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大王影視
-
2 # 守財大本事
銀行存在的意義
首先,有的好多業務只有銀行才能辦,即使現在的手機銀行很發達,但是現實中的銀行也是必須要存在的,因為銀行屬於國有企業,是必須要存在的。人們沒有辦法每天都存放著很多的現金,所以就把它們存在了銀行裡,銀行代為保管,還可以漲利息。銀行就是為了給人們提供一些安全上的保障,比如說有很多人把錢放在家裡會不放心,但是放入銀行就會覺得特別的安心,畢竟有國家的保障。
況且現在銀行也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動網路時代的支付方式進行變革,傳統支付的作用,是為了交易雙方最終完成交易而進行的付款人對收款人的貨幣債權轉移。在這一過程中,銀行作為支付中介,其目的單一,所掌握的資訊十分有限。
在網際網路時代,特別是為滿足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需要,支付的目的雖然沒有實質改變,但支付活動所能夠掌握的客戶資訊、交易資訊等各類資訊大大增加,使得支付的價值不再侷限於支付本身,支付的基礎功能被急劇放大。
透過對這些資料資訊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夠對客戶信用、行為、愛好等進行全面瞭解和掌握,從而為其他業務提供必要的基礎性支撐,為支付服務提供者有針對性地營銷客戶、維護客戶、推銷產品和服務等提供有效保障。
目前,金融嚴監管還在持續,監管當局重點整頓前期行業內的一些亂象。其中,金融要回歸本源,支援實體,是一項根本性、原則性的要求,被屢屢提及。因此,各個金融子板塊均有必要考慮什麼是自己的本源,如何迴歸本源等現實問題。銀行在中國金融體系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總資產佔整個金融業比例在80%以上,擁有最為廣泛的分支渠道和客戶基礎,是金融服務實體的主力。前期創新業務眼花繚亂的銀行業,也在積極探索迴歸本源的做法。
一、“商—匯—存—貸”演進
傳統上,銀行主要業務被總結為“存貸匯”,存即存款,貸即貸款,匯即匯款結算等。如今,隨著業務品種增加,存已經泛指各種負債業務,貸則是各種資產或放款業務,而匯,更加包羅永珍,甚至可以包括各種服務性的中間業務。因此,廣義“存貸匯”依然是銀行的主要業務。但“存貸匯”只是描述了銀行的業務品種,還沒有真正觸及它的本源。其本源,靜態地看,要求銀行的所有“存貸匯”業務必須圍繞合理客戶需求來開展,不能脫實向虛,比如用這些業務去支援一些不合理的金融服務需求。放款等業務除考慮經濟原則外,還要考慮“合理性”,這種要求目前已被廣泛接受。
然後,從業務發展歷史程序上,動態地看,能夠更進一步瞭解銀行業務的本源。歷史上看,“存貸匯”三大類中,銀行最早其實是起源於“匯”,而不是現在業務佔比更高的“存”或“貸”。不管是歐洲近代銀行業的起源,還是中國近代票號、錢莊的起源,其最初的起點均是匯兌業務。
以中國山西票號為例,明末清初,中國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山西商人外出經商,逐漸地,商品交換的地理範圍擴大,白銀運送不便,劫奪時有發生。在此情況下,票號應運而生,主要業務是匯兌。而最早經營這類業務的票號,卻大多是從事其他商品貿易的非金融企業,比如茶莊、顏料莊、綢緞莊等。它們在各地有分銷網路和資金積累,具備從事匯兌業務的先天條件。票號開具錢票,起先用於匯兌(避免長途運送白銀的麻煩和風險),而後有信譽優異的錢票被直接用於流通,貨幣職能加大,已經有了信用貨幣或貴金屬貨幣的代幣的特徵。而其他客戶需要資金時,票號則有實力給予放款,收取利息(僅為大致演進情況,現實中的情況還更復雜一些)。
