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呆蘿蔔

    “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皇室衰弱,官逼民反,各地的軍閥諸侯們紛紛割據自立,公元191年,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一帶,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

    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此後,他憑藉著軍功一路高升,官至前將軍。並且逐漸掌握了幽州地區,成為了風光一時的諸侯。

    並且當時的公孫瓚還有一支十分強大的軍隊,比如他組建的“白馬義從”是三國早期最精銳騎兵部隊。要知道,在當時的冷兵器時代,機動性騎兵的強大可以想見。但

    是,為何公孫瓚最終會輸給袁紹、兵敗自焚呢?

    1、界橋戰役的失敗

    公元191年,公孫瓚率軍進駐河北界橋,袁紹提軍迎戰,公孫瓚以自己最引以為傲的白馬義從作為先鋒,再加上數萬的幽州突騎。本想著可以輕鬆的贏得此次戰鬥,卻不

    料袁紹命大將麴義率領八百先登營應敵,其後命數千弓箭手壓陣,左右交叉火力阻擊白馬義從。果不其然,在那受限制的狹小範圍,白馬義從根本施展不開。大部分騎兵潰敗

    奔逃,公孫瓚也只能無奈退兵。

    2、錯殺劉虞

    在那個時代,豪族擁有著很大的權力以及人望,更不用提當時的皇族劉虞了。幽州牧劉虞是漢室宗親,有較高威望,更有幽州豪強的忠心擁護,因為對少數民族的懷柔政

    策,受到當地少數民族的愛戴。可是,公孫瓚因為對待烏桓的態度與劉虞產生分歧,竟然對其下了殺手。此事徹底激怒了當時的豪族,他們紛紛開始背離公孫瓚,並組成了同

    盟對公孫瓚進行反擊。

    3、缺乏政治才能、軍事眼光

    公孫瓚雖然勇猛,但卻缺乏智謀,對待百姓異常苛刻,不懂得體諒百姓,在他管轄的幽州出現了以下情況。

    是時,旱、蝗,谷貴,民相食。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而公孫瓚在戰爭後期,處於下風的他仍然不肯與袁紹和談,在他的世界觀裡,唯有暴力才能解決一切。到了公元199年,公孫瓚後方被攻破,不得已只能回到孤城堅守。

    最終,他走投無路,無奈地走上高樓,先殺妻妾,點上一把火,幻化成了一團灰燼,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在東漢末年的紛亂中, 他就如同那流星一般,璀璨且短暫。

  • 2 # 歷體愛好者

    你好,在此闡述下個人意見,如有不對處請多包函。

    贊被紹打得縮在城裡等死原因如下:

    1.界橋決戰時,白馬義從(輕騎)大敗於鞠義的先登(強弩),輕騎正面硬剛強弩不敗天理難容,戰術上的錯誤,瓚過於自負、輕敵。

    2.民心已失(殺劉虞)。

    3.排除異己,貪圖享樂,大勢奸財囤於易京城中。

    4.軍隊勢氣已無,瓚已失去年輕時的雄心壯志,安於現狀。

    5.紹之軍事力量已達頂峰,兵多將廣。

  • 3 # 龍鎮

    沒有人能夠僅僅憑藉一支精兵就立於不敗之地。董卓坐擁涼州幷州勁旅,湟中義從和秦胡兵名噪一時,最後不也是縮在郿塢,企圖靠厚厚的城牆來保護自己?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確實也有過風光的時候。這支騎兵的人數,如果按《後漢書》的記載,其實少得可憐——只有數十人,充其量不過是公孫瓚的私人衛隊。能不能夠叫做天下第一騎兵,實在要打個問號。

    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的競爭,絕非兵對兵、將對將那麼簡單。公孫瓚以前將軍的身份割據幽州,手裡頭掌握的部隊,相當可觀(白馬義從只是個噱頭,公孫瓚的實力強橫,倒是不爭的事實),足可以與袁紹放手一搏。如果留意一下細節,這兩個人的出身,竟有些相似之處——袁紹家世顯赫,卻是小老婆所生,所以被袁術瞧不起。公孫家雖然不能和袁家相比,卻也是“家世二千石”,相當於省部級幹部。只不過公孫瓚的母親,大概連小老婆都算不上,是以公孫瓚年輕的時候,“以母賤,遂為郡小吏。”

