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吳學究

    此次議和崇禎帝是秘密進行的,派遣了使團陳新甲、馬紹愉等人前往議和,本來明朝使團已經與清朝達成了一致意見,但是馬紹愉從邊關發回的包含議和條件的密函被陳新甲放在了書桌上,書童以為這時要傳抄各處的“塘報”,就將密函發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本來秘密議和的事就變得全國盡知了。當時明朝的官員普遍都看不起滿清,稱他們為建奴,如今國家卻要與滿清議和,還要劃地而治,這讓明朝的臉面盡失。崇禎帝本來就不是個中興之主,面對指責也不敢主動承擔責任,為了不讓自己留下罵名只能將所有罪責歸到陳新甲頭上,還將其斬首,有這樣的皇帝,大明想不亡都難。

  • 2 # 明月清風閣

    因為崇禎心裡有一座“牌坊”。崇禎帝好面子的程度,可以說是中國曆朝歷代那麼多帝王中最突出的一位,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我朝國勢之尊, 超邁前古, 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 無漢之和親, 無唐之結盟, 無宋之納歲薄幣, 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明成祖朱棣

    結合上文,看來明成祖朱棣北伐班師朝時後說的這些話崇禎是牢牢記住了,但當時的明朝已經不是明初的明朝了,況且明思宗朱由檢也沒有明成祖朱棣的本事!

    明朝“國粹”

    可能崇禎是繼承了祖上的傳統吧!永樂大帝起兵謀反稱為“靖難”,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讓瓦剌也先俘虜,被稱之為“天子被狩”明人更是編纂了 《正統北狩事蹟》來吹捧這位俘虜帝王階下囚的光輝事蹟,韃靼俺答率軍跨過河套,圍困大同,最後在京師附近燒殺搶掠一番逼迫明朝開放邊關貿易,這樣的奇恥大辱又被美名其曰“俺答封貢”。

    其實不只是明朝這樣做,歷史上很多朝代都這樣做過,列如清朝鴉片戰爭戰敗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後,清政府還在自欺欺人的說是天朝上國的寬大胸襟對未開化蠻夷的招撫,看來清承明制在這一點上承的很徹底啊!

    松錦大敗,崇禎帝的危機感

    言歸正傳,在明清多次交戰中,清朝一直佔據優勢。常言道:“戰場上拿不回來的談判桌上更別想拿回來!”這句話卻不適合明清議和。明朝松錦一戰大敗後,主帥洪承疇被俘,祖大壽降清,清軍徹底摧毀了明朝苦心經營的松錦防線,明朝最後一支勁旅灰飛煙滅,而這時候的清朝統治者皇太極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有些曖昧的嚮明朝使了一個眼色!

    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清太宗實錄》

    清朝有議和之意這當然是崇禎求之不得的,脆弱的崇禎有點受寵若驚,一時間不知道如何應對,而崇禎最後的選擇卻還是沒有勇敢的站出來說“不,你休想”或者說“好,我們做朋友吧!”崇禎當然想議和,但又抹不開臉面,他怕朝堂上的大臣的諷刺,怕天下人的恥笑,更怕後世史書上對他的批評。什麼江山社稷,什麼大明基業,在崇禎眼裡遠遠沒有自己的臉面重要。議和之事被耽擱,看似事情已經過去,可是崇禎當然知道,前有虎視眈眈的清軍,後有越聚越多的農民軍,腹背受敵,明朝已經岌岌可危,所以崇禎必須要做選擇。

