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下午世界

    其實三國之中魏國一直是勢力最大的一方,地盤大,人多,糧食多,經濟好,我們知道打仗無非就是比人口、比錢糧的多少,人才也佔一部分,但是不是全部,有了錢糧、人口就不怕失敗,街亭阻擊戰發生在公元 228年(蜀建興六年)。這是諸葛亮六出祁山中最為順利的一役,也是令人最為懷念的一役。《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用妙筆生花和移花接木的手法,描寫揮淚斬馬謖和空城計,將諸葛亮的品格和智慧痛快淋漓地表現出來。

      建興六年,諸葛亮率10萬大軍,挾七擒孟獲的威勢,採用聲東擊西的策略,從漢中出發,一舉突破魏軍防線,越過祁山,直指當時曹魏所據有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蜀軍勢大,天水、南安、安定三地叛魏應亮,整個關中震動。魏明帝親至長安坐鎮,分派張、曹真二人反擊蜀軍。

      獲悉魏軍進攻,當時諸葛亮坐鎮西縣,精心組織了街亭阻擊戰,派馬謖擔任先鋒,同時指派王平、高詳、黃襲、張休、李盛五人率精兵1萬協助馬謖防守街亭,其主要目的是保障進入關中的通道———隴山道西口的暢通。而曹魏派出的張則率領5萬大軍直驅街亭。

      隴山道是甘肅秦安至陝西隴縣間的要道,也是翻越隴山的必經之路,全長達 150多公里。當時,魏將張率步騎5萬,從隴縣出發,沿隴山道西進。蜀軍只有1萬人,嚴密防守街亭四周的戰略要地。整個戰場形勢魏強蜀弱。儘管當時諸葛亮率10萬大軍北上伐魏,但是兵力被分散到了武都、祁山、西縣、天水、南安5個據點,同時要攻打隴西、上,沒有像初期一樣形成有利的拳頭,區域性上已經沒有集中優勢兵力的作用了。因而面對5萬曹魏大軍,諸葛亮只能派出1萬精兵迎戰張。馬謖是很多人都比較熟悉的,曾經給諸葛亮獻策平定南蠻,故而諸葛亮一直看重他是一個謀士型的人物,他可以提出大的方針和建議,卻不適合領兵打仗。臨出陣之前,諸葛亮叮囑馬謖要當道下寨,而在實戰指揮中馬謖卻自作聰明違背諸葛亮囑咐,要背水一戰,結果被魏軍截斷水道,致使士兵不戰自亂。若不是副將王平擂鼓援救,可能這1萬精兵就會全軍覆沒。

      追究起來,街亭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曹兵勢大,蜀兵弱小,且又處處被牽制,致使優勢喪盡。專家考證,就連當時的諸葛亮都被魏軍牽制在上合合合圭合圭,而無法分兵救援馬謖。儘管其中有馬謖指揮失誤的地方,但蜀軍整體實力遠遠不如魏軍,且沒有形成區域性集中兵力的態勢,其結果也只能是失敗,即使諸葛亮親自去街亭指揮,結果也是一樣。

      《空城計》是一出人們耳熟能詳的好戲,《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採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虛構了空城計。雖然是虛構的情節,但由於其充分展示了諸葛亮的智慧,因而在人們心中贏得了共鳴。

      其實,從曹魏和蜀漢相爭的格局來看,蜀漢中了曹魏的空城之計,也就是說從雙方對峙的戰略格局上,曹魏提出了空城禦敵戰略,而蜀軍卻沒有發現。專家的研究和歷史記載表明:“諸葛亮先後多次兵出隴右都大費周章,收穫不大,糾其原因就是中了曹魏的空城計,最終導致勞民傷財,國力逐漸下降。所謂的空城防禦就是將曹魏所屬的隴右一帶的人口全部遷移,只留空城,這樣即使諸葛亮能夠佔有其地,也得不到兵員和財力、糧食三方面的補充。從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後,曹魏奪取漢中的過程就開始執行空城策略,先後從漢中遷出了10萬戶居民,劉備取得漢中之後,有人說“當得其地,不得其民也。”這就是漢中人口稀少的證明。同時,曹魏也對隴右一帶,尤其是靠近漢中的武都郡也大規模遷移人口,結果整個隴右的不少地方都成為荒地。曹魏空城防禦的後果,就是導致蜀漢的補給線被迫拉長,大量的軍需物資不得不從漢中運送,所以諸葛亮和姜維先後多次發動北伐,其中大部分都無功而返,其主要原因就是軍糧用盡不得不退兵。

