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戴有話說
-
2 # 明星知多少
諸葛亮實際的躬耕地和劉備三顧草廬的地方只能是南陽臥龍崗。因為諸葛亮在《出師表》上自己對後主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三國演義》小說中,羅貫中把劉備三顧諸葛亮發生地寫在襄陽隆中。仔細看看《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內容,劉備三兄弟從新野到襄陽隆中三次拜訪諸葛亮,按理說應該過漢水,怎麼中間不見改成船過河?漢水可是大河,不可能不提這個情節。所以《三國演義》關於這個三顧草廬發生地的說法令人疑竇叢生。
-
3 # 曜要耀藥咬搖瑤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句話確實沒錯,不過這個南陽指的是當時的南陽郡,而不是現在的南陽市,當時的南陽郡包括現在的襄陽和新野,而現在的南陽市,在三國時期屬於曹操的實力範圍,諸葛亮不可能住在哪裡,劉備也不可能跑到曹操的地盤去挖人,如果諸葛亮在南陽,那火燒新野就不會存在,因為新野是在襄陽和南陽的之間,他不可能從北方往南方打 ,這不和邏輯,因為曹操是在北方,劉備在南方,肯定是從南方往北方打,所以只能在襄陽,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 細想就知道了
-
4 # 飄逸的歷史
劉備三顧諸葛亮的位置就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南陽郡鄧縣隆中的諸葛亮家中,該地位於今天的襄陽市古隆中。
一、劉備三顧地自古以來的歷史記載都是隆中
1.最早記載劉備三顧地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地理名著《水經注》。《水經注》說:“沔水又東徑隆中,經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這是歷史上首次明確了劉備三顧地的地點,並且明確指出“先帝三顧的草廬”就是襄陽隆中孔明舊宅。
此後歷代明確提到劉備三顧地的史料還有:
2.南北朝南朝劉宋盛弘之《荊州圖副》曰:“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
3.唐李善等注 《六臣註文選》“漢晉春秋曰:諸葛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荊州圖曰: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
4.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說: 《山南東道四.襄州》“有諸葛亮宅,按蜀志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廣尺五寸,迄今壘砌如初”。
5.北宋王欽若等輯《冊府元龜》:“蜀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先主詣亮,凡三往,乃見”。
6.南宋朱熹《通鑑綱目》記載“劉備見諸葛亮於隆中,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毎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
7.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 “隆中:郡國志,縣西七里——漢晉春秋,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三顧門:諸葛亮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8.南宋葉庭珪撰《海録碎事》學業堂在襄陽縣,諸葛孔明之地。亮家在南陽之鄧鄉,曰隆中,先主三顧於此。
9.金朝李俊民撰《莊靖集》“三顧門,世傳襄陽水西門為三顧門。先主自此三往見武侯。”
10.元代《氏族大全》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陽隆中。漢建安中徐庶稱於劉備,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備三顧於草廬中,亮乃起。
11.明楊時偉《諸葛忠武書•諸葛亮傳》說:“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見孔明於隆中,時年二十七”“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距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12.明袁中道《珂雪齋集》記載“至十二年先主始見孔明於隆中。”
13.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史略,先主初領徐州牧,屢為袁術、呂布及曹操所敗,後依劉表屯新野(今南陽府鄧州新野縣見前),三顧孔明於隆中(今襄陽府城西二十三里有隆中山)”
14.清許鳴磐《方輿考證》“諸葛武侯宅,在襄陽西隆中山中,水經注表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
15.清王復禮《季漢五志.諸葛忠武侯傳》:“元卒,侯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後家於南陽之鄧縣去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今湖廣襄陽府)。”“徐庶薦諸葛亮於昭烈,昭烈三顧隆中與亮。
二、在同時記載隆中和臥龍崗的史料中,提到三顧地的就只和隆中有關。
如:1.元代《大元一統志》記載:“隆中,漢晉春秋雲: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葛井,在襄陽路,荊州記:諸葛亮宅有井。”“三顧門,在襄陽路,諸葛亮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關於臥龍崗則記載:“臥龍崗,南陽縣界內,諸葛孔明躬耕之地。又荊州記雲:南陽縣西七里,有獨樂山,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這是做為躬耕地的臥龍崗首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中。可笑的是《大元一統志》把荊州記裡的“鄧城西七里”篡改為“南陽縣西七里”,南陽縣西七里怎麼又變出個樂山?南陽人是要把和諸葛亮有關的遺蹟都搬到南陽縣嗎?即便如此,臥龍崗也沒涉及劉備三顧。還請注意一點,元代的史料中根本沒有臥龍崗草廬的記載。
2.《明一統志》記載:“諸葛亮宅,在(襄陽)府城西二十里隆中山下,蜀漢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署臺。因昭烈三顧亮於草廬,有三顧門。”
又載:"臥龍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往,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中。世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
《明一統志》明確提到了襄陽隆中與劉備三顧地的關係,而在介紹臥龍崗時則完全沒提與“三顧”有關,同時這裡首次提到臥龍崗有草廬。
3.《大清一統志》記載:“襄陽府《古蹟》條: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隆中山東。劉備三顧亮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
又載“南陽府《古蹟》條:“諸葛草廬,在南陽縣西南七里臥龍岡。””
《大清一統志》更加明確的指出“劉備三顧亮於草廬”即襄陽縣西隆中山東“諸葛亮宅”!臥龍崗依然與三顧無關。
三、歷代河南南陽地方誌和其它地方文獻也認為顧地在今天襄陽隆中
1.明嘉靖《鄧州志》第二卷“郡紀”中明確提到“十二年,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本傳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薦諸葛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2.清乾隆《新野縣誌》卷七“古蹟”中說“建安十二年……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又說“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陽隆中….”