從這一演進過程來看,商業貿易是最初的起點,而後基於商貿網路開始為客戶提供匯兌服務,因此“匯”最早出現。緊接著,在此基礎上,慢慢才有了“存”和“貸”。歐洲的近代銀行起源,也是類似,即商人在義大利貿易口岸從事貨幣匯兌服務。我們將這一過程劃分為幾個關鍵節點:
(1)商貿企業的網點渠道和資金實力,是提供匯兌服務的前提。早原始的匯兌服務,其實是一次“對敲”:客戶在商號的某分號(網點)存入貨幣(比如白銀),領取錢票,然後到達遙遠的外地之後,到該商號的當地分號,交付錢票,換回貨幣。現代銀行的同行匯兌,本質依然是此原理。這一節點的關鍵,是商號長期從事商貿業之後形成的網點渠道和資金實力,以及商業信用(該客戶能夠相信在異地分號能取回貨幣)。
(2)一旦錢票的信用受到眾人認可,那麼客戶拿著這錢票,已無換回貨幣之必要,直接拿它用於支付即可。文獻確實也記載了,當時山西一些信譽優異的票號的錢票,確實被民間直接用於支付,不是非得取回貨幣用於支付。於是存款業務誕生,這一節點的關鍵,是商號在長期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優異的商譽。
(3)若有客戶需要資金週轉,票號信任其還款能力和意願,則可放款收息。於是,貸款業務誕生。這一節點的關鍵,是票號在此前的商、匯、存等業務經營中,具備了對客戶的充分認識,瞭解其經營情況和其他資訊(包括人品、才幹等非書面資訊),因此能夠相對可靠地把握其還款能力和意願。於是,票號便可以借給客戶一筆貨幣(白銀)。但是,這裡還有一個細節,即,如果該票號的錢票信用很好,已經能夠履行支付職能,那麼它也不需要借給客戶真實的貨幣(即本位幣),而只需要借給他一張本票號的錢票,讓他拿這個去花即可,將來也償還錢票。這時,不完全準備的信用貨幣(即錢票的開具不是100%有對應的真實本位幣的)便誕生了,這一制度是現代銀行業的主流做法。
從這一“商—匯—存—貸”業務演進過程中,能夠生動地反映現代銀行業的起源,同時也已經大致反映了現代銀行業的邏輯。
二、時代在變,邏輯未變
隨著時代變遷和技術進步,人類從事商業貿易、金融業務的技術手段日新月異,但是,本質上卻依然延續上述邏輯。2000年以後,中國電子商務開始盛行,最終,用了很短几年時間,把上述演進的程序,重演了一遍。
中國電子商務出現於2000年前後,早年以B2C為主,而後出現C2C平臺,2003年淘寶成立,把C2C模式加大推廣。這一種藉助新的網際網路技術的商貿業務。
但其中和古時的商人一樣,起初的支付並不方便,主要存在信任問題。當時通行的遠端支付方式主要是銀行或郵政匯款,早期C2C平臺尚未接入網銀支付。但是匯款方式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買方若先匯款,則承受一定風險,錢貨兩空。因此,支付難題不解決,直接制約了C2C的發展。為此,淘寶推出支付寶服務,即買方先將款項支付給中介(支付寶),中介保管錢款,通知賣方發貨,買方收到貨物確認無誤後通知中介將款項交付給賣方。這一做法較好解決了C2C交易中的信任問題。
支付解決後,C2C交易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淘寶及其他交易平臺的交易量快速上升,成效顯著。而後,阿里巴巴(及後來成立的螞蟻金服)發現,交易中留存在賬戶中的資金較多,有點類似“存款”業務。監管層也關注資金安全,因此給予嚴格監管。同時留存下來的除了資金,還有客戶的交易和其他資訊,有助於判斷這一客戶的行為習慣和風險情況,於是,放款業務應運而生。螞蟻金服旗下成立了小貸公司,開始在網際網路上開展小貸業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線上放款操作。