      而對於曹魏方面戰略方針的變化,諸葛亮卻仍一味堅持當初在《隆中對》中提出兵隴右的策略,其結果就是徹底陷入了魏軍空城防禦的圈套。因而,有人評價說諸葛亮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缺乏創新精神。

      在整個街亭之戰中,雖然蜀漢利用了戰術上的優勢,聲勢很大,但真正到決定戰爭的關鍵時刻卻應變乏力,最後不得不喪失先機,丟掉街亭,退回漢中。對於實力相差懸殊的兩家來說,戰術雖然能起到一時的作用,但卻無法改變最終的結果,唯一可行的策略就是靜觀待變。

      可惜諸葛亮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這些,但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只能“知其不可而為之”。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從而使街亭成為一個充滿悲情色彩的地方。

  • 2 # 風去了無痕D

    關於古代戰爭,打仗時到底有多少兵力規模這事,人們常為讀演義而懵逼了。演義裡動輒數萬數十萬~而實際上,除了特殊時期的那些大規模農民起義,裹挾兵烏合之眾外。古代兩軍精銳對戰,雙方各出幾千戰兵的戰鬥規模,已經很大了。

    史書沒有記錄馬謖有多少兵力,但估計也不會多。由於街亭但重要地位,估計戰兵之數也在五千至萬餘左右。五千以上這已經算重兵了。

    史書上有西漢五校尉營兵規模,各營將吏百餘,除長水營有千餘兵外,其餘營兵只七百人。這兵力,可是大漢禁軍北軍的戰鬥主力。

    而從《三囯志》中有過幾次涉及兵力數字的戰鬥描述看,也可以依此推論古代時軍隊兵力規模。且看一看以下幾個戰例。

    一:曹操與呂布戰於濮陽,曹操親率部隊夜襲城西四五十里處呂布軍別寨。至天明時破寨,未及撤回,呂布率援軍至。三面圍攻曹軍。曹軍陷入苦戰之中,軍勢將疲。於是曹操募陷陣勇士,目的為振作士氣。典韋與數十人應募,於是數十人皆棄楯,被重衣兩鎧,執長矛撩戟突擊呂布軍。殺傷甚眾,鼓舞了己方土氣。注意,典韋的突擊隊規模,就是幾十人。但有幾十悍勇之人披重鎧執長矛,有時就能改變戰鬥形勢。

    二:曹仁守江陵,周瑜來攻。前鋒數千人至城下。曹仁選三百人命牛金率領,出城逆擊吳軍,以圖挫敵鋒芒。結果牛金交戰不利,陷入圍中。曹仁身率數十騎士出擊,擊破敵圍,救出牛金部。並以勇武震懾了吳軍。注意數字,曹仁先派三百人,然後又身率數十騎兵出擊。

    三,史上著名的張遼八百破十萬的合肥之戰。孫權屯於合肥城下的兵力,有沒有十萬之數則叧說,但孫權親至,那麼幾萬肯定是有的。而合肥守兵共七千,則是史書上有的。張遼出城的突擊隊,則是八百人,正是漢代正規軍一營兵力的數字。後來,孫權在逍遙津襲,淩統率三百餘衛土死戰不退,掩護了孫權撤退。可見冷兵器時代,數百人的精兵,關鍵時,是能起大作用的。

    四,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中,夏侯淵分本部精兵四百人助張郃,又身率數百人下山修復讓劉備破壞的工事,然後為黃忠伏兵突出斬殺。分精兵四百往助張郃,這就可推斷古代戰爭中兵力規模與數百精兵的意義輕重了。

