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做事靠譜,執行力強
1. 做事靠譜
如果用一句白話說明就是:交給他的事情,心裡面踏實。
他們做事永遠不需要擔心,他們會充分思考,不會出現很低階的失誤;他們過手的事情,永遠不會打折扣交付。
這些事情不需要非得是“很大很重要”的事才可以檢驗,不需要是一場重量級談判,一個生死攸關的決策。
任何小事,都可以,也足以管中窺豹。小事,其實更具有考察價值,在無意中表現出來的才是真習慣。
2. 操控力
對自己,對自己想要推動的事情,有相當的操控力。
他們表達自己意見時可以做到話語簡潔明晰,直扣要點;
他們時間觀念很好,自己的事情基本可以保證按部就班;
各種事項安排有條不紊,很少見手忙腳亂;
對於要推動的事情,坐言力行,執行力度驚人;
對於樹立的目標,總能及時的對結果跟蹤反饋,賞罰分明。
如果這些做的很好,那麼此人可以掌控的局面將不小,可操控的事業上限也是不可預期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以上這些原則只可用來參考。
透過這些維度來感受(注意是感受,而不是評分)創業者是不是可以較好地操控自己和自己所推動的事情,而不能當成死的標準來套在創業者身上去打分。
因為事情底層要複雜的多,絕非一兩句話可以概括。
3. 一個人的真實份量
創業者經常會說,他的合夥人a,是百度出來的,合夥人b,參與過百團大戰......其實,這樣並不能真正地瞭解一個人的分量。
如果想了解一個人的真實份量,僅僅瞭解到上家公司是不夠的。騰訊有張小龍,也有保安和保潔阿姨。
所以,如果需要了解一個人或者團隊,需要更赤裸裸一些。
上家公司給的薪水是多少?
具體職位是什麼?
手底下管著幾個人?
每天的具體日常工作內容是什麼?
平時怎麼正常運營的?
有過幾次升遷,職能做了哪些轉變?
做過最得意的成績是什麼?
此類問題,穿透性會強很多。
4. 經驗
經歷會帶來經驗,經驗會助於創業。從0起步成功的畢竟是少數,“從 0 到 1 ”的理論,更多時候無法直接落地大部分公司。
在競爭激烈,市場透明的情形下,創業者的經驗是必備條件。
要考察是真經驗,還是假行家,主要是探測其認識的深刻程度,透過對業內的一些見解和“天下大勢”的分析,來判斷是不是該行業深度的參與者。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好方法,就是介紹他做出來的最得意的成就,以及最大的失誤。
頭銜是虛的,但是真刀真槍幹出來的事是假不了的。
最得意的成就/業績是什麼?
最大的失誤是什麼,導致了什麼悲劇?
錯誤有時比成績更能看出一個人的能力。不遭人妒是庸才,沒犯過錯誤通常證明沒有做什麼事。
02
黑得下臉,狠得下心
跳出背後的靠山,開始領著幾個兄弟自立門戶的一瞬間,更重要的是創業者的素養。
1. 商業的常識
無論是讀書積累,還是跟著前領導的學習經歷,或者作為創業者的經驗,基本商業常識是必修課。
如果還沒有修,那麼就是這個團隊必趟的坑。創業者無法瞬間長大,也不可能瞬間成熟,這跟能力無關,人性使然。
真正的商業模式,不是在屋裡寫寫畫畫就可以做出來的,紙上的邏輯,十有八九不會在現實中無損耗地實現。
只有體驗過現實中的種種意外,才能停止閉門造車,才能學會對現實的敬畏。
比如,不經歷“樹倒猢猻散”的無助,很難真正理解什麼叫“合夥人”,也更不會做到“財散人聚”。
所以,瞭解一個創業者在商業常識上的“段位”,就是看他們的成熟程度,方便我們對可能發生的情形做好心理準備。
據觀察,大部分時候,坑是繞不過去的,只是掉到坑裡的慘烈程度不同罷了。
2. 認真專一
精益求精的素養,不輕易為外界所動,追求所做事情的完美,是個難能可貴的品質。
