部加裝了四片彈翼,射程也很不錯,達到了25千米。
那麼有人肯定就需要問了,二戰時期德國有這麼多先進的地對空導彈,為什麼還是最後對盟友的空軍飛機束手無策呢?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效果不行,也就是精度不高,很難打到盟軍的飛機。
主要原因就這樣一下:
1、制導精度不夠。一開始主要還是遙控式,有線制導,要目視瞄準目標遙控導彈,對可視條件要求比較高,夜間肯定使用不了。即使後來採用了雷達制導,但是由於當時雷達技術不行,導致制導精度很差;
2、機動性很差。這和二戰時期的導彈發動機和導彈氣動以及控制佈局才起步有關係,最簡單就是可能導彈拐個彎都需要很大的半徑,它們的機動性往往還不如它們要攻擊的目標戰鬥機,導致盟軍空中戰鬥機很容易就可以擺脫掉它們;
3、出現時期不佳。德國的很多顛覆性武器,幾乎都是在二戰後期研製出來的,包括噴氣式戰鬥機和各類導彈,當時德國在戰略上已經沒有了優勢,從戰略進攻變成了戰略防禦,很多武器雖然研製出來,但是無法大量建造了,德國很快的就戰敗了。下圖就是二戰時期德國設計的空對艦導彈的攻擊概念圖:
除了德國的地對空導彈,德國的很多武器可以說真的是生不逢時,還沒有發揮作用德國就戰敗了。不過德國工程師的很多偉大發明和武器發展概念,都在美蘇兩個大國繼承了,可以說二戰德國的武器到現在還影響著世界武器的發展!
-
5 # 天中視訊
(1)1942年6月4日―7日中途島海戰美國對日本法西斯的勝利,此戰是太平洋戰爭轉折點。
(2)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的勝利,歐洲東線德軍潰敗。
(3)1942年10月23日―11月3日北非阿拉曼戰役,以英國為首的盟軍勝利結束。
(4)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戰役導致德國法西斯在歐洲西線潰敗。
這幾場戰役的勝利,標誌著同盟國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還有華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戰爭,以幾千萬人民犧牲的代價,極大的支援了歐洲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反觀在二戰後期德國研製成功的新式武器,象V1,V2導彈本身量產就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大批次使用都是在1944年以後的事了。此時二戰已經接近尾聲,軸心國的戰場形勢已經岌岌可危了,。再者,決定戰爭的勝利主要是正義性與否,僅憑一兩件新式武器就能夠扭轉戰爭的失敗嗎?
-
6 # 戰略論
德國確實在二戰時期就研製出了防空導彈,但是由於研發時間太長了,即便到戰爭末期都沒能組建出一支真正的防空導彈(防空火箭)部隊以投入實戰,沒能在德國的防空作戰中發揮作用。雖然關於代號為“瀑布”的防空火箭研發在1942年就已經展開了,但是並沒有得到重視,相比於V型遠端火箭的研發投入,“瀑布”防空火箭的投入微不足道,研發程序自然也受到極大影響。當時從事V型遠端火箭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多大2100多人,而“瀑布”放空火箭只有220人,還有135人從事另一種防空火箭(颶風)的研究。
當時在德國研發的眾多秘密武器中,V型重型火箭的研發和生產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鑑於盟軍對德國本土不斷加重的空襲,希特勒認為反制盟軍的唯一方式就是大量使用V型重型火箭,對英國本土實施報復性打擊,最終迫使盟軍放棄對德國的空襲,即用重型火箭對盟軍的遠端轟炸機進行牽制。想法無疑是不錯的,但是遠端火箭造價太過昂貴,而且攜帶的常規炸藥數量有限,即便德國的V型火箭達到每個月900的產量要求,那些意味著每天可以向英國本土發射30枚左右火箭,也就是說德國每天只能向英國本土投擲24噸炸藥,而相比之下,盟軍的4000架重型轟炸機每天可以向德國本土投擲3000噸炸藥,可見發展V型遠端火箭並不能給德國在軍事上帶來根本性的改變,這種遠端火箭只有在搭載原子彈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才能真正發揮戰略作用。
德國的軍備部長施佩爾曾大力支援“瀑布”防空導彈的研發,他認為德國要想取得勝利就必須保證後方軍工廠的安全,而這個前提就是要打敗盟軍的遠端轟炸機群,取得這場在歐洲上空的決戰勝利。德國要想取得這場防空戰的勝利,就必須大力發展新型的噴氣式戰鬥機和防空火箭,從而取得絕對的技術優勢。應該放棄對V型重型火箭的生產,將產能都轉到防空火箭上去,由於防空火箭造價遠小於遠端火箭,所以德軍可以把防空火箭的產量提高到每個月幾千枚的產量,從而在德國境內廣泛部署這種防空武器,再加上噴氣式戰鬥機和傳統的防空炮(1萬門)配合,德國還是有很大機會取得空中決戰的勝利的。
後期比較成熟的“瀑布”型防空火箭已經可以做到對盟軍轟炸機群做精確的打擊,它採用波束訊號進行制導,具備現代防空導彈的雛形。該型防空火箭搭載300公斤炸藥的戰鬥部,一旦擊中盟軍重型轟炸機將造成致命的傷害,即便是爆炸產生的衝擊波也足以重創盟軍飛機。如果德國在一開始就放棄重型遠端火箭的發展,轉而集中人力物力全力研發和生產防空火箭,那麼在關鍵的1944年德軍還是有希望大量列裝“瀑布”防空導彈,那時歐洲的上空將又是一番景象,盟軍花費巨資建立的戰略空軍無疑將遭到德國防空部隊嚴峻的挑戰!
