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二哥別浪

    靖遠縣隸屬於甘肅省中部,位於東經104°13′~105°15′,北緯36°~37°15′。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與甘肅省會寧縣毗鄰,西南、西北、東北分別與甘肅榆中縣、景泰縣、寧夏中衛縣相連,西與白銀市白銀區交界,白銀市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相對的兩個部分。東西間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

    風景名勝:

    法泉地靈:

    法泉地靈在縣城以東有一座古佛寺,深藏於楊梢溝口紅山岔中,這便是始建於北魏時期的法泉寺。

    烏蘭山:

    烏蘭山聳峙于靖遠縣城南端,又名城南山。因山中多生烏蘭花,故而稱其烏蘭山。烏蘭山勢峙若屏,山嵐氤氳,煙雲纏腰,廟宇洞窟鱗次櫛比,錯落成趣,蔚為一處勝景。

    哈思山:

    哈思山在靖遠縣境北部,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山脈,它就是哈思山。“哈思”二字來自蒙古語,是美玉的意思。走近哈思山,抬眼眺望,峰巒逶迤,蜿蜒起伏,猶如一道天然屏障,自西北向東南綿延數十公里,橫峙黃河南岸,高聳北國大地,挺拔俊秀,雄偉神奇。

    屈吳山:

    屈吳山位居靖遠縣境東南部,地處靖遠、會寧、平川三縣區交會地帶,屬祁連山東端餘脈,地質構造上因祁秦褶皺隆起形成,大體呈西北--東南走向,東南與六盤山支脈相接連,逶迤起伏,綿延不絕。

    獨石頭:

    獨石頭在靖遠黃河鐵橋北端向西兩公里處,有一塊巨大的石頭,矗立於黃河北岸的農田裡,形如柱狀,蔚為壯觀。這就是被譽為靖遠古八景之一的“中流砥柱”,又名“獨石頭”。

    雪山寺:

    雪山寺在位於靖遠縣境北部的哈思山脈中,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山峰叫做雪山,山上生長著大片次生林木,松柏蔥蘢,綠蔭遮天,為當地少見的森林景觀。在這蒼松翠柏的大山深處,隱藏著一個古老的寺院,這便是雪山寺。

    平堡黃河吊橋:

    中國農民第一橋在黃河入境靖遠的平堡鄉,當人們走進烏金峽口時,就會看到一座巨大的吊橋,橫跨滔滔黃河之上,高聳的橋墩,粗壯的鋼絲繩,平直的橋道,構成了吊橋壯美的氣勢,與周圍雄渾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不由令人駐足觀望,這就是被譽為“中國農民第一橋”的平堡黃河吊橋。

  • 2 # 唐納張

    一、靖遠黃河小三峽

    烏金峽、紅山峽、黑山峽。此三峽,可謂靖遠專屬的黃河小三峽!

    三峽之名,自從劉白羽先生的《長江三峽》美文問世,以及《長江之歌》的歌曲流行,幾多影視故事片、記錄片的連軸播放,等等,大有聲振寰宇之勢。

    從此,無論什麼河流的峽谷,大家都爭相都往“三峽”的稱謂上靠。黃河三峽之稱,就是這麼來的。黃河三峽,還不止一處。對於眾多的黃河三峽之稱,究竟妥當否,坊間還是有爭論的,沒有確切的定論。但是,大家對此還是樂此不疲。黃河上多三峽,論其聲名遠播程度,卻都是遠不及長江三峽的。尤其是西部黃河上游地區的幾處三峽,更是如此。這與其人文內涵和文化底蘊尚欠,以及輿論的宣傳、鼓吹不夠都有很大關係。

    黃河三峽,蘭州上游有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蘭州下游有桑園峽、大峽、烏金峽。若按靖遠境內算起,則有烏金峽、紅山峽和黑山峽。此三峽,可謂靖遠專屬的黃河小三峽!靖遠黃河小三峽,都是極其險峻的大峽谷,說起來也是聲名赫赫的。範長江等名人的筆下都曾述及到過。而且,在民間還廣泛流傳著許多關於這三個峽谷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傳說。這些富有黃河文化底蘊的東西,一方面聽來很有趣,另一方面,很有價值,很值得我們繼續挖掘、整理之。這對於增加地方文化的厚重感很有必要。再則,我們儘可能使之發揚光大,這為將來黃河旅遊文化產業的大開發,最終造福桑梓,惠滋人民,是一項十分有益的工作。

