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LUGUOQING

    以皇帝為主體,父子世襲,一家之天下,就是所謂的“朝代”。既然據“國”為私有財產,自然得有“名號”,也就是“國號”。如知名的“漢”、“唐”、“明”等。

    雖然“國號”的取名、命名各不相同,有某種理由,或起源於地名,如魏、漢;或起源於爵名,如隋、唐。又或取名為某種特殊的含義,如金,金之堅固。

    等等,但都是大事,都不是隨心所欲想出的,都不是即興之作。那曹操為什麼取名“魏”,而不是“曹”呢?

    從建安十七年開始,曹操便一步又一步,位極人臣。

    建安十七年,曹操可以如西漢初年的蕭何,劍履上殿;

    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加九錫,獲封公爵,建魏國,都鄴城。可置百官,如漢初的諸侯王一樣。七月,建宗廟。之後,曹操嫁女給漢獻帝;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封魏王。

    說到這裡,第一個原因出來了,得名於地名。

    鄴城始建於齊恆公時期,修建來也是作為軍事性質的城壘,保衛小國,防禦戎狄。後來,鄴城歸魏國所有。經過西門豹的治理,這裡已成了軍事重鎮,與趙國抗衡的“橋頭堡”。嬴政時期,秦國大舉打趙國的時候,鄴城是軍事駐點。劉邦建漢朝,置魏郡,治所在鄴城。東漢末年,鄴城升為翼州治所。

    曹操敗袁紹,一舉佔據鄴城。隨之也將它作為戰略據點。鄴城之西,乃由北向南綿延的太行山。南有黃河,天然屏障。隔河對岸是洛陽。北是太行山山前平原,河流密佈。東呢,地勢低窪,平原地區,也是農業區。

    鄴城滿足曹操此時的需求——以此為大本營,然後統一北方。這也是曹家之本基,所以曹操著力規劃,改建鄴城,興建水利工程等。這裡,也成為了東漢的政治中心。後來,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也都曾先後在這裡建都。鄴城是割據時的最佳都城。而這種優勢在袁紹時已經初步顯露,袁紹的謀臣沮授說:

    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還大駕於西京,受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

    袁紹失敗,但曹操做到了!

    別的地方不選,曹操偏偏選鄴城,原因就在這裡。鄴城又是魏郡治所。漢獻帝自然以“魏”之名,封曹操為魏公,進而魏王。

    之外,還有兩個原因

    第一,魏,喻巍。巍,高也。魏魏,高大的樣子。高者必大。魏,寓意美好,是一個好字;

    第二,當塗高者,魏也。當然,這屬於讖緯之言。不過,袁術認為應在他身上。實際上,塗,泥土,泥土可成路。但為何不可以成樓臺?塗高不就是樓臺嗎?樓臺,不就是魏字嗎?

    綜上所述,不同意讖緯之言……魏,得源於地名,且寓意美好。類似高祖劉邦的“漢”,漢得源於地名,且漢,天漢,美好不?

    最後,呼應開頭。曹操死後,曹丕接班,又讓漢獻帝禪讓。國號“魏”!為作區別,稱作“曹魏”。所以,曹魏的“魏”這一國號,最初是地名演化為爵名,最終爵名進化為國號的。類似,劉邦的“漢”也是。

  • 2 # 隻影天涯44

    眾所周知,三國分為“魏蜀吳”,蜀吳兩國國家名稱都是根據地理位置,當然,蜀國更樂意稱自己為“漢”。但唯獨單單“魏國”是曹操特意要求漢獻帝封賜的。曹操被封為“魏王”,表面原因是來自曹操佔領的一個叫“魏郡”的地方。魏郡的治所在鄴城,而鄴城原來是袁紹的幕府所在地。曹操消滅袁氏殘餘勢力後,佔領了鄴城,把鄴城當作了自己的統治中心。

    魏郡位於今天的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南臨黃河,西靠太行,背後是河北大地,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進可以控制中原,退可以堅守河北,立於不敗之地。魏郡原本就是一個大郡,擁有15個城。曹操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從周圍的郡國裡面割出了14個城充實魏郡,把魏郡從15個城的大郡擴充為29個城的超級大郡。可見,曹操把“魏”當成了他的政治程式碼。那曹操主動要求“魏王”這個封號,僅僅是因為魏郡這個地理原因嗎?

    我們得先從漢朝時期的一句讖語開始,漢武帝曾經有一次在與大臣的聚會中,說道“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其中便說到了,“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話,言外之意,取代漢王朝的是“塗高”,塗同途,塗高意為道路中的高大的東西。那魏由於“塗高”有什麼聯絡呢?

    三國時學者許芝解釋說:許昌氣見於當塗高,當塗高者當昌於許 。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許芝認為當塗高說的就是魏,魏這個字本意是宮門前的高臺,那個高臺叫魏闕,有個詞叫,魏闕之高。可見,曹操以“魏”命名,代漢自立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建造“大型航空母艦”作戰效率提升遠強於建造大型“常規水面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