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家小哥5Y9a
-
2 # 無憂子Z
楊修恃才傲物,而且還參與了曹操兒子之間的立儲鬥爭。
馬謖,只知道紙上談兵,缺乏實踐,而且不聽人勸導。
-
3 # 東方評史
楊修在《三國演義》中以恃才傲物自稱,其實他有什麼才氣,狗屁都不是。
他無論從哪一方面都不能和馬謖相比,人家馬謖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他能幹什麼?
整天就是吟詩作對、飲酒放蕩,他既不適合參予軍中大事、也不能像荀彧那樣有治國的才能。
他最大的長處就在於專門尋找他人的短處來作為笑料,用以顯示自己的聰明。
曹操漢中一戰失利,本來就極為煩躁,他不向曹操獻計獻策打贏戰役,卻用“雞肋”一事大肆進行謠言傳播,曹操豈有不殺他的道理?
其實曹操雖說奸詐兇殘,但也不是胸懷狹隘,在赤壁之戰前夕,因為蔣幹的愚蠢,使得曹操誤殺了蔡瑁和張允,從而失去了一統江南的大好時機,曹操不是也沒有問罪於蔣幹麼!
但為什麼僅僅是因為楊修這麼一句話,曹操就殺了奇才的楊修呢?
在《三國演義》中,曾經這樣描寫過: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那麼楊修犯了曹操的什麼忌諱呢?
第一,曹操命人建造了一座花園,建成以後曹操前往觀之,沒有說建的好或者是建的不好,只取毛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眾人皆不解其意。
楊修遂對眾人說:門內添“活”字乃是“闊”也,丞相是嫌園門闊耳!
於是,眾人在高築牆圍,建造好了之後,再請曹操前往觀看,曹操大喜,問眾人誰知吾意?
大家說是楊修讓大家做的,曹操雖口中讚美楊修,但心裡對楊秀卻是非常的忌諱。
第二,在某一天塞北有人送了一盒酥給曹操,曹操因手頭事忙未吃,便用毛筆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
楊修進來之後,竟然去除調羹小勺和大家一塊分掉吃了,曹操發現之後心中自是不高興,遂問大家是誰出的主意,楊修卻說盒上明明的寫著“一人一口酥”,既然丞相分給大家吃,豈有敢違背丞相的命令。
曹操雖然在臉上笑著,但其實心裡著實氣惱楊修。
第三,曹操常常怕有人暗中謀害自己,便對人說我夢中好殺人,待我睡著以後大家都切勿靠近。
有次曹操睡中被子掉落地下,有一名侍者想把被子給曹操蓋上,結果曹操拔出寶劍將侍者一劍殺死,後又上床繼續睡覺。
待起床之後,曹操驚問是什麼人殺了侍者,左右把事情告訴了曹操,曹操大哭,命令把侍者厚葬。
其實這件是大家心裡都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但是沒有一個人戳破,卻唯有楊修自作聰明得說,非是丞相在夢之中,而是君乃在夢中耳。
曹操聞之十分的惱怒,但卻沒有殺楊修的一個合理藉口。
其實在生活之中楊修這樣的人的確不在少數,他們既不善於管理國家政事,也不善於做隨軍參謀,只知一味的專尋別人的缺點進行取笑。
自以為很聰明,其實真的很愚蠢,這種人不死才怪。
而反觀馬謖全無這些毛病,馬謖也許是一個很合格的參軍,但卻不是一個會帶兵的將領。
他有缺點,但是也有不少的優點。
在諸葛亮的每次出征中,都有馬謖不少的建議,而且在諸葛亮採納了以後都收到了不錯的效果,這一點我們要承認。
但凡說到紙上談兵一詞,我們總是會首先想到的是趙括,繼而是馬謖。
但其實二人都有不錯的良好表現,最大的遺憾是從未真正的帶兵一次,而真正到了獨自帶兵作戰的時候,遇上的又偏偏是擁有多年帶兵打仗經驗的悍將白起和司馬懿,運氣上也是非常的糟糕。
假以時日,兩人從底層的軍官幹起、然後逐漸的一步步指揮越來越大的戰役行動,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人才。
從未獨自帶過兵打過仗,一下子就把關乎國家命運的重要大事交給二人,造成巨大的失誤也在情理之中。
但馬謖其實也是一條敢作敢當、絕不推卸任何責任的漢子,明事理、敢擔當,這一點絕不是楊修這類愛耍小聰明的人所能相比的。
