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玄、皂等等
8
回覆列表
  • 1 # 恆實說

    因為家人喜愛國畫。所以愛屋及屋,對國畫也漸漸有了一些興趣。因為不久之前正好還在跟老師討教關於國畫顏色的問題。正好在這裡把我的瞭解分享出去。對與不對,還請有識之士多多提出寶貴意見。

    古畫對顏色的製作和運用是非常講究的。最近在網上流傳著一組古代各種顏色的圖卡。圍觀群眾紛紛讚揚:美呆了!可是你知道不知道,就是關於這組色卡,又有一些專業人員吐槽說:這隻有一廂情願的說法......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來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吧!

    還有很多。由於篇幅有限,就不在在這裡一一列出了。但是有人提出異議:這套圖卡估計是現代搞設計的穿越回去搞的吧?!沒有什麼證據說,古人是按這套色卡的顏色來命名顏色的。因為在古代,沒有一套統一的色卡或者是顏色RGB數值來規範色彩。你們又怎能有權力把顏色定義為這個名字?肯定是文藝癌搞出來的!

    這時,又有朋友提出了反駁。你來看看我這套顏色是不是正宗古風?說著,他就亮出他珍藏很多年的一套顏色。

    有人說,中國文化和神話是一個枯燥,黑白的世界。單調且不生動。一點也不象歐洲神話那樣,多姿多彩。其實說這話的人,一點也不瞭解自己的祖國、一點也不瞭解自己的祖先。

    為什麼這麼說呢?中國古話講這個世界是:上窮“碧”落下“黃”泉,世界的顏色 是 :北“黑”、南“赤”、西“白”、東“青”、中“黃”。神話的世界五彩繽紛。現實的世界顏色依然絢麗。中國的顏色,不僅僅在器物上,還在文字中。那“月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的思想意境、也讓中國文化渲染出淡淡一絲國畫的風彩。

    首先,《雪宦繡譜》中曾載:以天地、山水、動物、植物等自然色彩,深淺濃淡調合後,可配得色調704 色。這就是古人上窮天地的智慧結晶。

    古人的顏色區分是這樣的:

    一、祭紅。也有因音訛音叫做“積紅。”嚴格來說,祭紅是一種莊重、奉獻的顏色。可以禮天敬地。

    二、牙白。這裡的牙白,指的是一種有生命的白色。讓人能聯想到潔淨、純潔之感。是近似於下圖這種顏色。

    三、甜白。讓人想到白瓤烤紅薯。揭開皮,一股股的甜香迎面撲來。讓人甜從心頭生。甜白讓人覺得脆薄而又婉膩,甜白的顏色微灰泛紫加上幾分透明,

    四、嬌黃。是那種對著太Sunny的那種玲瓏、通透的黃。是那種讓人感到心安、心靜的顏色。而它又不同於皇帝的龍袍之黃。那種豔的發俗、亮得刺眼的黃。

    五、茶葉綠。也叫秋香色。至於為什麼叫秋香色,難道和唐伯虎點秋香的秋香有一絲半點的關係?我不得而知。但是這種綠,軟糯中透著嫩黃。在不經意間就透出一股經過火炙手揉後的歷練之色。

    六、鷓鴣斑。說起這種顏色,它不算是一種純色。它介乎於乳白赤褐交錯的顏色。非常象極鷓鴣鳥羽毛的形態。它的顏色類似於迷彩的原理。雖然雜亂,但是一旦不動,你就會發現鷓鴣鳥竟然已消失不見蹤影效果。

    七、霽青。雨過天青。那種大雨過後,天色萬里放晴的青色,竟然也是這麼美!這麼妖嬈!

    八、剔紅。一個剔字,將這個紅字憑空增添了些許疼痛與哀傷。為什麼一個這麼美的藝術中,卻有了這個無情的名字?那種剔掉了冗餘、拋卻了煙火之氣的美,只有你靜靜地看著它,方能理解這種無言的美。

    九、鬥彩。或叫“逗彩”。那簡簡單單一個“逗”字,就將生活“逗”在了畫面上、將感情“逗”在了色彩中......