“事必專任,乃可貴成”。這個規律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當今創業更是這樣,因為越是競爭激烈,越是應該推崇匠人精神。要麼做到極致,要麼做到別做。
現在國內任何一個創業方向都有無數公司在做,並且後浪推前浪,新團隊層出不窮。創業圈太擁擠,已經沒有“半瓶醋”的容身之地了。
這種情景下,一顆追求高品質的心就變得尤為重要。現在大家喊的“消費升級”也屬於這個範疇。
“認真搞笑”的開心麻花,充滿藝術範的“大董”,死磕的“羅輯思維”,都是這種品質的時代受益者。
這種品質不僅使他們受益,更使這些原本冷僻的生意模式,也受到了資本的垂青。
衡量匠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產品的品質和細節。
拿出公司的第一重點產品,橫向對比市面上的同類,只要體驗得夠認真,產品的區別很容易看出來。
用心的東西,是可以被感知的,即便不是那麼輕易地被觀察。
3. 決策的素養
決策是決定一個公司命運的基本單位。
無論是是否該停止燒錢,還是估值定在多少,節奏怎麼把握,一切都是決策。決策力決定了一個創始人是英明的領路人,還是糊塗蛋。
如何去衡量一個人的決策力呢?那就把“決策”這個事解剖開了判斷:資訊收集的方式,資訊處理的方式,和堅決執行的力度。
收集資訊的方式:我們需要了解到足夠多的方面,才可以有基礎做一個正確的決定。
當一個難題擺在眼前,需要智慧提取出來決策目的是什麼?哪些方面會影響此目標的實現?透過什麼渠道和方式去獲取最真實準確的資訊?
瞭解此項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察一個人在面對比較陌生的狀況時,他了解情況的思路是不是清晰,選擇的路徑是不是正確,顧慮到的方方面面是不是周密。
處理資訊的方式:這就是常說的,理性處理問題還是感性處理問題。
這個有些反人性,但確實,老好人是一個壞的決策者。
堅決執行的力度: 好多正確的決策,都是七分利三分弊,而三分弊通常傷到的是人情。
創業不是慈善,要做就必須黑得下臉,狠得下心。這就是所有優秀創業者無情一面的由來。
03
雷霆手段,菩薩心腸
1. 用人的本事
用人可以簡單分為兩部分,團聚眾人,和激勵督促眾人。
先說團聚人。團聚人的終極法則很簡單,就是滿足其所欲。
這就是一個領導者要團聚眾人最基礎的一條,要有智慧看透,並運用這一基本原理。
當然我們可以義字當頭,揭竿而起,但是如果想持久,擺脫烏合之眾的氣質,那大夥的基本願望,必須得到滿足,或者說有希望滿足。
所以,一個聰明的領導者,一定深諳其道,明白周圍這幫兄弟圖什麼,並且將每個人的需求的滿足,設計到整個組織的執行機制當中。
這就是那句赤裸裸的名言的來歷:“財散人聚。”
聚起來之後,需要保證這幫人聚而不散,那麼就需要領導者可以服眾。
他在能力、人格、品質上,是否可為表率;
對公司大方向,和關鍵問題的判斷上,要比其他人高明;
他的敬業和勤奮,足以感化眾人,立為風向標,好壓制務虛的風氣;
當出現重大危機時,是不是那個鎮得住場的人,做他人主心骨。
某種意義上講,領導者的水準,就是整個公司水準的上限。
關於激勵,督促大家各司其職,眾志成城前行的方法,市面上有無數書籍、理論可以參考。
判斷一個人在這方面的水平,只需要觀察他在賞罰手段上的表現。在這方面做得好的表現,借用一句話就是:雷霆手段,菩薩心腸。
2. 格局與氣度
公司的層次,永遠定格在創始人的格局上。
格局大的創業者,通常伴隨的是揮斥方遒的瀟灑氣度。
怎麼判斷一個人格局的大小呢?觀察他的“被滿足”和“能承擔”。
各個活動(尤其與自己關係不大的活動),還有媒體上出鏡率很高的人,經常被證明,事業的巔峰期基本已經過了。
