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負舟客
-
2 # 丸子櫻桃醬
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棍棒底下出來的未必是孝子,主要為兩種孩子:孝子,逆子。
第一種,父母從小就壓制孩子,教孩子要懂事,若挑戰父母權威,則拿出武力鎮壓孩子。這樣的孩子長大勢必乖巧懂事,唯父母言是從。就像電影<狗十三>中的李玩一樣,本來俏皮活潑的個性,受父親強權管教,最後放棄自我個性,遵從父母內心所希望的規則來生活。
這樣的孩子,就是父母眼中的孝子,一種失去自我靈魂,而順從大流的孩子。
第二種,父母從小溺愛孩子,任其任性,自私,自我。但等孩子稍長大,其行為過分影響到社會和他人,父母的言語教導已不起作用,管不了,便開始使用武力,動手打孩子。可孩子從小被寵慣,突然來的壓制讓他內心有了衝突,於是叛逆,甚至將父母的棍棒行為視為仇恨,報復心開始萌發。當有一天,走出社會不再受父母管教,便開始為所欲為,若稍有不如意,強烈的報復心便爆發,做出危害社會和他人的事。
這樣的孩子,是被強權壓制而深受心理傷害的人,他們將一生與壓制他們的人對抗,這些人多為犯罪份子。
電影中李玩的父親與繼母所生的那個小男孩,未來極有可能會成為這樣的孩子。劇中,他拿著棍子玩打人遊戲,打疼了奶奶,可父母毫不批評教育,而是認為孩子小,不該說。但等孩子大了,再去說教,便已無效。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老傳統的話,對於部分孩子是可以起到管教作用的。但這樣教出來的孩子,缺乏童心與個性,對於現代社會來講,是該被淘汰的教育方法。
管教孩子講究方法,管不了是方法不對,不能一味地打。一個懂教育會教導的家長或老師,是無需動用棍棒的。
-
3 # 音樂小雜誌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就必須請出我們魯迅先生了,魯迅先生說過:“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狗十三》中的育兒方式無非由一下幾種原因:
1.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
家長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與義務,或許正是這樣一種心理,讓很多家長會有一種“孩子是我自己的”的霸權意識。在孩子的教育上,他們隨意打罵,只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不是父母的財產。
2.生活和工作壓力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父母肩上的生存壓力巨大。高負荷的工作使他們缺乏情緒管理的能力,找不到釋放自身壓力的正確渠道,孩子就會很容易成為他們的“出氣筒”,《狗十三》中的李玩父母離異,又處在青春期,是典型的叛逆少女,和父親的摩擦顯然是不可避免的。
3.夫妻關係
孩子是夫妻關係的“晴雨表”,是與夫妻關係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絡的,《狗十三》中,李玩的父母離異多年,可見李玩曾經生活在一個父母夫妻關係並不和睦的家庭,這一點似乎可以從李玩父親接到前妻電話的態度中看得出來,每一個不幸福的家庭都能讓人看到一些不健康的夫妻關係。
作為家長應該明白,“非打即罵”是會傷害到孩子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害,還包括心理上的傷害,會對孩子造成陰影,伴隨孩子的一生。《狗十三》的結局是好的,李玩最終理解了父親的苦心,明白了父親的不容易,但現實生活並不是電影,有多少家庭因為教育方式不當產生了無法消滅的隔閡。從心理學角度上說,父母粗暴高壓,會導致本來性格倔犟的孩子產生抵抗意識,進而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暴,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對別人施暴,很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性格怯懦的孩子,會產生嚴重的畏懼心理,表現出軟弱的順從意識,進而形成膽小怕事的性格等等,這樣的後果,將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棍棒底下出孝子”並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教育觀念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的,我們的時代在發展,觀念也要及時更新。
-
4 # 菠蘿聯盟
是時代的不動,方式文化傳統的新舊交替導致的。棍棒下出孝子是假的,因為人的思維是有定性的,隨著時代的不一樣,人們接觸的事物不一樣對待事情的處理方法也會隨著改變。所以家庭的氛圍才是人們性格的定向。所以棍棒下出孝子是不可能呢,
-
5 # 王梅子老師
