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起源如滿天繁星,在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就有五十多座史前古城。一個小小陶器作坊就發現了200多萬隻陶杯,這是什麼概念!說明五千多年前,工業商業已發達到怎樣的水平!
湖南澧縣華壋;
華壋遺址位於常德市臨澧縣新安鎮華壋村一組,東南距新安鎮約2公里。遺址埋藏於澧水北岸的一條崗地上,該崗地在上世紀80~90年代直至本世紀初因磚廠取土而遭受嚴重破壞,目前僅在村級公路基面之下殘存約600㎡。2007年野外考古調查時,在遺址剖面的網紋化土層中採集有多件陶片,並進行過初步測年,其年代距今約1.2萬年。
湖南澧縣八十壋古城;
八十壋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夢溪鎮五福村夾河北岸,面積約 3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堆積主要屬彭頭山文化時期,年代距今8500~7500年。遺址大致呈長方形,南北殘長一百一十米,寬七十米至八十米。城內分佈著成排的房屋,其中有中國最早的高臺建築。城外有一圈壕溝環繞。這座城址可能是中國後來夯土城址的雛形。
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是中國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遺址,也是迄今中國唯一發現時代最早、文物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古城遺址,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城市”。城頭山古文化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車溪鄉城頭山村,地處澧陽平原西北部,總佔地面積約15.2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近9000平方米。城頭山古文化遺址在高出四周平原2—4米的矮崗上,發掘表明,距今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個崗地上居住和從事生產等活動。大約5000年前,人們即築恆為城,作為防禦,現存牆體寬25—37米,城高2—4米。城址儲存較好,平面呈圓形,由護城河、夯土城牆和東、西、南、北四門組成。
湖南澧縣雞叫城古城;
湖南澧縣雞叫城。此處垣壑尚存,城呈圓形,東西長約480米,南北寬約460米,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四周城牆用黃色粘土夯築而成,有明顯的夯築層。殘高2~3米,城四面各有豁口,應為城門遺址。外有圍壕,現為許多大小不等的堰塘和低窪田分佈在古城埠外。西北兩面為人工河,東南兩面以自然小河為壕。在東北兩門外約1公里處,各築烽火臺一座,殘高2~4米。早年調查在城內發現有龍山文化遺存,多灰色夾砂粗陶,有大口罐、敞口尊等。1997年於西城牆探溝內發現龍山時期陶片,專家認為此係屈家嶺文化中、晚期的古城(距今5200~4000年),陸續使用到龍山時期。
湖北公安桂花樹;
桂花樹遺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松滋市東南與公安毗鄰的王家大湖南端,面積約17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遺址。1974年調查試掘。文化堆積共分三期,分別屬於大溪、屈家嶺、石家河三種文化。遺蹟為墓葬、居住地址和灰土。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和玉器。面積17萬平方米。
湖北公安雞鳴城;
湖北公安雞鳴城。城址呈不規則橢圓形,東南和西南角有明顯的轉折。南北最大距離約500M,東西約400M,城內面積約15萬平方米,總面積約21萬平方米。
湖南安鄉湯家崗劃城崗;
湯家崗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是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發現於1977年,距今6000年左右。遺存有灰坑、墓葬、石器、陶器等。出土的一件陶塑猴頭,為原始社會的藝術品。該遺址以藝術神器白陶的發現聞名於世。白陶製作工藝的精美仍然令人歎為觀止。湯家崗出土的稀世珍寶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它也是長江中游、洞庭湖區古文明的一個搖籃,值得考古界進一步研究、探討。湯家崗遺址的面積有2萬平方米。
劃城崗遺址: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清理出灰坑17個,墓葬115座,房屋建築區域性兩處,陶窟一座。遺存可分為五期。文化堆積厚約1—3米,包含著三個文化時期,即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延續時間長達2500年之久。該遺址豐富的文化內涵為相關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實物資料、研究條件和載體、例證和地層依據。
