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迴圈

    秦國始終都比較重視引進外來人才,這吸引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競相而來,以希望在秦國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才價值。縱觀歷史,秦國在興盛時期的發展,應該主要歸功於外來人才的鼎力相助。秦國形成的客卿政策,即秦國不管對待何種身份地位的客卿,無論之前所從事的職業是否貴賤,一旦透過試用就認定其為優秀的人才,就立即授以高官和權位,這無疑就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優秀人才。分析秦國的人才政策有兩方面,即重視引進和重視利用。  

     1. 重視人才的引進  

     秦國的歷史中有很多卓越的人才都是從其他列國引進的,如衛人公孫鞅、楚人百里奚和李斯、蔡人甘茂、魏人張儀和范雎、齊人蒙恬等。根據統計可知,秦國引進的人才共有53名,這直接為秦國的發展和統一發揮了重要的價值。秦國給予人才豐厚的待遇,能讓他們自由地發揮自己的人才價值,這也是人才所希望的,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才。  

     2. 重視人才的利用  

     當秦國把優秀的人才引進之後,先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期後,一旦確定其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就立即授以官職和實權,讓他們參與到國家的政務中,為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從秦武王到秦始皇期間,共有左丞相9名,分別為楚人羋戎、李斯、昌平君、屈蓋,王綰(未詳)、徐詵(未詳)、金受(未詳)等;右丞相共有12名,分別為秦人樗裡疾,楚人甘茂和魏冉,齊人薛文,趙人樓緩,魏人范雎、呂不韋和壽燭,燕人蔡澤以及杜倉(未詳)、隗狀(未詳)、馮去疾(未詳)等。大部分都是來自其他各國,但是秦國卻對待他們一視同仁,獎賞分明。  

     秦國在使用人才時,堅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態度。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就跟秦孝公的全力支援緊密相連。所以才會有秦王掃六合,統一天下的雄才 偉略。

  • 2 # 順勢而為2020

    戰國時期最吸引人才的國家非秦國莫屬,秦孝公之前秦國連年征戰,國貧民弱,秦國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山東六國士子不入秦,天下卑秦。面對秦國積貧積弱的現狀,秦孝公的求治之心迫切而且強烈,但苦於秦國沒有經天緯地的治國大才。

    為了吸引天下人才入秦建功立業,秦孝公向天下發布求賢令,承諾與能幫忙秦國實現富國強兵的大才共享秦國。秦孝公的求賢令扭轉了這麼多年山東士子不入秦的局面。商鞅也是在秦孝公求賢令的感召下,進入秦國。當秦孝公發現商鞅確實是有經天緯地才能的治國大才時,便把舉國的朝政都託付給商鞅,鼎力支援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而自己則在商鞅背後默默地做他變法的強力後盾。

    秦孝公和商鞅歷經二十多年的時間,終於在秦國完成深徹變法。秦國新法對農耕和軍功的獎勵,又進一步激發了天下想建功立業的人才到秦國去施展抱負。

    商鞅之後,魏人張儀、范雎等先後入秦,在秦國實現了建功立業的理想,天下人才的入秦也推動秦國最終實現一統天下的大業!

  • 3 # 鄧海春

    在戰國這個天下紛爭的時期,各個國家都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大部分的君主都會透過禮賢下士、大辦官學、高官厚祿等方式來招攬人才。戰國初期,毫無例外的,魏國是最吸引天下俊傑的,而到了中期,則是齊國和燕國逐漸變得人才濟濟,等到戰國中後期,就當屬秦國了。

    齊桓公田午在位時,設立了稷下學宮,用以招攬天下英才並著書講學,於是一時間人才們紛至沓來,雲集到此處。一直到齊宣王時期,稷下學宮都在源源不斷地吸引人才,並達到巔峰。

    稷下學宮是有史以來所記載的世界上第一所官方主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凡在此處授課或是發表自己的思想言論之人,皆不論出身,不究過往。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燦爛的百家爭鳴時代就是在此時圍繞著稷下學宮為中心展開的。稷下學宮為齊宣王源源不斷的吸引了大量人才,使得齊國在與其他六國爭霸時擁有了渾厚的資本。