    當然,古人還有很多顏色要講,要說。祖先的話,盡在文字、畫卷、器皿上留待後人去慢慢解讀、思考。古人的生活,也是活在畫卷中、活在詩詞中、活在我們當中!

  • 2 # 歷史鹹談

    顏色之於古人, 是敏感又挑剔的。在古代華人眼中, 顏色的生成與天地方位、遠古神話緊密相關,頗具神秘色彩。 所以在對顏色的稱呼上,也極有講究。

    月白色的神聖高貴、石青的沉默隱忍、珊瑚的殘陽漸黃昏...... 古代對顏色的稱呼上,極具韻味。這些顏色,光是聽名字,都讓人沉醉。 這不僅是中國幾千年的美學藝術, 更是中國的文化表現。

    現代人脫口而出的紅橙黃綠青藍紫,在古代就成了酡顏、櫻草、黃櫨、玉色、青碧、月白、藕荷……光是念著這些名字,都生出了幾許詩意。你看這裡寶釵穿個“蜜合色棉襖”、寶玉身上的“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那裡念一句詞都是“夜雨染成天水碧”;故宮都藏著宋代的“鈞窯月白釉瓶”……

    紅色

    紅色自古就是中國的傳統色,在正紅色基礎上,又發展出了躑躅、桃色、薄柿、曙色、梅染、酡顏、蘇芳等一大批紅色系的“美色”。踟躕是偏豔麗的枚紅色;桃色是嬌嫩水潤如桃花的粉;沉穩安靜的灰粉色叫薄柿;曙色是天色將亮、微光初現的紅;紅中帶褐,如梅樹枝幹的顏色被命名為梅染;朦朧酒醉的臉上,沁出的肉粉色是酡顏;靜謐的酒紅色叫蘇芳。

    黃色

    黃色在古代可不僅是威嚴的帝王之色。它可水嫩清新,也可乾枯滄桑。如明豔的櫻草色是帶點亮度的淡黃色;純度較低的淺黃色是緗色;秋香色則更為穩重大方;蜜合色黃色淺淺的;琥珀混合了橙色,有種厚重的歷史感;黃櫨是秋天落下的,略帶紅色的落葉的顏色;鶯茶名字裡不愧有個“茶”字,帶一點曬乾的茶葉特有的綠褐色光澤。

    綠色

    華人對於藍色和綠色的喜愛,從古至今都不曾改變。不信你看藍天碧水的經典搭配,從古代的詩詞文章中,一直延續到今天人們對於旅行地的選擇。比起其他色系,這個色系一直顯得生機勃勃而富有趣致。如新芽抽出,垂條依依的柳黃;鮮嫩得彷彿還帶有幾顆露水的若草;蓬勃向上、身姿筆直的竹青;綠色而微白的縹色、如同翡翠般清透的玉色;還有歷史上廣為傳頌、將絲綢晾在屋外而被露水染成綠色的天水碧;比天空更淺、比海洋更純的常被人誤解是白色的月白。

  • 3 # 八磚學士

    本篇使用了比較多的引文,文言文恐懼症患者慎入。

    我想還是從“五色”這個概念說起吧。五色是指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古代以此五者為正色。比如先秦典籍《尚書·益稷》說:“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清朝人孫星衍解釋的時候和方向進行了配合,他說:“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黃無玄為五也。”關於五色,先秦典籍的《禮記·月令》中也有類似的描述。

    但是,古人對顏色的描述並不像我們今天工業化程度下可以精確到色號。畢竟,古人獲取顏色的主要方法是植物或者礦物提取(其實今天也是重要方法,比如下面新疆的辣椒,不少用於口紅顏色的提取)。