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 因為他意識到或沒有意識到,他已經滿足了。
沒滿足的人什麼樣呢?尚未滿足的人目標高遠,他們每天的生活是平淡的,但精神狀態是飽滿的。
反之,已經鳴鳴自得的人,每天的生活內容是飽滿的,但是精神狀態是平淡的。
所以,他們目標明確,很清晰自己下一步該幹什麼:
不糾纏於小事,因為很清晰自己重要的是什麼,所以無關緊要的得失,處理得很瀟灑;
不細算自己股份到底幾個點,不一味追求虛高的估值;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進行,所以沒什麼可炫耀的,無論公司賬面價值多少錢,生活狀態沒什麼變化。
古人為什麼講“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的可拜為上將軍呢?因為可以擔當的沉重,才可以成就的高遠。
那些危難面前不改色,困境當頭仍從容的人,才有更大的心臟,撐得起更大的局面,熬得過更大的坎。
與此相對應,那些經常處於匆匆忙忙,慌慌張張的人,是缺乏歷練的表現。
3. 自我進化的基因
我們要承認作為一個人的侷限性。創業專案不同的階段,側重的是創業者不同的技能。
一個初創公司和最終的獨角獸公司的掌舵者,一定擁有完全不一樣的見識、胸懷和價值觀。
一個創業者做成功了,他自己其實也早已經蛻了無數層的皮。
拿當代商業英雄的氣度和表象去對照一個小公司的創始人,是沒有意義的。
更實際的做法或許應該是看他有沒有自我更新的潛質。無論是自己讀書,還是團隊成員的規勸,或是對高人的請教,到底多大程度在促使著創始人的變化。
在觀測這個變化過程中,又需要很細緻入微地分辨,他是毫無主見迎合,還是心悅誠服的虛心,是剛愎自用、固步自封,還是堅定果決地捍衛真理。
4. 獨立的思考
出類拔萃之輩,對事物本質的見解一定高於旁人。
因此,他的認識,理念一定不是聽來的,而是自己總結出來的。只有具有獨立思考習慣的人,才可能總結出獨立的理念和見解。
在任何領域探尋本質的路上,走得很深很遠的人是孤獨的,但目光是篤定的。
因為在他們眼裡,大部分的“專家”都是認識膚淺的小學生。我們可以從無數有所成就的人身上看到這一點。
不是因為成功了才篤定,是通常篤定的人才能成功。
這種人怎麼識別呢?
這種人經常的表現是,你的任何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你可以不認同,甚至覺得很荒謬,但是他們對於你的質疑只是含笑點頭,不慌張,不飄忽。
他們對於自己下一步做什麼,怎麼做異常清晰,對於業內失敗案例的點評,一般不是類似於“他產品做的爛”這樣的“一元化”的概括。
他們不會把自己的商業模式當個寶,捂得緊緊的怕人知道。
04
獨立思考,尊重本質
本來以為自己歷數經歷,可以總結得更全面,完成一個非常完整的“手冊”。
但想到兩個問題,就沒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1、可以窮盡這些“成大事”者的所有特質嗎?
2、假設有具備這些特質的人,就一定會成嗎? 或者說在很多關鍵環節有致命短板的人就一定一事無成嗎?
答案都是否定的。
面對這個茫茫宇宙,我們太過於渺小,無論是在時間上、空間上、還是認知上,以至於一切文明成就都不過是基於觀察而做的規律的總結,而從未運用宇宙的最基本原理,主動創造什麼。
比如,哪怕是關於人類自己,是怎麼來到世界上的,也不過是隻能觀察一個嬰兒從一個受精卵逐步發育成人,到分娩的全過程,而人為干預的成分實在太少了。
人類的喜怒哀樂,一代代的更新交替,又何嘗不是一種更高等生命程式設計師的傑作?
