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看到了這句話,大家認為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6
回覆列表
  • 1 # 哥不猜想

    餘秋雨,我非常喜歡的一位散文大家。

    他說的“文學比歷史更能呈現真相”,是所有正直的人所持有的態度。

    歷史記載具有蓋棺定論的味道,而寫史的人一定具有自己的好惡偏向和性格側重,這樣歷史資料就有受到著史者,不自覺的個人情緒影響的可能。就如一個老師給學生寫古文水平鑑定,那麼老師對這個學生的喜好厭惡態度,就會不自覺的影響其措辭造句的力度了,這個學生的古文水平鑑定書的客觀性就可想而知了。簡單來說,就是個人情緒會影響記載的客觀性。

    再說文學作品對歷史的側面印證的特點。因為文學沒有蓋棺定論的性質,作者的行文用意和重點也不在評價範疇,這樣文學反映的歷史更客觀一些。就如一個老師在寫自己的個人部落格中說,一個學生用文言文寫情書,自己看了感慨學生的早熟,以及引起了自己對青春歲月的美好回憶。這篇文章沒有評價學生的古文水平,但是,我們已經清清楚楚瞭解了這個學生的古文水平了!簡單來說,透過不做評價或不做評價意圖的平鋪直敘,讀者可以感知其中的真實。

    再舉例說明一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是詩,是文學作品,它沒有想體現荔枝的金貴,但是卻從側面真實的反映出了,當時荔枝在長安的難得和金貴。

  • 2 # 背影看世界

    對餘先生的這一結論和判斷,應該說大體上是正確的。

    其實真正的歷史,在歷史教科書裡面是有一定的呈現,而且呈現的角度也是完全按照歷史書的方式來呈現的,當然了,歷史書的呈現,它本身就是有講究的,所謂歷史歷史,就是要講究事實,這樣的歷史才是真正的歷史,當然了,由於種種的原因,咱們所看的歷史書裡面的歷史或者事實,有的時候是要經過分析來研究,判斷,然後再去考慮到底是相信還是懷疑還是存疑。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習歷史一定要有一雙批判的眼睛,如果你失去了這一點或忘記了這一點,那麼你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往往就會被表面的文字的意義牽引,有可能就會不能完全理解了解體悟到文字背後的真正真實的東西。

    反過來又要說小說這一個方面是如何裡面有歷史呢。大家都知道小說就是一種文學藝術,竟然一談到藝術就有可能有很多想象的,藝術的,各方面的加工,可以不是真實的。有很多新的東西在裡面,有的是作者的想象,但是大家不要忘記有一句話,是對文藝作品或者文學或者小說這種藝術的一種確切的評判,是指文學藝術或者說小說本身它是來源於生活。以及具有真實性。

    任何一部小說,如果他偏離生活,那這本小說是不值得你去看了,也不能流傳下來的。一本真正好看的小說裡面的細節很可能就隱藏了一段歷史,所以說我們學習小說,就有可能是瞭解小說所處的那個時代裡面,背後的一些真實的歷史情況。

    所以,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就是歷史的東西我們都要用邏輯的態度去對待,小說裡面的東西我們都要用歷史的態度來思考和考量。

  • 3 # TeaC

    個人理解,這句話有道理,但不能作為簡單、直接、獨立的論斷使用。說和使用這句話的時候,必定是在一定的上下文環境中的。

    文學和歷史,一個明顯且根本的不同之處在於,歷史是冷靜的、客觀的、理性的、不帶情感的——尤其要戒除情感因素——的文字記錄,即所謂史筆。在冷靜而不帶情感因素這一點上,史書,和醫生的診斷書、病歷是相似和相同的。

    舉例來說,一個癌症患者,如果我們只看診斷書和病歷,是看不出他所經歷所曾經遭受的巨大疼痛和折磨的,我們只能根據自己曾經遭受過的疼痛經驗來間接感知。同樣的情形,也存在於我們對歷史的閱讀和了解上。

    如果把特定時間段的歷史當作一個病患來看,那麼,相關的史書記載就是他的病歷和診斷書,而這個病患如今早已去世、他的身軀血肉也早已灰飛煙滅。我們看到的只有冰冷的資料、病理分析文字、各種生化名詞等,而看不到他本人的身形相貌,聽不到他的聲音。所有關於這個人的感性的部分,歡樂和喜悅、苦楚和疼痛,都隨同他的血肉之軀的消失而消失了。