湖南安鄉至華容作唐古城;
湖北公安青河城;
青河城遺址位於湖北公安縣甘廠鎮青河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200~24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地表可見城垣遺蹟,形狀基本完整,城垣底部寬約30米。採集陶片以紅陶為主,少量的黑陶和灰陶,器形主要有豆、盆、鼎、缽、碗等,紋飾較少,有少量的凹弦紋、凸弦紋和附加堆紋、繩紋等。該遺址是一處儲存較好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址,對研究江漢地區社會複雜化過程有較重要的價值。
湖北石首蛾子山古城;
位於湖北省石首市東昇鎮。始築年代在距今5000年以前的大溪文化晚期或屈家嶺文化早期。
湖北石首走馬嶺古城;
走馬嶺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東昇鎮。始築年代在距今5000年以前的大溪文化晚期或屈家嶺文化早期。遺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古城址。遺址總面積20萬平方米(含城垣、護城河),其中城內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大溪文化晚期,屈家嶺文化早、中、晚三期,石家河文化早、中期等六期文化遺存。
湖北石首屯子山古城;
2004年6月石首又發現“姊妹古城”,比走馬嶺遺址面積更大,考古史上極為罕見,考古專家勘查認定,石首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與走馬嶺古城為“姊妹城”。專家認為,這兩座古城年代相近,應為新石器時代同時存在的兩座關係密切的“姊妹城”,這在中國考古史上極為罕見。
湖北荊州陰湘古城;
陰湘城遺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馬山鎮陽城村三組,東南距荊州城約34公里。陰湘城平面大致呈圓角長方形,東西長580米,南北殘寬350米,北側被湖水侵蝕,殘存面積約20萬平方米。已發現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甕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遺蹟,城濠內發現了大量的動植物遺蹟和文化遺物。
陰湘城遺址經過四次較大規模的發掘,共揭露面積1100多平方米,各時期灰坑,近200座,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甕棺8座等,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遺址的時代跨度從大溪文化早期到西周時期,其中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之間在年代上不存在缺環。
古城的始建年代為屈家嶺文化早期,沿用至石家河文化晚期。東城垣內側的濠溝在年代上早於屈家嶺文化早期的城牆,屬大溪文化晚期。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尤其是大溪文化晚期濠溝內出土的漆木器、竹篾器等在江漢地區為首次發現。
湖北潛江黃羅崗古城;
湖北潛江博物館、荊市博物館於2000--2001年對龍灣遺址進行了第三次調查勘探發掘。在鄭家湖村張家臺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處,面積約10000平方米,其內涵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屈家嶺文化。
湖北沙洋馬家垸古城;
馬家垸城址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五里鋪鎮顯靈村古河道的東岸。1989年10月發現,為新石器時期古城遺址,距今4500年左右。是中國中南地區規模最大、年代最久、儲存較完整的古城遺址之一。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600—700米,東西寬300—400米,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城垣為土築,夯層清楚。城垣內築護[1]坡,一般寬5米,城垣外坡陡直。城垣外有護城河,東、南、西、北各闢一城門,其中西城垣及東城垣還設有水門。近幾年,考古工作者在城址上採集了大量的陶器、石錛、古斧、鼎、碗、豆、高領罐、盆、甕、管形器、缽、缸等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馬家垸城址的發現,引起國內外考古界專家學者極大興趣,日本、美國和中國社科院、武漢大學等考古專家、學者多次實地考察研究。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荊州荊南寺;
