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動漫ABC

    新海誠的動漫畫風清新唯美,更多接近現在人的審美觀,動漫中,新海誠注入了很多有關天空的刻畫,還有Sunny下的風景。個人更喜歡新海誠的動漫風格,但是新海誠的動漫大多數是讓人淚目的結尾。新海誠的年齡也比宮崎駿年輕,畫質上總有讓人儲存當桌布的衝動。《你的名字》《秒速五釐米》《言葉之庭》……還有下個月出的《天氣之子》也很讓人期待。

    宮崎駿動漫很有治癒系的風格,臺詞中也有我們應該學習的人生道理。他是那個時代的導向標,如今也在深刻影響著我們呢!宮崎駿是個短髮控,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很多動漫女主角都是短髮,這也是他的一種風格了,兩位都是動漫界的泰斗。

  • 2 # 聲之形星之夢

    從情感上說,新海誠的作品是男女之愛,宮崎駿是萬物之愛。新海誠的作品情感主要是圍繞男女之愛的相識,曖昧,到發現心意,最後情感迴歸現實,或遺憾錯過,或茫茫人海中相遇。

    不管是《秒速五釐米》中的異地戀,還是《言葉之庭》中的師生戀,抑或是《你的名字》中的跨越時空的愛戀,都是瞭然於心的男女之愛,從中倒也反應些現實,只是意識流的愛情才是新海誠作品的主流。而宮崎駿是萬物之愛,以女孩為主角參與到一系列奇幻冒險的經歷之中,男女之愛不是沒有,而是點到為止。更多的背後的思考和寓意,期望世界和平,是對全人類的愛;異生物的入侵或毀滅,人類的自我懺悔和救贖,是對大自然的愛;與淳樸可愛的生靈的日常,一顰一笑,治癒人心,是對單純童心的愛……

    從以往新海誠的作品來看,小清新的畫風,糾結的人物情感到最後都變成意猶未盡的情感惆悵,抑或是共鳴。而宮崎駿帶來的是直麵人生的勇敢,成長的美好給人以力量。宮崎駿作品的女性從來都不是柔柔弱弱的形象,敢於追求,賦予勇敢。《懸崖上的金魚公主》裡的波妞,別看她只是個小屁孩,卻是萬千姐妹裡第一個敢於反抗,追求自由的孩子。《千與千尋》裡的千尋,一開始也不過是個愛哭鬼,之後也在湯屋成長得能獨當一面,甚至去遙遠的地方救白龍,也毅然決然。

    兩種不同的風格,製作手法也不同,宮崎駿像小說,入戲快節奏準確;新海誠像散文,對氣氛的描繪和心理刻畫得很用心。宮崎駿的音樂偏向“純”和“簡單”,經常使用最普通的鋼琴獨奏,而新海誠在音樂和畫面感上非常先進時尚,可以保證在大銀幕上看時效果絕對更好。宮崎駿用幻想抽象的風格,卻是在領著人們思考現實世界的光明與黑暗;新海誠則是以現實為舞臺,卻用清新的視角,試圖遠離現實,單純的沉浸在幻想的美好裡。

    面對新一代年輕人的口味,這些新生代動畫人在畫面上和選材上,的確對宮崎駿老爺子造成了頗大的衝擊。首先,在選材上面,例如《起風了》,剛才也說了在中國並不受到所有人接受,另外,宮崎駿的故事,帶出的資訊通常是,渴望和平,青澀愛情,還有人文保育等等。很少會做很直接的情愛關係,例如《君名》中男主角進入到女主角身體後揉胸的一段劇情,難以想象會出現在宮崎駿的作品中。而細田守的風格,感覺其偏好加入更多的特效元素在裡面,表現出炫酷的畫面,但從每一部細田守的作品中都會略略感受到一點千與千尋的氣息。

