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二兩歷史

    我覺得得猛士兮得四方可能更合理一點,因為劉邦是創業皇帝,漢高祖,一手打下了漢大漢基業,所以用守四方並不妥。

    亂世出英雄,經歷過春秋戰國戰火洗禮的中華大地上,在秦末並不缺英雄,更有強如西楚霸王的項羽,那麼,劉邦是何德何能,最後在一幫猛士的協助下登上帝位,開創大漢王朝的。

    秦末,自陳勝吳廣起義,可以說整個中華大地都在飄颻之中,戰火不斷,百姓生靈塗炭,急需一個拯救蒼生的人。這個時候,咱們的劉邦出現了。我認為,他之所以能夠獲得各方猛士協助,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咱們可以互相交流。

    1-接地氣

    我個人認為,接地氣,是劉邦吸引人才,成就霸業的首要原因。說說他的出身,地道農民,沒有什麼有名有勢力的親戚。秦末時,僅僅是沛縣泗水亭的小小亭長,我想他自己都沒想到自己的將來是什麼樣。因為居於鄉野,所以,劉邦就為人大度、豪爽、仗義,且具有一定正義感。這樣一個接地氣的人緣好的人,難免就會吸引周圍人的眼光,鶴立雞群。其實,歷史上很多優秀的人,都是來自於這種普通的小地方。正是因為他接地氣,所以,當他放走獄中無辜的人,而被秦朝通緝的時候,和他一樣多位窮苦人家出身的好多同鄉都願意跟隨他,隨他一起離家去闖蕩。這些人中有任沛縣獄卒的蕭何、為他人喪禮吹曲謀生的周勃、屠狗為生的樊噲等。

    這一點,我覺得很容易理解。你想啊,如果你只是一個鄉野村夫、市井之人,不說你沒有勇氣去投靠項羽那種楚國名門的世代之家,就算你去了,可能也因為投靠人才多,而被淹沒在人流中。

    2-大方,願意分享戰利品

    這一點很重要,古代,好多人出來打仗就是因為在秦二世治理的秦國下,好多人吃不飽,住不暖,跟著別人打仗就想獲得一些物質金錢上的東西,畢竟,封建社會,哪有那麼多追求理想,解救黎明百姓於水火的高尚人士。所以,每當戰勝一個城池,劉邦都大方的對軍中將士論功行賞,這樣,原本跟著他的人鐵定了跟著他闖天下。原本不是他這邊的人,也紛紛慕名而來,他的隊伍也就越來越壯大了。

    3-願意用對手的人,用人唯才

    人才那麼多,不可能都是跟自己一起成長起來的同鄉好友,更有很多是在自己的對手那裡,所以,此時能用、敢用、善用,那些或投降、或投奔自己的來自地方陣營的人,只要你有能力,他就把對過往經歷一律既往不咎,委以重任。

    比較有名的有,原來是項羽帳下的執戈郎雖有獻策但一直未受重用,後來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韓信。更有陳平、英布等人,都是原來屬於敵對勢力的,在他們棄暗投明來追隨劉邦時,一律都得到了展示自己才華的大舞臺,所以,一傳十 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跟隨他平定天下了。

    所以,就我來看,接地氣、捨得、用人唯才不在乎先前政治立場,這三點,導致了,劉邦最後得猛士而定天下。

  • 2 # 藺MG

    劉邦怎麼在秦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從一個地痞流氓一步一步登上人生的巔峰,建立大漢王朝?