    而相對於歷史,文學正是現實生活的再現,是感性的、想象的文字。小說家可以不受史家所受的限制。正如史家要戒除情感因素,小說家反而要訴諸於情感的力量。小說文字,是小說家任由自己的筆觸隨著思緒和情感的流動而寫就。小說家可以透過小說文字再現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一切事物。

    仍以上述歷史階段病患為例,透過小說家的文字,我們就有可能看到這位病患的身形相貌,聽到他的聲音,在一定程度上——這取決於小說家以文字再現生活的能力和讀者本人的閱讀體驗能力——彷彿經歷了一遍同樣的生活。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相對於歷史資料,小說文字帶給我們的是直接感性的經歷。我想這是“文學比歷史更能呈現真相”的含義。

  • 4 # 易家巷

    "文學比歷史更能呈現真相"這是句極為反動的唯心主義言論口號,是無恥無知地背棄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學說。這是徹頭徹尾為"偽漢汗文學","賣國文學"辯護的學說。

    椐說是"借屍還魂"源於公元前(384一322)年古希臘哲學家,偉大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詩比歷史更真實。

    亞里士多德動搖於唯物主義和物心主義之間,但歸根到底還是傾向於唯心主義。

    亞里士多德的社會政治觀點,他是奴隸主的思想,他認為一些人做奴隸,另一些人來統治他們,這是"當然的"事情。

    亞認為,神是世界的不動的推動者,是唯一的和永恆的。

    詩是文學中派系一支體,文學,教育,藝術,哲學,道德…以及相適應的設施的發展中所達到的水平都和文化有關。

    馬列主義科學地解決了關於文化的社會歷史的內容。

    唯心主義者認為,文化發展基礎不是物質生產,勞動創造世界,勞動推進歷史發展。

    唯心主義者認為,歷史是一些天才人物意知,精神,活動,他們斷言文化和階級,階級鬥爭無關,和政冶無關。

    唯心主義者認為,文學是高於勞動群眾和歷史沒有聯絡。

    照:文學比歷史更能呈現真現。多少反動文學,反動小說,反革命刊物宣傳,電影,電視編導,作者…他門筆下思想,主義是歷史的本來面目的現實體現,這夥文學家不個個成為教育家,革命作家,歷史唯物主義者?

  • 5 # 逛一逛3

    如何理解餘秋雨的這句話“文學比歷史更能呈現真相”?

    文學大家餘秋雨的這句話:“文學比歷史更能呈現真相”,應該是源於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詩比歷史更真實”或“詩比歷史更具有哲學意味”——出自《詩學》。

    歷史(廣義)是指其一已經發生了的不可重複的史實,包括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等……其二業已發生了的史實所反映出的客觀規律即歷史規律……其三後人對以往史實及規律等的探究、認識、感悟等等,以及由此帶來的教化作用,即歷史認識和歷史社會功能,這才是歷史的最大功用……讀史使人明智也就在於此……

    由於時代背景、科技發展水平和歷史闡釋(解釋)者的立場、方法、思想、角度等因素,人們對歷史真相(本來面目)的探究,認識和把握,可能越來越接近歷史的真相(本來面目),也可能背道而馳……

    歷史闡釋(解釋)是指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對過去事情的解釋,這是歷史學科素養的核心能力。歷史解釋就是在形成歷史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之上敘述歷史的能力……是對歷史闡釋(解釋)者的歷史觀和歷史知識、能力、方法等方面的綜合檢驗……

    因此,“一切歷史都是現(當)代史”,“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但是,“歷史又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取決於是否有正確的歷史觀等等……

    文學源於歷史(社會)現實,反映歷史(社會)現實,但是,文學又有許多虛構的藝術加工成份,不能直接作為史料證據(或者不能作為第一手史料來使用),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了……正所謂文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而文學的魅力更在於作者可以基於歷史(社會)現實所進行的大膽合理地賦予哲理的想象、推理式的描述……就此而言,文學描述的魅力更勝於歷史的闡釋(解釋)……這正是餘秋雨先生所說的“文學比歷史更能呈現真相”的內涵……當然此文學描述也是具有正反律滴……

    如歷史上對隋代大運河的評價褒貶不一,我們可以透過唐代詩人有關大運河的詩歌來加以理解: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唐—皮日休《汴河懷古》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懷龍舟更不回。

    ——唐—胡曾《汴水》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

    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

    ——唐—李敬鄉《汴河直進船》

    煬帝開河鬼亦愁,生民不獨力空疲;

    至今嗚咽東流水,似向清平怨昔時。

    ——唐—羅鄴《汴河》

    ……——……——……

    因此,餘秋雨先生所言:“文學比歷史更能呈現真相”——是指文學作者可以基於歷史(社會)現實而比歷史(史學作者)更能也更便於大膽合理地賦予哲理的想象、推理式的描述……而史學則更講究或遵循: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孤證不立,第一手史料……等等原則……

  • 6 # 薩沙

    扯淡,這也體現了餘秋雨的荒謬、荒唐和無原則。

    什麼是歷史?