    黃河下游的河南境內的小浪底黃河三峽,其名氣要遠遠大於黃河上游的幾處三峽。這裡不再贅述。

    靖遠黃河小三峽,關於這一概念,是由我本人第一次提出來的,無疑具有首創意義。靖遠黃河小三峽的提法,可以說進一步豐富了靖遠地域特色的黃河文化的內涵,也使得靖遠沿黃河一帶的自然景觀、原始特徵,等等,更加明晰化、條理化了,對於人們瞭解靖遠黃河沿線的民俗風情、自然奇觀、人文境況,等等,提供了一條快速的捷徑,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二、烏金峽大浪天險

    天然大浪與雲齊,

    扼險崔巍關以西。

    萬里塵氛清塞外,

    詩留石壁幾人題。

    這是明代詩人路升的一首關於黃河烏金峽大浪的詠詩,這一景觀也成了靖遠古八景之一。

    黃河烏金峽的大浪,自古一來就被人們視為不可多得的奇觀之一。成為人們口頭傳說的經久不衰的話題,歷代文人們也多有謳歌的詩作、文章問世。

    靖遠一帶的黃河都是“陡口子”,陡口子是靖遠方言,意思是黃河水流落差很大的意思。而烏金峽一帶尤甚。從烏金峽算起,至靖遠黃河流經最尾部的黑山峽口,落差大約在100多米以上,這樣的高度大約有50層樓房那麼高。巨大的落差,導致黃河水流湍急,黃河中奇異險象環生。

    靖遠名儒張慎微先生,民國時代曾在甘肅省政府做中層公務員多年,同時也做過《民國甘肅日報》的記著,一生遊歷頗多,晚年著有《蘭州春秋》一書,2000年左右,曾在《蘭州晚報》上連載過。張慎微先生從蘭州回靖遠家鄉,每每乘坐羊皮筏子。民國初年,他乘坐羊皮筏子途徑“大浪天險”,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描述:“大浪的聲音越來越響,真是浩浩蕩蕩……原來上游的水,到大浪處是個猛跌崖,一跌一翻,翻出一里多長的狂浪,氣勢洶湧,震耳欲聾……筏子一經撲崖跌入浪中,就被浪花埋沒看不見了,忽然又露出筏頭來,霎時又不見筏頭,又露出筏尾來,轉身筏頭立起來,幾乎要仰翻,轉身筏頭栽下去,尾巴朝天又像鑽入鍋底。看看這個筏子不見了,以為遭了沒頂,呆望著不見出來,看來看去,那筏子只是在白色的浪花中像雞毛蒜皮一般地漂盪顛簸……”(摘自《蘭州春秋》)

    三、紅山峽裡險情多

    1.觀音崖

    觀音崖是黃河裡的一處著名“塞頭”。所謂“塞頭”就是黃河要塞、險絕之地的意思。黃河裡的塞頭那是很多的,在烏金峽、紅山峽、黑山峽裡均有。每處塞頭都有其獨特的險絕之處。

    在黃河紅山峽裡,觀音崖是一處很著名的塞頭。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黃河水流至此,突然“龍頭”一甩,北流而去,“龍身子”一下子呈現出急轉彎的形狀……這就給河中常年行筏的筏子客們造成險情,增添了許多不可知的危險因素。

    觀音崖巨大的紅砂岩石壁就位於黃河西岸,其崖高數十丈,遠遠看上去,這處石壁神似觀音大士之像。也就是說,遠遠地,似乎有一位觀音菩薩的神像立在黃河邊,迎迓從水上飛漂而來的筏子客們。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使一塊普通的石頭,竟然活了起來,有了生動的神話意義。可是,至近處細看,卻往往沒了這種效果。不過就是一塊兒高大的石頭而已。

    這處塞頭的得名也正是源於此。再往下游,與觀音崖相連的就是黃河石林。黃河石林所在的老龍灣村,原本是一個十分偏背的小地方,歷史上極其閉塞、原始。同治賊亂期間,這裡有幸未遭劫難。這裡在民國時期,以及之前,都屬於靖遠轄地。

    觀音崖塞頭之險,有其不同於眾的特點。最危險者,莫過於遭遇“鬼剃頭”的悲劇了。對於筏子客來說,這裡無疑是個難過的鬼門關,同時也有碰運氣的成分在裡面。因為弄不好,他們的腦袋在此就要被石崖鋒利的簷角生生剃去了……丟腦袋的事兒,試問誰不怕?