江陵荊南寺遺址位於荊州城西約1.5公里,江陵縣磚瓦廠範圍內。遺址南瀕茨湖,北離太暉河約400米,東北約300米為張家山遺址。荊南寺遺址原為一圓角長方形臺地。1982年,江陵縣磚瓦廠取土工程破壞了遺址西北部分。同年10月,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縣文物管理處發現該遺址,並聯合對遺址進行了調查。當時所測面積為12000平方米。1984年10月至1985年元月,荊州地區博物館第一次發掘該遺址,面積150平方米。
湖北沙洋城河古城;
城河遺址位於沙洋縣後港鎮城河村。1983年發現,2007年發掘。面積為100萬平方米,為大型城址,且護城河、城壕、城垣儲存比較完整。僅次於天門市石家河城址,屬於石家河文化,距今4300多年。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天門石家河古城;
石家河古城位於天門市石河鎮,距天門市城區約16公里,是迄今為止湖北省發現的分佈面積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古城。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900餘米,面積120萬平方米。城牆殘高3~8米,牆底寬30~50米。城外側有護城河,寬60~100米,深4~6米。古城存在年代是2600 BC-2000 BC。石家河城120萬平方米,為前夏南方最大城市。石家河城外面還有圍繞一個城,石家河遺址總面積達8平方公里。
湖北應城陶家湖古城;
陶家湖古城位於應城市區西約18公里的四龍河中游。城池呈橢圓形,南北最大距離約5000米,東西寬850米,總面積約67萬平方米。城垣為土築,殘存城垣高出地面1~4米,城垣外有護城河環繞,城內南部有大面積臺地,在此地面發現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認定為屈家嶺文化時期。
1958年在修建四龍河水庫時,發現並確定這裡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79年和1981年孝感地區文物普查時確定為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遺址;1998年12月,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勘探,發現這裡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大型古城遺址。1979年和1981年孝感地區文物普查時確定為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遺址。
湖北應城門板灣古城;
門板灣遺址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用於防洪的城池。門板灣古城殘存城牆高出地面4至5米、頂寬20多米、底寬30至40米。主持發掘的省考古所副研究館員李桃元介紹:根據發掘資料判斷,門板灣先民早在5500年前就在富水河邊臺地上建房,到距今約5000年時形成了超過1平方公里的特大中心聚落群並建築城池。
湖北孝感葉家廟古城;
湖北武漢盤龍城古城;
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是中國早期城市遺址,時代一說為商代早期,一說為夏代,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葉店楊家灣盤龍湖畔。原本認為中心區面積約 1.2平方公里,但之後發現了面積2.5平方公里的外城,其遺址面積應更為廣大。[1]遺址文化堆積的時代,上限為屈家嶺文化(有屈家嶺文化地層),下限相當於殷墟早期。內城興建年代約在公元前15世紀前後,相當於商代二里崗期時期。
湖北黃岡禹王城古城;
禹王城遺址位於湖北省黃岡城區禹王街道辦事處,又名邾城,女王城,汝王城,呂陽城等名稱。黃岡城區西北側黃(州)團(風)公路的西面約50米。城址現存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2.6萬。1980年文物普查時進行了複查。城址整體呈長方形,城垣大部分儲存較好,周長約5.5公里,城垣高5-8米,寬8-15米,在南北城垣各有一寬5-7米的缺口,東部城垣有二個6-7米的缺口,西部城垣毀壞嚴重;城垣的缺口處應為門道。
湖北孝感大悟禹王城;
大悟禹王城遺址面積50萬平方米,文化層最厚處4米,含有屈家嶺、龍山、西周、春秋戰國和漢6個時期的遺物。這個遺址也非常可疑了,這裡很可能是大禹的父親鯀的死難之地,羽山,或翟山。
其中呂王城遺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文化層厚達4米,清宣統元年(1909年)《黃安鄉土志》載:"呂王城,不詳何代,疑南北朝立十八蠻縣,有女酋據此,俗以女王呼之。"多年來,文物工作者對古城遺址進行了挖掘,先後發現了屈家嶺時期文物彩陶片、灰砂紅陶鴨咀形鼎足;龍山時期文物鼎、石斧、石鐮、砂灰陶等;西周時期文物鼎足、器皿等;春秋戰國時期文物罐、甕、板瓦等和漢代文物砂灰陶。這些文物無不展示著呂王絢麗多彩的古文化氣息,但呂王城源於何朝何代仍是歷史之迷。