人類也是一種程式,按照既定的規律執行,設定了很多人性引數,也會丟擲異常。那個看不見的神秘的“人類程式”的程式設計者,稱之為“上帝”。
明白了我們的渺小,就會改變看待事情的態度。
“成大事”者總結所有的因素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命運。在此因素面前,一切都是不值一提。
古人講,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 這不是迷信。
讀書改變命運,是一般人一眼可以看穿的現象。然而積德是幫我們越走越寬,逐步改變生活的,那就需要有推理能力和洞察力才可以明白了。
創業這個事,永遠不存在英雄造時勢。
那麼,在“天命”面前,可以做什麼呢?
首先存敬畏之心,就不用一味地奢望十拿九穩的結果,投資也好,創業也罷,學會用一種“機率論”的思維,去代替那種極端的“人定勝天”的思維,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其實有一個共同現象,這些看似鬆散的褒義詞的詞彙,其實是有某種關聯和共性的。
一個人,他以身作則,堅持制度,保障各司其職,有序推進,可以組織好眾人,可以簡稱為:“禮”;
他樹立正確是非觀,價值觀,賞罰分明,公平開明,言出必行,足以服眾,可以簡稱為:“義”;
他有胸懷,慈悲心腸,有成全周圍眾人之心,足以凝聚眾人,可以簡稱為:“仁”;
他有智慧感知,發現眾人的願景和慾望,知道如何才能滿足其所欲,可以簡稱為:“得(德)”;
他不斷學習,獨立思考,尊重本質,遵循這些本質的規律,並順應它們,可以稱之為:“道”。
尊重本質規律(道),明白眾人之所欲(得/德),並有胸懷和慈悲之心滿足他們(仁),用一種公正、誠信的價值觀凝聚眾人(義),用以身作則的表率和賞罰分明的制度來約束,督促眾人(禮)。
《素書》的開篇第一句:“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這就是成就任何偉大事業的必備邏輯。我們所總結的“成大事者”的任何品質,從來沒有跳出過這個範疇。
01
做事靠譜,執行力強
1. 做事靠譜
如果用一句白話說明就是:交給他的事情,心裡面踏實。
他們做事永遠不需要擔心,他們會充分思考,不會出現很低階的失誤;他們過手的事情,永遠不會打折扣交付。
這些事情不需要非得是“很大很重要”的事才可以檢驗,不需要是一場重量級談判,一個生死攸關的決策。
任何小事,都可以,也足以管中窺豹。小事,其實更具有考察價值,在無意中表現出來的才是真習慣。
2. 操控力
對自己,對自己想要推動的事情,有相當的操控力。
他們表達自己意見時可以做到話語簡潔明晰,直扣要點;
他們時間觀念很好,自己的事情基本可以保證按部就班;
各種事項安排有條不紊,很少見手忙腳亂;
對於要推動的事情,坐言力行,執行力度驚人;
對於樹立的目標,總能及時的對結果跟蹤反饋,賞罰分明。
如果這些做的很好,那麼此人可以掌控的局面將不小,可操控的事業上限也是不可預期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以上這些原則只可用來參考。
透過這些維度來感受(注意是感受,而不是評分)創業者是不是可以較好地操控自己和自己所推動的事情,而不能當成死的標準來套在創業者身上去打分。
因為事情底層要複雜的多,絕非一兩句話可以概括。
3. 一個人的真實份量
創業者經常會說,他的合夥人a,是百度出來的,合夥人b,參與過百團大戰......其實,這樣並不能真正地瞭解一個人的分量。
如果想了解一個人的真實份量,僅僅瞭解到上家公司是不夠的。騰訊有張小龍,也有保安和保潔阿姨。
所以,如果需要了解一個人或者團隊,需要更赤裸裸一些。
上家公司給的薪水是多少?
具體職位是什麼?
手底下管著幾個人?
每天的具體日常工作內容是什麼?
平時怎麼正常運營的?
有過幾次升遷,職能做了哪些轉變?
做過最得意的成績是什麼?
