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角大將軍
-
2 # PM宋先生
首先給大家來點陰謀論:目前基本上大多數使用者都會認為,是蘋果的iPhone開創了“智慧手機”的先河,是喬布斯這樣的商業奇才創造出了這樣的產品,在後面十幾年的時間裡面一點一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是如果說iPhone只不過是掌上電腦發展到2007年應該出現的形態呢?那麼這樣一來蘋果和喬布斯看起來就沒那麼神話了,於是乎乾脆直接拋棄了“掌上電腦”這樣一個說法,而是換了一個“智慧手機”的詞來代替。否則的話,在消費者心中,蘋果不是革命者,而只不過是眾多掌上電腦的製造商之一。
英特爾錯失的機會英特爾作為晶片產業全球絕對的巨頭,恐怖之處不僅僅在於市場覆蓋廣,而在於手中對於半導體制造的技術積累和壟斷。英特爾的處理器一直都是自己設計研發,自己生產,整個產業鏈從內部來講是一個閉環的生態。不像目前手機晶片製造一樣廠商設計,交給第三方代工廠生產,中間就可能會出現技術洩露的事件,詳情可以參考當年“三星偷挖聯發科專家”“三星借給蘋果代工晶片偷學技術”這樣的江湖故事。正是因為英特爾產業鏈的閉環,導致目前在桌面級市場上,依舊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挑戰英特爾的霸主地位。
電腦桌面級別的晶片,跟手機上的晶片,最核心的差別就是架構不同導致功耗和運算效能的不同,電腦體積大,獨立供電和散熱大,自然使用的晶片就可以效能做好不用過於擔心功耗和發熱的問題;手機體積小,所以需要考慮功耗和發熱的問題,同時手機處理器不僅僅是CPU,還集成了GPU、NPU、ISP、基帶、儲存管理晶片等等結構,所以從效能和需要的工藝上來說,手機晶片其實更加困難。
英特爾其實最早在2000年,就收購了一家有移動處理器技術的企業,開始設計製造自己的移動端處理器,而產品就是使用在當時的PDA上,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掌上電腦”。但是由於市場和技術的一系列限制,比如售價高昂,系統體驗差,需求場景低等等,掌上電腦還不如膝上型電腦好用。於是乎2006年,英特爾就把手中的移動處理器公司賣掉了,等到2012年重新開始的時候,時間已經來不及了。
為什麼是“智慧手機”而不是“掌上電腦”掌上電腦,顧名思義,就是希望將桌面電腦的功能搬到移動端,方便人們在手中辦公。但是有一個問題就在於:由於螢幕的成倍規模縮小,從互動邏輯上來講很難實現桌面級的體驗,也就很難實現使用者希望辦公的目標。在一塊3寸的螢幕上做Excel表格,你想試試?再加上當時電容螢幕技術不成熟,使用的還是需要手寫筆的電阻屏(對的,就是喬布斯瘋狂吐槽的);再再加上,微軟這種一輩子不懂使用者體驗的廠商,做出來的移動版Windows難用至極(用過2010年之前多普達的人都知道),“掌上電腦”這個概念,是完全不能使用的。
智慧手機,我們拿iPhone來舉例子,它的核心不是替代電腦,而是完成電腦在某些特定場所無法完成的事情,從而彌補只有電腦帶來的不足。比如說你走在街上需要看地圖,你是打算把筆記本掏出來舉個電腦看,還是手中有一個手持裝置看?iPhone對於產品的定位並不是“電腦”級別的專業,而是定位“娛樂”級別的工具,你可以用它更好的協助你的娛樂生活,就這麼簡單。於是乎從2007年開始,“智慧手機”的概念席捲全球,大家都不提“掌上電腦”這種移動辦公夢,轉而投入智慧娛樂生活的懷抱。於是乎我們開始沉迷於遊戲,沉迷於網劇,沉迷於購物,沉迷於瀏覽一些根本沒有營養的內容而放棄了書本。實在不知道這到底是好還是壞。
那麼人們是不是放棄了“掌上電腦”呢?當然不是,你看看現在的平板電腦,不就是“掌上電腦”形態的延續麼?蘋果在移動端測試了11年之後,終於在2018年推出了全新的iPad Pro,從根本上拉開平板電腦和手機之間的差別,iPad將系統獨立,開發專屬獨立應用,加入了桌面級系統的特性,加上Apple Pencil的加持。對於蘋果而言,不就是想重啟“掌上電腦”的概念嗎?用iPad替代掉膝上型電腦,滿足部分人群的需求,其實大家內心的目標一點也沒變。
當然了,我們還要說一點:對於英特爾來說晶片製造是老大,但是對於手機來說,不僅僅是晶片,還有通訊方面的技術問題。從這一塊來看,英特爾還真的不如華為、高通這些企業。
-
3 # 暗科技
背景
大概在1996-2006年,智慧手機的蠻荒時代,也正是掌上電腦的群雄逐鹿時代,那時的英特爾正如日中天,對於這兩個專案,說實話,這個行業巨人根本就看不上眼。