    一般以為,界橋之戰是公孫瓚與袁紹競爭的分水嶺,此後公孫瓚每況愈下,直至滅亡。這是表面現象。根本原因,在於公孫瓚沒有得到大姓豪族的支援,只能依靠“商販庸兒”來支撐場面。這與公孫瓚的出身有關,也與他的早年經歷有關。在中國古代,商人擁有財富,然而社會地位低下。公孫瓚畢竟是二千石之子,仕途又頗為順利,官商結合,自有其理由。而且,公孫瓚對於家世良好的“衣冠子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厭惡,甚至對他們當中“有材秀者”橫加打壓,“必抑使困在窮苦之地”。這就分明是對世家大族產生了階級仇恨,大有勢不兩立之意了。

    界橋之戰後,幽州牧劉虞向公孫瓚發動進攻,結果兵敗被俘。劉虞的班底,正是以幽州的大姓豪族鮮于氏為主的世家子弟。公孫瓚不但斬殺了劉虞,而且對劉虞的部屬大肆殺伐,以至於“衣冠善士殆盡”。世家大族對此的反應,當然是大舉反攻。在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人的號召下,共推閻柔為烏丸司馬,集結胡、漢軍隊數萬人,向公孫瓚發動進攻,並且大破其部將鄒丹於潞北。公孫瓚在軍事上再一次遭受嚴重打擊。

    此後,鮮于輔又與袁紹部將麴義合兵十萬,在鮑丘大破公孫瓚,斬首二萬餘級。公孫瓚至此,一蹶不振。更要命的是,他統治下的廣陽、上谷、右北平、代郡等地,世家子弟紛紛拿起武器,“各殺瓚所置長吏”。這自然是牆倒眾人推,同時也是對公孫瓚多年壓制的反彈。在這種情況下,公孫瓚還幻想據守易京,“以待天下慶”,倒是有點像據守南京的洪秀全了。

  • 4 # 歷史公元

    公孫瓚麾下白馬義從,號稱天下第一騎兵,為何被袁紹淘汰出局?

    白馬義從,確實是三國時期頂尖的騎兵,雖然不是天下第一騎兵,但是也絕無僅有。

    所以,很多人都很困惑,當然也包括我。有這麼強大的騎兵,公孫瓚為什麼讓袁紹給打敗了呢?

    首先,大家要知道白馬義從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騎兵

    白馬義從,確實是公孫瓚組建的。原因就是,公孫瓚在跟匈奴,也就是遊牧民族作戰的過程當中,深深地感受到,騎兵的重要性。因此,公孫瓚將自己麾下的,那些善於騎射的騎兵,為原型,組建了一支輕騎兵,甚至可以稱為弓騎兵。

    騎兵在中國戰國時期,從趙國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使用、發展。並且因為遊牧民族的威脅,一直在發展之中,直到漢朝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的區別。顧名思義,輕騎兵就是沒有盔甲的,主要依靠弓箭殺傷敵人的,而重騎兵,就是裝備盔甲,甚至就連馬匹也裝備盔甲,用近戰衝鋒,殺傷敵人。

    而白馬義從,就是一支專門為了對付遊牧民族,也就是匈奴人,而建立的,發揮到極致的輕騎兵。白馬義從的主要敵人,就是遊牧民族,而遊牧民族在兵器盔甲方面特別落後,所以主要是追求殺傷力,使用弓箭進行射殺,不是近戰衝鋒。

    在公孫瓚與袁紹進行爭鋒的初期,其實公孫瓚一直是壓著袁紹打的,將袁紹打的潰不成軍,但是雙方的展轉折點,就在於界橋之戰。

    不知道公孫瓚到底是如何考慮的?竟然下令,麾下的騎兵對袁紹麾下的重灌步兵,進行衝鋒。

    袁紹是誰大家都清楚,四世三公,俗稱“狗大戶”。這樣的一個人,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肯定是把家底都搬出來了。所以,袁紹底下的軍隊,都是武裝到了牙齒,並且裝備了上千張強弩。

    本來就沒有絲毫防護作用的白馬義從,再加上,在衝鋒過程中,受到了上千張強弩的攻擊,死傷慘重,所以界橋之戰,公孫瓚,一敗塗地。

    不是白馬義從不夠強,而是,萬物相生相剋,“以己之所短,攻敵之所長”,只能是一敗再敗,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無可挽回。