    漢高祖劉邦自幼不務正業,遊手好閒,是個十足的流氓無賴,直到年近中年方才娶妻,論才能、勇略他都不及項羽的十分之一,然而,在楚漢爭霸的角逐中,劉邦卻能從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逐步增長經驗,最終戰勝了項羽,平定四海,建立了大漢帝國。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劉邦最終獲得成功,當上皇帝了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劉邦善於審時度勢,收買人心,巧於應變。他勝不驕,敗不餒,具有很強的韌性精神。

    然而,我們認為最主要的決定因素,還是在於劉邦有一套駕馭將帥謀臣的用人之術。有幾件事就很能說明,劉邦的這項長處到底給他帶來了什麼樣的收穫與成功。

    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登基稱帝,為漢高祖。此時,天下初定,各諸侯臣屬,都罷兵歸家。劉邦在洛陽的南宮設宴款待群臣,與臣下飲酒,縱論天下事。

    他讓各諸侯列將們直言不諱地說出漢朝之所以能得天下,楚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

    高起、王陵認為,劉邦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在於他能夠用功名利祿和物質刺激的辦法來吸引臣子替他賣命,從而奪取天下。

    比如大將鯨布在由楚投漢時,劉邦對他很不客氣,沒有以禮相見,結果鯨布懊惱得要命,悔恨得直想自殺,認為自己選錯了路。可等他到了劉邦為自己安排的住處,才驚訝的發現自己的飲食和物質待遇竟然和劉邦是一個樣的,於是大喜過望,從此心甘情願地為漢效力。

    這只是劉邦用人的一個方面,物質享受對於貪圖物慾的人來說,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他們唯利是圖。可對於張良之類的本身就出身貴族的廉政好禮之士而言,就並非是靈丹妙藥了。因為他們不慕名利。然而,這樣才華出眾的人,也對劉邦忠誠不貳了,盡心盡力,甘願為劉邦所驅使,這依靠的就主要是劉邦知人善用的馭臣術了。

    劉邦的馭臣之術,首要的就是聯絡鄉情姻親,建立同鄉為主的骨幹隊伍。劉邦所信賴的心腹,主要是他從沛縣起事時就一直追隨在他左右的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審食其和王陵等人,以及呂雉的兄弟子侄們。

    這些人到處宣揚說劉邦是赤帝之子,他斬白蛇起事是天意,再加上呂雉放言,說劉邦居住的地方常有云氣繚繞,這深深地影響了沛縣地區的父老鄉親,所以蕭何等人都死心塌地地為劉邦所支使,赴湯蹈火也萬死不辭。

    比如,劉邦在征戰中,幾次將自己的親生孩子都扔下不管,卻被從劉邦起事之日起就一直為他駕車的夏侯嬰冒死救下了。又比如樊噲,在鴻門宴中,千鈞一髮之際,怒斥項羽,保護劉邦從虎口逃脫,也表現了自己捨生忘死,力保劉邦的精神。

    這些人,是劉邦的左膀右臂,是劉邦最為倚仗的得力助手,他們也是漢朝的開國元勳,是建立和鞏固劉氏漢室江山的中堅力量。

    劉邦馭臣之術的第二條,就是善於揚長避短,各盡其能。劉邦登基後,就論功行賞。然而群臣爭功,一年多的時間仍不能決定。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封他為侯,可武將們紛紛認為自己是最大的功臣,為劉邦披堅執銳,出生入死,卻不如蕭何這種只會動嘴皮子的人的功勞大,他們認為蕭何只是文人,未上過戰場,只會舞文弄墨,沒有汗馬功勞,很不服氣。

    此時,劉邦比喻說,打獵時追殺走獸的是獵狗,可發現走獸行跡,指示走獸之處的卻是獵人。現今的各位武將,都是隻會追殺走獸,所以是獵狗的功勞;而蕭何,是發號施令,善於發現敵情的獵人的功勞。群臣聽了劉邦這樣的話,就不再爭論了。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對待智謀之士,和對待赳赳武夫,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尊重真正有才能有實學的人,比如他封韓信為大將軍,並且封其為齊王。

    對待張良,用對待軍師的禮儀,言聽計從。劉邦任用陳平時,不為讒言所動。因為這些人所建立的,正是萬世不朽的功勞。

    而對於行伍出身的功臣武將們,劉邦則盡最大可能滿足他們的物質利益需求,使他們甘願為自己效匹夫之勇,因為這些武將們,攻城略地,馳聘殺場,只不過是一時之事罷了。

    劉邦馭臣之術的第三點,就是他自己總攬全域性,善於佈局,用人不疑。比如有一次,劉邦和大將軍韓信評論諸將們的能力。劉邦詢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十萬,而認為自己帶兵的能力是多多益善。劉邦心中妒恨地說,既然你帶兵多多益善,你又為什麼被我擒拿住的原因。