    與此同時的燕國百廢待興,燕昭王正是最亟需人才的時候。大臣郭隗像燕昭王講述了千金買馬骨的故事,於是燕昭王受到啟發,修建了黃金臺用以招攬人才,建設燕國。鄒衍是一個聞名天下的五行家,他在稷下學宮就很受尊重。不論是魏惠王還是趙國的平原君對他都很尊敬,以很謙卑的禮儀來迎接他。而燕昭王,則比魏趙兩國更加恭敬,他親自用掃把打掃道路,然後畢恭畢敬的迎接鄒衍,入座時也謙卑的坐在鄒衍的弟子身旁。燕昭王這樣的行為就使他贏得了天下人才的心,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求賢若渴並尊重人才的君主,於是樂毅、鄒衍、居辛、屈庸等人紛紛來投,燕國霎時間眾多人才濟濟一堂。

    秦國在秦孝公登基之後,成為了當時最能吸引人才的一個國家。秦孝公21歲頒佈的《招賢令》聞名天下,文中真情實意的求賢之情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此時在魏國鬱郁不得志的商鞅被打動了。商鞅是個天才,他所推出的王霸之道很符合秦孝公的想法,他對富國強兵的建議也深受秦孝公的採納。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經過兩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終於將秦國從一個邊緣小國打造成了戰國七雄之首,為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在秦國崛起的時間裡,陸陸續續地有許多人才也前來一同建設秦國,其中有張儀、范雎、魏冉、李斯等人。

    在戰國不同的時間段裡,各國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在隨著該國的國力變化著,或者說是人才的聚集才使得這個國家的國力的漸漸上升,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達到正迴圈的效果。

  • 4 # 楓橋夜泊泊

    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說。且主要圍繞物質的豐富程度來說。 戰國開始於韓、趙、魏三家分晉和齊國的“田氏代齊”。初年魏國文、武二位國君政治昌明,吸引了大批的人才,且魏國位處華夏之中,便於逐鹿。魏國衰敗之後人才主要流失去向是秦國、楚國。特別是秦國,秦國統一的重要人才商鞅、張儀、范雎等這些當時的頂尖人才都來自魏國,魏國還為楚國輸出了吳起,在國內擱置了信陵君、樂毅等,自毀長城。次要是齊國,地處東海之濱,秦桓公姜小白以管仲為相,盡收六國之力,建“稷下學宮”,招天下英才,也有孫臏這樣的人才加盟。還有燕國,築黃金臺,置萬兩黃金於其上,招來了樂毅、巨辛等。南韓有申不害、趙華人才以自己培養為主。但這些國家的人財政策大致都是一代而忠,後代君主沒繼承前代君主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最多的是秦國,自秦孝公嬴渠梁自頒《求賢詔令》,痛數自己列帶主上的人才政策的不對,特別點名批評了先祖讓功臣良將殉葬製造成國家人才斷層,在老秦人心中造成永遠的傷痛(相見《詩經.黃鳥》),並提出能幫秦國者願意和人才共同治理秦國,裂土封侯。這對社會底層的人才來說無不是致命的吸引力。至此以後人才滾滾西入咸陽,函谷關道路煙塵不決。

  • 5 # 玉之溪

    先秦春秋戰果時期,天下大勢進入了,諸侯兼併和人口爭奪,人才大爭之世。眾多諸侯國,相繼開始了變法強軍強國之路。

    首先是三家分晉的魏國,任用了法家李鋰進行政治上的變法,又用兵家的吳起在軍事上進行變法,農業水利上用了西門豹進行改革。透過以上變法,魏國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戰國,向西打壓秦國、向南力壓楚國、向東打擊齊國,韓趙均為小跟班,很是風光。要數人才的出生地魏國最多。它都不知道怎麼用,比如商鞅(當時叫衛鞅、公孫鞅)、範睢、呂不韋等太多了。