    五:襄樊之戰中,曹仁守樊城的兵力是數千人。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所領七軍皆沒,七軍總人數是三萬餘人。徐晃擊破樊城圍塹,關羽親率主力來援,兵力是步騎五千。為徐晃所擊敗。

    以史書中曾出現的兵力數字,可以估計街亭之戰中馬謖的兵力。決不會是小說中的數萬!或許諸葛亮北伐總兵力也不過數萬人。馬謖所部,五千左右,至多不會超一萬。

  • 3 #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街亭雖小,卻是魏蜀的生死攸關之戰,故街亭成為魏蜀兩軍爭奪的焦點。

    在秦嶺山脈西面,有一條大路,地名就是街亭,此處山高水遠,是一個極偏僻的地方,街亭側邊是山,樹木茂盛,且四面不相連,地域廣闊。街亭最重要一點是:五路的總口,傍邊有一城叫列柳城,這兩處是關中的咽喉要道。如果截斷街亭要路,絕其糧道,那麼蜀軍隴西一帶則不能守,只能敗回漢中;如果街亭守住,諸葛亮就能領大軍兵出斜谷,直取魏都城,長安可破矣!

    魏軍的軍隊部署情況:兵分兩路,第一路司馬懿引二十萬大軍出關,張郃為先鋒;第二路辛毗、孫禮二人領兵五萬,協助曹真兵出箕穀道。

    蜀軍的軍隊部署情況:第一隊是馬謖領二萬五千精兵守街亭,王平上將任副將;第二隊是高翔帶一萬軍馬在街亭東北角屯兵紮寨,就是在列柳城;第三隊是魏延引本部的兵在街亭之右屯兵,魏延作為蜀軍的大將,自已的人馬至少得二三萬人。蜀軍佈置在街亭大概有五六萬人,而且三人成椅角之勢,遙響互應,只要馬謖遵守軍令,守住街亭並不難。

    我們下面看看馬謖在街亭之戰的表現如何?從其中我們吸取了什麼教訓?

    馬謖立軍令狀,誓死守街亭。

    話說孔明在祁山大寨軍帳中,與眾將領共商守街亭之事。孔明曰: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末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曰: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馬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張郃先鋒,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馬謖曰: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馬謖遂寫了軍立狀呈上。看馬謖說得斬釘截鐵,視死如歸,但是到了街亭完全變樣了,前後判若兩人,讓人汗顏。

    馬謖不遵守軍令,紮寨必在街亭要道之處,私自在山上屯軍。

    馬謖、王平來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便改變了注意,違抗軍令,忘記了諸葛亮千囑咐萬叮嚀的話,與王平爭論起來,馬謖認為應該屯兵于山上,此乃天賜良機,魏兵到來,勢如破竹衝下去,就能殺他片甲不回。王平指出其要害要點,一是屯兵要道就能築起一面銅強鐵壁,魏軍縱有十萬,也休想衝過去;二是屯兵于山上是絕地,如果魏軍斷我取水之路,軍士不戰自亂。馬謖執意不從,王平要了五千兵馬,在此山西面十里下寨,並畫成圖本,派遣人馬星夜趕路去告訴孔明,馬謖私自於山上紮寨。

    馬謖犯一個最大錯誤是,他按照書本上寫的情況和兵法佈置兵力,說到底是死搬硬套,戰場上瞬間萬變,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且他也忘了這次街亭之戰最關鍵一點:守,守住街亭就是勝利,而不是殺魏軍或是殺退魏軍。

    馬謖失街亭,一失一敗,其餘皆失敗,街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第二天清晨,張郃先引兵殺往後面,司馬懿大軍一擁而進,把山四面固定,蜀軍圍困在山上。魏兵漫山遍野,軍旗招展,隊伍嚴整,蜀軍看見都很恐懼,你推我搡不敢下山,馬謖勃然大怒,提刀殺兩兵以正軍令,眾兵只得猛下山衝擊魏兵,魏軍人多勢眾,如山一般巍然不動,蜀兵只好又退到山上。