我們不能以上帝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個人電腦,掌上電腦,手機,本來是三個發展脈絡,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它們最終會有一個交集。
(惠普著名的ipaq掌上電腦,注意不是iPad)
英特爾那時的英特爾,佔據了近90%的處理器晶片市場份額,公司有60%+的收入來著CPU部門。英特爾其實也佈局了移動計算領域,早在1998年,它就從DEC公司買下了StrongARM,但在英特爾眼裡,這東西絕非正道,不久之後,就把它賣給了Marvel。在英特爾看來,桌面計算才是一切,這個1956年成立的公司,就是靠著複雜計算結構發家的。掌上電腦不過是補充,備份的第二梯隊。至於智慧手機,由於英特爾很少的通訊領域投入與專利,根本就不在公司的發展規劃裡。
智慧手機最早的智慧手機應該是摩托羅拉的A6188。
它其實也是根據早期的掌上電腦發展而來的。然而由於那時的通訊技術落後,透過移動基站獲得資料即緩慢又昂貴,所以實際上電話功能其實是獨立於PDA的,頂多收發電子郵件與簡訊,通訊功能給掌上電腦並沒有什麼更大的幫助。
2006年,喬布斯曾經要求英特爾幫助蘋果設計生產專門的ARM晶片,當時的CEO歐德寧拒絕了。若干年以後,他說“很後悔當時的決定“。
喬布斯依靠三星的ARM技術開創了真正的智慧手機時代,注意這不是智慧手機的開端,很早之前執行塞班系統的諾基亞都不能算是。
總結英特爾由於過於專注自己的主營桌面市場,沒有看到未來的大趨勢(要不是事後諸葛亮,誰都不敢說能預測行業未來),所以痛失了整個移動計算市場,成就了另一個巨人高通。然而英特爾好像還沒有回過味兒來,與蘋果合作的iPhone基帶被人詬病訊號不好,蘋果只得又轉而與高通合作。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造化弄人,時勢造英雄吧。
-
4 # IT老菜鳥
感謝邀請!Intel這種"誤判"可不是一回了,幾乎是同時期Intel的誤判可是坑了一大票國家和企業,順帶把整個北美的行動通訊產業幾乎坑光。我覺得Intel幾次誤判的本質原因,是由於Intel的IT產業思維誤導了Intel對CT(通訊)產業的發展方向的理解。
Intel的判斷不算完全錯誤當然,某種意義上,Intel說的未來應該發展掌上電腦這個想法,也不算是完全沒有實現。我認為Intel也不算是很大的誤判。現在的智慧手機基本上也就集成了原來的PDA的功能,甚至比原來的PDA功能更加強大,所以目前來看幾乎已經實現了Intel當時的判斷。
而且除了智慧手機,PAD平板這種也算是一種大一些的掌上電腦,還有一些企業甚至也主打生產7寸的掌上電腦,類似的產品也層出不窮。所以我覺得某種意義上Intel的判斷也是成功的,的確掌上的智慧終端已經成為全球最普及性電子產品。
Intel方向錯誤,主要是晶片的策略錯誤2006年以前,世界上最好的ARM架構的智慧手機晶片,就是英特爾的StrongARM。但是在2007年IPhone以及後續安卓引發的智慧手機浪潮前,智慧機應用少銷量少,Intel的手機晶片收益很低。當時英特爾CEO歐德寧拒絕為蘋果專門研發移動晶片,將StrongARM賣給了marvel。
從這一刻起,Intel對智慧手機的判斷髮生了根本性的錯誤。
Intel可能理解,未來的發展的趨勢是掌上電腦具有通訊的功能,而不是智慧手機支援掌上電腦的功能。這兩個是有顯著的差異的,差異就在誰是核心,IT辦公還是通訊?前者主要是發展掌上電腦,手機打電話只是一個可選擇的模組,而後者所有的智慧功能都是圍繞著手機這個核心的定義來完成。
對於Intel而言,作為一個晶片企業,這種產業發展的判斷,就決定了Intel在晶片上的投入。如果判斷未來的趨勢是手機支援掌上電腦,那麼就會發展對安卓支援更好、整合度更高的SoC晶片;如果判斷未來是掌上電腦支援手機模組,那麼就會重點發展輕量化的電腦晶片,類似於CPU加上外掛基帶的方式支援通訊,或者乾脆使用網路。
Intel判斷錯了,所以一再錯失了發展智慧手機晶片的機會。我記得在12年的時候,Intel也短暫的恢復過智慧手機的Atom晶片的製造,那時的中興還用過Intel的晶片。結果最終由於安卓是基於ARM架構發的,Atom X晶片有非常嚴重的相容性問題,導致最終放棄。
IT化思維,導致Intel對CT行業總是誤判我認為Intel的誤判,是由於它固有的IT思維,對通訊技術發展的誤判,IT和CT是兩個範疇,早先其實是沒有多大交集的,最近幾年才有ICT的說法。Intel是IT業的一個巨頭,但是對通訊的理解沒有高通深厚,所以對業界發展趨勢的判斷,由於思維固化,總是向IT靠攏