    最終,公孫瓚折戟沉沙、兵敗身亡,被三國的浪濤給淘汰了。

  • 5 # 優己

    這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個是公孫瓚做人有問題,直接導致大量的將領出走,這裡就包好了好多白馬義從的將領。比如趙雲,趙雲就是白馬義從裡的百夫長,白馬義從總共八百人,總共也就八個百夫長,趙雲出走其他人同樣也出走。這使得白馬義從已經不是曾經那個白馬義從了,從作戰指揮到軍事將領都不是一個級別的了。

    公孫瓚的指揮上出了問題。公孫瓚在軍事指揮上犯了兩個錯誤,一個是在進攻南皮的時候把輕騎兵當成重騎兵使,在這裡公孫瓚就是傻逼了,指揮相當外行,這是公孫瓚戰敗的主因。輕騎兵的防護能力差,結陣衝鋒是在給弓弩兵送人頭。在界橋之戰中,鞠義用八百人守住了界橋,白馬義從根本衝不過去,白馬義從陣亡了兩百多人,餘軍撤退,反過來衝散了公孫瓚自己的步兵陣型。

    其次,界橋之戰使得白馬義從那種攻不克戰不勝的神話破滅了,這使得公孫瓚對白馬義從失去了信任,開始對袁紹的部隊恐懼過度,不敢出城迎戰。從這點上看趙雲等人離開公孫瓚是對的,公孫瓚在打仗上面確實很外行。

  • 6 # 歷史大學堂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把持朝政,專權亂政,擅自廢黜漢少帝劉辯,另立陳留王劉協為帝,關東諸侯紛紛表示不服。次年,十二路諸侯組成聯軍,討伐董卓,聲勢浩大。東漢政權本已苟延殘喘,經此折騰,更為虛弱。各路諸侯推舉袁紹為聯軍盟主,公孫瓚作為幽州的地方實力派,也參加了聯軍,雙方的交集由此開始。

    為了積極表現,公孫瓚派弟弟公孫越率軍協助袁術,由此出現了兄幫兄、弟幫弟的有趣現象。不過,表面上聯軍對外旗幟鮮明地討伐董卓,匡扶漢室,實際上諸侯之間暗流湧動,爾虞我詐,藉機擴充地盤,壯大自身實力。

    圖1 公孫瓚(?—199年),字伯圭

    在各路諸侯中,孫堅是倒董的骨幹分子,軍事行動也同樣堅決果斷。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冬,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剌史,駐兵陽城。正當孫策率軍攻打董卓之際,袁紹暗下陰招,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陽城。袁術派遣公孫越率兵回援。雙方激戰,公孫越中流矢身亡。

    此時,公孫瓚正在青州鎮壓黃巾軍,聽聞噩耗,大怒道:“餘弟死,禍起於紹。”公孫瓚和袁紹由戰友變成了仇敵。公孫瓚的軍隊長期與鮮卑、烏桓作戰,驍勇強悍,經驗豐富。其騎兵精銳,總數三千人,均是清一色白馬,弓馬嫻熟,攻擊速度快,是當時最有戰鬥力的軍隊之一。這支軍隊揍遍北方少數民族, “當避白馬”在各民族之間流傳,“白馬義從”的名號不脛而走,威震北方。

    有了白馬義從站臺助陣,公孫瓚率先發難,大舉進攻冀州,攻勢銳利,所向披靡,所過郡縣無不歸附。袁紹做賊心虛,主動示好,他提拔公孫瓚的從弟公孫範為渤海太守。沒想到,公孫範到任之後,絲毫沒領袁紹的情,反而與公孫瓚一起反戈一擊。

    圖2 袁紹(?-202年6月28日),字本初

    更令袁紹膽寒的是,當時公孫瓚在青州與黃巾軍作戰,以二萬步騎擊敗了三十萬之眾的黃巾軍,斬首數萬,俘虜七萬,車甲牛馬無數,軍事實力一躍成為當世豪門,其聲譽也水漲船高,與袁紹相比,公孫瓚白手起家,相當地接地氣,是當時勵志的典型代表。