    新生代的動畫導演,並不會侷限在宮崎駿想表達的那些東西,例如,愛的話,不需要那麼青澀,可以更加激烈,打鬥的話,必須要熱血,不用講太多大道理。但無可否認,這些新生代導演在劇情選材上,無疑是更加符合年輕一代的口味喜好。另外,人設也是一個大的衝擊,新海誠和細田守裡面的男女角色不能說得上是頂級絕世,但絕對是符合年輕一代審美的俊男美女。要想年輕一代他們去感受沒有俊男人設的《紅豬》中的浪漫大叔情懷,可想而知票房會多麼慘淡。宮崎駿老爺子的人設,不是不好,但相比起新的年輕一代喜歡的俊男美女,宮崎駿老爺子筆下的男主女主就顯得太過平凡,但宮崎駿的故事,就必須要是這種人設才能進行下去,要強行改成俊男美女的話,反而會顯得生硬無比。現在其實比較的更多的,反而是細田守和新海誠之間,誰更出色,誰才是宮崎駿的接班人,這個就是各有各看法了。

    從作品的藝術層面來看,衝擊是有的,但在拾部君看來,還遠未達到撼動的地步,更談不上超越了。但純票房層面來看,這種更被年輕人接受的劇情和人設,說不定真的會撼動到《千與千尋》日本動畫票房第一的地位。(如果千與千尋放在這個年代去上映,票房也絕對不是你的名字能比得上的)

  • 3 # Q尚鳳

    從情感上說,新海誠的作品是男女之愛,宮崎駿是萬物之愛。新海誠的作品情感主要是圍繞男女之愛的相識,曖昧,到發現心意,最後情感迴歸現實,或遺憾錯過,或茫茫人海中相遇。 不管是《秒速五釐米》中的異地戀,還是《言葉之庭》中的師生戀,抑或是《你的名字》中的跨越時空的愛戀,都是瞭然於心的男女之愛,從中倒也反應些現實,只是意識流的愛情才是新海誠作品的主流。而宮崎駿是萬物之愛,以女孩為主角參與到一系列奇幻冒險的經歷之中,男女之愛不是沒有,而是點到為止。更多的背後的思考和寓意,期望世界和平,是對全人類的愛;異生物的入侵或毀滅,人類的自我懺悔和救贖,是對大自然的愛;與淳樸可愛的生靈的日常,一顰一笑,治癒人心,是對單純童心的愛…… 從以往新海誠的作品來看,小清新的畫風,糾結的人物情感到最後都變成意猶未盡的情感惆悵,抑或是共鳴。而宮崎駿帶來的是直麵人生的勇敢,成長的美好給人以力量。宮崎駿作品的女性從來都不是柔柔弱弱的形象,敢於追求,賦予勇敢。《懸崖上的金魚公主》裡的波妞,別看她只是個小屁孩,卻是萬千姐妹裡第一個敢於反抗,追求自由的孩子。《千與千尋》裡的千尋,一開始也不過是個愛哭鬼,之後也在湯屋成長得能獨當一面,甚至去遙遠的地方救白龍,也毅然決然。 兩種不同的風格,製作手法也不同,宮崎駿像小說,入戲快節奏準確;新海誠像散文,對氣氛的描繪和心理刻畫得很用心。宮崎駿的音樂偏向“純”和“簡單”,經常使用最普通的鋼琴獨奏,而新海誠在音樂和畫面感上非常先進時尚,可以保證在大銀幕上看時效果絕對更好。宮崎駿用幻想抽象的風格,卻是在領著人們思考現實世界的光明與黑暗;新海誠則是以現實為舞臺,卻用清新的視角,試圖遠離現實,單純的沉浸在幻想的美好裡。

  • 4 # 檸檬17Clannad

    老是看到有人把宮崎駿和新海誠放在一起,我能想到的首要原因,就是這兩位導演在中國內地都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電影票房相當不錯。但其實就作品選題的方向、動畫的風格、以及想要傳遞的訊息,差別還是蠻大的。

    不同時代賦予的創作條件:

    宮崎駿出生於戰爭時期,家族的富有並沒有帶給他多大的榮譽和愉快的記憶。正如他在接受採訪所說的:在他四歲半的時候,曾碰到一次空襲,當時鄰居一位婦女抱著她的孩子跪著請求他的家人,一併把她帶走。當時車上還是有剩餘的空間,但叔叔卻冷漠地把車開走了,所幸的是他後來聽說那對不幸的母子最後還是活下來了。

    這件事情帶給宮崎駿的震撼不亞於戰火的襲擊,當國家民族人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的家庭卻依舊無動於衷地留戀這份透過戰火獲得收益的安逸。戰爭的殘酷以及家人的冷漠,從小就在宮崎駿的心中埋下了種子,這份反戰的心理一直到了他步入漫畫界,才有了宣洩的空間。