這其實和通訊巨頭對IT的理解,也存在天然的不足的道理是一樣的。例如華為、中興的軟體部門過去也經常被詬病開發的IT軟體易用性非常的差,這也是由於CT行業巨頭對IT的理解存在天然的不足。華為的終端後來是挖了一大票IT的人才,最終才保證了華為終端對IT的理解稍微像樣了一點。
我們前面講了,幾乎在同時期,Intel也存在另一個重大誤判,那就是Intel在3G時代強推WiMax技術。在3G時代,半個美國都跟著Intel向全球推WiMax,北電、摩托羅拉這些企業甚至破釜沉舟的推動WiMax。
但是,WiMAX簡單理解就是Wi-Fi的加強版,所以,它實際上並不算是移動通訊技術,而是基於IP網路的接通訊技術,對IP網路支援的很好,對通訊的漫遊等支援的很差。這就是典型的IT思維,單相思的認為網路軟體啥也能幹,忽略了通訊真正的業務訴求。
所以最後折騰了一段時間,Intel終於扛不動WiMax的大旗,樹倒猢猻散,北電、摩托羅拉被徹底拖垮,和WiMa有點類似的中國的TD及後續的TD-LTE技術上位,最終導致中國的通訊技術超越美國。
非常有意思的是,Intel判斷WiMax為3G標準和Intel判斷掌上電腦為未來的使用方式,這兩者其實息息相關。WiMax就是可以實現掌上電腦透過網路打電話的功能
這就是固有的IT思維:可以上網,就具備行動通訊的功能,而不是具有行動通訊功能,就可以上網。由於WiMax忽略了通訊漫遊的需求,所以後來一敗塗地,同樣在智慧手機的判斷,Intel也如此。
顛覆性產業思維決定產業方向過去PDA掌上也的確電腦流行了好一陣子,而手機還是功能機,行動通訊和辦公處理根本不沾邊。所以Intel想的是如何讓電腦插個SIM卡打電話就可以,而不是讓打電話的手機支援PDA的功能。結果,喬布斯橫空出世,對整個智慧手機的行業進行了顛覆。
Intel 認為3G時代是移動PC、移動辦公的時代,而喬布斯則斷定是智慧手機的時代,喬布斯顛覆了自己固有的IT思維,成功的將IT和CT結合,而Intel墨守成規,最終沒有抓住智慧手機高速發展的好時光
-
5 # 追科技的風箏
intel專注主義難以改變。intel是資金、技術密集型公司,戰略調整難度很大,專注於電腦晶片的研發是其長項,猶豫多年要不涉足手機。intel處理器是x86架構,功耗和發熱量較大,難適用於移動裝置。高通使用ARM架構,效能不算高,但是功耗很低,適用移動裝置。當市場上出現搭載高通處理器的大量手機時,intel才研發低功耗版x86架構處理器。這時,intel已經晚了,主流是ARM架構,x86和ARM不是很相容,更沒有開發者願意為x86另開發軟體,這又回到老話題,動手晚,缺生態,很困難。 intel看到高通、蘋果逐步壟斷手機處理器,感覺自己難有勝算,還是主攻電腦晶片、做老本行。PC理念與利潤考慮。蘋果發展初期,希望與intel合作製造CPU。但是,intel還是認為PC會是萬物中心,做手機CPU,即使量產,也會賠錢。intel功能機時代也有移動裝置處理器,即基於ARM架構的XScale,intel還是認為它不如PC業務有價值,於是將它賣給了Marvell,移動發展的契機失去。intel認為有更好的領域。intel不做手機CPU,是因為他看重了雲服務、大資料與物聯網,特別是在5G時代,會有很大的商機。所以,intel提前在相關技術領域開展研發。到了今天,intel決定不做5G智慧手機調變解調器業務,更加專注於5G在PC的應用,包括電腦與物聯網裝置的互聯。縱觀歷史發展,一旦戰略和思路形成,就會有延續性,久而久之,市場大局就成為定勢,歷史選擇決定今天地位。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回覆列表
為什麼英特爾會認為要發展掌上電腦而不是智慧手機,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知道,現在的智慧手機是在向掌上電腦過渡。現在的智慧手機除了打“脫網”電話、簡訊和觸控式螢幕,幾乎就是一個微型電腦了。
英特爾過分的評估了科技發展,忽略了人們對打手機號碼的依賴,現在的科技發展和行政管理還不足以讓人擺脫對“電話”的依賴。
英特爾從一個專業者的角度過分超前了科技發展,也沒有評估智慧手機和掌上電腦的普通人的影響。
現在的掌上電腦和手機差別就是一個大、一個小,同質化嚴重,給沒有接觸過掌上電腦和手機的人都會認為他們是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