    魏國當時是天下士子,心中最為嚮往施展抱負的舞臺,奈何魏國不加珍惜,人才太多,不知道咋們麼處理,於是當權的人就對這些士子進行迫害,最終逃脫出去人才在他國發展,最終都是魏國走下坡路的推手。

    而當時的齊國也重視人才的挽留,建立稷下學宮,光纜人才,戰國時期的孟嘗君田文,號稱食客三千。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人才庫,但是這都是有權勢的丞相所為,不是國家行為,用到時給予權利,不用時,就養起來,相當於顧問。不能挽留最有才越能力的人。當時的兵家名士孫臏就是這樣。

    秦國由於地處西部,遠離中原人才之地,天下的讀書人也最不願意去秦國,秦國由於缺乏人才,經濟文化軍事發展一直,比較落後,只是由於民風尚武,才有一席之地,為了東出,涿鹿天下,秦國發出了最誠懇和的求賢令,最終法家名士,公孫鞅,入秦,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重要,最有效果的變法——商鞅變法,最終奠定了強秦的根基,雖然最後商鞅,由於國王的更替,被處死,但他的變法成果缺保留了下來,並一直貫徹執行,最終秦國統一天下。

    在商鞅變法時,秦孝公在政治上給他最大的權利,甚至可以處分儲君。孝公從不干涉他的改革,改革到了攻堅期,觸及皇親國戚的利益,孝公都會挺身而出,化解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改革很徹底。因此說,秦國的人才政策最實惠,給的權利最大。

    要說那種華人才政策最好,我覺得秦國最好,發現人才,必給實權。魏華人才最多,但受迫害的也最多;齊國在規模上最大,最好看,但留不住有真才實學之人。

  • 6 # 情感小棧

    在戰國這個天下紛爭的時期,各個國家都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大部分的君主都會透過禮賢下士、大辦官學、高官厚祿等方式來招攬人才。戰國初期,毫無例外的,魏國是最吸引天下俊傑的,而到了中期,則是齊國和燕國逐漸變得人才濟濟,等到戰國中後期,就當屬秦國了。

    齊桓公田午在位時,設立了稷下學宮,用以招攬天下英才並著書講學,於是一時間人才們紛至沓來,雲集到此處。一直到齊宣王時期,稷下學宮都在源源不斷地吸引人才,並達到巔峰。

    稷下學宮是有史以來所記載的世界上第一所官方主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凡在此處授課或是發表自己的思想言論之人,皆不論出身,不究過往。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燦爛的百家爭鳴時代就是在此時圍繞著稷下學宮為中心展開的。稷下學宮為齊宣王源源不斷的吸引了大量人才,使得齊國在與其他六國爭霸時擁有了渾厚的資本。

    與此同時的燕國百廢待興,燕昭王正是最亟需人才的時候。大臣郭隗像燕昭王講述了千金買馬骨的故事,於是燕昭王受到啟發,修建了黃金臺用以招攬人才,建設燕國。鄒衍是一個聞名天下的五行家,他在稷下學宮就很受尊重。不論是魏惠王還是趙國的平原君對他都很尊敬,以很謙卑的禮儀來迎接他。而燕昭王,則比魏趙兩國更加恭敬,他親自用掃把打掃道路,然後畢恭畢敬的迎接鄒衍,入座時也謙卑的坐在鄒衍的弟子身旁。燕昭王這樣的行為就使他贏得了天下人才的心,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求賢若渴並尊重人才的君主,於是樂毅、鄒衍、居辛、屈庸等人紛紛來投,燕國霎時間眾多人才濟濟一堂。

    秦國在秦孝公登基之後,成為了當時最能吸引人才的一個國家。秦孝公21歲頒佈的《招賢令》聞名天下,文中真情實意的求賢之情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此時在魏國鬱郁不得志的商鞅被打動了。商鞅是個天才,他所推出的王霸之道很符合秦孝公的想法,他對富國強兵的建議也深受秦孝公的採納。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經過兩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終於將秦國從一個邊緣小國打造成了戰國七雄之首,為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在秦國崛起的時間裡,陸陸續續地有許多人才也前來一同建設秦國,其中有張儀、范雎、魏冉、李斯等人。

  • 7 # 歷史的陪伴者

    進入戰國時期,秦國開始傲視群雄,開始了統一六國的霸業精彩又艱難的時候!自從秦孝公的變法後,秦國開始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虎視中原!為了實現統一六國的宏偉大業,對舊制度進行了徹底的改革!迴歸正題,秦國比其他六國吸引人才有哪些?