-
7 # 武研社
二戰德軍的確開發和擁有過一些地對空導彈,這就是所謂的"防空導彈",但實際上來講,這些地對空導彈都是德國所有導彈計劃的一個分支罷了,具體的原理和德國同樣屬於導彈計劃的V1、V2差不多。
一個是飛到天上再落地炸,一個是飛的更高直接炸。以德國開發的地對空導彈"萊茵女兒"為例子。尾部使用的是火箭發動機,採用飛翼進行機動,並且利用無線電進行遙控。看起來一切都合情合理,但是這東西註定是不能有多大成就的。
首先二戰德軍擁有的各種型號的地對空導彈,大部分是無線電引信。首先應該注意的是,這種無線電引信類似於美軍的VT信管(即無線電近炸引信),是一個無線電裝置自動感應到附近存在物體時,立即爆炸,用爆炸或者破片殺傷附近飛機。這種引信雖然比觸發式引信要強上太多,但是受限於二戰的技術水平限制,在實際使用中也並不是那麼的精確。美國是在博福斯機炮的40毫米炮彈上使用這種引信的,用發射量來彌補精確度的不足。而如果這樣的一發導彈出了精確度上的誤差,便無法達到預期的攻擊效果了。
其次,二戰德國防空導彈最大的問題就是,這東西並不能鎖定敵方機群,向敵方機群飛去。而是人工在地面利用肉眼進行無線遙控,引導導彈向轟炸機機群飛去。
"萊茵女兒"地對空導彈上,就在導彈彈體上加裝了曳光裝置,使得其在空中更顯眼,更利於地面操作人員引導它向機群飛去。而除了"萊茵女兒",德國還有其他的防空導彈,例如"瀑布"地對空導彈,這個導彈與"萊茵女兒"地對空導彈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它控制機動的裝置不再是飛翼,而是安裝在彈體上的四個噴口控制,機動性更好,也有過實戰記錄。
首先二戰的防空導彈,嚴格來說還是屬於一個半成品,只是一種能操控的高空火箭彈。因為沒有可靠的制導裝置和雷達輔助,而其靠破片的殺傷方式也無法有效的殺傷轟炸機。況且它還飛行速度較慢,機動性差並且成本高。
從上圖可以看出,德國造的防空導彈還不少呢。其實,有時間造幾枚導彈的話,不如多生產一些大口徑高射炮,大口徑高射炮的效率和投射量肯定要比防空導彈這種華而不實的東西要高得多。其中沒有大規模使用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防空導彈的首飛是在1943年,而自1943年往後的盟軍大轟炸中,先是研發導彈的專家被炸死,還有就是生產資料和導彈基地被毀,這嚴重延後了德國防空導彈的研製,以至於到戰敗,都是處於"遙控大爆竹"這樣的狀態。
回覆列表
早在二戰初期,德國就開始研製防空導彈,比較典型的是Hs 117型防空導彈。
Hs 117防空導彈的重量為450千克,帶發射助推裝置時重量600千克,全長4.2米,直徑35釐米,翼展2米。
從佈局上看,Hs 117防空導彈像一架小型飛機。該型防空導彈飛行高度6~9千米,最大作戰距離32千米。
該型防空導彈採用一臺BMW 109-558型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彈體上下還有兩個助推器,使得其速度達到900~1000千米/小時。
一開始,納粹德國戰無不勝,所以德國空軍拒絕為這種導彈提供任何資金。但隨著盟軍轟炸機的威脅越來越大,Hs 117防空導彈開始受到德國軍方重視。
1944年,德軍總共進行59次Hs 117防空導彈的測試,其中半數測試以失敗告終。
但是,德國空軍還是在1944年12月,按照
每月生產3000枚的計劃訂購該型導彈。按照計劃,這些防空導彈於1945年3月開始投入部署。
但隨著德國節節敗退,根本沒有財力人力物力去生產這些導彈,導致批次生產計劃很快被叫停。如果這種防空導彈得到批次生產,那麼無疑將會對盟軍的轟炸機部隊構成非常嚴重威脅。
Hs 117防空導彈不僅僅有地對空型號,還有 Hs 117H型空空導彈型號,後者的作戰距離為5千米。這些導彈都屬於末世發明,在德國戰敗之後,很多技術都被蘇聯和美華人獲取。
歸根結底,戰爭的勝負主要看人心向背,靠一兩件先進武器很難最終贏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