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蘭愛跳舞

    因為於正不是跟風評價,他的評價基於對劇本對演員的客觀評價。最近大明風華在湖南衛視熱播,這部劇主要講述了明朝永樂年間,建文帝的舊部的女兒若微在刺殺朱棣的過程中遇見皇太孫朱瞻基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最終若微放棄個人的仇恨,幫她丈夫登上皇位,造福四方百姓,為天下人謀得安寧。我們都知道於正的嘴有時候很刻薄,有些人覺得他譁眾取寵,不喜歡他。但是也有很多人覺得他很真實,敢於說一些別人不敢說的話。對於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我感覺於正的評價還是蠻中肯的,並不是一味的捧也不是一味地踩。他批評了劇中的服飾,一些姐妹情節,他也批評了湯唯的演技,朱元璋的外貌。但是他對於這部劇的立意還是很讚賞的。個人的愛恨情愁遠遠比不上解救天下蒼生來得重要。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敢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因為現在資訊科技發達,只要你說錯一句話,你就能遭到全網的語言暴力。我之前對於正無感,但是看了這次他的評價以後,我感覺於正還是一個比較客觀的人。他對於自己的想法敢於表達,不會因為這句話會得罪別人而不說出口。他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而全盤否認一件事。雖然湯唯在這部劇中的演技被他吐槽,但是他也給了一箇中肯的評價。這是她第一部電視劇,未來可以有更好的發展。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哇撲哥

    應該這麼說吧,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是國號,太祖是他的廟號,而洪武多少年,這個洪武是年號。

    國號是按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登基時定下的,年號則是每個皇帝登基時自己取的,而廟號則是皇帝死後由後人取的。

    所以建文帝是朱允炆的年號,朱棣這樣稱呼他完全沒問題。

  • 3 # 香茗史館

    “建文”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年號,由於明太祖朱元璋以後普遍採用一世一元制,即一位皇帝在位期間只使用一個年號(復辟政變者除外),因此明清時期也可以用年號來稱呼皇帝。那麼,是否可以說朱棣和朱瞻基稱朱允炆為建文是符合史實的呢?事實上並不準確。

    明清時期可以用年號來稱呼帝王,但這是後世的普遍叫法

    年號為漢武帝即位後首創,是中國古代普遍採用的一種紀年方式,可以用來準確表示年份,例如洪武元年、正統十四年、康熙八年之類。

    △漢武帝首創年號

    明清以前,帝王一旦遇到“天降祥瑞”或重大事件,一般都要修改一次年號,這導致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往往會使用多個年號,有的甚至達到十幾個。例如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使用的年號竟然多達14個,有永徽、顯慶、麟德、總章、弘道等。

    自明太祖朱元璋之後,開始採用一世一元制,也就是一位皇帝在位期間,只使用一個年號(復辟政變者除外,如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前年號為正統,奪門之變重新復位後使用年號天順)。如此便使得年號和皇帝對應了起來,年號也具有了唯一性。

    △稱呼明清皇帝的確可以用年號

    因此,在稱呼明清皇帝時,通常也可使用年號。例如我們可以稱朱元璋為明太祖,也可以稱洪武帝;稱朱棣可以用明成祖、也可以用永樂帝;稱愛新覺羅·玄燁可以用清聖祖、也可以用康熙帝。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稱呼方式通常用於後世,當朝一般並不使用。當朝稱呼帝王,在位期間普遍使用陛下、萬歲、今上等尊稱,而稱呼已逝帝王則通常用先皇、先帝這類敬稱。而如果是帝王稱呼前任皇帝,由於通常有血緣關係,因此多采用先皇考、皇叔考、先皇兄這類稱呼。

    △稱呼朱允炆可用“建文帝”

    此外,雖然可以使用年號稱呼皇帝,但為了與年份相區分,一般也不直接用年號稱呼,而是會在後面加一個“帝”或“皇帝”用來區分,例如稱呼朱允炆可以使用“建文帝”、“建文皇帝”,但很少直接使用“建文”二字。

    年號也是皇帝正統的標誌,朱棣奪位之後並不承認朱允炆的帝位

    年號除了表明年份這個作用之外,通常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這被稱為“奉正朔”。例如,古代王朝的藩屬國,便通常使用宗主國的年號來紀年。

    朱棣由於是透過“靖難之役”奪位稱帝,因此對於皇位的正統性極為重視。朱棣進入南京後,翰林院編修楊榮便立即對其說道,“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這句話立即便點醒了朱棣,朱棣靖難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按理來說靖難結束便應該返回封地,而不應該稱帝。如果選擇先即位,那麼便等於從建文帝手中奪取了皇位,坐實了“謀朝篡位”的罪名;而如果先謁拜帝陵,便表明自己只是奉朱元璋遺詔“清君側”,而不是為了奪取皇位。

    此外,朱棣為了確保皇位的正統性,稱帝之後便不再承認建文帝的皇帝身份,將建文元、二、三、四年改為了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樂。同時,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正因如此,一切有關建文皇帝的記載自然也就不能留存的,能改的改,改不了的就焚燬,總之就是要用一切手段抹除建文這四年存在的證據。

    如此一來,朱棣便等於間接從朱元璋手中繼承了皇位,而建文帝在位這四年則不再具有正統性。由於朱棣之後的皇位均由其後世子孫繼承,因此此後的皇帝也均不再承認建文皇帝,畢竟你要是認了,那不是承認了建文皇帝的正統性,而打你祖宗朱棣的臉麼?