    筏子從黃河上游一路漂來,到了觀音崖,筏子客們可就要格外小心了。筏子客們必須掌握好季節特點和水勢漲落的變化,能行則行,不行則止。若是感覺不好過,就須早早在上游地段適當位置纜住筏子,等待機會,視情況變化,再透過。春、夏、秋之季節,一般雨水多,水量豐沛,河水漲起越過石頭拉牌,這種情況下,羊皮筏子行駛起來就相對比較安全。此刻,筏子客大掌櫃會及時掌握機會,指揮筏子客們搬筏子儘快透過此塞頭。因為黃河水量浩大,儘管波濤洶湧,亦然有險情,但是,由於河水水位越過了石拉牌的鋒利簷角,安全係數反而相應增大。這是行筏的最好狀態。而春、冬枯水季節裡,黃河水流量驟減,水位降低,這種情形下,筏子過觀音崖,危險係數就增大了。筏子猶如進入黃河迷宮,筏子隨著水流不得不進入石拉牌底下飛速穿行,筏子客們的頭顱,隨時會和石拉牌的簷角發生碰撞,這樣每每會有“鬼剃頭”的險情發生。還有一種情形是,這種複雜的狀態下行筏,加上這裡黃河整個“身子”在此急轉彎,筏子客駕馭筏子至此,一不小心就會直接撞上石崖之壁,從而造成折楫沉沙、筏毀人亡的慘劇……所以,觀音至此,可絕非福音,是有極大危險的。

    正因為此處塞頭給筏子客們留下的印象和教訓都太深刻、太沉痛了。所以,觀音崖作為一處著名塞頭,其名聲很響,令人聞之色變。

    2.雙漩子

    觀音崖以下有塞頭曰:八道坎、虎狼洞。凡是有塞頭的地方,都有生動的故事流傳,或者有神奇的傳說生成。儘管有些傳說可信度不高,甚至荒誕不經,但是,卻是生動有趣的。這一點是無疑的。比如,八道坎,黃河在這裡呈階梯狀下降,形成八道坎,筏子客行筏至此,要連續下跌八道坎,才能過此險境。每每傳言,某某筏子客過此險境,出事了,被“坎兒”顛簸落水淹沒了,丟了性命。云云。有一種傳說,說此處有八個水妖河怪在此興風作浪,才形成八道坎。

    虎狼洞,名氣就更響了。河道至此狹窄如洞,河水洶湧翻滾,浪濤猶如虎狼撲來,意欲吞噬筏子客……可謂危險之極。這就是這一塞頭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說這裡常有土匪出沒。民國時代。這裡是各種土匪嘯聚之地,往往打劫行人和筏子客。

    總之,虎狼洞是一個兇險的名字,人們一聽這名字,往往就會不寒而慄。

    再往下數里,便是又一道著名塞頭雙漩子。雙漩子此處河道有些獨特,河岸兩面均是高千萬仞的紅砂石,陡峭險峻之極,河水的主河道兩側,各有一個回水灣,就在這兩個回水灣裡,形成兩個特大的漩渦,彼此呈反方向高速旋轉……根據黃兆文先生敘述,當年他曾乘坐筏子親歷這處塞頭。黃兆文先生說,這兩個大漩渦好似巨人的兩隻眼睛,黑洞洞地,這“眼睛”隨著河水的高速旋轉和河水的咆哮,還會不時發出尖銳的嘯叫。很是可怖。而河道的主流部分則若巨人的鼻樑。兩旁的巨大漩渦對稱地飛速反方向旋轉著,筏子客駕馭筏子過雙漩子,就要不偏不倚、小心翼翼地從中間的狹窄水道(鼻樑上)穿過,稍有不慎,偏及任何一方,都會被捲入漩渦而發生筏毀人亡的慘劇。由此可見,雙漩子可謂是考驗筏子客水上技藝的險地,筏子客吃水上飯,技術水平和膽量都不贏人,就會在如此險絕的地方“翻船”的。雙漩子,可謂至險之地也。

    3.一窩豬 歪脖子浪

    歪脖子浪在靖遠縣石門鄉一帶黃河水域。人們俗話說,天下黃河九曲十八彎。其實,黃河裡的“S”形、“W”形,甚至直角或銳角“V”形的大轉彎處處皆是,峽谷裡的情況很是複雜。