當然,由於監管因素的存在,整個演進過程與自然演進的案例有所差異,螞蟻金服沒有自己成為一家金融公司,而是按照監管要求,另外設立符合監管標準的金融業務組織(包括銀行、小貸公司等)。但是,上述“商—匯—存—貸”業務演進的邏輯依然十分清晰。
三、銀行的脫離本源之苦
古代案例和網際網路時代的案例,均印證了“商—匯—存—貸”業務演進過程,其背後反映的,是商品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信用流等變數在市場環境下的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客觀發展規律,即以商品流(物流)帶動資金流和資訊流,最後形成信用流。因此,掌握前期商品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非常關鍵。如果沒有人為干預,上述邏輯一般情況下均能成立。
但是,中國現代銀行制度,卻是直接繼承於近代西方銀行制度,即清末開埠後西方近現代銀行登陸中國開展經營,內資也參照其模式開辦了銀行,然後逐步發展。建國後,人民政府接收改組大部分原有銀行,同時也新建一些銀行,經過卓絕的發展改革歷程,最終形成了目前中國的銀行體系。換言之,這一程序基本上直接引進相對成型的銀行體系,幾乎是一步到位引進了“成品”,佈局了存貸匯業務品種,沒有完整地歷經“商—匯—存—貸”業務演進過程,因此在日常經營和直觀印象中,很多人士容易有意無意忽視或脫離這一背後的客觀邏輯,甚至包括銀行業內部的從業人士。
最終,客觀規律卻展現出強大生命力,脫離邏輯所帶來的問題,卻已經浮現。在過去幾年的銀行業“大創新”中,有不少銀行反邏輯行事,不注意挖掘商品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不重視匯兌等業務,不重視客戶基礎和業務基礎,急功近利,直接從信用流起步,大搞同業、空轉套利等業務,負債端也更加依賴批發資金,比如同業負債等。當然,並不是說這些業務有天然原罪,這些業務本身沒有罪,從金融學原理而言,套利本身也是提高市場效率的手段,無可厚非。但是,脫離了基礎,而大搞這些業務,最終動搖了自己經營的根基。
2017年3月開始,銀監會啟動“三三四十”大檢查,宣告了本輪監管大幕拉開,此後各項措施不斷出臺。今後,嚴監管常態化,銀行在同業、理財等業務上“耍花招”的空間越來越小,懲處越來越重。這時,邏輯開始體現堅韌的影響,早年沒有潛在打造客戶基礎、業務基礎的銀行,在經營上開始面臨巨大的壓力。主要體現在諸多方面:
(1)負債(尤其是存款)壓力巨大:在現階段,利率市場化改革仍在推進,居民的儲蓄存款往理財、資管產品分流的趨勢依然存在。當然,投資資管產品並不會讓存款消失,而是把儲蓄存款轉移為投資標的物的存款,主要是企業存款和同業存款,銀行負債成本上升。但是,按照西方經驗,用於日常支付結算的結算存款受到的影響小,大部分依然會留在銀行體系,並且對利率極不敏感,能夠接受低利率,因此是對銀行最為有利的負債品種。而大量結算存款的獲取,則依靠銀行對客戶的長期耕耘,利用自身的網點、產品、服務等優勢,為客戶提供優質、全面的日常服務,包括結算、匯兌、理財等,以此來積累大量穩定的客戶,從而留下可觀的結算存款。這種做法是符合銀行本源邏輯的,但在過去幾年中,部分銀行高度倚賴同業、投資、資管等手段去組織存款(比如發放同業投資,然後讓客戶回存,或者透過資管產品組織存款),根基不牢,時至今日,存款壓力巨大。2017年大監管啟動以來,業記憶體款形勢有所分化,客戶基礎紮實的銀行存款壓力相對小,大型銀行的存款市佔率開始回升。而客戶基礎不紮實的部分銀行開始提高價格手段攬存,有存款戰之苗頭,被監管層所關注。