此類問題,穿透性會強很多。
4. 經驗
經歷會帶來經驗,經驗會助於創業。從0起步成功的畢竟是少數,“從 0 到 1 ”的理論,更多時候無法直接落地大部分公司。
在競爭激烈,市場透明的情形下,創業者的經驗是必備條件。
要考察是真經驗,還是假行家,主要是探測其認識的深刻程度,透過對業內的一些見解和“天下大勢”的分析,來判斷是不是該行業深度的參與者。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好方法,就是介紹他做出來的最得意的成就,以及最大的失誤。
頭銜是虛的,但是真刀真槍幹出來的事是假不了的。
最得意的成就/業績是什麼?
最大的失誤是什麼,導致了什麼悲劇?
錯誤有時比成績更能看出一個人的能力。不遭人妒是庸才,沒犯過錯誤通常證明沒有做什麼事。
02
黑得下臉,狠得下心
跳出背後的靠山,開始領著幾個兄弟自立門戶的一瞬間,更重要的是創業者的素養。
1. 商業的常識
無論是讀書積累,還是跟著前領導的學習經歷,或者作為創業者的經驗,基本商業常識是必修課。
如果還沒有修,那麼就是這個團隊必趟的坑。創業者無法瞬間長大,也不可能瞬間成熟,這跟能力無關,人性使然。
真正的商業模式,不是在屋裡寫寫畫畫就可以做出來的,紙上的邏輯,十有八九不會在現實中無損耗地實現。
只有體驗過現實中的種種意外,才能停止閉門造車,才能學會對現實的敬畏。
比如,不經歷“樹倒猢猻散”的無助,很難真正理解什麼叫“合夥人”,也更不會做到“財散人聚”。
所以,瞭解一個創業者在商業常識上的“段位”,就是看他們的成熟程度,方便我們對可能發生的情形做好心理準備。
據觀察,大部分時候,坑是繞不過去的,只是掉到坑裡的慘烈程度不同罷了。
2. 認真專一
精益求精的素養,不輕易為外界所動,追求所做事情的完美,是個難能可貴的品質。
“事必專任,乃可貴成”。這個規律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當今創業更是這樣,因為越是競爭激烈,越是應該推崇匠人精神。要麼做到極致,要麼做到別做。
現在國內任何一個創業方向都有無數公司在做,並且後浪推前浪,新團隊層出不窮。創業圈太擁擠,已經沒有“半瓶醋”的容身之地了。
這種情景下,一顆追求高品質的心就變得尤為重要。現在大家喊的“消費升級”也屬於這個範疇。
“認真搞笑”的開心麻花,充滿藝術範的“大董”,死磕的“羅輯思維”,都是這種品質的時代受益者。
這種品質不僅使他們受益,更使這些原本冷僻的生意模式,也受到了資本的垂青。
衡量匠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產品的品質和細節。
拿出公司的第一重點產品,橫向對比市面上的同類,只要體驗得夠認真,產品的區別很容易看出來。
用心的東西,是可以被感知的,即便不是那麼輕易地被觀察。
3. 決策的素養
決策是決定一個公司命運的基本單位。
無論是是否該停止燒錢,還是估值定在多少,節奏怎麼把握,一切都是決策。決策力決定了一個創始人是英明的領路人,還是糊塗蛋。
如何去衡量一個人的決策力呢?那就把“決策”這個事解剖開了判斷:資訊收集的方式,資訊處理的方式,和堅決執行的力度。
收集資訊的方式:我們需要了解到足夠多的方面,才可以有基礎做一個正確的決定。
當一個難題擺在眼前,需要智慧提取出來決策目的是什麼?哪些方面會影響此目標的實現?透過什麼渠道和方式去獲取最真實準確的資訊?