    我曾經在《紅與黑》的序言看到一句話,我們之所以得看戰時文學,是因為我們生來淺薄。所有描述戰爭、描述不幸的作品,都只是為了讓我們透過其他方式去了解世界的另一面。情懷從來都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領悟出來的。

    啟發宮崎駿動畫之路的是《白蛇傳》,而最開始影響宮崎駿動畫生涯的恰恰也是製作該作品的東映公司。東映在日本二戰時期,聚集了來自各地的動畫大師,同時這裡也有它獨特的運營模式。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anime”代替“Japanimation”,這個詞彙的轉變也意味著日本動畫開始滲透於世界各國,憑著文化輸出,在國際地位爭取到了一定的說話權。

    宮崎駿大學畢業的第一份工作恰恰是在為日本動畫打下基礎的東映,他的動畫思維也在這種的氛圍下慢慢形成。

    20世紀9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的助攻推動了數碼技術的發展,並進一步地加速了動畫界的發展。一開始的動畫製作工序基本靠手工,但隨著技術的引進,動畫製作過程中節省了成本,同時也降低了這個行業的門檻。

    1996年大學畢業的新海誠,恰好趕上了動畫革命新時段。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場改革:就是誰都可以製作動畫的時代來臨了,時至今日,單靠一臺電腦和一些軟體,就可以完成動畫製作的整個流程,從作畫配樂到剪輯,這種高科技低成本的動畫製作也問世了。不過要說更加有意思的是,新海誠的第一份工作是在falcom遊戲會社,這是一家於1981年成立的電子遊戲軟體公司。

    新海誠在這裡只有負責的是遊戲的片頭動畫和宣傳動畫,這種講究精緻畫面和柔美音樂的工作特點,為新海誠轉身投入動畫行業鋪好了路。新海誠的時代裡,社會安定,網路的存在明面上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實際又疏遠了人心。在這個物質縱橫的時代裡,情感成為了新海誠作品的主流思想。

    動畫敘事風格的比較博德維爾曾說:敘事是依觀眾對同一性的追求,為滿足觀眾、改變觀眾、挫折觀眾或打敗觀眾組織而成。

    看過宮崎駿作品的小夥伴,會發現宮崎駿的作品是具有典型的敘事性商業電影必須擁有的成熟敘事模式,整個劇情都遵循小說的模板,按照開場-發展-高潮-落幕這種傳統的敘事模式,有點類似於法國文學家歐亨利、莫泊桑的寫作風格,這樣的好處是能夠完整從容地講好一個精彩的故事,也能巧妙地調動觀眾的情緒,達到傳遞資訊的效果。

    如果用精彩的小說來形容宮崎駿的作品,那麼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一定有一個完美的舞臺。大部分的文學作品的舞臺其實是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千與千尋》是湯屋世界,《哈爾的移動城堡》是魔法城堡,《天空之城》是天上的神奇景觀……

    這種別具特色的舞臺設計,再配合情節的起承轉合,就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商業電影的成熟敘事模式。空有理念的作品是無法打動觀眾的,為了避免陷入“唐僧式說教”,宮崎駿的所有作品理念都融入了具體的細節。如《風之谷》女主角娜烏西卡取名於《ODYSSEY》一名夢想公主,《千與千尋》巨嬰的尿布上的【boh】、湯屋的【yu】都分別折射了人物身份和建築功能,在《哈爾的移動城堡》則透過臉部的線條增減來反應主人公的心態變化。

    不同於於此的是,新海誠的作品則是走探索性的敘事結構,敘事風格自由,更像是散文或隨筆,故事沒有一波三折,不具有戲劇化效果的轉折或者點睛之筆。

    這種更強調美的享受的作品,很快就在商業電影當中脫穎而出了。無論是雛形的《星之聲》,還是後期大火的《秒速5釐米》《你的名字》,都是以第一人稱為切入點,並採用了大量的獨白,再加上倒敘的鏡頭語言,更加容易在平緩的情緒中捕捉到不易察覺的悲傷情緒。