-
4 # 暨陽酒徒
楊修的死與馬謖的死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於處死他們都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也就是說政治原因大於軍事原因,而不同之處則是兩種不同的政治目的。
楊修,字德祖,表面上的死因是因為他悟透了“雞肋之謎”,妄自揣摩主公心思,洩露了軍機。而實際上是因為他參與到了曹植與曹丕的奪嫡黨爭事件之中,加上他又是袁術的外甥,聰慧好謀,且曹操與其父楊彪政見不和,擔心他日後可能會導致魏國內亂,所以才借了個理由將其處死。
馬謖,字幼常,是馬良的弟弟,也是諸葛亮最為器重的人之一,諸葛亮待其如子,馬謖視其如父,可以說二人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且這種密切我認為在劉備去世之前就已經是眾人皆知的事情了,所以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才會要求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說他的能力言過其實。這應該是劉備對未來預判的一種考量和建議。
馬謖的死因表面上是因為“失街亭”。諸葛亮在平定南中之後,第一次進行北伐,而街亭處在蜀軍前後相連的一個戰略要衝,如果街亭丟失,會導致整個隴右的蜀軍全部被切斷,而在當時趙雲與鄧芝在漢中北部為疑兵,吸引曹真主力,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攻打祁山,奪取隴西的主要地盤,其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投降了,唯獨上邽在堅守待援,守城的是名將郭淮和從天水撤退過來的天水太守馬遵,考慮到守城的郭淮是當時的名將,同時也不清楚過來增援的部隊是何人帶隊,所以諸葛亮讓魏延和吳懿組成精銳部隊攻打,爭取在曹魏援兵過來之前攻克上邽,而街亭處在了一個抗拒曹魏援軍的一個點上,所以必須要選擇一個信得過且有能力之人來擔此大任,而馬謖就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選。
但是結果眾所周知,馬謖因為未能聽從諸葛亮“當道紮寨”的建議,也拒絕了副將王平“聽丞相建議”的諫意,選擇了“放棄水源,在山上紮寨”的作戰計劃,從而導致被魏軍圍困,從而兵敗街亭。但是馬謖就真的必須死嗎?倒也不見的,因為某一場區域性戰爭的成敗是經常有的事,如果一失敗就殺主將,恐怕也不是一件合適的選擇,但是馬謖必須死的原因更多的是出於政治的考慮。
當時的蜀國主要有三股勢力集團,第一股集團是劉備從荊州帶過去的“荊州集團”,他們是當時蜀國的主要政治力量,在蜀國佔據主導地位;第二股集團是劉焉劉璋父子帶到蜀地,或者是他們父子在當地培養出來的政治力量,後來被劉備的荊州集團搶了蜀中地位的“東州集團”;第三股力量則是蜀地的土著力量,他們包括蜀地土生土長的官員和士族豪強。這三股力量其實是不穩固的,東州集團搶奪了益州集團原有的利益,而荊州集團又搶走了東州集團的利益,他們三股力量在一起就很容易發生矛盾,從而產生蜀國內部的不穩定,而為了穩定局面,諸葛亮唯有推行“依法治國”,公正公平公開的對待每一個人和事,才能讓各方勢力信服。
馬謖因為丟失了街亭這個戰略要衝,迫使蜀軍放棄北伐程序,讓蜀軍之前的軍事優勢全部喪失,並退兵漢中據守,轉主動進攻為被動防守,治馬謖的罪是必須的,但是馬謖和諸葛亮的關係非同一般,這個在蜀國應該是眾人皆知的事情,如果不重罰,就可能導致蜀國各方勢力的不滿,從而導致蜀國內部混亂。
所以,諸葛亮斬馬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為了處罰作戰失利;二是諸葛亮為自己的用人過失而謝罪;三是為了穩定蜀國國內的各方勢力。
馬謖與楊修的死,既相同,又不同。都是因政治原因而治軍事之罪,不同處則是因為不同的政治考量而被處死。