瞭解此項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察一個人在面對比較陌生的狀況時,他了解情況的思路是不是清晰,選擇的路徑是不是正確,顧慮到的方方面面是不是周密。
處理資訊的方式:這就是常說的,理性處理問題還是感性處理問題。
這個有些反人性,但確實,老好人是一個壞的決策者。
堅決執行的力度: 好多正確的決策,都是七分利三分弊,而三分弊通常傷到的是人情。
創業不是慈善,要做就必須黑得下臉,狠得下心。這就是所有優秀創業者無情一面的由來。
03
雷霆手段,菩薩心腸
1. 用人的本事
用人可以簡單分為兩部分,團聚眾人,和激勵督促眾人。
先說團聚人。團聚人的終極法則很簡單,就是滿足其所欲。
這就是一個領導者要團聚眾人最基礎的一條,要有智慧看透,並運用這一基本原理。
當然我們可以義字當頭,揭竿而起,但是如果想持久,擺脫烏合之眾的氣質,那大夥的基本願望,必須得到滿足,或者說有希望滿足。
所以,一個聰明的領導者,一定深諳其道,明白周圍這幫兄弟圖什麼,並且將每個人的需求的滿足,設計到整個組織的執行機制當中。
這就是那句赤裸裸的名言的來歷:“財散人聚。”
聚起來之後,需要保證這幫人聚而不散,那麼就需要領導者可以服眾。
他在能力、人格、品質上,是否可為表率;
對公司大方向,和關鍵問題的判斷上,要比其他人高明;
他的敬業和勤奮,足以感化眾人,立為風向標,好壓制務虛的風氣;
當出現重大危機時,是不是那個鎮得住場的人,做他人主心骨。
某種意義上講,領導者的水準,就是整個公司水準的上限。
關於激勵,督促大家各司其職,眾志成城前行的方法,市面上有無數書籍、理論可以參考。
判斷一個人在這方面的水平,只需要觀察他在賞罰手段上的表現。在這方面做得好的表現,借用一句話就是:雷霆手段,菩薩心腸。
2. 格局與氣度
公司的層次,永遠定格在創始人的格局上。
格局大的創業者,通常伴隨的是揮斥方遒的瀟灑氣度。
怎麼判斷一個人格局的大小呢?觀察他的“被滿足”和“能承擔”。
各個活動(尤其與自己關係不大的活動),還有媒體上出鏡率很高的人,經常被證明,事業的巔峰期基本已經過了。
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 因為他意識到或沒有意識到,他已經滿足了。
沒滿足的人什麼樣呢?尚未滿足的人目標高遠,他們每天的生活是平淡的,但精神狀態是飽滿的。
反之,已經鳴鳴自得的人,每天的生活內容是飽滿的,但是精神狀態是平淡的。
所以,他們目標明確,很清晰自己下一步該幹什麼:
不糾纏於小事,因為很清晰自己重要的是什麼,所以無關緊要的得失,處理得很瀟灑;
不細算自己股份到底幾個點,不一味追求虛高的估值;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進行,所以沒什麼可炫耀的,無論公司賬面價值多少錢,生活狀態沒什麼變化。
古人為什麼講“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的可拜為上將軍呢?因為可以擔當的沉重,才可以成就的高遠。
那些危難面前不改色,困境當頭仍從容的人,才有更大的心臟,撐得起更大的局面,熬得過更大的坎。
與此相對應,那些經常處於匆匆忙忙,慌慌張張的人,是缺乏歷練的表現。
3. 自我進化的基因
我們要承認作為一個人的侷限性。創業專案不同的階段,側重的是創業者不同的技能。
一個初創公司和最終的獨角獸公司的掌舵者,一定擁有完全不一樣的見識、胸懷和價值觀。
一個創業者做成功了,他自己其實也早已經蛻了無數層的皮。
拿當代商業英雄的氣度和表象去對照一個小公司的創始人,是沒有意義的。
更實際的做法或許應該是看他有沒有自我更新的潛質。無論是自己讀書,還是團隊成員的規勸,或是對高人的請教,到底多大程度在促使著創始人的變化。
在觀測這個變化過程中,又需要很細緻入微地分辨,他是毫無主見迎合,還是心悅誠服的虛心,是剛愎自用、固步自封,還是堅定果決地捍衛真理。
4. 獨立的思考
出類拔萃之輩,對事物本質的見解一定高於旁人。
因此,他的認識,理念一定不是聽來的,而是自己總結出來的。只有具有獨立思考習慣的人,才可能總結出獨立的理念和見解。
在任何領域探尋本質的路上,走得很深很遠的人是孤獨的,但目光是篤定的。
因為在他們眼裡,大部分的“專家”都是認識膚淺的小學生。我們可以從無數有所成就的人身上看到這一點。
不是因為成功了才篤定,是通常篤定的人才能成功。
這種人怎麼識別呢?