3.上世紀七十年代共南陽市委宣傳部編寫的《諸葛亮小傳》承認:“隆中在襄陽城西北二十里,當時屬南陽郡鄧城管轄”,“諸葛亮在這裡度過了十個寒暑”。“小小的隆中實際上成了他的第二故鄉,所以他自稱‘躬耕於南陽’。”就這樣,劉備帶領關羽、張飛接連到隆中拜訪……第三次又來到了隆中,這一次才見到了諸葛亮。這就是常說的劉備三顧茅廬。“
4.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河南省政府編撰的《河南風物誌》承認:“(諸葛亮)在襄陽西隆中結茅隱居,他躬耕壟畝,攻讀史籍……”“漢室後裔劉備三顧茅廬於隆中。””
5.上世紀七十年代由南陽市博物館編撰印製《武侯祠簡介》承認:“諸葛亮便隱居在南陽郡隆中(今湖北襄陽附近)”,“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從此他就離開隆中輔佐劉備。”
可見,劉備三顧諸葛亮與隆中,早已獲得河南、南陽地區的認可,甚至管理南陽武侯祠的南陽市博物館也曾承認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
綜上可知,劉備三顧諸葛亮的地點就是在襄陽西的隆中。
-
5 # 直播高速
天下本來只有一說,就是諸葛亮自已說
襄樊前政協委員 黃玉泉
一、"襄陽說"以互相矛盾的四個裴注作為證據證明諸葛亮在隆中躬耕.
(一、)"襄陽說"為了證明在隆中躬耕就任摘其一習鑿齒<漢晉春秋>這一條注,"亮家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不加分析、不加考證地用來證明諸葛亮在隆中躬耕,而肯定這一條注.
(二、)陳壽說"劉備三顧".而裴注引文說是諸葛亮是毛遂自薦,"襄陽說"為了證明諸葛亮在隆中躬耕,是劉備三顧,就不加分析、不加考證的否定裴注的"毛遂自薦"這一條注.
(三、)"襄陽說"又使用裴注引王隱的<蜀記>來說明諸葛亮躬耕在襄陽隆中,可是〈蜀記〉中明明白白的講是在“沔之陽”登“隆山”,結果"沔之陰"的隆中卻與"沔之陽"南轅北轍.
(四、)"襄陽說"為了說諸葛亮在隆中躬耕,是否定建安二年諸葛玄死在西城這一條裴注說的。
因為如果諸葛玄在西城就死了就不會來襄陽,諸葛玄來不了襄陽,諸葛亮當然也就不會來襄陽了,那麼諸葛亮在隆中躬耕就不成立,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中的”亮家……也就沒有說服力了。
但是否定了這一條注,“襄陽說”就不能圓諸葛亮在隆中躬耕十年這個時間。
陳壽說諸葛亮是在"玄卒"後躬耕的,而"襄陽說沒有史料證明"玄卒"的時間,只能又用裴注的這一條"建安二年"玄卒"在西城的內容來證明諸葛亮是在建安二年後開始躬耕的,以此來湊夠十年這個時間。
而“襄陽說”為了計算諸葛亮在隆中躬耕十年這個時間就暗中肯定這一條注;而為了證明諸葛玄來過襄陽投奔劉表又明裡否定這一條注。
從以上“襄陽說”隨心所欲的使用材料採取實用主義的方法,就可以知道“襄陽說”的結論是多麼的荒謬與不可信。“襄陽說”不僅使用互相矛盾的注,而且對同一條裴注就用自相矛盾的切割方法處理,這種實用主義態度能叫人相信“襄陽說”的結論嗎?。
二、天下本來只有一說,就是諸葛亮自已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天下本來只有一說,就是諸葛亮自已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後來因為出自相矛盾的“襄陽說”於是就產生了矯枉過正的“南陽說”。“南陽說”的依據是:
(一、)諸葛亮自已在《出師表》中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裡“南陽”是什地方呢?