棍棒底下出不出孝子很難說,但是棍棒底下長大的孩子,一定有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問題會在以後成人的行為當中表現出來。比如說缺乏尊重感和被尊重感,思維方式極端,服從性極好或者反抗性很強等等。為什麼家長可以用棍棒對待孩子?是因為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比成年人弱小,家長有用棍棒對待孩子的可能。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男孩子到了十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反抗父母,甚至有傷害父母的行為。他們在生理上已經足夠抗衡父母的時候,如果心理上還沒有被徹底奴化,那一定會有種種的反抗表現,所謂叛逆期的問題少年,實際上問題並不在於少年,而在於少年的父母。李玫瑾教授就反對用叛逆期這個詞。他認為並沒有什麼叛逆期,所有的叛逆表現都是少兒時代受過的傷害的一種對映。
-
6 # 正經形經典影視回顧
狗十三講的就是一個自然成長的孩子,受到了約束後,變成了大人們希望的樣子。這有錯嗎?也許有人說是成人意志強行改變了原本無拘無束的少女快樂的日子。這裡面可以批判的只是大人們提供了極少的選擇,選擇了他們以為不錯的行為方式。我們仍然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討論少女的行為是否值得捍衛。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一點點長大,然後逐漸適應人類社會,然後又從這個世界消亡,並沒有一直延續下去,所以人就像一顆種子,剛剛發芽長出幾片葉子,就被剷掉,又重新發芽長几片葉子。可能沒人知道我們會變成什麼,只是告訴種子變成葉子是正確的,而種子要是覺得自己是什麼就會變成什麼,可能會無法生存。這也許是人類的宿命。
-
7 # 胡慎之心理
很多父母都用“愛”來解釋自己對孩子的暴力。
最近上映的電影《狗十三》,裡面有一幕說的就是這種情形。
電影裡,爸爸從沒有尊重過女兒李玩喜歡物理的想法,並且強迫她放棄物理小組,去報了英語小組。當李玩的狗狗愛因斯坦走丟了,家裡人就買了一條一模一樣的狗,哄騙她這是愛因斯坦。
後來,一直找不到愛因斯坦的李玩,在家裡借酒消愁。爸爸看到之後,沒有上去擁抱,也沒有一句關心,而是直接一頓毒打。
暴打之後,爸爸卻拉著女兒坐在自己腿上,說:
“爸打你是因為爸愛你。”
諷刺嗎?但它卻真實地在你我的身邊發生著。
很多父母說這是為了保護孩子不受傷害,但卻他沒有意識到,造成傷害的恰恰是父母。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就算ta在將來很孝順自己的父母,但內心不一定愛父母,而且一定對父母是有許多憤怒,這種憤怒會有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
-
8 # 羅爾斯正義
棍棒底下確實出孝子——可是“孝悌”這種思維模式,對家庭來說,是傳統威權的果實;對國家來說,這是“仁與忠”……
過了頭,可能又要“跪下山呼萬歲”了……
當然,凡價值觀,都有適用之處,也都有邊界。
世界不能太極端!
-
9 # 爾東飛影評
我的看法是:棍棒之下出的逆子多,孝子少。
關於電影:《狗十三》裡父親打孩子的橋段其實只有一個地方,就是父親看著李玩不顧爺爺的傷勢,只為了自己的“愛因斯坦”而一味地頂撞爺爺,父親之所以打她主要是處於他對李玩爺爺的“孝”。
電影在家庭方面並沒有對“中國式教育”強烈的指責意圖,因為李玩的母親和父親離婚了,他同時又是個事業心強的人,電影裡的父親不是不會教育,而是他完全沒有把心思放在教育孩子上面。
電影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透過父親的離婚遭遇、愛因斯坦的丟失、爺爺奶奶的過分寵溺、堂姐的對比等生活細節來展示李玩在成長過程中的內心變化。
所以這部電影與棍棒談不上多大關係。
三個靠譜例子:我來說一下我身邊經歷的“棍棒式教育”的例子。
我有三個一起長大的夥伴,毫無疑問,每個都是在棍棒式教育下長大的,只是區別在於其中一個的父母有些文化,打完還能好好講一番道理。
因此他自小就很怕父母,雖然不愛學習,也貪玩,但是從不敢犯那種會牽涉到父母的事,比如打架鬥毆,逃課鬧事。
他初中復讀了一年,仍然沒考上高中,就出去打工了,去年和父母一起回家建了新房。
另兩個的父母都沒文化,所以教育的時候不僅打,而且還胡罵一通。
其中一個因為在外省和人打群架被關進了監獄(第二次),另一個貌似被拉進了傳銷,向好些周邊親戚借過錢,如今已經失去訊息兩年多了。
以上是和我同齡的,如果第一個算孝的話,另兩個可以說都是把父母當外人,那孝子與例子的比例是1:2。
五個見證的例子:另外5個是比我大幾歲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我們村裡的80、90後,幾乎每個長大的孩子都是在“棍棒式教育”下長大的。)
一個出去混了(拉皮條)三四年後開始認真工作,並結婚有了孩子,對父母尚可。
兩個出去做違法生意(販毒),一個被槍斃,一個醒悟過來,回家用攢的錢做起了正當生意。但都把父母當外人。
一個出去工作近十年,至今仍沉迷於遊戲,但是靠工作自己養活自己。把父母可依靠的人。
一個因為吸毒被抓進戒毒所待了幾年,去年剛出來。把父母當外人。
以上5個的棍棒式教育下出的孝子和例子的比例是1:4。
-
10 # 影視樂之者
不請自來,不吐不快。
樂哥認為:
棍棒之下,最多出“順子、傻子”,絕對出不了孝子!