這種人經常的表現是,你的任何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你可以不認同,甚至覺得很荒謬,但是他們對於你的質疑只是含笑點頭,不慌張,不飄忽。
他們對於自己下一步做什麼,怎麼做異常清晰,對於業內失敗案例的點評,一般不是類似於“他產品做的爛”這樣的“一元化”的概括。
他們不會把自己的商業模式當個寶,捂得緊緊的怕人知道。
04
獨立思考,尊重本質
本來以為自己歷數經歷,可以總結得更全面,完成一個非常完整的“手冊”。
但想到兩個問題,就沒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1、可以窮盡這些“成大事”者的所有特質嗎?
2、假設有具備這些特質的人,就一定會成嗎? 或者說在很多關鍵環節有致命短板的人就一定一事無成嗎?
答案都是否定的。
面對這個茫茫宇宙,我們太過於渺小,無論是在時間上、空間上、還是認知上,以至於一切文明成就都不過是基於觀察而做的規律的總結,而從未運用宇宙的最基本原理,主動創造什麼。
比如,哪怕是關於人類自己,是怎麼來到世界上的,也不過是隻能觀察一個嬰兒從一個受精卵逐步發育成人,到分娩的全過程,而人為干預的成分實在太少了。
人類的喜怒哀樂,一代代的更新交替,又何嘗不是一種更高等生命程式設計師的傑作?
人類也是一種程式,按照既定的規律執行,設定了很多人性引數,也會丟擲異常。那個看不見的神秘的“人類程式”的程式設計者,稱之為“上帝”。
明白了我們的渺小,就會改變看待事情的態度。
“成大事”者總結所有的因素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命運。在此因素面前,一切都是不值一提。
古人講,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 這不是迷信。
讀書改變命運,是一般人一眼可以看穿的現象。然而積德是幫我們越走越寬,逐步改變生活的,那就需要有推理能力和洞察力才可以明白了。
創業這個事,永遠不存在英雄造時勢。
那麼,在“天命”面前,可以做什麼呢?
首先存敬畏之心,就不用一味地奢望十拿九穩的結果,投資也好,創業也罷,學會用一種“機率論”的思維,去代替那種極端的“人定勝天”的思維,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其實有一個共同現象,這些看似鬆散的褒義詞的詞彙,其實是有某種關聯和共性的。
一個人,他以身作則,堅持制度,保障各司其職,有序推進,可以組織好眾人,可以簡稱為:“禮”;
他樹立正確是非觀,價值觀,賞罰分明,公平開明,言出必行,足以服眾,可以簡稱為:“義”;
他有胸懷,慈悲心腸,有成全周圍眾人之心,足以凝聚眾人,可以簡稱為:“仁”;
他有智慧感知,發現眾人的願景和慾望,知道如何才能滿足其所欲,可以簡稱為:“得(德)”;
他不斷學習,獨立思考,尊重本質,遵循這些本質的規律,並順應它們,可以稱之為:“道”。
尊重本質規律(道),明白眾人之所欲(得/德),並有胸懷和慈悲之心滿足他們(仁),用一種公正、誠信的價值觀凝聚眾人(義),用以身作則的表率和賞罰分明的制度來約束,督促眾人(禮)。
《素書》的開篇第一句:“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這就是成就任何偉大事業的必備邏輯。我們所總結的“成大事者”的任何品質,從來沒有跳出過這個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