    從陳新甲之死看崇禎

    崇禎怎麼做的呢?他私下叫來松錦大敗中的罪魁禍首陳新甲,因為當時陳新甲已經派遣使者去清朝乞和,和清朝給的答覆是“可以和”。崇禎知道這件事後並沒有怪罪於他,這次把陳新甲叫來正是要密謀和清朝議和,陳新甲得到崇禎帝允諾後瞞著朝中所以大臣積極行動,後來朝中大臣聽到風生便彈劾陳新甲,但苦於沒有實據。結果兵部職方馬紹愉(當時陳新甲為兵部尚書)把從邊關傳回寫有議和條件的密函被陳新甲放到桌上,陳新甲的侍從誤以為是塘報(軍事情報),便交給各省地駐京辦事處傳抄,和談之事徹底敗露,眾臣有了實據便紛紛上書崇禎,崇禎知道後十分惱火,但是自己卻不敢承認,把責任一籮筐的全部扣在陳新甲頭上,並專門頒佈聖旨一道,在聖旨中大罵陳新甲,要他做出一個解釋。陳新甲怎麼也想不到崇禎會來這一出,所以陳新甲不但按照崇禎帝要求認罪,反而自認為自己有功。可是胳膊怎麼能擰得過大腿,惱羞成怒的崇禎便把這個沒有眼色的陳新甲逮捕下獄,不見棺材不落淚啊!這時候陳新甲才恍然大悟,便認罪懺悔,但是崇禎不會再給他機會了,畢竟死人才不會開口說話!最後崇禎又羅列了一些其他罪名,快速把陳新甲議和一事立案,推出午門斬首示眾了!之後崇禎一直有議和之意,並多次暗示大臣,但有陳新甲這位前車之鑑,眾人不是故作不見便是對崇禎進行道德綁架!

    明帝國的末路

    陳新甲死後,明朝失去了最後一次和清朝議和的機會,這時候崇禎的壽命,已經在地府判官手裡的生死簿上開始倒計時了!

  • 3 # 圖文繪歷史

    對,這事確實存在,明朝晚期內憂外患,當時兵部尚書陳新甲在得到崇禎授意後,與滿清談判議和,並且基本達成了雙方條件,這事兒如果順利,歷史肯定是另一翻景象,議和本來是偷偷進行的,誰知陳新甲不小心走漏了訊息,朝廷譁然,說皇帝竟然向滿清求和,顏面盡失的崇禎惱羞成怒,翻臉不認人,說這是逆臣陳新甲一意孤行,與自己無關,並將其斬首示眾,結果談判議和的事也攪黃了。

    松錦一戰,明軍大敗,十數位總兵戰死,洪承疇、祖大壽被俘,明朝邊關精銳盡失,山海關外僅剩寧遠一座孤城,裡面住著吳三桂。

    1642年明清松錦之戰,明軍大敗,洪承疇等能征善戰之將被俘的俘,戰死的戰死,還有個能打的孫傳庭還關在監獄裡,明朝呈現前方無將又無兵的窘態,這時的李自成農民軍已攻佔了洛陽,直接威脅明朝的半壁江山。在這種情況下,兵部尚書陳新甲看清了形勢,覺得南北交困兩頭都顧不上,只能被弄死,眼下最要緊的是李自成的農民軍,如果能聯合滿清共同對付李自成,大明可解燃眉之急,於是陳新甲找崇禎秘密商量此事。

    有明一朝,君臣關係處理最差的就屬崇禎了,形同陌路,孤家寡人一個。

    崇禎默許了陳新甲的方案,要其秘密進行,切不可洩漏,陳新甲和滿清的密函往來數十次,好不容易談得差不多了,一天邊關的密函又送到了,當時陳新甲不在,府上的下人以為是邊關情報,老爺不在怕耽誤,就轉給了辦事處的其它官員代辦,誰知密函是議和內容,一下子事情洩漏,群臣譁然,彈劾陳新甲、提醒崇禎的奏摺像雪花一樣飛進宮裡,陳新甲據理力爭,並暗示眾人此事有皇帝認可,誰知此時的崇禎黑著臉撇清關係,為了息事寧人,崇禎以賣國罪將陳新甲斬於鬧市街口。

    邸報,官員間傳閱的文書,上面按日期記載國家大事,起源於唐朝,屬於古代的報紙,當年陳新甲議和一事洩密後被髮表在了邸報上,鬧得滿朝譁然,圖為清朝的邸報。

    這件事情的真相,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只是不明說,崇禎沒有擔當,結果陳新甲做了替死鬼,此事是崇禎的悲哀,更是大明的悲哀,一個國家弄得君不信臣,臣不為君,崇禎可以殺了一個又一個臣子,也可以只享功勞不擔責任,陳新甲可是最後時期懂點兵法的兵部尚書了,就這樣被斬了,但事可做一做二做不了三,到最後沒人再替崇禎賣命,連奸臣都沒有,一年後崇禎吊死在煤山。

  • 4 # 疑今察古幾復

    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崇禎是個既勤奮又可憐的皇帝,他一生為了社稷為了大明江山嘔心瀝血,兢兢業業,但還是沒有改變明朝滅亡的結局。就像一個學生,明明是班裡讀書最用功的人,可每次考試都是倒數一名,這真的十分尷尬。