-
5 # 步武堂
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當中,楊修和馬謖隸屬於不同的政治團體,楊修是曹操的謀士集團成員,官至丞相府主簿。而馬謖是劉備的謀士集團成員,官至諸葛亮的參軍。這兩位的結局都是被殺,曹操殺了楊修,諸葛亮殺了馬謖。
楊修和馬謖之死,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們都是“因才而死”,但是這兩個人的死個根本原因完全不同。
我們先分別瞭解一下這兩位才子都是因何而死,透過他們的死因就會得出兩位才子的完全不同的死因。
楊修之才和楊修之死楊修的出身顯赫,世代簪纓之家。從他的太祖爺楊震到他的父親楊彪,楊家四世太尉(注意,是漢太尉)。楊修本人則是才華出眾,深受曹操的喜愛,被任命為主簿。《三國志》《曹植傳》記載:“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從這兩段記載來看,楊修是一個既有才又有能的人才,所以“軍國多事,總知外內”,也就是說無論是軍事還是政事,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楊修都是應對自如,不僅是曹操喜歡他,大家都喜歡他。
關於這一點,史書上也有記載:“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從太子到百官,巴結他的人真不少。
《世說新語》當中記錄了楊修的幾個睿智,機敏的故事,比如“曹娥碑”的謎底(絕妙好辭)其才思敏捷高出曹操三十里;“活”和“闊”的聯想猜透曹操心思(曹操在們上書一“活”字,楊修馬上猜出曹操嫌門太大);以及看見點心盒上曹操寫的“一合酥”便分而食之(“一合酥”乃“一人一口酥”),及至從曹操親定的軍中口令“雞肋”,判斷曹操要退兵。
其實,這些故事都圍繞的是楊修的一個並不具有大智慧的“猜字和拆字”的小聰明的缺點來說的。
《三國演義》當中,楊修死於他的才氣外露,死於他的小聰明,歸根結底是死於曹操對楊修的嫉賢妒能,這是很沒道理的,曹操對人才的包容在三國時期是獨一無二的。
從《三國志》和《曹阿瞞傳》的記載和總結來看,楊修的死其核心是以下三個因素:
第一,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三國志》也就是說楊修太有才,但他是袁術的外甥,曹操怕他早晚會被判自己,所以找了個罪名就把他殺了。
第二,楊修參與了曹丕和曹植之間的“奪嫡之爭”,支援曹植並幫助曹植數次通過了曹操對曹植的考驗,使曹操立嗣的天平曾經向曹植傾斜,但是因為曹植日語狂妄,逐漸為曹操厭惡之後,曹操遷怒於楊修,這也是一個因素(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凡罪犯收殺,)。
第三,楊修的家族和曹操的政見有較大分歧,特別是楊修的父親楊彪對曹操的所作所為頗為不滿,這也是楊修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看,楊修之死,死於政治紛爭的因素更大一些,僅僅是抖幾個小機靈是不會招來殺身之禍的,曹操沒那麼小心眼。
馬謖之才和馬謖之死馬謖的家世肯定是不如楊修的,他屬於地方門閥勢力的後代,馬謖一共五個兄弟,個個都挺有名氣的,人稱“馬氏五常”。
馬謖是五兄弟當中最小的,也是最聰明的,才氣器量超過常人,喜好議論軍事謀略。
丞相諸葛亮對他深為器重,讓馬謖擔任參軍,時常接見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直到黑夜。
對於褚葛亮對馬謖的賞識和重用,劉備是不以為然的的,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馬謖是被劉備單獨提出來請諸葛亮注意的: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似乎是沒當回事,照樣把馬謖當做接班人培養。