手裡拿著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簡單粗暴、自私自利、急功近利是當代家庭教育的最大弊病!
父母手裡拿著“手電筒”,只照孩子,不照自己。《狗十三》這部電影中,李玩的父親只看到了李玩的任性、胡鬧、不懂事、不體諒父母,他沒有發現他自身的任何問題。李玩父母離異,父親組建了新家庭,忙於事業的他,只好把李玩交給爺爺奶奶帶。
缺失父愛,孩子會缺乏責任心;缺乏母愛,孩子會很難與人溝通。爺爺奶奶的一味疼愛寵溺,會讓孩子變得非常敏感。
可以說,李玩身上爆發出來的問題,大部分是家庭問題在她身上的“具體、現象化”。可笑的是,家長們簡單的思維,認為這完全是李玩的“任性”與“不聽話”。
方法越簡單越粗暴越好,效果立竿見影就好!一個簡單的感冒,哪怕去最好的醫院、吃最好的藥,也得難受幾天才會痊癒。這是科學規律,目前情況下誰也改變不了。身體疾病如此,思想、心理疾病更是如此!
一個孩子身上出現了問題,急躁粗暴的家長,不會分析原因,不會聽取理由,只想立即馬上把孩子的“壞毛病”“糾正”過來,家長們只需要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哪怕明知是飲鴆止渴,也在所不惜。家長們注重的是棍棒之下的“療效”,而不是自己孩子的切身感受,更不會在意問題到底解決沒解決!
成長是種“痛”,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初生兒會發生“腸絞痛”,這是生長痛的一種;快速成長期的孩子,腿腳容易抽筋,這也是生長痛;青春期的孩子,會對自己的年齡和能力產生錯誤定位,同樣是生長痛……
大人頭痛了,脾氣容易暴躁,小孩子“痛”了,沒人理解不說,大人們還會拳腳相加!同樣是孩子,為什麼有的小孩的童年與青春會如此不堪?
“如果說愛你,還打你,那是說謊……”“如果說愛你,還打你,那是說謊,如果愛你,就應該像我這樣,緊緊抱著你。”——《小偷家族》
一兩句話,說不清愛到底是什麼。
愛可以是給予,是奉獻,是疼愛,是理解……
愛絕對不會是索取、自私、暴力、脅迫……
家長打了孩子,還聲稱是為孩子好,這樣的邏輯,樂哥嗤之以鼻!如果我是孩子,會反問家長:我要是傷害你,也是為了你好嗎?
綜上樂哥認為:大部分孩子的問題,都是家庭的問題。棍棒相加,治標不治本。
病在肌膚,藥石可醫;病入肺腑,無藥可救。
如今,還在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一觀念的家長們,該醒醒了!
回覆列表
當今社會一說到“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個問題,就有些談虎色變的味道。這個教育方式真的只是簡單粗暴的代名詞嗎?這個教育方式真的不適合當今社會了嗎?
我認為,這要理性的分析。
第一,中華文明的歷史造就我們的教育方式。中華文明是農墾文化,是建立在小農經濟(不是貶義)基礎上的自給自足的封閉式文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想通的,是遞進關係。家就是天下,天下就是家。而國家是有等級次序的,於是家庭也就分等級次序。因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是刻在我們骨髓裡的,往往造成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由自主的會有強迫孩子服從的一面。棍棒其實就是家長在家庭中的權威,是不容動搖的。
第二,西式的獨立民主式教育並不完全適合當今中國社會。根據上條分析,我們的傳統文化造成我們當今社會依然是一個等級次序分明的社會。作為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要他適合這個社會,如果一味強調自我獨立,當孩子踏上社會之後極有可能適應不了,甚至走極端。當今中國社會依然是權力和財富決定地位,與其被別人的棍棒教育,我們何不在家裡先用棍棒教育好孩子呢?
第三,區別對待很重要。不同的孩子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孔子的偉大不是他有多少著述,而是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對他的每個弟子都是因材施教,甚至就某一個問題回答不同的弟子就有不同的答案。作為家長,應該找到孩子的優缺點和自己的特點,既不能一味的寬鬆,也不能一味的施壓。
當今社會,相比《狗十三》提出的問題,富二代官二代現象才是更緊迫更需要解決的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