    對付完黃巾軍,接下來就要找袁紹的晦氣了。公孫瓚進軍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袁紹只得硬著頭皮應戰了。面對公孫瓚咄咄逼人的軍勢,袁紹派出的不是顏良、文丑、張郃,而是鞠義。在《三國演義》第七回中,鞠義就是個跑龍套的。袁紹和公孫瓚激戰,鞠義一度擊退公孫瓚,結果被趙雲一槍刺死。

    正因如此,鞠義在小說、電視、遊戲中一直是三流角色。現實中,鞠義的表現卻亮瞎雙眼,很有血性。鞠義曾在涼州與西羌作戰,精通羌人戰法,能征善戰,悍勇驍銳,聲威在河間四將之上,率領的是八百先登死士。

    圖3 麴義(又作曲義、鞠義),生卒年不詳

    先登死士是身披重甲,一手持刀斧,一手舉木盾的重灌步兵。由於機動能力弱,在野戰時,先登死士採用防守反擊的策略。此次界橋之戰,鞠義以八百先登死士為先鋒,一千弓弩手為掩護,袁紹率領的數萬步兵作為後援。對手公孫瓚則以三萬步兵為中堅,兩翼各五千騎兵,精銳的白馬義從作為攻堅矛頭,部署在陣形中央。

    公孫瓚見對方人少,命所有騎兵發動衝鋒。冷兵器時代,一個騎兵相當於二十個步兵的戰鬥力。公孫瓚這麼做,完全是由底氣的,他要用實力碾壓袁紹。鞠義見對面萬馬奔騰,塵土飛揚,並不膽怯。他命令所有人躲在木盾後面,靜待時機。

    當騎兵距離鞠義三十步時,鞠義一聲令下,弩兵率先起身,抬弩射擊。弩箭威力大,準確性高,只是連發間隔時間較長。公孫瓚的騎兵應聲落馬,人馬嘶鳴。倒下的人馬成為後繼騎兵前進的障礙,大批騎兵摔倒在地。

    圖4 白馬義從指跟隨公孫瓚的那些善射之士

    這時,鞠義再次大吼,八百先登死士起身衝殺,衝入敵陣,他們砍斷前進馬匹的馬蹄,殺死倒地的騎兵。步兵的行動,為弩兵爭取了時間,在一連串的打擊下,騎兵攻勢頓減,主將嚴綱死於陣中,白馬義從更是損失殆盡。騎兵受挫之際,公孫瓚又犯了一個致命錯誤。

    以往作戰,通常是公孫瓚的騎兵追著敵人亂砍,可這天,正好相反,對此,公孫瓚並沒有預案。他下令撤退,剩下的騎兵轉頭就跑,可撤退的騎兵速度太快,反而衝散了作為中堅力量的步兵方陣,造成了更大的傷亡。

    公孫瓚試圖在界橋反擊鞠義,沒有成功。鞠義率軍一直打到公孫瓚的大營門口,方才罷兵回營。其實公孫瓚還是有機會翻盤的。袁紹命大軍追剿公孫瓚,自己僅率弩兵數十人、持戟衛士百餘人緩緩而行。在離界橋十餘里處,卸鞍下馬,休整待機。就在此時,公孫瓚的二千輕騎突然殺到,一陣弓弩對射,輕騎不知圍住了袁紹,稍稍後退。這時,恰好鞠義回軍返營,袁紹的兩股力量形成夾擊之勢,公孫瓚的輕騎被迫退卻。逆轉戰局的最後希望因此錯過了。

    圖5 東漢十三州地圖

    界橋之戰,表面上看是公孫瓚為弟報仇,實際是北方帶頭大哥的爭奪戰。袁紹初履冀州,形勢不穩。界橋獲勝,爆出冷門,打破了公孫強袁弱的格局,穩定了冀州的基本盤,同時斬斷了公孫瓚南下的觸手。

    界橋受挫,公孫瓚元氣大傷,雄心銳減,返回幽州後,實力稍漲。不久,他殺死上司劉虞,獨佔幽州。劉虞是東漢宗親,在士族和百姓中頗有人望。此舉引起了公憤,袁紹乘勢在幽州發展勢力。此後數年,公孫瓚連遭暴擊,實力此消彼長,最終在易京自焚。袁紹坐上了北方軍閥的頭把交椅。

    文:計白當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給她一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