    歷史就是已經發生過的事!

    洋鬼子有句名言: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東西,永遠無法改變,就是歷史。

    套用柯南的話來說,歷史的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我們可以透過各種方法,還原真實的歷史,即便這個還原有偏差,甚至因為關鍵證據不足是推測。

    但只要按照歷史學研究的客觀、公正、世界公認的基本原則,就不會太離譜。

    同時,歷史需要不斷地研究,從而越來越接近真相。

    這是任何一個研究歷史的人,所必須奉行的基本原則。

    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就是講評書或者說相聲的,和歷史不搭邊。

    在完全建立於歷史真相的基礎上,可以採用一些的文學手段,將歷史的文章寫得更好看。

    更好看的歷史,有利於吸引讀者去讀。

    但無論怎麼描繪、修飾,基本的歷史真相是不容篡改的,也不容偽造。

    如果存在二月河那種胡編一起,就叫做小說或者小品,不叫做歷史故事。

    說了那麼多,只能說明一點。歷史就是歷史,可以被人解釋,但絕對不允許因任何外界干擾而胡亂篡改。

    就比如曾經為四人幫寫政治宣傳文章,這是客觀歷史,你可以解釋為時代的原因或者迫不得已,但不能一味抵賴。

    如果餘秋雨連這一點都不懂,這就不是學術問題,而是最基本的三觀問題。

  • 7 # 清啊久

    我今天看了咪蒙的一篇文章

    覺得咪蒙是一個很厲害的人

    那篇文章寫的是一個人的女朋友背叛了他

    他聽說在女友的生日宴會上

    女友被新男友送上的生日蛋糕感動哭了

    這男的開始在那裡自怨自艾

    在一起4年,其中對她的種種的好

    看得出他愛他的女友

    也確實對她好

    。。。。。

    有一天他喝醉了

    醒來後發現女友的未接電話

    看著未接電話

    各種劇情反轉,各種小人得志

    電話接通了

    原來前女友依然是他的緊急聯絡人

    他喝醉酒誤了公司的事

    前女友透過各種聯絡方式找他

    。。。。。。

    透過電話我們能感到

    女友依然愛他

    女友還特地的向他解釋了

    過生日哭的原因

    是想起了以前的種種他給的美好與溫暖

    透過電話我們能感到

    他就是一個不思進取的屌絲

    在生活的壓力下

    女友最終選擇了理智

    電話結束通話了

    女友溫情脈脈而又決絕

    文章結束了

    文章的落腳點是老套的勸戒

    好合好散

    如果真的是字面意思

    她就不是咪蒙

    她的情節設定的一波三折

    她所反映的東西

    卻是我們身邊真實的

    高速發展的社會

    對人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

    甚至是愛情婚姻的衝擊

    以及我們的這種無力感

    文章寫作的目的無論如何

    首先是要給人看的

    給很多的人看的

    如果你想讓更多的人接受你的觀點

    你就要去引起他人的共鳴

    如何能夠引起他人的共鳴

    真實

    深刻

    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

    擊中時代的強音

    有人說

    你要想了解19世紀法國外省的情況

    不要去看經濟學家的資料

    去讀巴爾扎克的作品

    你將會得到更多

    傳言魯迅為了寫監獄生活

    而去毆打警察

    為什麼會這樣

    你無論想去表達什麼觀點(思想性)

    或者表現你的才氣(藝術性)

    真實性是基石

    而歷史

    尤其是我們的歷史

    你所知道的東西

    很多是別人希望你那麼認為的

  • 8 # 逸禪文化

    餘老師這麼高的學問,說的話自然高深莫測,難為我想了好一會,明白了,你是要出本歷史題

    材的書,做廣告來的吧。

    我打小就喜歡看書,封神演義,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水滸傳等,現在人家和我說起歷史,我

    就和他聊小說,譬如妲己是個狐狸精,李元霸乃第一條好漢。他要敢和我聊小說,我就和他說

    電視連續劇。要是秦瓊穿越到到了三國,和關羽打起來誰厲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職場你遇到過使用借刀殺人計策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