    明清議和還得從崇禎的兵部尚書陳新甲開始說起。

    1642年,松錦之戰爆發,錦州被圍。洪承疇帶幾萬部隊前去增援,這時的洪承疇覺得應該等待時機尋找機會決戰,然而兵部尚書陳新甲卻認為該速戰速決,並且寫信給洪承疇刺激他出兵,結果就是松錦之戰中明軍慘敗,總督洪承疇被俘。

    陳新甲是明朝廷大臣中為數不多的主張議和的人,早在西北被圍困的時候陳新甲就派人前去和滿清議和了,而松錦之戰失敗後,知道陳新甲已經前去議和過的崇禎沉默了。

    此時謝升也進言“議和也是可以的”,這給了愛面子但卻被內憂外患困擾的崇禎一個臺階可下,於是沒過多久,崇禎便讓陳新甲秘密的進行與滿清議和之事。

    雖然讓陳新甲秘密進行議和,但崇禎非常重視這次議和的結果,所以跟陳新甲交流議和之事的書信多達幾十封。而且崇禎知道朝中眾臣都是極力反對議和的,於是他千叮嚀萬囑咐陳新甲對這件事一定要保密。

    而一次從邊關發回的有關於議和條件的密函被陳新甲隨手放在了書桌上,打掃整理的家童以為是塘報一樣普通的軍事情報,就把密函交給了各省駐京的辦事處分發下去。

    密函很快洩密,群臣瞬間譁然,在他們眼裡是看不起滿清的,覺得和滿清議和就是投降一樣,一時間朝廷上下都是反對之聲。都說三人成虎,大臣們都反對讓崇禎很沒面子,於是他只好怪罪陳新甲,而陳新甲卻認為自己為大明前去議和是有功的。

    崇禎這個人雖然勤勞、節儉、不近女色,可他同樣格局小,愛甩鍋,死要面子。

    因為陳新甲的不小心洩密讓自己在大臣面前丟了面子,很不爽的崇禎於是找了一個陳新甲私通賣國的理由就把陳新甲給斬首了。同時,明清議和也因此黃了。

    崇禎雖然斬了陳新甲,可大臣們的心裡都跟明鏡似的,知道真正想議和的人是誰,都是千年的狐狸,裝什麼聊齋。本就君臣關係不好的崇禎因為這件事後和大臣們的關係更是降至冰點,明朝後期,崇禎想南遷時甚至沒有一個大臣給他臺階下出聲附和。

    沒過多久,勤奮一輩子的崇禎還是把明朝玩完了。

  • 5 # 我是趙帥鍋

    公元1642年,明清爆發松錦之戰,結果明軍全軍覆沒,就連主帥洪承疇也被清軍俘虜。此時,大明王朝可謂是內憂外患和風雨飄搖,對外它要面臨滿清的咄咄逼人之勢,對內李自成的大軍已經攻陷洛陽。

    在這種背景下,兵部尚書陳新甲就建議崇禎與滿清議和,先集中精力剿滅李自成,否則大明帝國將危在旦夕。

    最初,崇禎皇帝也同意與滿清議和,結果就在雙方溝通得正到關鍵時,崇禎皇帝突然反悔,直接以賣國罪將兵部尚書陳新甲斬於鬧市街口,並下詔不再與滿清議和,致使明朝和滿清徹底撕破臉皮,最終導致後來明帝國的悲劇。甚至,有很多人直接感慨,如果明清能夠議和成功,歷史肯定是另一翻景象。

    那麼,既然明清議和能有這麼好的效果,為什麼崇禎皇帝會反悔呢?

    從史書記載的表面內容看,是因為兵部尚書陳新甲和滿清議和的密函被人發現,於是這樣一件原本偷偷摸摸做的事情被公之於眾,結果滿朝譁然,大家都說崇禎皇帝這種卑躬屈膝的行為,實在有損大明帝國的顏面,於是大家各種抗議和謾罵。

    而崇禎皇帝呢,為挽回自己面子,就說這是兵部尚書瞞著自己私自和滿清達成的議和,總而言之,這件事情與自己無關,自己也是受害者。並且,為表示自己不議和的決心,他直接將陳新甲給斬首示眾,由此明清談判議和的事情也徹底攪黃。也由此,很多人說崇禎那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但其實呢,這不過是大家看到的表面現象,崇禎之所以反悔與滿清的議和,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首先,明朝和滿清議和,並不是簡簡單單的雙方簽署一紙條約,而是明朝要給予滿清一定的好處,就像當年的宋遼議和、宋金議和一樣,否則滿清憑什麼同意議和?