    魏軍從清晨困到晚上,山上蜀軍無水無糧,軍中人心大亂,到了半夜有人大開寨門下山降魏。接著魏兵又沿山放火,使蜀軍越來越亂,馬謖已經料到守不住了,棄了街亭,領殘兵殺下山向西逃而去。

    王平見魏軍到,衝殺十餘次都不能和馬謖匯合,孤軍深入,勢單力薄,只好退兵與魏延聯合;魏延驅兵來救街亭,被司馬懿父子、張郃三路兵合兵一處,把魏延困在核心,正危機時刻,王平趕來,大殺一陣方救得魏延;高翔得知街亭有失,盡起所有兵到街亭,路上遇到投奔而來的王平和魏延。於是三人商議已定,夜晚兵分三路劫魏寨,指望克復街亭。然而,魏延、高翔二人皆中埋伏,多虧王平來相救,三個人再奔回列柳城,郭淮已經佔領了。衝殺一陳,最後向陽平關而去。此時,蜀軍兩處要道街亭和列柳城都失去了,失敗在情理之中,不可避免了。

    孔明自馬謖守街亭後,一直心神不寧,收到王平的圖本,孔明大驚失色,正讓楊儀代替馬謖守街亭,正要出發,忽然有人報說:街亭、列柳城盡皆失去了。孔明跌足長嘆曰: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為了安全把軍隊退回漢中,孔明做了如下按排:一是關興、張苞各引三千精兵在武功山小路而行,只助旗吶喊,讓魏兵疑為驚之,不敢追趕;二是張翼帶兵修理閣道以備歸路,並密傳號令大軍收拾行裝,裝備起程;三是馬岱、姜維斷後,待諸軍退盡,方可收兵。

    馬謖失街亭,孔明揮淚斬馬謖。

    一失足成千古恨,馬謖失街亭誰之過。馬謖推於轅門斬之,孔明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聽了,無不流淚。

    孔明哭三個意思,一哭自己命苦,這次本來可建奇世之功勳,自己用錯人,功虧一簣;二哭馬謖我如此鍾愛於你,你如此不掙氣,如此讓我失望;三哭悔不吃劉備之言,以致鑄成今日之大錯。確實,看看馬謖的前後表現,馬謖失街亭殺他不冤:

    (一)馬謖做人表裡不一。從街亭之戰中,先是大吹大擂,豪言壯話,視死如歸;中間以自我為中心,霸道,聽不進一句建議,衝不下山就等別人來救,守不住就逃命;回來知道自己錯了,就自己綁自己,哭得淚流滿面,悔恨交加,馬謖前後判若兩人,沒有大將風範,不堪大用。

    (二)馬謖狂妄自大,到了街亭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自認天下第一,嘲笑孔明就這偏僻山區,魏軍怎麼能來,把孔明的軍法使為兒戲;譏諷王平的建議是婦人之見,當過后王平說得都一一應驗,不知他有何感受;挑戰司馬懿,人家來觀察地形,他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而司馬懿回到寨中,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

    (三)馬謖缺乏大將的胸襟,也就失去了軍威。王平說此山是絕地,若魏兵斷我們水源,蜀兵會自亂陳腳,馬謖說置死地而後生,他說得是正確的,但是歷史上韓信、曹操置死地而後生而勝利,他們有領導駕馭兵的能力,有著不可違抗命令的威嚴,士兵們願意為他們賣命,你看馬謖的表現,山下蜀兵看到魏軍人多,就產生了畏懼心理,馬謖沒有辦法殺人警告,好不容易衝下去,一看魏軍個個不怕死,又退回山上,半夜有人出寨投降,馬謖毫無辦法。

    諸葛亮做事一生唯謹慎,唯有這一次粗心大意,釀成無法挽回的過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錯。所以說作為手握大權的領導們,用人識人是何等的重要,切記!切記!重蹈覆撤馬謖之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閱讀多的人會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