(2)貸款業務壓力也將出現:貸款毫無疑問被認為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卻因此被當成銀行的“主營業務”。但是,貸款業務中需要對客戶進行風險定價,以合理成本完成客戶信用風險的評估,從而設計授信方案,制定利率等關鍵決策。而風險定價工作又需要充分掌握客戶資訊,除主動調研客戶外,日常透過存款業務、中間業務的開展,是獲取客戶資訊的最佳手段。因此,“匯—存—貸”之間環環相扣。但是,在過去的一些銀行業務實踐中,有些銀行拼命營銷最優質的客戶群體,相互之間用價格或其他手段進行低層次競爭,或者只看重抵押擔保等第二還款來源,卻疏於對客戶本身的風險分析。或者,乾脆就重點發展同業投資等非信貸業務。這些傾向,最後都會導致銀行風險定價能力的喪失,並造成行業內的同質化競爭,醞釀行業風險。目前,同業投資等業務受到監管遏制,信貸業務的重點性程度重新上升,很多銀行要重拾信貸業務時,會發現過去幾年在客戶基礎、風控手段等方面並無明顯長進,在競爭中便處於不利位置。更為緊迫的是,隨著金融“脫媒”推進,很多優質大客戶將來會改用資本市場等融資手段,銀行需要客戶下沉,去拓展零售、小微客戶群體,屆時風險定價的要求更高。
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在新的行業形勢下,對支付、結算等服務的忽視,對客戶基礎的忽視,正在侵蝕銀行未來的發展前景。
四、迴歸本源,迴歸支付
銀行業未來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歪門邪道”被堵,本源邏輯將更加受到市場重視。圍繞客戶真實需求的支付、結算、匯兌以及其他中間業務,重要性水平將大幅提升,透過這些業務實現“導流”功能,獲取客戶,增加客戶交易頻度,增加客戶粘性,深度挖掘單客價值。在此基礎上,再發展存款、貸款等業務。而對銀行來說,最大的難點,除了主觀上對“匯”的環節不夠重視之外,更為根本的,是銀行業早就已經與“商”的環節脫鉤,不再充分掌握客戶的交易和其他資訊(僅在日常金融服務中掌握一些資訊),而“匯”又建立在“商”的基礎上,邏輯從一開始就有瑕疵。
但我們也看到,大多數銀行已經注意到這一行業趨勢,開始在客戶基礎建設、生態圈建設等方面發力,重拾“商”的環節。但是,即使在這同一邏輯之下,不同型別的銀行,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方法。以零售業務為例,比如,大型銀行大多已開辦電子商務平臺,或者生活服務類APP,想盡辦法提升客戶活躍度。目前,部分銀行的APP已經具備了較為豐富的生活服務功能,然後在各種服務中嵌入銀行自身的支付、結算、理財等金融服務,以此來加大客戶的粘性。建設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銀行的APP功能較強,客戶日活躍情況比較理想。經過長期積累,預計未來能夠產生不錯的效果,並對存款、貸款等業務形成支撐。
但這類服務也有同質化傾向,各家APP功能相近,競爭依然十分激烈。為此,部分銀行會採取一些差異化競爭的方式,在自己獨特擅長的領域,應用這一邏輯。比如,建設銀行作為傳統上住房金融的專業銀行,積極介入租賃金融服務,並提出其重點並非是直接提供金融服務,而是旨在協助建設一個全新的房屋租賃市場,以便未來再在這一市場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由於住房金融是其專業特長,因此競爭相對不那麼激烈。但由於市場建設還處於初期,因此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而對於大部分整體實力有限的中小銀行來說,有些是選擇在本地開展生活服務應用,圍繞自身的客戶群體,體現本地服務特色,同樣能夠起到導流、維持客戶之功能。中小銀行由於服務半徑有限,對外大幅擴充套件客戶群體並不現實,更主要的訴求是維護好現有客戶群體。有些銀行則並不具備上述條件,如果本地特色服務難以開展,也可藉助第三方平臺,為自身客戶提供豐富的生活類服務。