    綜上所述,後世稱呼明清時期的帝王雖然可以使用“年號”,但朱棣和朱瞻基顯然不可能用“建文”去稱呼朱允炆,這既不符合當朝帝王的稱呼標準,也不符合朱棣這一世系帝王的立場。

    題外話:那麼,朱棣又是如何稱呼朱允炆的呢?我們其實可以從《明太宗實錄》中找到結果

    關於朱棣對朱允炆的稱呼,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在朱棣稱帝之前,臣子稱呼帝王。此時朱棣稱呼朱允炆其實也使用的是“陛下”二字,如《明太宗實錄·卷二》明確記載,朱棣起兵時曾上書朝廷,稱“……皇考賓天,今陛下嗣乘大寶,而奸臣齊泰、黃子澄輩不能秉道德以輔聖治……”。原因在於,朱棣必須審明自己起兵只是為了“清君側”,而並非奪取皇位,此時的立場使得他必須承認朱允炆的正統性。

    二是朱棣稱帝之後,叔叔稱呼侄子。朱棣由於已經不承認朱允炆的帝位,因此直接稱呼朱允炆為“允炆”,如《明太宗實錄·卷十》,朱棣謁拜帝陵時所言,“皇考太祖高皇帝當元季之亂,平定群雄受天明命奄有天下,海內又安三十餘年,允炆嗣登大位崇信奸回、委政近侍,改更祖憲、戕害諸王,禍機之發將及於臣,臣不得已舉兵清君側之惡,以為萬姓請命,允炆自棄於天,闔宮自焚……”由於朱棣已經不承認建文帝的正統性,因此稱呼朱允炆時,完全採用了叔叔稱呼侄子的方式。

  • 4 # 宋安之

    雖然朱棣篡位以後,不承認建文帝朱允炆是皇帝,還將建文帝在位的四年加入父親在位的三十一年,因此洪武年號由三十一年變成三十五年。而建文帝在當時被稱之為革除君,他在位時代被稱之為革除年間。

    但歷史上明朝皇帝的確是稱呼朱允炆為建文帝。畢竟雖然朱棣為了正統性不承認建文帝的正統性,但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四年不可能真的抹去他的存在,很多人也心知肚明建文帝的那段歷史,所以明朝皇帝不可能自欺欺人的不承認這個人存在過,因此肯定要對其有個稱呼,所以以其年號來說,稱呼朱允炆為建文帝或者說建文是沒什麼問題的。

    這個透過以下兩個歷史記載可以佐證的:

    一、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對北韓詔書上這般稱呼朱允炆:“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

    二、明神宗萬曆帝繼位以後,曾經問過張居正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史書是這般記載的:“上御文華殿講讀,從容與輔臣語及建文帝事,因問曰:聞建文嘗逃逸,果否?

    張居正對曰: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老相傳,言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

    所以說大明風華中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稱呼為“建文”,還是符合歷史的。

  • 5 # HuiNanHistory

    一點都不符合。

    建文是朱允炆的年號。如果你叫他建文,就等於說是承認了這段時期的合法性。但明成祖朱棣是推翻建文上臺呢,怎麼可能會這麼稱呼他呢?

    朱允炆被明朝官方稱為“允炆”。

    對,就是直呼其名。

    為了全面消除建文的存在,否定他的合法性,明成祖朱棣即位後,下令銷燬建文朝史料,並先後三次修改明太祖實錄。

    這幾次修改實錄,抹去了建文存在的那四年。

    譬如明太祖朱元璋是洪武三十一年(1399)去世的,朱棣廢除建文年號,就把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1404),翌年改元永樂。

    由此可見,明成祖朱棣根本就不可能用建文來稱呼朱允炆,這等於是打自己的臉嘛。

    明朝官方對朱允炆的稱呼,就是直呼其名。

    例如,在《明太宗實錄》中,朱棣曾這樣說到:

    允炆嗣登大位崇信奸回、委政近侍,改更祖憲、戕害諸王,禍機之發將及於臣,臣不得已舉兵清君側之惡,以為萬姓請命,允炆自棄於天,闔宮自焚。

    朱棣直接就叫建文是“允炆”。

    至於朱允炆的兒子朱文圭被廢為庶人,官方稱其為是“建庶人”。

    總而言之,根本不會出現朱棣叫朱允炆是建文這種情況。

  • 6 # 古曲古風

    建文是明朝第二個皇帝惠宗(乾隆元年追認)朱允炆的年號,前後一共四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後廢除建文年號,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明神宗在萬曆二十三年下詔恢復建文年號。

    《大明風華》中,朱棣和朱瞻基都稱朱允炆為建文,這是不符合歷史的,原因如下:

    首先朱棣靖難之役登基後,廢除建文年號,不承認建文帝

    朱棣攻下南京後,皇宮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蹤,經過幾次文武百官的勸進戲碼,朱棣榮登大寶,廢除建文年號,連朱標被追封的稱號也一併削去了,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朱棣如此做法是為了體現自己繼位的合法性,所繼的皇位是太祖朱元璋的,而不是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同時還下令將建文時期廢除的祖宗禮法官制給恢復了過來,意圖給後世造成一種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建文皇帝的假象。

    既然朱棣不承認建文皇帝的合法性,那麼他又怎麼會直呼朱允炆的年號建文呢?如果稱呼朱允炆為建文,那就自相矛盾了,等於又默認了建文帝的合法性,那他自己的靖難之役就是非法叛亂,他就篡位,所以不但他自己不會稱呼朱允炆建文,同時也不允許整個皇族以及文武百官這樣稱呼。

    其次,建文只是朱允炆在位時的年號,朱棣與朱瞻基這樣稱呼與禮制不符

    朱棣即位後,對於朱允炆的稱呼就變成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對於已故的皇帝,後世之君按皇家禮法再未確定諡號、廟號之前,一般會稱為大行皇帝或者按照輩分尊稱為皇考、皇族考、皇叔考等等,等大行皇帝的諡號、廟號確立後,就改以諡號或廟號作為正式稱號以顯尊敬,不能再稱為大行皇帝了。比如當年朱允炆即位後就稱朱元璋為皇祖考,等給朱元璋加封了諡號“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之後就稱之為太祖高皇帝。

    而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棣眼裡是不合法的,雖按皇帝禮議安葬,但是卻沒有加封諡號廟號,那朱棣礙於祖宗成法只能稱呼建文帝的名字:允炆

    歷來古裝電視劇大多都是與歷史存在很大差異的,究其原因是現在的編劇導演素質岑參不齊,對歷史知識掌握不夠,也有是為了劇情需要刻意而為之,從而對觀眾造成了很大誤導,所以瞭解歷史不能透過電視劇,必須要多讀史書。

  • 7 # 沉墨I方之城

    朱棣對建文帝朱允炆的稱呼有變化,但是在網紅劇《大明風華》中,對建文帝朱允炆稱呼為“建文”卻是大錯特錯。

    根據《明史》、《明太宗實錄》等官方史料,朱棣從未稱呼建文帝為“建文”,而是直呼其名“允炆”。

    允炆嗣登大位崇信奸回、委政近侍,改更祖憲、戕害諸王,禍機之發將及於臣,臣不得已舉兵清君側之惡,以為萬姓請命,允炆自棄於天,闔宮自焚。——《明太宗實錄》

    無論是朱棣稱建文帝為“建文”還是“允炆”,都是蔑稱,不帶絲毫的尊重,但是就算是這兩個稱謂,朱棣也是有前有後的稱呼。

    估計朱棣在造反成功之前,多少還是要尊稱建文帝為“建文”的,這是他當時所處的地位決定的,他打的“清君側”的靖難旗號,如果不尊重皇帝,那麼朱棣的狼子野心就暴露無遺,唯一的一塊遮羞布也就沒有了。

    造反前稱建文帝為“建文”,那是朱棣沒有辦法,必須尊建文帝為正統皇帝,他起兵造反只是為了剪除朝中奸逆,他的造反行為符合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祖制。

    當朱棣打下了南京,建文帝生死不明,他登基稱帝后,他的行為其實已經是僭越和謀反,他要扭轉輿論,給自己的造反登基一個合法的藉口,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建文帝朱允炆當皇帝的合法性。

    要否定建文帝朱允炆當皇帝的合法性,那他那四年皇帝朝代就絕對不能被承認,既然皇帝都不被承認,他的帝號“建文”就肯定不會被承認的。所以,朱棣在當了皇帝后,肯定不會把“建文”掛在嘴上的。

    既然不能說建文,那麼作為叔叔的朱棣稱呼自己的侄子的名諱很正常,所以就稱呼建文帝為“允炆”,這樣的稱謂其實就反應了朱棣的心虛,他對自己的起兵造反,奪了自己侄子的皇位還是比較忌諱。

    朱棣要抹掉建文帝那段歷史,不但改了稱謂,甚至直接更改了他爹朱元璋《明太祖實錄》,連自己的親媽都改了,改成自己是嫡子,朱允炆是搶了他的皇位等等。

    《大明風華》是一部近年來少有的明朝歷史網紅劇,整體來說,非常符合市場和觀眾的觀感心理,但是其中還是有些細節處理得不夠準確,大家不能當做歷史正劇來看就好了。

    從一個小小的稱謂來看,朱棣的內心其實非常的糾結,對自己得位不正多少還是有愧疚之感,他也無法面對那段歷史,只是事以如此,無法更改。再說了,皇位的誘惑誰又能抵擋得了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委內瑞拉“雙總統事件”成了世界的焦點,是因美國戰略性轉移而造成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