湖南嶽陽銅鼓山;
岳陽銅鼓山遺址位於岳陽市云溪區陸城鎮新設村長江東南岸的銅鼓山上,是長江以南時代最早的一處屬於商文化盤龍城型別的商代早期文化遺址。銅鼓山遺址時代相當於二里崗期和殷墟期,遺址分佈於整個銅鼓山,面積達5.8萬平方米,海拔47米,相對高度(與長江十月份水位比較)30米。由此順江而下可達武漢地區的商代盤龍城,溯江而上則西抵荊南寺、鄂西和川東地。
江西九江之潯陽古城;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尋陽城的遺址被人們發現。1981年和1985年,江西省文物管理部門和省市文物專家先後兩次集中對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考古鑑定。透過考察,發現賽湖村的馬鞍洲、圍嘴、玉兔山、拜臺山、七里湖、鶴問賽一帶均有古城遺物和遺蹟,面積約3平方公里。
江西南昌築衛城;
遺址城垣規模宏大,東西寬410米,南北長360米,周圍土城牆最高的有21.8米,最低的也有10米左右,有6個城門可以進出(其中有一進一出二個水門);遺址總面積147600平方米
江西樟樹吳城;
吳城遺址是中國南方一處規模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遺址,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遺址內發現有陶窯區、冶煉區、居住區、墓葬區、祭祀廣場等遺蹟。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銅器、石器等遺物數千件。其中燒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發現,證明了這一地區即是青瓷器的發源地之一。許多陶瓷器物上還帶有刻劃的文字元號。
江西新幹牛城;
新幹牛城遺址城牆和文化分佈面積都比樟樹市吳城遺址大,城牆有3500米,遺址範圍達50萬平方米,而且有內城。地層文化堆積十分豐富,在一些地面,佈滿各種紋飾的印紋陶俯視皆是。有專家在1989年大洋洲商墓挖掘後曾預言:“江西新幹大洋洲商墓出土大量青銅器決不是偶然的,在商墓周邊肯定會發現方國的都城王宮舊址。”或許,尚待人們揭去神秘面紗的新幹牛城遺址,就是大洋洲商代大墓主人的“辦公場所”。
中華文明的起源如滿天繁星,在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就有五十多座史前古城。一個小小陶器作坊就發現了200多萬隻陶杯,這是什麼概念!說明五千多年前,工業商業已發達到怎樣的水平!
湖南澧縣華壋;
華壋遺址位於常德市臨澧縣新安鎮華壋村一組,東南距新安鎮約2公里。遺址埋藏於澧水北岸的一條崗地上,該崗地在上世紀80~90年代直至本世紀初因磚廠取土而遭受嚴重破壞,目前僅在村級公路基面之下殘存約600㎡。2007年野外考古調查時,在遺址剖面的網紋化土層中採集有多件陶片,並進行過初步測年,其年代距今約1.2萬年。
湖南澧縣八十壋古城;
八十壋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夢溪鎮五福村夾河北岸,面積約 3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堆積主要屬彭頭山文化時期,年代距今8500~7500年。遺址大致呈長方形,南北殘長一百一十米,寬七十米至八十米。城內分佈著成排的房屋,其中有中國最早的高臺建築。城外有一圈壕溝環繞。這座城址可能是中國後來夯土城址的雛形。
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是中國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遺址,也是迄今中國唯一發現時代最早、文物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古城遺址,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城市”。城頭山古文化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車溪鄉城頭山村,地處澧陽平原西北部,總佔地面積約15.2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近9000平方米。城頭山古文化遺址在高出四周平原2—4米的矮崗上,發掘表明,距今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個崗地上居住和從事生產等活動。大約5000年前,人們即築恆為城,作為防禦,現存牆體寬25—37米,城高2—4米。城址儲存較好,平面呈圓形,由護城河、夯土城牆和東、西、南、北四門組成。
湖南澧縣雞叫城古城;