    所以,五色除了“黃”的名稱比較單一外,其他的描述方法很多(我這裡按照古人的五種正色的“色系”,列舉古書當中提到的一些名稱)。當然,這些不“精確”的描述法,甚至帶有修辭的色彩。

    赤色系:

    1. 絳:本來是指用茜草染成的各種程度的紅色。用茜草染色,是古人獲取紅色的重要方法之一,通常多染幾次就深一點,次數少了,就淺一點。如《史記·田單列傳》:“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

    2. 縓:指淺紅色,茜草染一次的顏色。《儀禮·既夕禮》:“縓綼緆。”鄭玄注:“一染謂之縓,今紅也。”

    3. 赬(䞓、頳):也是淺紅色,茜草染兩次的顏色。《左傳·哀公十七年》:“如魚竀尾。”杜預注:“竀,赤色。”《周禮·考工記·鍾氏》“三入為纁”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爾雅》曰: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竀,三染謂之纁。”

    4. 纁:染三次的顏色,見上。

    5. 朱:大紅色,一般染四次就能獲得,即今天常說的“中國紅”。它比絳色(深紅色)淺,比赤色深,古代視為五色中紅的正色。《詩·豳風·七月》:“我朱孔陽,為公子裳。”《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朱,正色。紫,間色。”《禮記·月令》:“﹝孟夏之月﹞乘朱路,駕赤騮,載赤旗,衣朱衣。”孔穎達疏:“色淺曰赤,色深曰朱。”

    6. 紅:跟縓差不多的顏色,就是今天所說的淺紅色或者粉紅色。《論語·鄉黨》:“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楚辭·招魂》:“紅壁沙版,玄玉梁些。”王逸注:“紅,赤白也。”因為這種顏色不是正色,後來逐漸產生了一些不好的意思。

    7. 赤:淺硃色,比大紅稍微淺一點點的顏色。《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右個,乘朱路,駕赤騮。”孔穎達疏:“色淺曰赤,色深曰朱。”古人認為,赤字由大、火二字組成,有明亮、美盛的意思,所以被認為是吉祥、高貴的顏色。

    9. 赭:赤紅如赭土(主要是氧化鐵、氧化錳)的顏料。五萬年前,人們就已經用它塗色,甚至塗臉。其實就是磚紅色。《詩·邶風·簡兮》:“赫如渥赭。”鄭玄箋:“赫然如厚傅丹。”

    黑色系:

    1. 黑:墨(火燻的菸灰)的顏色。《莊子·天運》:“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2. 皂:皂就是柞慄的殼鬥,可以提取黑色燃料。這個辦法周代已經普遍應用,後來就指黑色,甚至是用它染色的布帛製品。《史記·五宗世家》:“是以每相、二千石至,彭祖衣皂布衣,自行迎,除二千石舍。”白和皂對稱,分別可以指對錯,所以就有了後來“青紅皂白”的說法。

    3. 玄:上面染紅色的辦法染六次,就成為了赤黑色,就是玄。後多用以指黑色。《詩·豳風·七月》:“載玄載黃,我朱孔陽。”毛傳:“玄,黑而有赤也。”《書·湯誥》:“敢用玄牲,敢昭告於上天神後,請罪有夏。”孔穎達疏:“夏家尚黑,於時未變夏禮,故不用白也。”

    4. 緇:上面染紅色的辦法染七次,就成為了緇。《周禮·考工記·鍾氏》:“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鄭玄注:“染纁者,三入而成……又復再染以黑,乃成緇矣。” 古人用黑色帛做朝服。《詩‧鄭風‧緇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 毛傳:“緇,黑也,卿士聽朝之正服也。”

    5. 涅:黑泥或者黑礬石。後者又名黑石脂、石墨,可以染黑寫字,後來成為黑色的同義詞。《淮南子·俶真》:“今以涅染緇,則黑於涅。”高誘注:“涅,礬石也。”

    6. 烏:本來指烏鴉,引申為烏鴉的顏色。《詩·邶風·北風》:“莫赤匪狐,莫黑匪烏。”朱熹集傳:“烏,鴉。黑色。”