    韓信說,陛下靠的是君權天授,不是人力所能及也。“君權天授”當然是迷信的說法,是吹捧之詞,可劉邦善於駕馭將帥,自己可以獨攬大權,分散小權,他用人不疑,能得到將士們拼死拼活的賣命卻是事實。

    在楚漢對峙階段時,韓信擁兵數十萬,舉足輕重,可以說,他的向背決定著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勝負形勢。

    當項羽派人去說服韓信背漢連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時,韓信拒絕了,他說:“當初我投靠項王的時候,項王不過讓我做了一個郎中的小官,位卑言輕,我的計策項王從來沒有聽從過;所以,後來我離開了楚國,投入了漢王的軍中。

    而漢王授給我上將軍印,把數萬軍隊都交給我指揮,還解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給我,把自己面前的食物拿給我吃,又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漢王那麼相信我,我要是背叛他,就是不義的,我就是死也不能這麼做。”

    從韓信的這些話中,我們很能看出劉邦取信於人,從善如流、知人善用的特點。

    劉邦的知人善用,還可以從他的臨終遺言中窺探。他在臨終遺言中說曹參、王陵、陳平和周勃是理想的治華人選,這也展示了他具有帝王的胸襟和駕馭臣子的才能,這確實比項羽高明很多。所以,劉邦能戰勝眾多的敵人,最終奪得了天下。

  • 3 # 虞山麓

    劉邦最終能夠“得猛士兮守四方”,很大的原因是他豐富的閱歷和忍辱負重。

    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用人策略

    劉邦的對手項羽雖然也是人中豪傑,但是不善於籠絡人心,也不能聽取建議。當時的軍事奇才韓信,在項羽帳下,只能做一個持戟的侍衛。韓信投靠劉邦以後,在蕭何的舉薦下,擔任上將軍,而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幫助劉邦平定了北方,最終在垓下之戰打敗項羽。

    陳平原先在項羽帳下,也是言不聽,計不從。後來陳平改投劉邦,深受重用。陳平設計成功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立下功勞。劉邦在白登被匈奴大軍圍困,陳平的計謀幫助劉邦成功脫險。陳平屢立奇功,在呂后執政時做了丞相。

    韓信和陳平都是當時的頂級人才。項羽聽不進韓信和陳平的建議,因為項羽自己的能力超強,自認為根本不需要別人插嘴。劉邦時常徵求下屬的意見,擇優採納,這是因為劉邦自身的能力一般,他需要求助於團隊的智慧和力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自身沒有出色的能力,原本是一大致命缺陷,然而在劉邦身上,卻是因禍得福。劉邦由於自身能力的不足,注重團隊建設,發揮下屬的長處。項羽是個人英雄主義,劉邦是團隊群策群力。結果項羽雙拳難敵四手,只能以失敗告終。

    在人生中遇到重大危機的時候,項羽的選擇是迎難而上,劉邦的選擇則是忍辱負重。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的英勇果敢,破釜沉舟,最能夠體現他的氣概。

    後來,當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的時候,劉邦派人催促韓信增派援軍,可是韓信卻是派人要挾劉邦封他為“假齊王”。雖然劉邦非常憤怒,在張良的提醒之下,劉邦還是忍耐一時,滿足了韓信的要求。最終韓信出兵,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

    那麼劉邦為何能夠有如此的胸襟和魄力?這和他的人生閱歷密不可分。劉邦的一生,屢戰屢敗,受盡屈辱。悲慘的人生,鍛鍊了劉邦的意志。

    反觀西楚霸王項羽,貴族後裔,風度翩翩。缺少挫折和歷練,人生閱歷的單薄,這是項羽致命的缺陷。

    總結

    少年失意,未必總是不幸。從劉邦的身上,我們能體會非常深刻。少年得志,也未必總是幸運。從項羽身上,我們也能體會這個道理。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云云,其實天意就是一種因果。劉邦的成功,離不開他豐富的閱歷,也離不開他的忍辱負重。