湖南澧縣雞叫城。此處垣壑尚存,城呈圓形,東西長約480米,南北寬約460米,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四周城牆用黃色粘土夯築而成,有明顯的夯築層。殘高2~3米,城四面各有豁口,應為城門遺址。外有圍壕,現為許多大小不等的堰塘和低窪田分佈在古城埠外。西北兩面為人工河,東南兩面以自然小河為壕。在東北兩門外約1公里處,各築烽火臺一座,殘高2~4米。早年調查在城內發現有龍山文化遺存,多灰色夾砂粗陶,有大口罐、敞口尊等。1997年於西城牆探溝內發現龍山時期陶片,專家認為此係屈家嶺文化中、晚期的古城(距今5200~4000年),陸續使用到龍山時期。
湖北公安桂花樹;
桂花樹遺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松滋市東南與公安毗鄰的王家大湖南端,面積約17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遺址。1974年調查試掘。文化堆積共分三期,分別屬於大溪、屈家嶺、石家河三種文化。遺蹟為墓葬、居住地址和灰土。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和玉器。面積17萬平方米。
湖北公安雞鳴城;
湖北公安雞鳴城。城址呈不規則橢圓形,東南和西南角有明顯的轉折。南北最大距離約500M,東西約400M,城內面積約15萬平方米,總面積約21萬平方米。
湖南安鄉湯家崗劃城崗;
湯家崗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是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發現於1977年,距今6000年左右。遺存有灰坑、墓葬、石器、陶器等。出土的一件陶塑猴頭,為原始社會的藝術品。該遺址以藝術神器白陶的發現聞名於世。白陶製作工藝的精美仍然令人歎為觀止。湯家崗出土的稀世珍寶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它也是長江中游、洞庭湖區古文明的一個搖籃,值得考古界進一步研究、探討。湯家崗遺址的面積有2萬平方米。
劃城崗遺址: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清理出灰坑17個,墓葬115座,房屋建築區域性兩處,陶窟一座。遺存可分為五期。文化堆積厚約1—3米,包含著三個文化時期,即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延續時間長達2500年之久。該遺址豐富的文化內涵為相關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實物資料、研究條件和載體、例證和地層依據。
湖南安鄉至華容作唐古城;
湖北公安青河城;
青河城遺址位於湖北公安縣甘廠鎮青河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200~24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地表可見城垣遺蹟,形狀基本完整,城垣底部寬約30米。採集陶片以紅陶為主,少量的黑陶和灰陶,器形主要有豆、盆、鼎、缽、碗等,紋飾較少,有少量的凹弦紋、凸弦紋和附加堆紋、繩紋等。該遺址是一處儲存較好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址,對研究江漢地區社會複雜化過程有較重要的價值。
湖北石首蛾子山古城;
位於湖北省石首市東昇鎮。始築年代在距今5000年以前的大溪文化晚期或屈家嶺文化早期。
湖北石首走馬嶺古城;
走馬嶺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東昇鎮。始築年代在距今5000年以前的大溪文化晚期或屈家嶺文化早期。遺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古城址。遺址總面積20萬平方米(含城垣、護城河),其中城內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大溪文化晚期,屈家嶺文化早、中、晚三期,石家河文化早、中期等六期文化遺存。
湖北石首屯子山古城;
2004年6月石首又發現“姊妹古城”,比走馬嶺遺址面積更大,考古史上極為罕見,考古專家勘查認定,石首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與走馬嶺古城為“姊妹城”。專家認為,這兩座古城年代相近,應為新石器時代同時存在的兩座關係密切的“姊妹城”,這在中國考古史上極為罕見。
湖北荊州陰湘古城;
陰湘城遺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馬山鎮陽城村三組,東南距荊州城約34公里。陰湘城平面大致呈圓角長方形,東西長580米,南北殘寬350米,北側被湖水侵蝕,殘存面積約20萬平方米。已發現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甕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遺蹟,城濠內發現了大量的動植物遺蹟和文化遺物。