    換句話說,當時明朝和滿清議和的條件,就是從此默許滿清兼併長城以北的地區,也就是滿清在打擊北韓和蒙古時,明朝不得進行援助。同時,明王朝還得給滿清一定的經濟補償,定期給人家送上大筆銀子。當然,還得開放雙方邊關的貿易,讓滿清能夠獲得中原地區的各種物資。

    對此,崇禎皇帝和滿朝文武自然不可能同意。本來,最開始陳新甲和滿清議和時,大家其實都知道,因為這種事情是不可能滿得住的,最簡單而言,等到雙方正式簽訂條約時,肯定需要皇帝和內閣的蓋章首肯,否則滿清憑什麼相信這份合約的真實性?因為區區一個兵部尚書,有什麼資格代表大明帝國。

    甚至而言,議和條約中肯定會附帶各種條件,那等到執行這些條件時,必然會涉及到朝廷裡的各個部門,最後肯定也會讓訊息走漏。那麼,如果說在條約簽訂之前,崇禎害怕訊息洩露而導致大臣們激烈反對,那簽訂之後訊息走漏,大臣們就不會反對嗎?他們也同樣可以逼迫崇禎廢除議和條約。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所以偷偷和滿清議和,根本是經不起推敲的。事實上,歷史上任何國與國之間的條約,都不可能是偷偷摸摸簽訂的,也不可能瞞得住眾人。所以,更真實的情況應該是,崇禎和滿朝文武都希望和滿清議和,於是陳新甲這個兵部尚書,就被推出來去和滿清商議議和的事情。

    但是,滿朝文武誰也不願意被後世人罵作是“賣國賊”,於是就紛紛撇清和陳新甲的關係,總而言之,他們並不知道陳新甲的所作所為。換句話說,如果陳新甲能夠議和成功,那功勞和將來的罵名自然都得由陳新甲來承擔,大家也樂於接受;如果陳新甲議和失敗,那責任也得由陳新甲獨自承擔。

    最後,陳新甲雖然不負眾望和滿清達成議和,但問題是,滿清所開出的條件,顯然是明朝不可能接受的。因為,如果明朝接受滿清的這種議和條件,非但不能緩解自身所的危機,反而會加大自己的財政負擔,甚至是相當於用自己的錢來幫助敵人擴張勢力,只會讓自己滅亡得更快。

    首先,明朝和滿清議和之後,明朝就可以百分之百保證滿清從此不會入侵明帝國了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滿清擁有絕對軍事優勢的背景下,這種所謂的議和條約,人家是想撕毀隨時就可以撕毀,根本就不會和你客氣。

    在這種背景下,明帝國滿清簽訂議和後,自然不可能把北部邊防的軍事力量抽調回來平叛,甚至連北部邊防的軍費開支都不能削減,這樣明帝國的財政危機就依然無法緩解。甚至而言,如果三個月後,滿清撕毀合約再度入侵明帝國,崇禎能夠拿人家怎麼辦?到時難道又來一次割地賠款。

    更重要的是,當時明帝國最缺的就是錢,他們要是有錢,也不至於讓李自成的大軍攪得天翻地覆。甚至而言,明帝國為籌措剿滅李自成的軍餉,那是不斷給老百姓加稅,逼得是天怒人怨,最終軍餉也還是欠了一大堆。

    現在,明帝國要給滿清的這一大筆銀子,自然也只能透過從老百姓加稅來獲取,這樣一來,不是逼的老百姓投靠李自成嗎?而且,明帝國自己的軍隊都沒有錢發軍餉,現在卻把弄來的錢送給滿清,明朝士兵們會怎麼想?到時一旦把他們惹毛,明帝國恐怕立馬會土崩瓦解。如果成了這樣的結果,那議和又是圖什麼呢?所以,崇禎最終只能選擇放棄與滿清的議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蒙古弓騎兵為何在攻城戰中無堅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