(二、)張衡在他的〈南都賦〉中稱南都為“南陽”。
(三、)《漢書》地理志:南陽郡,秦置,莽曰前隊,屬荊州。 南陽郡轄縣三十六:其第一個縣便是郡治所在的宛縣(城),又稱故申伯國。莽曰南陽。
在《漢書》地理志中講的非常清楚,“南陽郡”莽曰“前隊”;所轄三十六縣;其中第一大縣就是“宛”縣,而“宛縣”又稱“故申伯國”或莽說的“南陽”。因此這裡的“宛、故申伯國、南陽”是指同一個地方,既“南陽郡”的郡治所在地的“宛縣或曰南陽或曰故申伯國”。
(四、)《後漢書》 郡國志○荊州南陽 南陽郡(秦置。雒陽南七百里。)三十七城,〖宛〗故申伯國。 在《後漢書》郡國志中重複《漢書》地理志中的內容,講“南陽郡為秦置,這個郡治在洛陽南七百里,是故申伯國。所以”洛陽南七百里的“故申伯國”就是《漢書》中講的莽曰的“南陽”的定位。
(五、)今天考古資料證明,東漢至三國時的南陽在今天南陽市區北三十里之處,而今天的南陽市區是當年南陽的效外墳地。
(六、)陳壽又云:亮躬耕隴畝。“隴”是指土丘,崗地的地貌,而這與考古資料是一致的。而襄陽隆中的地形地貌是與“隴”這個地形地貌不相符的,而卻與今天的南陽市區正是當年的墳地,土丘荒地的地形地貌特徵相符的。陳壽又云諸葛亮躬耕於野。看一看今天的南陽市區是當年南陽的荒丘墳地怎麼不“野”呢。
(七、)將“襄陽說”與“南陽說”一對比就知道了,“襄陽說”所用的資料都是漢之後的,而且都不是正史,只是互相矛盾的裴注。而“南陽說”所用的資料是《漢書》《後漢書》中的資料,都是正史。不管是諸葛亮講的“南陽”,還是<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中講的“南陽”;或張衡《南都賦》中講的“南陽”其內涵都是一致的既指同一個地點“故申伯國、南陽郡郡治、宛(城、縣),這些史料都是沒有爭議資料。
相反“襄陽說”所用的資料都是些註釋類的資料,這些註釋類的資料基本上又都是相互矛盾的,而“襄陽說”根本就沒有考證和分析這些相互矛盾的資料是否能用,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只要對自已有利的就是有矛盾也不管,顧頭不顧屁股的拿來就用。“襄陽說”的這種方法暴露了“襄陽說”者根本就不懂何為學術研究,當然就更不懂如何做學問了。
這個“南陽”既是被楚國滅掉的“故申伯國”之地,秦始皇定為南陽郡的郡治的所在地宛城或宛縣的地方。而習鑿齒講隆中屬鄧縣,鄧縣屬南陽既南陽鄧縣隆中。但是這個隆中既不是故申伯國之地也不是南陽郡治之地的宛城“南陽”。
(八、)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當年的襄陽城對面的樊城是屬於南陽郡還是南郡?如果樊城屬於南陽郡,那麼樊城屬不屬於鄧縣,如果屬於鄧縣,那麼鄧縣的縣治在哪裡,是在樊城嗎?如果不在樊城,鄧縣的縣治又在哪裡呢?如果樊城不屬於鄧縣,那麼樊城屬於哪個郡?
在孫權傳中有一個記載,其中講了一句“樊鄧之間”。是樊城與鄧分開講的,樊城如果不屬於鄧縣,而樊城夾在鄧縣與漢水之南的隆中中間,樊城不屬於鄧縣,難道鄧縣飛過樊城去管理隆中嗎?
(九、)樊城這一條邁不過,於是就有人扯“鄧城”?東漢及三國時代有“對應城”嗎?當年有鄧城嗎?那麼鄧城是當年的鄧縣縣治嗎?在如此之近的方位上能同時存在兩個城市嗎?有什麼史料證明呢?到是今天原襄陽市考古隊的葉先生講過,那個鄧城不是三國時期的城。而王傳福講東漢之時的樊城也不在今天的樊城之地點,而在今天沃爾瑪一帶,那就離對應城遺址更近了。
這種比較不僅證明南陽說的嚴謹客觀,而且還證明了“襄陽說”的隨意和對面歷史的不負責任.。就是它使用的所有資料都是習鑿齒以後的資料,這些資料都是以後說前的鸚鵡學舌,且都不能互證,就象一布袋土豆各自間都沒有歷史的邏輯的聯絡,完全是沒有認真分析論證的一堆資料的堆砌。
回覆列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句話確實沒錯,不過這個南陽指的是當時的南陽郡,而不是現在的南陽市,當時的南陽郡包括現在的襄陽和新野,而現在的南陽市,在三國時期屬於曹操的實力範圍,諸葛亮不可能住在哪裡,劉備也不可能跑到曹操的地盤去挖人,如果諸葛亮在南陽,那火燒新野就不會存在,因為新野是在襄陽和南陽的之間,他不可能從北方往南方打 ,這不和邏輯,因為曹操是在北方,劉備在南方,肯定是從南方往北方打,所以只能在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