陰湘城遺址經過四次較大規模的發掘,共揭露面積1100多平方米,各時期灰坑,近200座,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甕棺8座等,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遺址的時代跨度從大溪文化早期到西周時期,其中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之間在年代上不存在缺環。
古城的始建年代為屈家嶺文化早期,沿用至石家河文化晚期。東城垣內側的濠溝在年代上早於屈家嶺文化早期的城牆,屬大溪文化晚期。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尤其是大溪文化晚期濠溝內出土的漆木器、竹篾器等在江漢地區為首次發現。
湖北潛江黃羅崗古城;
湖北潛江博物館、荊市博物館於2000--2001年對龍灣遺址進行了第三次調查勘探發掘。在鄭家湖村張家臺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處,面積約10000平方米,其內涵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屈家嶺文化。
湖北沙洋馬家垸古城;
馬家垸城址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五里鋪鎮顯靈村古河道的東岸。1989年10月發現,為新石器時期古城遺址,距今4500年左右。是中國中南地區規模最大、年代最久、儲存較完整的古城遺址之一。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600—700米,東西寬300—400米,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城垣為土築,夯層清楚。城垣內築護[1]坡,一般寬5米,城垣外坡陡直。城垣外有護城河,東、南、西、北各闢一城門,其中西城垣及東城垣還設有水門。近幾年,考古工作者在城址上採集了大量的陶器、石錛、古斧、鼎、碗、豆、高領罐、盆、甕、管形器、缽、缸等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馬家垸城址的發現,引起國內外考古界專家學者極大興趣,日本、美國和中國社科院、武漢大學等考古專家、學者多次實地考察研究。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荊州荊南寺;
江陵荊南寺遺址位於荊州城西約1.5公里,江陵縣磚瓦廠範圍內。遺址南瀕茨湖,北離太暉河約400米,東北約300米為張家山遺址。荊南寺遺址原為一圓角長方形臺地。1982年,江陵縣磚瓦廠取土工程破壞了遺址西北部分。同年10月,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縣文物管理處發現該遺址,並聯合對遺址進行了調查。當時所測面積為12000平方米。1984年10月至1985年元月,荊州地區博物館第一次發掘該遺址,面積150平方米。
湖北沙洋城河古城;
城河遺址位於沙洋縣後港鎮城河村。1983年發現,2007年發掘。面積為100萬平方米,為大型城址,且護城河、城壕、城垣儲存比較完整。僅次於天門市石家河城址,屬於石家河文化,距今4300多年。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天門石家河古城;
石家河古城位於天門市石河鎮,距天門市城區約16公里,是迄今為止湖北省發現的分佈面積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古城。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900餘米,面積120萬平方米。城牆殘高3~8米,牆底寬30~50米。城外側有護城河,寬60~100米,深4~6米。古城存在年代是2600 BC-2000 BC。石家河城120萬平方米,為前夏南方最大城市。石家河城外面還有圍繞一個城,石家河遺址總面積達8平方公里。
湖北應城陶家湖古城;
陶家湖古城位於應城市區西約18公里的四龍河中游。城池呈橢圓形,南北最大距離約5000米,東西寬850米,總面積約67萬平方米。城垣為土築,殘存城垣高出地面1~4米,城垣外有護城河環繞,城內南部有大面積臺地,在此地面發現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認定為屈家嶺文化時期。
1958年在修建四龍河水庫時,發現並確定這裡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79年和1981年孝感地區文物普查時確定為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遺址;1998年12月,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勘探,發現這裡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大型古城遺址。1979年和1981年孝感地區文物普查時確定為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遺址。