    話說黃河水流到石門一帶,又是大轉彎,形狀有點類似“歪脖子”,而且這裡河床上又是多礁石和漩渦,可謂險象環生。筏子客行筏到這裡,如何躲避歪脖子,或者有時候也叫大拐腸一般的險絕河段,以及礁石、漩渦,就成為突出問題。這裡也是筏子客常年落水出事的多發河段,因此給人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一窩豬是另一處著名塞頭。就一窩豬而言,這裡的險絕處在於那一堆“豬”上。這一段黃河,東岸一邊還算平常,其西岸一旁,則山勢雄偉,嶙峋突兀,顯得十分高大偉岸。問題就出在這一邊的山頭上,這處山頭,常年有巨石,也就是所謂的“豬”滾落下來,久而久之,散落於河道里,對於黃河水流造成阻礙。“豬”不是一個,而是一窩……致使巨石滾落的原因有地,地殼變化,以及洪水沖刷等等,這些數噸、數十噸的“豬”,滾落河中就形成了“一窩豬”的奇觀,也成為了筏子客行筏中聞之色變的一處險要塞頭。“一窩豬”遠望上去,堆堆巨石掀起一簇簇狂浪,彷彿一群豬豕正在水中戲逐,此處水流落差又極大,筏子客駕筏至此須從群豕中間左衝右突巧妙地繞行方可,稍有不慎,筏子便有被群豬拱翻之險。

    “一窩豬”絕非一窩溫馴的豬啊,在這裡可謂兇險似一群狼,它們隨時都可奪取筏子客們的寶貴生命。可謂至險也。

    四、黑山峽V字型懸崖絕壁

    黑山峽是黃河流經靖遠的最後一個大峽谷,在歷史上可謂赫赫有名。在現實中曾經所謂的“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也曾吵得紛紛揚揚,傳言說此工程一旦上馬,連靖遠縣城也會被淹沒,云云。這事兒吵吵了數十年,因此,黑山峽對於人們來說,可謂耳熟能詳,大名鼎鼎。

    黑山峽在靖遠黃河流經的最尾巴一個村——大廟村,而正式進入其大峽谷。可以這樣說,大廟村是矗立於黑山峽口上的一棵璀璨明珠。站立在大廟村的濱河廣場上,朝黃河下游望去,就可見黑山峽張著黑黝黝的口,吞噬著黃河奔騰而下的濤浪巨流,於此,使人有不寒而慄之感,同時一種神秘莫測之感油然而生。

    黑山峽前後大約有110多公里的長度,是黃河上游最長的大峽谷之一。其中一半在靖遠轄區境內,另一半則屬於寧夏中衛轄區。黑山峽大峽谷之險,不次於蘭州稍下游的桑園峽(也叫小峽)。桑園峽是黃河上游地區最為險峻的峽谷,常常令行筏的筏子客們聞之警懼不已。要說黑山峽的險峻,那可是要比桑園峽稍遜一籌的。不過,黑山峽之險,也是很有名的。黑山峽留給世人印象最深者,就是有一大段的河谷,其兩岸絕壁的造型呈V字型形狀,這種V字型的懸崖絕壁,形成黑山峽的一大景觀,也成為其一大特點。在100公里的大峽谷中就佔有三分之一的距離,可謂悠長也。

    黑山峽裡著名的“塞頭”有:龍王坑、黃石旋、閻王砭、觀音峽、青石浪、小觀音峽、駱駝石、回回帽、狼尖嘴子、過莊石、三兄弟、七姊妹、老兩口,等等。過了七姊妹就是甘寧兩省區的交界處,河邊的小村是寧夏的南長灘村。

    五、與紅山峽黑山峽有關的花兒

    筏子客是黃河之精靈,他們常年奔走於黃河之上,每每唱花兒來紓解胸中塊壘,同時排遣漂流途中的寂寞。他們所唱的花兒,悠揚婉轉,優美動聽之極。花兒反映的內容,有時候豪情萬丈,充滿了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精神。有時候,則痛訴心中的悲苦之情,顯得纏綿悱惻,令人同情。總之,花兒是他們的精神食糧,幾乎與糧食、鴉片一樣同等重要,他們對這幾樣東西可是須臾不可或缺的。

    他們常將自己在黃河激流駕馭筏子飛馳的情景,比喻做鷂子、鷹隼在天空中飛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教師》經歷繼承篇的彭格列,為何剛到未來還是四處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