    縱觀新海誠的所有作品,發現他其實更擅長製作短片,《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一直被詬病的恰恰是動畫的節奏,卡的不是很好,所以造成觀感受到影響。後期新海誠在作品很聰明選擇揚長避短,如《秒速5釐米》運用的是新型散文結構,由三個短篇構成了一個長篇,透過三個不同時段的戀愛觀、價值觀以及環境去塑造一個有血有肉、多樣的貴樹。

    這種獨立故事分段的設定,既增強了敘事結構的層次,又保證了故事的完整性。國漫《肆式青春》也是運用了這種新型散文格式,不同的是,由於對短篇故事的節奏掌握不夠成熟,從而導致故事能達到的深度有限。

    宮崎駿跟新海誠的動畫作品都是在極端環境下產生,前者的極端是指動畫背景的惡劣環境,主人公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擁有強悍的爆發力;而後者的極端是指動畫氛圍的運用,追求的壓抑下激發的哀傷情緒。

    在一定時期,唯美悲傷的情緒成為眾多作品的主旋律,影視作品的話有《悲傷逆流成河》《夏至未至》等,國內感傷文學作品也是數不勝數,單說平臺就有青年讀者、花火螢火不下三十幾家。

    動畫視聽風格的比較場景還原

    日本不少動畫電影都是實景取材,這兩位動畫大師也不例外。新海誠的作品雖然畫面精緻唯美,但事實上還是能很明顯從中找到生活找得到一模一樣的原型,在建築風格這方面,很明顯新海誠是現實主義;宮崎駿的作品整個風格會偏向於浪漫主義,哪怕是找得到原型的千與千尋,和現實景觀還是有區別的,以及我們熟悉的哈爾的城堡建築思維設計其實是源於北歐,是宮崎駿想表達對歐洲小鎮瑞典的喜歡。

    造型設計

    新海誠筆下的人物都是偏日本美式少年風,主角的身體比列格外完美,腰線突出,體型偏瘦,整體看上去就是很修長,人物的臉部特徵反而並不明顯,一般都是大眼睛、櫻桃小嘴,瓜子臉。同樣的型別作品還有《名偵探柯南》《火影忍者》《最終幻想》等。

    宮崎駿的造型設計其實更偏於浮世繪繪畫,人物形象很樸實,五官圓潤,線條比較粗糙,缺少稜角,早期的日本動畫大師大多都是採用這種繪畫風格,如《千年女優》《怪醫黑傑克》等。不過宮崎駿的人物繪畫也並非一成不變,如《哈爾的移動城堡》哈爾和蘇菲一開始走的就是【美少年式】畫風,到後期哈爾迴歸到孩童的狀態時,又變回了“浮世繪畫風”。

    光彩與色彩的運用

    在宮崎駿作品當中,光影是作為一個渲染氣氛、表達情緒的工具存在。如《龍貓》在森林斑駁交錯下等公車,藉助光影,使畫面豐富又有層次感,在《風之谷》中,藉助溫柔的光線來展現腐海的神聖和安寧……大多數情況,宮崎駿更多是透過光影去展現一個大的環境。

    而作為遊戲製作動畫出身的新海誠則格外痴迷光彩的運用,在《秒速》當中,透過忽明忽暗的電車閃爍點來表達主人公複雜、焦慮的心境,在午後的安寧中,均勻地分散光線的明暗,從而來展現人物麻木的狀態。除此之外,新海誠格外偏愛細膩多層次色彩,如白雪皚皚的夜晚、櫻花飄灑的午後,夕陽落日的單線色調……

    《菊與刀》中提到了,日本小說和喜劇很少有大團圓結局,主角一般都具有自我奉獻精神,這就是日本物哀的一種美學理念。新海誠的作品體現的恰恰是這種物哀審美,他作品當中經常使用到的兩種物品--櫻花和雪都是物哀美學的象徵之物。

    最早將物哀延伸開來是《源氏物語》,最早促進櫻花精神和物哀美學掛鉤的是武士道理念,最直接將雪送到物哀美學上的是川端康成,而新海誠是用自己的動畫審美理念將民族美學引出國門。不同於新海誠,宮崎駿的作品也具有物哀美學,只不過更多是對原始生活的懷舊心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伯通早就自創了空明拳和左右互搏,為何不敢離開桃花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