  • 4 # 溫史知今2019

    其實有個原因,大家都忽視了。

    陳勝吳廣起義,提出了一個新的震撼人心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而項羽代表的是舊貴族,核心團隊都是七國舊貴,且以楚國遺族為多。戰國時楚國地圖偏南,本就不是當時中原核心。以楚國遺族為核心的團隊吸引力、團聚力相對受限。

    而劉邦非舊七國貴族之後,跟著他幹,對更多人來說更有機會,而不是去結束舊貴族的統治。而且劉邦是彭城沛縣人,今徐州附近;更接近中原,可團結吸引的人才更多,多是中原的優秀人才。

  • 5 # 看不見的角落

    劉邦比之於項羽,他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手下有充沛的人才資源。各路賢人猛士都雲集在他的麾下為他效力。所以他能在長達八年的楚漢戰爭當中獲得勝利。而他能獲得如此眾多的賢能輔佐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

    一、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漢王和項羽之間對於人才的態度有極大的差別。項羽待人仁慈有禮,言語溫和,但獎罰不明。有人生了病,他會同情得流下眼淚,會把自己的飲食分給這個人。但是等到他所用的人立了戰功應當封賞時,他卻把已經刻好的印信拿在手裡,捨不得給人家。從這段話中,我們也能夠看出項羽對於人才的關懷主要是集中在生活細節和一些小事情上。他善於用人文精神去麻醉手下。但是在一些實際的重大問題上比如爵位、勢力、地盤、財富等方面卻非常的吝嗇。而劉邦則恰恰相反,他對於人才的態度往往很惡劣,儒生前來拜見他時,他甚至向儒生的帽子裡便溺。可是對於真正有才能的人,他是絕對不吝惜土地和權勢的。很多人在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就被封賜了食邑,比如酈食其就被劉邦封為廣野君。後來劉邦更是冊封韓信、彭越、英布三人為王,讓他們瓜分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這就是漢軍當中人才輩出的原因之一,畢竟真金白銀和土地人口才是最實在的資本,也是眾多人才追求的目標,劉邦洞悉人心,不吝封賞,自然會得到回報。

    二、吞吐天下,唯才是舉

    劉邦有大氣魄,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將自己的全部手下整體提升為軍功貴族集團的偉大君主。劉邦的手下在漢朝建立之後個個都成為了朝堂上面的功勳,是真正的實際利益獲得者,這一點連秦始皇都沒有做到。在劉邦的一生當中封韓信(半路投奔的手下)為王、封雍齒(劉邦曾經的死對頭)為侯,這兩件事都讓他的手下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他原本手下的沛縣集團、關中集團、山東集團也是因此團結在了一起,使一個原本組成結構非常複雜的隊伍凝聚成了一支無堅不摧的力量。

    而項羽卻做不到這一點,項羽只會信任重用自己的子弟和親屬,韓信在他手下只是小小的執戟郎中,陳平在他手下也是默默無聞。但是一旦轉投劉邦,立刻就獲得了重用,這一點也會引發連鎖效應,腐蝕項羽陣營的人心。項羽表面上用精神的食糧來招待自己的手下,實際上卻是嫉賢妒能,他對於范增的所作所為更讓他手下的非嫡系部隊將領傷透了心。那麼,在戰爭的天平處於均勢狀態下,項羽這邊一定是最先崩潰的一方,因為他缺少持久力。人心需要用時間去凝聚和感化,威望更需要載體來實現。一旦人心出現鬆動,無論是誰的軍隊就會一觸即潰。所以說,劉邦無論是在楚漢交鋒時,還是在建立漢朝後,都能夠得到賢臣猛士安定四方,這也是維護西漢王朝近300年的基業的重要原因。

    文:經典守望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職業生涯經歷過幾次天王山之戰?戰績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