    7. 驪:本來是指深黑色的馬,後來指黑色。《詩·魯頌·駉》:“有驪有黃。”毛傳:“純黑曰驪。”《禮記·檀弓上》:“夏后氏尚黑……戎事乘驪。”鄭玄注:“馬黑色曰驪。”

    8. 墨:上面說過了。

    9. 黎(黧):黑中帶黃的顏色。後作“黧”。《書·禹貢》:“厥土青黎。孔傳:“色青黑而沃壤。”

    10. 黔:黑色。《左傳·襄公十七年》:“宋皇國父為大宰,為平公築臺,妨於農收。子罕請俟農功之畢,公弗許。築者謳曰:‘澤門之晰,實興我獄;邑中之黔,實慰我心。’”杜預注:“子罕黑色而居邑中。”

    白色系

    1. 白:白字的來源一直有爭議,目前一般習用郭沫若的說法,指拇指。做顏色講,是假借的。《易·賁》:“上九,白賁,無咎。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王弼注:“以白為飾,而無患憂,得志者也。”

    2. 素:本來是指生絹。生絹沒有染色,自然和白色差不多(帶一點米黃)。《禮記·雜記下》:“純以素,紃以五采。”孔穎達疏:“素,謂生帛。”引申為白色或者無色。《詩·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絲五紽。”毛傳:“素,白也。”

    3. 皙(晰):膚色白。《詩·墉風·君子偕老》:“揚且之皙也。” 毛傳:“皙,白皙。”

    4. 皤:指老人頭髮花白,或者青蛙的白肚皮。《易》曰:“賁如皤如。” 唐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弊蛙拘送主府官,帝箸下腹嘗其皤。”

    5. 皎(晈、曒):潔白。就是很乾淨的那種白,可以指膚色,也可以指月光或者雪。《太平廣記》卷四五八引唐穀神子《博異志·李黃》:“少頃,白衣方出,素裙粲然,凝質皎若,辭氣閒雅,神仙不殊。”

    6. 晧(皓、皜):指光明、明亮的白。《詩·陳風·月出》:“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青色系

    1. 青:青最麻煩。作為顏色名,可以指植物葉子的綠顏色,也可以指藍色,甚至白色甚至是黑色。不過主要還是指草綠色吧。

    2. 藍:這個字是草字頭,古人用它指蓼藍、松藍、木藍、馬藍這一類植物。它們的葉子可制藍色染料。此外,如甘藍、擘藍、芥藍等,雖為蔬菜,因葉作藍綠色,故亦以“藍”稱。就是 《荀子·勸學》說的:“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3. 蒼(倉):青色(包括藍色和綠色)。《詩·秦風·黃鳥》:“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唐韓愈《條山蒼》詩:“條山蒼,河水黃。”當然,也可以指灰白色。 唐杜甫《洗兵行》:“張公一生江海客,身長九尺鬚眉蒼。”

    4. 碧:本來指青綠色或青白色的玉,後來指青綠色或者青白色。 《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成玄英疏:“碧,玉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上》:“雌黃白附,錫碧金銀。”顏師古注:“碧,謂玉之青白色者也。”《淮南子·墬形》:“碧樹瑤樹在其北。”高誘注:“碧,青玉也。”

    5. 綠:青黃色。《詩·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孔穎達疏:“綠,蒼黃之間色。”

    6. 翠:本來指翠鳥,後來表示翠鳥毛的顏色——青綠色。可以參考後來的手工藝飾物點翠的顏色。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揚翠葉,扤紫莖,發紅華,垂朱榮。”

    7. 蔥(蔥):本來指蔥,後來指蔥的顏色青綠色。《詩·小雅·采芑》:“朱芾斯皇,有瑲蔥珩。”毛傳:“蔥,蒼也。”

    最後,給大夥兒推薦一本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陽詢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