馬謖之死,是一個“著名事件”,可以說是到了“婦孺皆知”,戲曲當中關於馬謖之死的劇目相當的經典,京劇當中的著名劇目系列劇《失·空·斬》也就是《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把這件事說的挺清楚,馬謖之死就是因為盲目自大,不聽勸阻,一意孤行,不僅招來殺身之禍,還斷送了諸葛亮的北伐希望,讓諸葛亮被迫弄險,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才不至於全軍覆沒。
歷史記載當中,嚴格的說僅《三國志》當中對馬謖之死的結局就有三種說法:兵敗後潛逃隱姓埋名不知所終;失街亭後被抓後死於獄中;失街亭後被押回成都處死。
可見“揮淚斬馬謖”和“空城計”的可信度還是值得懷疑的。
其實,馬謖之死,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諸葛亮的識人不明和用人不善。事實證明,馬謖此人的確是不堪大用,諸葛亮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給馬謖,說明諸葛亮的眼光真的和劉備有差距,不僅僅是馬謖,諸葛亮看上的“人才”,水份往往很大,比如後來的姜維。
馬謖此人並非完全浪得虛名,作為一個高階參謀或者高階幕僚,馬謖還是很合格的,如果諸葛亮用人得當,能看清馬謖的致命短板而用其所長的話,也許馬謖不但不會死而且很有可能真的成為諸葛亮的好幫手。
某種意義上講,馬謖是被諸葛亮推上了死亡之路,但是諸葛亮對此事後似乎也有所自責。
楊修和馬謖都極具才氣,楊修的才智要高於馬謖,楊修是政治博弈的犧牲品,而馬謖則是諸葛亮用人失誤的犧牲品。
-
6 # 上將噯福斯
從本質上講,這倆貨沒有任何區別。都是裝逼裝死的。說的文雅一點,就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他們都是極端自負的人,好裝逼樂此不疲是兩人的共同特點!
世界上有一種人特別招人煩,就是特別喜歡顯擺自己的小聰明,好像哪哪都有他,什麼他都懂,什麼他都看的透透的。你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人,是不是特別招人煩?
楊修就是這種人中的極品奇葩。顯擺小聰明,這種智力上的優越感,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樂趣。
這樣性格的人,越聰明越招人煩。楊修極度聰明,所以極度招人煩。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曹操面前耍小聰明,最後終於讓曹操煩透了,把他搞死了。
馬謖其實和楊修是同一類人。他也特別愛顯擺聰明。但他更高階一點。他是在出謀劃策的時候,處處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和獨道見解。越標新立異,越顯得他高明。
諸葛亮經常與他交流探討。可能是由於諸葛亮自己過於謹慎,反而對馬謖的一些獨道見解非常欣賞。由此更增加了馬謖的自負。
當他在街亭獨擋一面的時候,自負到了頂點,聽不進任何不同意見,固執己見,然後全軍覆沒。
楊修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顯擺小聰明,真的跟招人煩!
馬謖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自以為是,志大才疏是最大的悲哀。
回覆列表
說直白點,楊修主要是裝逼過頭了,太愛刷小聰明的人曹操很反感,故殺之!馬謖是因為本來說出來是讓魏延乾的,你沒有那個金剛鑽非要攬瓷器活硬要裝逼,還把本錢全部說哈了,簡直在將諸葛亮的軍,諸葛亮下不了臺只能硬著頭皮讓你他裝逼,殺他也是告訴其他人,自己幹不了就別幹,不要以為自己讀點兵書有多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