    第一、軍功制度和客卿制。

    秦國是以軍功論英雄!只要你有能耐,上陣殺敵,建功立業,你就可以封侯拜將,讓你飛黃騰達,而你出身可以忽略不計。這你就明白秦軍為什麼那麼厲害了,因為在秦兵的眼裡敵軍的便是自己改變命運的最佳渠道,打起仗更加的賣力!因此,也為秦國吸引了很多擁有軍事才能的將才。再有,如果你真有真才實學,秦國君王也拜你為客卿,幫秦國處理外交事務!

    第二、秦國君王用人不拘一格。

    歷代秦國君王都明白國家要發展,人才必不可少的。只要你有治國之才,安邦定國之策,不管你是身份卑微還是出身低賤,不管你是秦國的還是其他六國,只要你肯為秦國出力,秦國君王都會重用你。這就是君王的氣魄!比如秦孝公用衛國的商鞅,秦始皇用楚國的李斯,秦昭王用魏國的范雎等,這些都體現了秦國君王的用人氣魄,真正做到了用人不拘一格!這當時的秦國圈了不少粉,同時也吸引了大量人才走進秦國。

    第三、秦國君王求賢若渴!

    從秦孝公的《招賢令》開始,秦國就向六國的人才開啟大門,希望更多的人才能夠為秦國效力。所以,以後秦國的君王用人都不拘一格,只要是人才,不管是誰推薦或者自薦都會重用。所以,很多六國的人才看到秦國君王那麼求賢若渴,都源源不斷地朝秦國奔湧而來!

    第四、秦國君王是雄心大志。

    歷代秦國君王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而能讓歷代秦國君王以這個宏偉藍圖為信念是一句預言:“秦周同源,均起西陲;秦為諸侯,而秦周分離;離五百年,而大合於秦;合十七年,則霸王出!”這句預言的大概意思是秦國和大周是同宗同源,都發跡於西陲,秦國成為諸侯,後來秦國從大周分離出來,五百年後歸秦國一統天下,統一天下十七年,霸王從天而降。這也是歷史最著名的預言之一。經歷了秦國曆代的君王的努力經營,秦國在中原佔有一席之地,而後秦孝公的橫空問世,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秦國發生了根本變化。從此,秦國開始走上了開掛的爭霸之路。而東方六國也開始忌憚秦國,也開始對秦國圍追堵截!而秦國的雄心壯志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慕名來到!

    第五、秦國君王用人不疑。

    秦國君王除了用人不拘一格,還有用人不疑的氣度。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特點在秦孝公尤為突出,在授權給商鞅後大力支援商鞅的變法改革,在商鞅刑黥太子之師傅時秦孝公依然支援他的變法改革。因為深信只有在商鞅的徹底改變下才能為秦國謀出路,這就是用人不疑的特點,哪怕遇到再大的阻力秦孝公依然堅信商鞅定能給他一個強大的秦國。秦始皇用王剪滅楚也是一個好例子,假如秦始皇不信任王剪,他敢把60萬的秦軍交給王剪嗎?這可是秦國的全部家底,如果謀反誰能治得住?正因為秦始皇的用人不疑成就了一番霸業。就因為秦國的歷代君王的用人不疑的風度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投靠秦國,也正因為如此秦國才能從一個不起眼的諸侯統一天下諸侯!

    以上五點正是秦國比其他六國的優勢,從而源源不斷的把人才吸引到秦國來,這難道不是“天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魏武帝北征烏桓究竟多艱難,哪位功勞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