湖北應城門板灣古城;
門板灣遺址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用於防洪的城池。門板灣古城殘存城牆高出地面4至5米、頂寬20多米、底寬30至40米。主持發掘的省考古所副研究館員李桃元介紹:根據發掘資料判斷,門板灣先民早在5500年前就在富水河邊臺地上建房,到距今約5000年時形成了超過1平方公里的特大中心聚落群並建築城池。
湖北孝感葉家廟古城;
湖北武漢盤龍城古城;
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是中國早期城市遺址,時代一說為商代早期,一說為夏代,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葉店楊家灣盤龍湖畔。原本認為中心區面積約 1.2平方公里,但之後發現了面積2.5平方公里的外城,其遺址面積應更為廣大。[1]遺址文化堆積的時代,上限為屈家嶺文化(有屈家嶺文化地層),下限相當於殷墟早期。內城興建年代約在公元前15世紀前後,相當於商代二里崗期時期。
湖北黃岡禹王城古城;
禹王城遺址位於湖北省黃岡城區禹王街道辦事處,又名邾城,女王城,汝王城,呂陽城等名稱。黃岡城區西北側黃(州)團(風)公路的西面約50米。城址現存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2.6萬。1980年文物普查時進行了複查。城址整體呈長方形,城垣大部分儲存較好,周長約5.5公里,城垣高5-8米,寬8-15米,在南北城垣各有一寬5-7米的缺口,東部城垣有二個6-7米的缺口,西部城垣毀壞嚴重;城垣的缺口處應為門道。
湖北孝感大悟禹王城;
大悟禹王城遺址面積50萬平方米,文化層最厚處4米,含有屈家嶺、龍山、西周、春秋戰國和漢6個時期的遺物。這個遺址也非常可疑了,這裡很可能是大禹的父親鯀的死難之地,羽山,或翟山。
其中呂王城遺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文化層厚達4米,清宣統元年(1909年)《黃安鄉土志》載:"呂王城,不詳何代,疑南北朝立十八蠻縣,有女酋據此,俗以女王呼之。"多年來,文物工作者對古城遺址進行了挖掘,先後發現了屈家嶺時期文物彩陶片、灰砂紅陶鴨咀形鼎足;龍山時期文物鼎、石斧、石鐮、砂灰陶等;西周時期文物鼎足、器皿等;春秋戰國時期文物罐、甕、板瓦等和漢代文物砂灰陶。這些文物無不展示著呂王絢麗多彩的古文化氣息,但呂王城源於何朝何代仍是歷史之迷。
湖南嶽陽銅鼓山;
岳陽銅鼓山遺址位於岳陽市云溪區陸城鎮新設村長江東南岸的銅鼓山上,是長江以南時代最早的一處屬於商文化盤龍城型別的商代早期文化遺址。銅鼓山遺址時代相當於二里崗期和殷墟期,遺址分佈於整個銅鼓山,面積達5.8萬平方米,海拔47米,相對高度(與長江十月份水位比較)30米。由此順江而下可達武漢地區的商代盤龍城,溯江而上則西抵荊南寺、鄂西和川東地。
江西九江之潯陽古城;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尋陽城的遺址被人們發現。1981年和1985年,江西省文物管理部門和省市文物專家先後兩次集中對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考古鑑定。透過考察,發現賽湖村的馬鞍洲、圍嘴、玉兔山、拜臺山、七里湖、鶴問賽一帶均有古城遺物和遺蹟,面積約3平方公里。
江西南昌築衛城;
遺址城垣規模宏大,東西寬410米,南北長360米,周圍土城牆最高的有21.8米,最低的也有10米左右,有6個城門可以進出(其中有一進一出二個水門);遺址總面積147600平方米
江西樟樹吳城;
吳城遺址是中國南方一處規模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遺址,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遺址內發現有陶窯區、冶煉區、居住區、墓葬區、祭祀廣場等遺蹟。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銅器、石器等遺物數千件。其中燒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發現,證明了這一地區即是青瓷器的發源地之一。許多陶瓷器物上還帶有刻劃的文字元號。
江西新幹牛城;
新幹牛城遺址城牆和文化分佈面積都比樟樹市吳城遺址大,城牆有3500米,遺址範圍達50萬平方米,而且有內城。地層文化堆積十分豐富,在一些地面,佈滿各種紋飾的印紋陶俯視皆是。有專家在1989年大洋洲商墓挖掘後曾預言:“江西新幹大洋洲商墓出土大量青銅器決不是偶然的,在商墓周邊肯定會發現方國的都城王宮舊址。”或許,尚待人們揭去神秘面紗的新幹牛城遺址,就是大洋洲商代大墓主人的“辦公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